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10-8 出版社:民族出版社 作者:許桂香 頁數(shù):273
Tag標簽:無
前言
服飾是人類進化、區(qū)別于動物的一個主要標志,除了保護人體的功能以外,人類進入文明社會以后,還是“別尊卑,分等級”,即界定社會各階層群體的地位和身份的一種標志和禮儀形式。故歷代從皇帝到庶民,對服飾都重視有加,每逢改朝換代,服飾往往首當其沖,成為變革的對象。上古有南北朝時期鮮卑人漢化,胡服易為漢服。近古有滿族入關,強迫漢人剪發(fā)易服之變,引發(fā)民族性災難。近年改革開放,各種時尚服飾五彩繽紛,映入人們視覺空間,極大地改變了社會文化風貌,把世界裝點得氣象萬千?;诖?,服飾作為物質(zhì)和非物質(zhì)文化形式,自古以來備受人們關注,各種典籍、公私著述備述其詳,近世的服飾學術和應用研究成果,也不絕如縷,當代服飾設計、生產(chǎn)、展銷、評比等更蔚為風氣,占據(jù)了媒體半壁江山,并隨著社會進步、人類物質(zhì)和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服飾日益成為人們審美情趣最集中的一個焦點。特別是廣東,近年已崛起為全國服飾最大的生產(chǎn)基地和時尚服飾的中心,并保持強大的對外傳播態(tài)勢而為舉世矚目。正是在這種背景下,服飾研究蒸蒸蔚起,尤其自20世紀90年代初著名學者沈從文《中國古代服飾研究》問世以來,服飾論著不斷涌現(xiàn),在我國學術論壇上占有一席重要之地。
內(nèi)容概要
服飾是人類進化、區(qū)別于動物的一個主要標志,除了保護人體的功能以外,人類進入文明社會以后,還是“別尊卑,分等級”,即界定社會各階層群體的地位和身份的一種標志和禮儀形式。本書系統(tǒng)全面的介紹了嶺南服飾歷史文化地理相關知識,幫助讀者了解嶺南服飾文化史。
作者簡介
許桂香,漢族,1975年生,福建莆田人。2005年貴州大學漢語言文字學專業(yè)研究生畢業(yè),獲文學碩士學位;2008年中山大學人文地理學專業(yè)研究生畢業(yè),獲理學博士學位?,F(xiàn)為貴州民族學院研究人員。主要研究方向為中國歷史地理、區(qū)域文化地理,旁及民族學、民俗學、文化人類學等。有專著《嶺南服飾歷史文化地理》及相關論文20多篇。論文主要有《我國服飾地理研究管窺與評價》、《嶺南服飾文化地理初探》、《嶺南少數(shù)民族服飾歷史景觀及其與地理環(huán)境關系初探》、《貴州苗族服飾文化歷史景觀探析》等。
書籍目錄
序第一章 嶺南服飾文化地理研究歷史與現(xiàn)狀 第一節(jié) 國內(nèi)研究現(xiàn)狀 第二節(jié) 國外研究現(xiàn)狀第二章 嶺南服飾歷史文化地理研究設計 第一節(jié) 選題意義 第二節(jié) 相關概念 第三節(jié) 理論基礎 第四節(jié) 研究目標和框架 第五節(jié) 研究方法和技術路線第三章 嶺南服飾形成與發(fā)展的歷史地理環(huán)境 第一節(jié) 服飾與歷史自然地理環(huán)境的適應關系 第二節(jié) 服飾與歷史人文地理環(huán)境的適應關系 第三節(jié) 小結第四章 嶺南服飾文化的歷史變遷 第一節(jié) 先秦土著越人服飾為主時期 第二節(jié) 秦漢六朝時期越漢服飾文化的交融 第三節(jié) 唐宋元明清時期漢族三大民系服飾文化的形成 第四節(jié) 晚清民國時期服飾革新 第五節(jié) 建國初服飾的蘇式發(fā)展 第六節(jié) “文革”期間服飾單一化 第七節(jié) 改革開放以來服飾的多元化和時尚化 第八節(jié) 小結第五章 嶺南服飾原料歷史生產(chǎn)和分布 第一節(jié) 檀物纖維原料的歷史生產(chǎn)和分布 第二節(jié) 動物原料的歷史生產(chǎn)和分布 第三節(jié) 礦物原料的歷史生產(chǎn)和分布 第四節(jié) 染料的歷史生產(chǎn)和分布 第五節(jié) 小結第六章 嶺南漢民系服飾文化景觀與地理分異 第一節(jié) 物質(zhì)服飾文化景觀 第二節(jié) 非物質(zhì)服飾文化景觀 第三節(jié) 嶺南漢民系服飾文化地理分異 第四節(jié) 小結第七章 嶺南少數(shù)民族服飾文化景觀 第一節(jié) 物質(zhì)服飾文化景觀 第二節(jié) 非物質(zhì)服飾文化景觀, 第三節(jié) 嶺南少數(shù)民族服飾文化地理分異 第四節(jié) 小結第八章 嶺南服飾文化的傳播 第一節(jié) 嶺南服飾文化傳播的方式 第二節(jié) 嶺南服飾文化對外傳播的區(qū)域效應 第三節(jié) 小結第九章 嶺南服飾歷史文化資源的開發(fā)利用 第一節(jié) -嶺南服飾歷史文化資源的類型 第二節(jié) 嶺南服飾歷史文化資源評價 第三節(jié) 嶺南服飾歷史文化資源開發(fā)利用現(xiàn)狀與問題 第四節(jié) 嶺南服飾歷史文化資源開發(fā)利用對策與措施 第五節(jié) 小結第十章 緒論與討論 第一節(jié) 結論 第二節(jié) 主要創(chuàng)新點和不足之處 第三節(jié) 進一步研究方向參考書目后記
章節(jié)摘錄
這些出土文物,說明作為嶺南服飾原料的絲麻制品種類豐富,工藝精湛,有一部分與中原同期織物風格相似,顯見南北服飾交流已經(jīng)發(fā)生。聯(lián)系到南越王趙佗曾上書秦始皇,“求女無夫家者三萬人,以為士卒衣補。秦皇可其萬五千人”,想見這批南下婦女一定帶來中原服飾,并在嶺南傳播,這與嶺南漢墓出土服飾文物所反映文化內(nèi)涵相符。唐代是中國封建社會繁榮發(fā)達、開放輝煌的時代。這些特征在服飾上的表現(xiàn)更為突出,其中以婦女服飾最具代表性。黨煥英《唐代男女服飾及女妝概述》一文指出,唐代男子服飾多以圓領衣、幞頭、靴子為主要服飾形式,變化不大,而婦女的服飾、化妝卻呈現(xiàn)出奇特華美、繁盛開放的大唐特色。具體表現(xiàn)在服飾上有以下幾點:(1)領式多樣,體現(xiàn)封建禮法的松弛。(2)女著男裝,體現(xiàn)唐代婦女地位的提高。(3)胡服盛行,體現(xiàn)國家對外開放程度很高。這些特點在化妝上也十分突出,首先是各類髻式種類繁多、式樣翻新;其次是注重化妝,標新立異。以上這些特點共同構成了唐代千姿百態(tài)服飾文化的盛況,而且影響深遠,直至海外。服裝顏色在古代不僅具有濃烈的政治迷信色彩,被歷代統(tǒng)治者所重視,同時它還是人類審美情趣和不同人群等級標志的體現(xiàn)。
后記
本書是在個人博士學位論文基礎上補充修改而成的。后記雖然不是本書的必要組成部分,但當我完成寫作時,仍感到有許多肺腑之言,于是也成了本書后記的一個緣由。中山大學地理科學與規(guī)劃學院以出色的人文地理研究成果、為社會服務的杰出貢獻和濃厚的學術氣氛蜚聲海內(nèi)外學壇,令大批莘莘學子慕名前來。2005年秋,我在而立之年有幸成為這個學院人文地理專業(yè)司徒尚紀教授的一個關門弟子,度過了三年難忘的時光。在這里,薈萃了我國人文地理學一批精英,他們淵博的學識、嚴謹?shù)膶W風和出色的成果給我以睿智、啟迪和鼓舞,使我受益匪淺,終身難忘。這其中有許學強教授、司徒尚紀教授、閻小培教授、魏清泉教授、周春山教授、薛德升教授、林琳教授、朱茲教授、李玲副教授、林耿副教授、王愛民副教授、曹小曙副教授等,對他們給我的諄諄教誨和力量感染,在此深表謝意。特別要提到的是我的指導老師司徒尚紀教授,司徒老師從論題的確立、提綱的擬定、資料的收集、論文的發(fā)表,到字詞標點的使用,每一個環(huán)節(jié)都給予了一絲不茍的指導。論文數(shù)易其稿,司徒老師每一次都耐心地對其中的錯誤一一予以糾正。對導師為論文的指導和本書的修改、面世傾注的大量心血,我再次表示由衷的感謝。
編輯推薦
《嶺南服飾歷史文化地理》:貴州民族學院學術文庫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