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09-7 出版社:民族出版社 作者:楊曦帆 著 頁數(shù):335
Tag標簽:無
前言
民族學與民族史學術上的“藏彝走廊”,是費孝通先生于1980年前后提出的一個歷史一民族區(qū)域概念,主要指今四川、云南、西藏三?。▍^(qū))毗鄰地區(qū)由一系列北南走向的山系與河流所構成的高山峽谷區(qū)域,亦即地理學上的橫斷山脈地區(qū)。在橫斷山脈地區(qū)主要有岷江、大渡河、雅礱江、金沙江、瀾滄江、怒江六條由北而南的大河縱貫其間,故習慣上又稱這片區(qū)域為“六江流域”。但它并非六江流域的全部,而主要指幾條江的上游。具體而言,這一區(qū)域,包括藏東高山峽谷區(qū)、川西北高原區(qū)、滇西北橫斷山高山峽谷區(qū)以及部分滇西高原區(qū)。就行政區(qū)域而言,藏彝走廊主要包括四川的甘孜藏族自治州、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涼山彝族自治州和攀枝花市,云南的迪慶藏族自治州、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和麗江市,西藏的昌都地區(qū)等地。在這片區(qū)域中,現(xiàn)今居住著藏緬語族中的藏、彝、羌、傈僳、白、納西、普米、獨龍、怒、哈尼、景頗、拉祜等民族,而以藏緬語族的藏語支和彝語支的民族居多,故從民族學而言稱之為“藏彝走廊”。但在此一區(qū)域的南部,同時還居住著壯侗語族中的傣族和壯族、苗瑤語族中的苗族,乃至漢族、回族以及孟高棉語族中的一些族體。同時,這條走廊自古以來就是藏緬語族諸民族先民南下和壯侗。
內(nèi)容概要
本選題試圖通過“藏彝走廊”這樣一個歷史形成的民族區(qū)域內(nèi)的信仰和民俗樂舞選點考察與研究,探索其相關樂舞在不同文化層面中的生存狀態(tài),闡述其與所處自然環(huán)境和文化環(huán)境之問的相互關系?! ⊙芯糠椒ú捎妹褡逡魳穼W的田野考察,將所獲第一手材料作為基礎,綜合相關社會科學諸學科理論與方法,結合區(qū)域性研究視野,充分認識地理因素與樂舞文化的互動關系?! ⊥ㄟ^本選題的研究筆者認識到,信仰、民俗、儀式、樂舞不可分離的現(xiàn)象當為“藏彝走廊”樂舞文化的一個基本特色。信仰和民俗表現(xiàn)為儀式行為,儀式必然的伴隨著樂舞,而樂舞得以作為儀式的一部分并以此來表達信仰或民俗文化。這樣,樂舞已不是單純的“音樂舞蹈藝術”,而是扮演了重要社會功能角色的一種藝術文化現(xiàn)象,樂舞形態(tài)與樂舞概念、樂舞行為,共同構成了儀式性民族樂舞文化綜合整體。這種以“樂舞形態(tài)”為內(nèi)核的儀式性民族樂舞文化綜合整體,貫穿于整個“藏彝走廊”文化,故而即可將這些選點考察與研究的民族樂舞對象,視為其中的代表或典型,其相關調(diào)查材料的梳理和論證,亦可為當下相關民族的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保護,提供出具體的實證性材料和理論依據(jù)。
作者簡介
楊曦帆,1969年出生,文學(民族音樂學)博士。南京藝術學院音樂學院副教授,民族音樂學/音樂人類學專業(yè)碩士研究生導師。復旦大學中文系藝術人類學專業(yè)博士后。
目前主要從事民族音樂學/音樂人類學、藝術人類學研究工作。參與多項社會學、民族音樂學課題研究工作;在《西藏研究》、《宗教學研究》、《中國音樂》等刊物發(fā)表專業(yè)論文30余篇。2008年被評為江蘇省“青藍工程”中青年學術帶頭人。
書籍目錄
緒論 第一節(jié) “藏彝走廊”概念 第二節(jié) “藏彝走廊”歷史與文化第一章 “藏彝走廊”研究與民族音樂學 第一節(jié) “藏彝走廊”學說中的民族音樂學視野 第二節(jié) “藏彝走廊”樂舞研究的理論基礎及方法論選擇第二章 信仰樂舞考察之一:宗教型樂舞 第一節(jié) 羌姆的歷史 第二節(jié) “羌姆”的基本形態(tài) 第三節(jié) “羌姆”的實地考察 第四節(jié) 作為宗教儀式的羌姆第三章 信仰樂舞考察之二:巫術型樂舞 第一節(jié) “東巴”樂舞 第二節(jié) “蘇尼”樂舞 第三節(jié) “卡斯達溫”樂舞 第四節(jié) 作為巫術儀式的樂舞第四章 民俗樂舞考察之一:習俗型樂舞 第一節(jié) “熱巴”樂舞 第二節(jié) 火把節(jié)“都火”樂舞 第三節(jié) “阿尺木刮”樂舞 第四節(jié) “弦子”樂舞 第五節(jié) 鍋莊樂舞 第六節(jié) 作為習俗型的樂舞第五章 民俗樂舞考察之二:禮儀型樂舞 第一節(jié) 涼山彝區(qū)的喪葬樂舞 第二節(jié) 禮儀文化與馬奈鍋莊 第三節(jié) 作為禮儀儀式的樂舞第六章 “藏彝走廊”樂舞文化層面觀 第一節(jié) “藏彝走廊”樂舞文化類型 第二節(jié) “藏彝走廊”樂舞的信仰與民俗內(nèi)涵 第三節(jié) 漢文化對“藏彝走廊”文化的影響第七章 “藏彝走廊”樂舞文化視野的當代擴展 第一節(jié) 作為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的信仰、民俗樂舞文化 第二節(jié) 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的審美視域結語參考文獻后記
章節(jié)摘錄
插圖:北向南大體劃出一條走廊。把這條走廊中一向存在的語言和歷史上的疑難問題,一旦串聯(lián)起來,有點像下圍棋,一子相連,全盤皆活。這條走廊正處于彝藏之間,沉積著許多現(xiàn)在還活著的歷史遺留,應當是歷史與語言科學的一個寶貴園地。”(I)這種“宏觀的、全面的、整體的觀念”不僅對于社會學、人類學、歷史學等學科具有指導意義,就是對于以民族學(人類學)等為母體學科的民族音樂學,以及本書對相關民族“樂舞”的具體研究而言,也具有重要的啟發(fā)意義。2.“藏彝走廊”中的語言問題關于語支的劃分目前學術界尚有很多爭論,本文在此取《中國大百科全書·民族卷》所下定義。其中,漢藏語系藏緬語族,分布在中國西南、西北、中南等地區(qū)。在國外,“主要分布在緬甸、不丹、錫金(今屬印度)、尼泊爾、印度、泰國等國境內(nèi)。”目前,藏緬語族語言初步分為藏語支、彝語支、羌語支、景頗語支、緬語支。其中藏語支包括四類:“一是中國境內(nèi)的藏語、嘉戎語、門巴語;二是尼泊爾境內(nèi)的塔克巴、藏拉、木爾米諸語言;三是尼泊爾境內(nèi)的布南、卡瑙里、固戎、巴興、伐尤諸語言;四是北阿薩姆諸語言,如阿博爾語、達夫拉語、阿嘎語等。”彝語支在“境內(nèi)主要包括彝、哈尼、納西、拉祜、基諾和傈僳等語言。在境外分布于緬甸、泰國、老撾、越南等國境內(nèi)?!睂W界對“藏彝走廊”的研究也論證了這一點,從古羌人南下遷徙的情況來看,“氐羌族群沿藏彝民族走廊自北而南遷徙,大體經(jīng)由三條主要區(qū)域通道。第一條經(jīng)由怒江、瀾滄江和金沙江的上游,進入滇西北即‘三江’并流地帶,再沿怒江和瀾滄江流域逐漸南下到滇西各地,少部分發(fā)展到滇南地區(qū)。這條通道區(qū)域還包括西藏東南部。
后記
首先要感謝我的導師,民族音樂學家伍國棟教授。三年前,對于嚴格的學科意義上的民族音樂學來說我完全是個“新兵”,三年的學習過程,是導師將我一步步引進了這一學術殿堂。導師在學術上的嚴謹作風與淵博學識,既讓我受益匪淺,也讓我敬佩不已。2006年盛夏,在酷暑及交通不便的情況下,導師前往四川攀枝花迤沙拉村采訪村民藝人,陪同左右的我深為導師嚴謹?shù)膶W術作風所折服。我自幼學習鋼琴直到本科畢業(yè),先在樂團任職,后在大學任教,工作數(shù)年后,又進哲學系攻讀碩士。盡管其問對于“田野”中的音樂也有所涉及。但真正進入民族音樂學這門學科則是在南京藝術學院攻讀博士時才開始?!跋忍觳蛔恪笔沟梦也坏貌换ㄙM許多時間對于民族音樂學的諸理論做較為詳細的梳理學習。當然,本人也一直以為,“學院式”的學習,最重要的還是“理論與方法”。這也是我在文中頗費筆墨來探討我認為很重要的理論問題的原因。作為“書桌”和“田野”所共同構建的學科,我從中領略了古人所云“行萬里路,讀萬卷書”的道理。對我而言,“田野”不僅意味著學科方法的重要環(huán)節(jié),也意味著對人生、對世界的領會。一方面,作為外鄉(xiāng)的觀察者,我們輾轉于各類絢麗多彩的民間民俗音樂文化事象之間;另一方面,也是通過樂舞文化而及的世界對于自身的自我認識。在這個意義上,所謂“田野”或可被理解為一種人生體驗、一種人生方式。于是,在高山河谷間,在田埂村舍旁,在萬里無疆的西部高原,踽踽而行的我領悟著學科的意蘊。
編輯推薦
《藏彝走廊的樂舞文化研究》是由民族出版社出版的。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