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09-7 出版社:民族出版社 作者:廖君湘 頁數:263
Tag標簽:無
前言
蘭州大學走過了一百年的崢嶸歲月。蘭州大學西北少數民族研究中心成立也快十年了。在這樣的背景下,我們出版這套文庫,獻給哺育我們成長、關心我們工作的蘭州大學和蘭州大學的全體師生。 民族學在蘭州大學只有十多年的歷史,與許多兄弟學科相比,他只是一個襁褓中的嬰兒,因此他曾被忽略過、輕視過,不過這個有極強活力的生命,終于還是在蘭州大學這塊沃土上堅強的成長起來,為自己爭得了生存和發(fā)展的空間。至今,蘭州大學的民族學已經是博士學科一級授權點,擁有五個二級博士點,同時是國家重點學科。作為民族學科的載體,教育部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蘭州大學西北少數民族研究中心,也成長壯大,成為在國內小有名氣的科學研究和培養(yǎng)高層次人才的新的研究型實體?! 〔坏绞甑臍q月里,在中心的老師們辛勤耕耘下,僅由中心老師及他(她)們指導下寫出的民族學專著就達八十余部?,F在擺在您面前精選出的這套文庫,就是這些年來,中心師生用知識、智慧和汗水辛勤澆灌出的部分成果。當然,“精選”者,僅指從上述八十余部專著中精心選出者之謂,并非一定是精品。但是我們有信心,經過我們的扎實工作和潛心研究,不遠的將來,會有更多精品問世?! 〗璞疚膸斐霭嬷H,還想就當前我國民族學的發(fā)展,說一些心得和體會。
內容概要
中國民族學特色主要表現在下列五方面: 1.在指導思想方面,堅持以馬克思列寧主義為指導,放眼中國和世界民族、民族問題發(fā)展的現狀和趨勢,充分反映和吸收世界民族學發(fā)展的優(yōu)秀思想和最新成果,促進中國和世界各民族的平等、和諧發(fā)展。 2.在內容方面,以中國民族學和民族問題為基本內容,構建符合中國和世界民族新發(fā)展的知識體系。 3.在方法方面,采用實證的、思辨的、比較的、綜合的多種方法,定性與定量結合,描述與分析綜合結合,田野與文獻結合,充分使用現代科學技術,促進民族學研究有更加廣闊的道路。 4.在視角方面,認為民族是一個包含了政治、經濟、社會、文化、歷史、心理及種族、生物等各種因素的群體,是一個綜合的社會群體,全方位研究揭示民族的各個方面,是民族學的顯著特色。 5.在思想傳統方面,繼承中國古代對民族實體、民族關系、民族問題豐富而深邃的思想認識,吸取中國歷史上處理和對待多民族國家民族問題的經驗、政策和方法,使民族學在具有數千年多民族共處歷史以及積累了深厚傳統民族思想的中國,得到進一步的升華和發(fā)展。 具有這樣一些特色的中國民族學,既是當前廣大中國民族學者的研究實踐,也是多年來中國民族學界的主流愿望。
書籍目錄
第一章 引論 一、社會及其構成 二、侗族傳統社會的時空維度 三、“社會過程”概念的引用第二章 侗族傳統社會形態(tài)的認識 一、社會形態(tài)理論與侗族傳統社會的形態(tài)分析的缺陷 二、把握侗族傳統社會形態(tài)的初步思路 三、侗族傳統社會形態(tài)的類型及基本特點第三章 侗族傳統社會制度 一、“補拉”制度為核心的宗法制度 二、侗款制度 三、婚姻家庭和親屬制度 四、法律制度 五、社會制度的功能分析與侗族傳統社會研究的深化第四章 侗族傳統社會群體和社會組織系統 一、侗族傳統社會的初級社會群體 二、社會組織:特征與功能 三、“補拉”組織 四、“村寨聯誼”組織 五、“合款”組織:侗族傳統社會組織形式第五章 侗族傳統社會結構分析 一、侗族傳統社會“社會結構”的內涵 二、侗族傳統社會結構要素分析 三、侗族傳統社會之分層結構第六章 侗族傳統社會之社會關系 一、社會關系概述 二、侗族社會關系狀態(tài)的影響因素 三、侗族傳統社會的人際關系 四、侗族傳統社會的群際關系 五、侗族傳統社會之代際關系分析第七章 侗族傳統社會的社會沖突 一、社會學范疇內的社會沖突 二、尋求遠古記憶中的社會沖突:對侗族神話和傳說的另類解讀 三、侗族社會沖突的層面及其表現形式第八章 侗族傳統社會的社會控制 一、社會控制的實質與類型 二、侗族社會的內部控制 三、侗族社會的外部控制 四、侗族社會控制之智慧及其啟發(fā)第九章 侗族傳統社會的物質生活 一、飲食生活:類別、內容及其社會性 二、服飾:類別及其社會性 三、居住生活 四、侗族社會的行生活第十章 侗族傳統社會的精神生活 一、飯養(yǎng)身、歌養(yǎng)心:侗族傳統社會生活中的歌與舞 二、侗族傳統社會生活中的社交活動 ……主要參考文獻后記
章節(jié)摘錄
第二章 侗族傳統社會形態(tài)的認識 二、把握侗族傳統社會形態(tài)的初步思路 進入現代社會之前的侗族社會,我們歸之為侗族傳統社會。依據現有的民族學材料,綜合考察侗族傳統社會的質態(tài)表征,我們認為侗族傳統社會形態(tài)獨具特色,能得到認知和歸類,與其他已知的社會類型存在可比性和相似性。盡管我們試圖重新認識五種社會形態(tài)理論,反對其教條主義、機械主義的方法論,但仍堅持歷史唯物主義、辯證唯物主義作為學術探討的重要分析理論和思辨方法之一,不拒絕采納其他社會科學的理論方法;承認社會歷史認識的多角度這種客觀實在,也承認人在歷史認知中的主觀能動作用。因此,我們認為生產力的發(fā)展水平決定生產關系,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侗族社會發(fā)展方向和程度歸根結底要受到他們創(chuàng)造的生產力和經濟基礎的限制與制約;同時侗族傳統社會形態(tài)的質態(tài)又是特定階段的民族“生態(tài)經濟文化類型”的產物或表現形式?! ∩鷳B(tài)經濟文化類型,是一個自然與社會、經濟與政治、文化與意識結合而成的復雜系統,主要包括生態(tài)環(huán)境、生計方式、社會組織、政治制度、宗教信仰等內容,綜合反映著一個民族總體社會面貌。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