荊楚與支那

出版時間:2008-6  出版社:民族出版社  作者:石宗仁  頁數(shù):456  字數(shù):400000  
Tag標簽:無  

內(nèi)容概要

一個民族的起源與一個古國的消亡,存在千絲萬縷的神秘聯(lián)系……

作者簡介

石宗仁,苗族,湖南省花垣縣人。中南民族大學退休教授。20世紀60年代畢業(yè)于北京中央民族大學語言文學系本科。發(fā)表與出版苗族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譯文、譯著(《中國苗族古歌》50萬字)、短中篇小說、散文、詩歌、學術論文、學術著作共計120萬字、《荊楚與支那》為第一部學術專著。

書籍目錄

論“支那”一詞的起源與荊的歷史和文化(代序)前言第一章 歷史文獻與前人對楚國族屬的記載與研究  一、對中國國家主體民族漢族史籍關于楚國族屬的他語記載的解讀  二、對國家主流文化的漢文史籍,關于楚國君王對其王族族屬與楚國族屬自語認定的記載和 華夏君臣的他語認同的解讀  三、對中國主體民族漢族的多學科專家們,關于楚國族屬研究結論的解讀  四、對史籍記載“楚為荊蠻”與苗族關系的解讀第二章 楚發(fā)祥地與初都 一、楚發(fā)祥地在江漢沮漳 二、楚初都丹陽聚在南郡枝江縣第三章 苗、楚共同的祖先及先民 一、苗、楚的始祖伏羲女媧 二、苗、楚的遠祖神農(nóng) 三、苗、楚的先祖祝融 四、苗、楚的人文初祖蚩尤(媸畬) 五、蚩尤族屬的再認定 六、苗、楚的先民九黎族  七、苗、楚的先民三苗族第四章 東夷(九黎氏)苗蠻(三苗氏)的關系與族屬  一、東夷(九黎氏)苗蠻(三苗氏)的由來  二、東夷(九黎氏)苗蠻(三苗氏)相連重合的地域及其同母語地名  三、苗蠻(三苗氏)東夷(九黎氏)的共同祖先與族稱  四、苗蠻(三苗氏)東夷(九黎氏)的信仰文化與習俗  五、東夷(九黎氏)苗蠻(三苗氏)的關系為同一族類即蠻夷第五章  “楚為荊蠻”而非北夏、東夷、西羌與百越… 一、楚自有爵號,不是周封的子爵,而是自然生長的國家 二、楚非北夏、東夷、西羌與百越 三、楚“不與中國之號謚”即與北夏(商、周)為異族異國  四、族稱“蠻(蠻夷)”源于苗族  五、苗族的自稱與荊地蠻夷、熊繹之關系  六、“楚為荊蠻”即蠻夷為苗族  七、庸、麋、盧戎、羅、濮等部均崇拜盤瓠與荊蠻同族  八、羋熊啻可證楚王族亦為蠻夷和荊蠻  九、再說楚王族(鬻熊、熊繹)的族屬  十、從“仡”構詞的功能看苗語對鬻熊與熊繹的敬稱 ……第六章 楚語與苗語的相同相近率第七章 楚、苗同祭共俗第八章 《楚辭》作品的苗蠻文化背景與苗語古籍中的楚文化第九章 對楚國族屬及“荊楚”、“支那”語義研究的結論關于楚國族屬相關問題及“荊楚”與“支那”認知過程的說明(代后記)

章節(jié)摘錄

  論“支那”一詞的起源與荊的歷史和文化(代序)  二  大家知道,秦王朝的建立,給中國帶來了新的局面,由此而產(chǎn)生了一些新的變化:有的光耀于當時,有的相仍于后世。它們在人們的頭腦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從而容易產(chǎn)生一種錯覺:似乎這種現(xiàn)象很早就已存在,歷世如故。實際上,在秦王朝建立以前,它并不是這個樣子。秦統(tǒng)一六國之前,穆公時期,確曾一度強盛,但也還不能說是極其強大的。公平說來,在習稱的五霸之中,穆公雖有一定的霸業(yè),但并比不上齊桓、晉文、楚莊,不能以其舉措為中國重心。在他統(tǒng)治下的秦國仍然在很久時期內(nèi)受到晉國的阻遏,甚至一度敗衄,其聲勢和發(fā)展都有所限制。穆公時期所兼并的國家,主要限于陜甘一帶分散的小邦或部落,并沒有逾越這些地區(qū)。極而言之,當時秦國雖可列為強國之一,這種地位大體也只限于穆公在位的39年間。戰(zhàn)國初期,魏國遠比秦國強盛,魏國的疆土,包括函谷關內(nèi)黃河西岸,自今陜西華縣西北過渭河,沿北洛河東岸到上郡,筑長城與秦相鄰。今天的陜北地區(qū)大都是魏的轄區(qū),當時作為魏國名將的吳起還在這里留下了活動的痕跡,秦的地位當時還是逼促的。直到公元前361年秦孝公即位后,變法圖強,秦才逐步成為中國境內(nèi)舉足輕重的國家,最后完成削平列國的大業(yè)。從秦孝公到秦始皇一統(tǒng),歷時只有140年,加上統(tǒng)一的秦王朝,只有150來年;如連穆公時期總計,也不及200年。在悠長的周朝800年,或春秋戰(zhàn)國550年的歷史河流中,秦起活躍作用的時期只是一小部分,是一派長川中的一短段。何況當秦國由弱轉強的時期中,它在中國內(nèi)外發(fā)揮充分影響,也還需要一定的過程?!  ?/pre>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荊楚與支那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1條)

 
 

  •   也許因為作者是苗族人的原故,急于為苗族找到一個輝煌的根,其意自無可厚非,但感覺石先生并未給出一個清晰的邏輯線條,無非把一些和其預設的目標相關的資料羅列了一下,而且重復甚多,缺乏有力的論證,感覺亦稍欠文采。對我這個歷史愛好者來說太枯燥了。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wǎng)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