村落終結與鄉(xiāng)土重建

出版時間:2012-2  出版社:民族出版社  作者:楊公衛(wèi)  頁數:233  

內容概要

  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前,拉薩市城區(qū)面積不足3平方公里。2000年,拉薩城已發(fā)展成為面積約60平方公里的現代化城市。拉薩城市化極大地改變了拉薩市的城鄉(xiāng)面貌。拉薩市西郊與堆龍德慶縣基本聯(lián)為一體。以拉薩柳梧村為代表的“村落終結”使村落“小傳統(tǒng)”與農民生產生活面臨急劇的變遷。我們需要思考的是,柳梧村這樣村落邊界多元化的村落,是否還是嚴格意義上的村落共同體?在國家現代化政策的左右下,柳梧村村落多元邊界開放的次序如何?傳統(tǒng)價值觀念對于失地農民的影響何在?楊公衛(wèi)編著的《村落終結與鄉(xiāng)土重建——西藏拉薩城市化進程中柳梧村失地農民文化觀念變遷研究》共分八章,以深入研究拉薩城市化過程中柳梧村失地農民各種文化觀念變遷間的復雜聯(lián)動關系。各章的主要內容與結構如下:
  第一章是緒論,首先涉及問題的緣起與研究意義。2006—2007年,青藏鐵路拉薩站與拉薩市柳梧新區(qū)將柳梧村耕地基本占用完畢。柳梧村農民生存現狀與未來發(fā)展是筆者關注的對象。失地前后,傳統(tǒng)農業(yè)村落的柳梧村村民文化觀念變遷在一定側面上反映著西藏城市化進程與農民市場化轉移的內在聯(lián)系,具有一定的代表意義。其次,國內外學術界關于中國城市化的研究,特別是對西藏城市化研究成果的梳理,使我們能夠借鑒城市化研究的成果。在研究方法方面,筆者將王斯福的“歷史文明觀”作為本項研究的主要理論分析框架與觀察視角,同時為補充說明歷史文明觀分析視角的局限,還選擇性介紹一些相關的分析理論。如亨廷頓的文明沖突學說與藏學家格勒的西藏城市化文化變遷研究的相關參量研究。調查開展方面則包括柳梧村調查點的選擇及調查方法介紹。
  第二章,“文明”一詞本身包含城市化與城市的含義,因此,在西藏城市化研究中,不僅將城市發(fā)展建設作為現代化的重要指標,而且將現代化城市作為西藏文明歷程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早期拉薩城市聚落/現代城市、早期城鄉(xiāng)統(tǒng)一/現代二元城鄉(xiāng)來說明農業(yè)文明時期西藏城市的“農業(yè)化”特色以及現代化時期二元城鄉(xiāng)的格局?!俺鞘小蔽幕拍畹牡胤叫圆町愔苯佑绊懙胤匠鞘谢倪M程與農民的自我認同?!皻v史文明觀”的分析框架徹底改變了以往“城市化”研究中僅僅關注現代化、“功能性”的社區(qū)研究方法,強調歷史發(fā)展的延伸性,因此在“城市化”研究中表現出一種更注重變遷、更具動態(tài)的文化圖景。
  第三章主要討論柳梧村失地農民的土地觀念變遷。失地前,柳梧村村民生產生活活動基本依附于土地耕作,土地耕作為農民提供日常生活必需品,農民的生活起居和時間作息圍繞土地耕作進行安排;失地后,公歷型“時間架格”也開始影響農民的日常生活和節(jié)日活動。土地對于柳梧村農民不僅是耕作對象,更是土地神靈。柳梧村農民在以往開耕節(jié)和慶祝豐收的“望果節(jié)”中,將白色石頭的土地女神“魯姆嘎姆”恭敬地請入田間中央,舉行聲勢浩大的慶祝儀式。土地神靈意味著柳梧村農民對于土地的恭敬,要用“切瑪”供奉。農民土地觀念變化后,開始“馴服”土地的過程,包括化肥和農用機械的施用、經濟作物的種植等;農民土地觀念變化還體現在以往發(fā)生在田間地角的經濟交換活動開始讓位于農民的集市貿易活動,農民土地觀念變化開始接受土地商品化與土地讓渡觀念。
  第四章,柳梧村農民消費觀念的變遷主要圍繞以往農民與土地間的“供施”關系及現在的“市場消費”觀念展開。以往農民的收入主要是農業(yè)產品。失地后,柳梧村農民的貨幣收入開始急劇增加;失地前柳梧村農民一般將生產收入投入到生產積累的過程中,而現在更多用于消費活動。消費觀念的變遷進一步體現在過去農民向寺院提供穩(wěn)定持續(xù)的宗教供施,現在宗教供施更多地意味著不確定的宗教消費。
  第五章,柳梧村農民的勞動觀念變遷涉及土地自營與雇傭勞動間的關系變化。農民由以往的集約合作型的勞動互助形式發(fā)展成為雇傭流動型的勞動形式。閑暇觀念也開始受到雇傭關系下的勞動紀律的沖擊。失地后,農民農業(yè)生產技能受到市場主導的“素質論”影響,影響了農民勞動就業(yè)觀念的轉變。
  第六章,柳梧村農民的身份觀念轉變主要是圍繞以往土地認同建構的認同感與失地后的新型身份賦予間的復雜互動關系。農民婚嫁由血緣外婚向自由婚姻的轉變,改變了農村“熟人社會”的特性。傳統(tǒng)的職業(yè)等級觀念開始要適應市場的勞務供求關系。農民的主觀認同與失地后新型的“市民”身份間也有重復交叉的關系。由于城市化過程中失地農民文化觀念的沖突與調適障礙,直接或間接地影響到城市化與失地農民再就業(yè)工作的順利進行。筆者的討論主要圍繞財政支出與農民的相對貧困、城市安居園和城郊的城中村、勞動力區(qū)外反轉移三個現象進行綜述討論。
  最后是文章的結論部分,是對西藏農村現代化的發(fā)展思考,試圖就全球化與地方現代化過程中,村落失地是否意味著村落終結,以及如何實現鄉(xiāng)土重建提出自己的思考?!洞迓浣K結與鄉(xiāng)土重建——西藏拉薩城市化進程中柳梧村失地農民文化觀念變遷研究》對于“歷史終結論”中“終結論”,以及“文明沖突論”中對于“文化自覺性”能動適應的缺失,進行深入的討論分析,以此揭示拉薩城市化與柳梧村失地農民觀念研究的特殊個案意義。通過此項研究,筆者得到的啟示是村落終結后,其社會邊界將長期存在,農牧民傳統(tǒng)觀念將長期發(fā)揮作用。農牧民資產所有權與經營權分離使其無法組織有效的資本化經營。因此,為順利實施城市化,首先需要提高農牧民文化水平,探索有地方特色的城市化、工業(yè)化發(fā)展道路。

書籍目錄

摘要
第一章 緒論
 一、問題緣起與研究意義
 二、城市化的相關研究
 三、相關理論
 四、研究內容
 五、調查點選擇與調查方法
第二章 拉薩城市化與城鄉(xiāng)變遷
 一、城市聚落與城鄉(xiāng)統(tǒng)
 二、現代城市與二元城鄉(xiāng)
第三章 柳梧村失地農民的土地觀念變遷:土地束縛與土地讓渡
 一、時間架格與土地耕作
 二、土地神靈與土地馴服
 三、田間交易與土地讓渡
第四章 柳梧村失地農民消費觀念變遷:土地供養(yǎng)與市場消費
 一、農牧產品與貨幣收入
 二、生產積累與消費增長
 三、宗教供施與宗教消費
第五章 柳梧村失地農民的勞動觀念變遷:土地自營與雇傭勞動
 一、集約合作與雇傭勞動
 二、閑暇觀念與勞動紀律
 三、生產技能與勞動素質
第六章 柳梧村失地農民的身份轉換:土地認同與身份賦予
 一、血緣外婚與自由婚姻
 二、職業(yè)等級與勞務需求
 三、主觀認同與身份賦予
第七章 拉薩市城市化失地農民文化觀念沖突與調適障礙
 一、財政支出與相對貧困
 二、安居園與城中村
 三、勞動力區(qū)外反轉移
第八章 土地的覺醒:西藏農村現代化的發(fā)展思索
 一、全球化與觀念沖突:文明沖突與文化自覺
 二、村落終結與鄉(xiāng)土重建:農民與市民,失地與就業(yè)
附錄 調研報告(一) 村落終結與鄉(xiāng)土重建:西藏拉薩
城市化與柳梧站失地農民市場化轉移研究
調研報告(二) 青藏鐵路通車對于西藏生態(tài)環(huán)境作用壓力的分析研究——“資源詛咒論與資源保存論觀點”的質疑
附記
參考文獻
致謝

圖書封面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村落終結與鄉(xiāng)土重建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1條)

 
 

  •   書中的問題值得引起思考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