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典文藝美學范疇輯論

出版時間:2009-1  出版社:民族出版社  作者:第環(huán)寧  頁數(shù):354  
Tag標簽:無  

內容概要

   “文藝美學”這一概念,最早見于20世紀70年代臺灣學者王夢鷗先生的《文藝美學》,1980年原北京大學胡經之教授首次正式提出“文藝美學”這樣一個學科概念。此后,相當多的學者為這一學科的建設付出了卓有成效的努力。由于文藝美學是中國學者首先提出來的,首先命名的,首先進行理論論述的,也就是說,文藝美學這一學科的提出和理論建構,誕生于中國本土且具有原創(chuàng)意義。因而,不少學者認為這是中國當代學者對世界學術的貢獻,也是中國美學的現(xiàn)代性事件。然而由于文藝美學研究是最近二十多年里才出現(xiàn)的事情,作為一個正在建構中的新興學科,在其學科定位、學科邊界的界定、學科體系的建立等方面還存在種種不成熟,存在著這樣或那樣的問題,因此,也有部分學者認為將文藝美學作為一個命題研究更為妥貼?!? 《中國古典文藝美學范疇輯論》作者認為,畢竟文藝美學學科產生在新時期中國思想文化的土壤之上,具有鮮明的中國特色;畢竟文藝美學學科由概念的提出到學科定位的長期論爭,幾度成為學術研究的熱點和亮點;畢竟文藝美學作為一門新興學科,其學科內涵日趨豐富,在科研和教學等多個領域同時取得了一系列可喜的成績。因而其研究應該注重運用比較綜合的方法,吸取古今中外各個學科的長處,力求做到哲學與美學、自上而下與白下而上、中國與外國、古代與當代、人文與科學的有機統(tǒng)一,力求掙脫傳統(tǒng)的主客二元對立的舊的認識論的束縛,力求發(fā)揚中國美學的基本精神并發(fā)掘其現(xiàn)代意義。由此,《中國古典文藝美學范疇輯論》從宏觀的學科構建的角度出發(fā),從中國文藝美學的范疇起步,對中國古典文藝美學的范疇進行基本的梳理,進而對中國古典文藝美學清源理流,從傳統(tǒng)的理論積淀中去挖掘、整理、探研,為學科的形成發(fā)展做一些基礎性的工作,以期彌補文藝美學作為一門獨立學科在其學科體系構建中的“范疇”條件的欠缺?!吨袊诺湮乃嚸缹W范疇輯論》中選取了二十多個中國古典文藝美學的基本范疇進行梳理,每個范疇既包括其在縱向上的源流與新變,又包括在橫向上的與東西方其他國家與民族的美學基本范疇的比較。其中,既有對傳統(tǒng)認識的介紹與評說,又有探研所得的創(chuàng)見。同時,還盡可能挖掘中國少數(shù)民族文藝美學的基本范疇和主要問題,將其作為中國文藝美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以期在一定程度上瞭望中國文藝美學的全貌。

書籍目錄

導論一、道——“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至善至樂的審美理想,人類精神所能成就的最高境界二、和——“俯仰自得,游心太玄”,與宇宙萬物周始的人格自由境界,天、人、文構成的反饋系統(tǒng)三、美——關于價值理想的由感覺到感受乃至生命情感的種種假想四、氣——生命現(xiàn)象與人格精神的情狀,人的主觀審美心理構成,生命之本在,萬物之原型,美之原型五、情——“足以感動人之善心”的生命本能,文學藝術生態(tài)形式的內核,文學藝術活動最重要的美學動力六、象——以心為主,從物出發(fā),主客、物我的生命融構,感性形態(tài)和觀念內容在審美意義上的高度統(tǒng)一七、游——內運、憩樂、自由的神物交往,對于存在與人生的詩性領悟,理想的人生境界,詩性審美的生存方式八、比興——以心取物、以物達心、心物統(tǒng)一的創(chuàng)作方法九、感物——物動人心,感而遂通,自然風物、社會事象、心象內境與人的情感及自由意識的交融互滲,藝術創(chuàng)造和審美體驗的發(fā)生十、妙悟——“泯色空以合跡,忽即有而得玄”。凝神遐想、心領神悟的精神狀態(tài),直覺與理性相結合的創(chuàng)作興會,自覺的把握世界的方式十一、氣韻——宇宙人生同構和諧的循旋律動,壯美闊大、深沉渾厚的生命創(chuàng)化,宇宙本體的詩性呈現(xiàn),藝術生命的形上境界十二、情景——“目既往還,心亦吐納”,物理因素與心理因素的同構交融,物我妙合的藝術結構十三、神思——“精騖八極,心游萬仞”的思維力,“思接千載,視通萬里”的想象力,“形在江海之上,心存魏闕之下”,超越時空的心靈悠游十四、文質——世之盛,禮之質,樂之文,乃文乃質,文質彬彬,情采兩兼,內容與形式完美結合的人的宇宙十五、文氣——“盛者思銳以勝勞,衰者慮密以傷神”。創(chuàng)作主體與自然宇宙感通合一的生命運動,直覺支撐著的創(chuàng)作沖動在文藝作品中的充分表達十六、形神——“妙萬物而為言者,鼓天下之動者存乎辭”,客觀規(guī)律與主體靈慧神遇跡化,形極似、神宛然、超以象外的詩之極致十七、言意——“言之文也,天地之心哉”。寄言出意,得意忘言,含蓄無窮的無言之美十八、意象——心意與物象的統(tǒng)一,無形與有形的統(tǒng)一,一種內在的、具有高度凝聚性的心理存在,一種隱喻結構中生成的“引人于冥漠恍惚之境”的審美效應十九、意境——主觀情思與客觀境象渾化無跡,宇宙生機和人生真諦的深刻表現(xiàn),虛靈空明、表里澄澈的最高審美境界,藝術的終極追求二十、風骨——情思與神韻共孕的氣之外化,風神爽朗、生動有力的審美氣度,自然生命衍化而出的美學精神二十一、品——定文質、形品級、重神氣,應致人與文交互境界的美之辨賞體悟二十二、味——咂詩文之酸咸,品情意之濃淡,把握文藝作品審美特質及其意蘊的獨特方式,感官感覺向生命價值的延伸,審美創(chuàng)造和審美鑒賞的目標二十三、趣——曠逸任達、自然自得之靈慧形態(tài),游藝尚文的人生風范、逍遙出世的人格精神,生存意識、生命意識、審美意識的超然凝結二十四、中國少數(shù)民族文藝美學研究六題第一題:西北少數(shù)民族文藝理論研究芻議第二題:中國少數(shù)民族文學概念問題小議第三題:少數(shù)民族與漢族文學理論之比較可行嗎?——與于乃昌先生商榷第四題:中國少數(shù)民族古代文論與其民族文化的關系——以傣族和彝族古代文論為例第五題:清代滿族文論的民族精神及其他第六題:味“味”之味——彝族文論與漢族文論之個案比較后記

章節(jié)摘錄

  “文藝美學”這一概念一般認為最早是由臺灣學者王夢鷗提出來的。20世紀70年代王夢鷗先生出版了論著《文藝美學》,在此書中,雖然他還沒有自覺建立一個獨立學科的意識,也并沒有將“文藝美學”作為一個學科的對象來對其性質、內容或者范疇、方法等等作一個明確、全面地論述。然而,畢竟他的書名使用了這一概念,并且在書中“作者顯然清醒地意識到、并且十分看重文藝與審美的內在關系”,“把文學藝術的審美特質作為重要的觀察角度和研究內容。這,正是后來文藝美學的倡導者們所竭力強調的文藝美學作為一個特定學科的重要品格之一”。這本書共十一章,其中有七章論述西方自古希臘至20世紀文藝美學思想的歷史發(fā)展,另外四章論述文藝美學的一些基本理論問題。王夢鷗先生的這一提法無疑給兩岸學者提供了一個新的視角。  之后,“文藝美學”逐漸為大陸學者廣泛關注,并有部分學者積極致力于此,對其進行日益學理化的研究。最早較為深入探討并開設文藝美學課程的是胡經之先生。1980年春,胡經之先生在中華美學會上提出,應該在大學藝術和文學系科開設文藝美學課程。1982年,胡先生發(fā)表《文藝美學及其他》一文,文中他對這一學科作了最初意義上的說明:“文藝美學是文藝學和美學相結合的產物”,是“關于文學藝術的美學”,“文藝學和美學的深入發(fā)展,促使一門交錯于兩者之間的新的學科出現(xiàn)了,我們姑且稱它為文藝美學”?! ∈聦嵣?,文藝美學作為一種新的學術現(xiàn)象、研究熱點和一個新學科,它之所以會在這一特定的歷史時期萌生、形成、確立、發(fā)展,有其特殊的歷史文化機緣。  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們的文學研究長期受到蘇聯(lián)社會學文藝理論研究模式的影響,我們對文學藝術與政治、經濟之間的外部聯(lián)系較為重視,而對文學藝術自身的美學規(guī)律則研究較少,甚至文藝學這一名稱本身就是從蘇聯(lián)那里引進的。特別是當這種社會學方法論在之前特定時期由于特定的需要而被限定在政治的、階級的狹小范圍內,文藝研究在將文學還原為種種社會事實之后,庸俗化傾向就隨之而來,于是這種突破社會學思維定勢的要求就顯得愈發(fā)強烈和迫切。在20世紀80年代初,又一次美學熱潮興起,而這次的焦點也從之前“美的本質”之類的形而上的問題轉向了文學藝術本身,主張應依據美學原則對文學藝術進行研究,或者說應研究文學藝術中的美學問題?! ?hellip;…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中國古典文藝美學范疇輯論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0條)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