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治理侗族地區(qū)政策研究

出版時間:2008-9  出版社:民族出版社  作者:吳大旬  頁數:364  
Tag標簽:無  

內容概要

  中國是一個民族性與地域性都十分突出的文化多元的多民族國家。民族問題長期以來一直是一個主要的社會問題,歷代對民族問題的認識及其推行的民族政策,不僅對當時的社會發(fā)揮著重要的作用,而且對后世產生了一定的甚至是較大的影響。因此,對中國歷代民族政策的研究,始終受到學術界的關注和重視?! 《弊迨侵袊戏降囊粋€人口較多的少數民族,根據2000年全國第5次人口普查結果顯示,共有近300萬人,主要分布于貴州、湖南、廣西、湖北等?。▍^(qū))毗鄰地區(qū)。歷史上,侗族作為單一民族,早在宋代就已形成。繼此之后,歷代封建中央王朝為了加強對侗族地區(qū)的開發(fā)與管理,在經濟、政治、軍事、文化教育、風俗習慣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清朝治理侗族的政策就是其中的重要內容,也是中國歷代民族政策的重要組成部分?!  肚宄卫矶弊宓貐^(qū)政策研究》,作為首部對清朝在侗族地區(qū)推行民族政策、實行政治治理的歷史進行較深入、系統(tǒng)而又全面研究的論著,結構嚴謹,層次清晰,材料較豐富,史論結合,不乏新意,這對于擴大侗族史的研究領域有所貢獻。

作者簡介

  吳大旬,侗族,湖南新晃人,1962年9月出生。吉首大學外語系畢業(yè),西北大學史學碩士,中央民族大學法學博士。先后在湖南新晃一中、河北邢臺學院、貴州民族學院從事中學外語、歷史學、民族學等學科教學。發(fā)表學術論文20余篇,參加《侗族簡史》(修訂版)、《侗族通史》等著作的撰寫,主持貴州省優(yōu)秀科技教育人才省長專項基金項目等研究。主要研究方向為中國南方民族歷史與文化。

書籍目錄

序緒論第一章 侗族概況及唐、宋、元、明王朝在侗族地區(qū)的統(tǒng)治第一節(jié) 侗族概說第二節(jié) 唐、宋、元、明王朝在侗族地區(qū)的統(tǒng)治第二章 清順治、康熙時期在侗族地區(qū)的綏撫政策第一節(jié) 加強建制,重在羈縻第二節(jié) 獎勵墾荒,與民休息第三章 清雍正、乾隆時期在侗族地區(qū)的改土歸流及善后政策第一節(jié) 侗族地區(qū)土司腐朽的統(tǒng)治第二節(jié) 侗族地區(qū)的改土歸流第三節(jié) 侗族地區(qū)政治軍事統(tǒng)治的強化第四節(jié) 振興侗族地區(qū)的文化教育第五節(jié) 侗族地區(qū)拓展交通與開發(fā)經濟之舉措第六節(jié) 侗族地區(qū)經濟政策施行后的新變化第四章 清道光、咸豐時期對侗族的封建剝削與壓迫第一節(jié) 封建統(tǒng)治腐朽黑暗第二節(jié) 侗族農民大起義及清朝的軍事鎮(zhèn)壓第五章 清咸豐、同治戰(zhàn)后在侗族地區(qū)的善后政策第一節(jié) 經濟上的讓步第二節(jié) 政治軍事統(tǒng)治的加強第六章 清朝末年侗族社會的恢復發(fā)展第一節(jié) 農業(yè)的興盛第二節(jié) 文教的轉變第三節(jié) 郵電事業(yè)的興起第四節(jié) 鼓樓與風雨橋的建造第七章 清朝治理侗族地區(qū)政策的特點及其經驗教訓第一節(jié) 清朝治理侗族地區(qū)政策的特點第二節(jié) 清朝治理侗族地區(qū)的經驗與教訓參考文獻后記

章節(jié)摘錄

  第一章 侗族概況及唐、宋、元、明王朝在侗族地區(qū)的統(tǒng)治  第二節(jié) 唐、宋、元、明王朝在侗族地區(qū)的統(tǒng)治  一、唐、宋時期在侗族地區(qū)建立統(tǒng)治機構  唐朝建立之后,為了加強中央對地方的有效統(tǒng)治,高祖武德元年(618年),將隋朝煬帝以來的郡、縣二級制改為州、縣二級制。在中原廣大地區(qū)建立經制州,由中央吏部直接委派刺史,代表中央統(tǒng)治地方。同時,又在沿邊少數民族地區(qū)建立羈縻州,由都督府指派當地大姓首領充任刺史,世守其地,子孫世襲。唐朝規(guī)定,羈縻州的軍、政、財權由其自主,只責令“奉正朔”,“貢方物”,以示納入版圖。州之下又設郡,以州統(tǒng)郡。當時,唐朝在侗族地區(qū)設置的州郡,據《新唐書》卷41《地理志五》、卷43上《地理志七上》記載,主要有:思州寧夷郡:唐高祖武德四年(621年),以隋朝巴東郡之務川、扶陽縣置,唐太宗貞觀四年(630年)更名。共計1599戶,12021口。轄縣三:務川、思王、思邛。其中,思王、思邛二縣包括今玉屏、岑鞏、三穗以及錦屏北部、天柱西部、鎮(zhèn)遠東部地區(qū)?! ∩壑萆坳柨ぃ罕灸狭褐荩涞滤哪辏?21年),析潭州之邵陽置,并置邵陵、建興二縣,貞觀十年(636年)更名。共計17073戶,71644口。領縣二:邵陽、武岡。武德七年(624年),省邵陵縣入邵陽,省建興縣入武岡。其中,武岡縣包括綏寧和通道縣東南部地區(qū)?! ⒅萏蛾柨ぃ罕疚字荩铺谪懹^八年(634年),以辰州之龍標縣置。武則天天授二年(691年)曰沅州。唐玄宗開元十三年(725年),以“沅”、“原”聲相近,復為巫州。唐代宗大歷五年(770年)更名。計5368戶,22738口。領縣三:龍標、朗溪、潭陽,其地包括今芷江、黔陽、靖州、會同、天柱、錦屏、通道東北部、黎平東部及東南部等地區(qū)?! —勚蔟埾ぃ罕疚柚荩鋭t天長安四年(704年),以沅州之夜郎、渭溪二縣置。開元十三年(725年),以“舞”、“武”聲相近,更名鶴州。二十年(732年),日業(yè)州。大歷五年(770年),又更名。共計1672戶,7284口。轄縣三:峨山、渭溪、梓姜,其范圍包括今鎮(zhèn)遠東北部至新晃、芷江一帶地區(qū)。融州融水郡:武德四年(621年),析始安郡之義熙縣置。計1232戶。領縣二:武陽、融水,其地包括今三江、龍勝、融水、羅城部分地區(qū)。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清朝治理侗族地區(qū)政策研究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0條)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