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教育·地方知識·現代性

出版時間:1970-1  出版社:民族出版社  作者:巴戰(zhàn)龍  頁數:407  

前言

  人類學(Anthropology)是一門全面研究人及其文化的學科。它研究的一個重要方面是人類群體的文化傳承與文化學習、文化交流與文化發(fā)展。教育學作為專門研究如何培養(yǎng)人類下一代問題的一門學科,也肩負著傳遞知識、傳播文化的基本功能。這樣,人類學和教育學之間就有了天然的臍帶,教育人類學也由此成為二者之間有機聯系的一座橋梁?! 〗逃祟悓W(Educational Anthropology or Anthropology of Education)是由人類學與教育學相互交叉并通過科際整合而形成的一門綜合性邊緣學科,其核心研究領域是多民族國家的少數群體教育,包括少數民族教育、鄉(xiāng)村教育、移民教育、多元文化教育等方面的內容。作為一門新興的邊緣學科,教育人類學吸收了包括哲學、人類學、教育學、心理學、生物學、社會學、政治學、歷史學等多學科的研究成果?! 饨逃祟悓W學科形成于20世紀中期,經過半個世紀的發(fā)展,形成了以歐洲德國、奧地利等國為代表的哲學教育人類學和以美國為代表的文化教育人類學兩大流派。

內容概要

  人類學(Anthropology)是一門全面研究人及其文化的學科。它研究的一個重要方面是人類群體的文化傳承與文化學習、文化交流與文化發(fā)展。教育學作為專門研究如何培養(yǎng)人類下一代問題的一門學科,也肩負著傳遞知識、傳播文化的基本功能。這樣,人類學和教育學之間就有了天然的臍帶,教育人類學也由此成為二者之間有機聯系的一座橋梁?! 〗逃祟悓W(Educational Anthropology or Anthropology of Education)是由人類學與教育學相互交叉并通過科際整合而形成的一門綜合性邊緣學科,其核心研究領域是多民族國家的少數群體教育,包括少數民族教育、鄉(xiāng)村教育、移民教育、多元文化教育等方面的內容。作為一門新興的邊緣學科,教育人類學吸收了包括哲學、人類學、教育學、心理學、生物學、社會學、政治學、歷史學等多學科的研究成果?! 饨逃祟悓W學科形成于20世紀中期,經過半個世紀的發(fā)展,形成了以歐洲德國、奧地利等國為代表的哲學教育人類學和以美國為代表的文化教育人類學兩大流派。

作者簡介

  巴戰(zhàn)龍,又名烏魯·薩格斯,1976年生,裕固族,甘肅肅南人,民族學博士?,F為北京師范大學社會發(fā)展與公共政策學院講師,中央民族大學中國少數民族地區(qū)基礎教育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員。主要從事教育人類學、發(fā)展人類學、民族志與社會科學研究、人口較少民族研究。

書籍目錄

引論一、研究緣起與問題由來二、研究目的與意義三、理論范式與研究方法四、核心概念及其運用五、敘述結構與研究步驟六、相關研究綜述第一章 明花的地理定位與文化圖景第一節(jié) 明花的地理定位一、河西走廊:族群與文化的走廊二、明花:意義之網中的定位第二節(jié) 明花的文化圖景一、明花的文化圖景二、口頭傳統(tǒng)中的“人文世界”第二章 “東方學家”的遺產與堯乎爾人的地方知識教育第一節(jié) “東方學家”的遺產一、波塔寧:撒里堯乎爾人的部落和村莊的簡單記述二、馬達漢:撒里堯乎爾訪問記三、馬洛夫:世界知名的“撒里堯乎爾語”田野研究第二節(jié) 堯乎爾人的地方知識教育及其他一、藏傳佛教寺廟教育二、薩滿教教育三、部落、戶族與家庭的傳統(tǒng)教育四、走出家鄉(xiāng):駝隊運輸、朝圣與借讀第三章 “救亡時期”的學校教育與地方知識第一節(jié) 邊疆教育興起的時代背景一、南京國民政府的“西北開發(fā)”和抗日戰(zhàn)爭的爆發(fā)二、邊疆教育及其研究的興起三、邊民反抗后的“自覺第二節(jié) 學校的建立與現代性的嵌入一、明花現代初等學校教育的興辦歷程二、現代性的嵌入及其后果第三節(jié) “東海子事件”與邊疆政治一軍事教育一、“東海子事件”的背景二、“東海子事件”的過程三、“東海子事件”的社會反應四、“藏民”的自覺與邊疆政治一軍事教育第四章 “激進時期”的學校教育與地方知識第一節(jié) 鄉(xiāng)村改造:從“新民主主義”到“社會主義”一、民主建政、民族區(qū)域自治與社會主義改造二、教育的較快發(fā)展第二節(jié) “反封建斗爭”:地方知識的斷裂與重構一、“反封建斗爭”:地方知識的斷裂二、教育大躍進:地方知識的重構第三節(jié) 饑荒之后:初等教育的民辦化和學校教育的泛政治化一、“六。年”:.關于饑饉的記憶二、學校教育的穩(wěn)步發(fā)展:“大躍進”之后的調整與鞏固三、“隊里有了學?!保撼醯冉逃拿褶k化四、文化大革命:“階級斗爭”與學校教育的泛政治化第五章 “建設時期”的學校教育與地方知識第一節(jié) 最初的繁榮:“傳統(tǒng)”的激活與學校教育的發(fā)展一、民族文化的“典范化二、“傳統(tǒng)”的激活: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三、學校教育的迅速發(fā)展第二節(jié) 曲折中發(fā)展:“奔小康”與提前“普九一、“奔小康”:世紀末的艱辛努力二、外出謀生與移民開發(fā):生計方式的拓展三、學校教育的曲折發(fā)展第三節(jié) 重振的希望:“新農村建設”與教育發(fā)展一、“官”、“民”之間的信任流失:小社區(qū)里的大問題二、“項目建設”:發(fā)展觀念的轉變三、新社會條件下的教育發(fā)展第六章 “我們的現代性”:另一種圖景第一節(jié) 地方知識與學校教育及其關系的“新知一、地方知識的本質與構造二、學校教育的本質與功能三、學校教育與地方知識的關系第二節(jié) “我們的現代性”:實踐的困境與想象的力量一、對現代性的理解二、“我們的現代性”:以“文化自覺”為前提三、社區(qū)發(fā)展模式的轉型:從“政府主導”到“鄉(xiāng)民自主”結語一、初步的結論二、研究的反思參考文獻附錄附錄一 訪談提綱附錄二 明花鄉(xiāng)前灘片裕固族口頭傳統(tǒng)作品選輯附錄三 關于開展民族語言第二課堂活動的通知附錄四 關于請求中央民族大學在九八年維哈柯系預科班招生時給我縣裕固族考生分配名額的報告;附錄五 明花區(qū)農牧民掃盲教育工作規(guī)劃附錄六 明花鄉(xiāng)國民經濟和社會發(fā)展“十一五”規(guī)劃綱要附錄七 田野地點——明花示意圖后記

章節(jié)摘錄

 ?。ㄎ澹┮栽鷮嵉拿褡逯狙芯客七M中國裕固族研究對邊緣社區(qū)和文化群體的研究,是人類學的一個傳統(tǒng)課題,至今沒有跡象表明人類學愿意放棄這個“傳家寶”。裕固族主要聚居在甘肅省張掖市肅南裕固族自治縣和酒泉市黃泥堡裕固族鄉(xiāng)。盡管政府人口普查統(tǒng)計資料表明,中國大陸各省都有裕固人零星散居,現在也有了遠赴土耳其留學的裕固族青年,但是還沒有確切的資料表明在中國大陸之外有裕固人定居。據2000年政府第五次人口普查統(tǒng)計,裕固族有13719人,是人口在l0萬以下的人口較少民族或小民族之一。針對裕固族研究,2004年我已撰文指出:“裕固族研究”是“民族研究”的一個組成部分。“裕固族研究”的重點和難點大致有下述種種: ?。ㄒ唬┻@個民族有語言無文字,她的歷史由于缺乏典籍文獻的記載而顯得“撲朔迷離”,這極大地激發(fā)了人們的想象力和工作熱情?! 。ǘ┍M管這個民族操著兩種分屬阿爾泰語系突厥語族和蒙古語族的本民族語言,卻都自稱“堯乎爾”,承認是一個“民族”(很顯然,對于堯乎爾人來說,“裕固”和“民族”都是20世紀50年代之后才有的東西),這始終都對斯大林的經典“民族定義”構成一種挑戰(zhàn)?! 。ㄈ┻@個民族的風俗習慣,特別是婚姻習俗中被認為有“母權制”和“母系社會”的殘余,這為排定中國民族社會“進化的譜系”提供了“佐證”?! 。ㄋ模┻@個民族的兩種語言本民族被認為非?!肮爬稀保貏e是西部裕固語被認為是古突厥語的“活化石”,是一種仍然“活著”的最古老的突厥語,是回鶻文獻語言的“嫡語”。

圖書封面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學校教育·地方知識·現代性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0條)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