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08-5 出版社:民族出版社 作者:周傳斌 著 頁數(shù):362
Tag標簽:無
內容概要
這本著作,廣泛考察了中國民族理論的學科史,既關注該學科的基本理論線索,也涉及到了該學科在不同時代發(fā)展過程中出現(xiàn)的新內容,沒有局限于原有的理論線索和學科框架,而是拓寬視野,融入了作者許多新的見解。
作者簡介
周傳斌 1972年生人,回族,山東省平邑縣地方鎮(zhèn)人。1991年考入中央民族大學民族學系,先后在這里獲得民族理論專業(yè)的學士(1995年)、碩士(1999年)和博士(2005年)學位?,F(xiàn)為寧夏大學教授、人類學專業(yè)碩士生導師。主要研究領域為人類學、民族學與回族社會文化。著有《雪泥鴻爪——回族文化與歷史論集》(2004年),公開發(fā)表學術論文50余篇。
書籍目錄
序代前言: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與中國民族理論學科導言 第一節(jié) 民族、民族理論和民族理論學科 第二節(jié) 民族理論學科的范式 第三節(jié) 1900一2000:中國民族理論的一個世紀上編:中國民族理論學科的發(fā)展及主流范式 第一章 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的歷史發(fā)展 第一節(jié) 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的民族理論 第二節(jié) 從第二國際到社會民主黨 第三節(jié) 社會主義國家的民族理論和民族政策 小結:從馬克思到社會主義國家 第二章 中國民族理論學科的孕育、誕生和發(fā)展 第一節(jié) 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孕育 第二節(jié) 20世紀50年代:誕生與主導地位 第三節(jié) 20世紀80年代之后:發(fā)展與創(chuàng)新 小結:從民族理論到民族理論學科 第三章 中國民族理論學科的主流范式 第一節(jié) 民族理論學科的中國特色 第二節(jié) 中國民族理論學科主流范式的內涵 第三節(jié) 中國民族理論學科主流范式的貢獻及其缺陷中編:中國民族理論研究的非主流范式 第四章 民族主義話語與現(xiàn)當代中國 第一節(jié) 民族主義的概念及其爭論 第二節(jié) 民族一國家、民族主義與現(xiàn)代性 第三節(jié) 民族主義在中國的歷程 第四節(jié) 當代中國的民族主義研究 第五章 中華民族研究 第一節(jié) 從“天下”到“中華民族”:中國古代宇宙觀的演變 第二節(jié) 歷史學與民族一國家的“迷思” 第三節(jié) 中華民族研究的范式:多元一體論 第四節(jié) 中華民族研究的反思 第六章 族群理論 第一節(jié) 從族群到族群理論 第二節(jié) 族群理論諸流派 第三節(jié) 族群理論與民族理論下編:理論范式的整合與探索 第七章 中國特色的民族概念 第一節(jié) 1949年前:民族、民族主義與民族一國家 第二節(jié) 1949—1989:民族形成、民族譯名的討論與斯大林民族定義 第三節(jié) 1989年以后:民族與族群 小結:中國特色的民族概念 第八章 多民族國家的理念及其意義 第一節(jié) 多民族國家的歷史與現(xiàn)實 第二節(jié) 民族一國家與多民族國家:與美國比較 第三節(jié) 多民族國家理念的貢獻 第九章 中國民族理論的復線范式 第一節(jié) 不可回避的中國傳統(tǒng) 第二節(jié) 中國民族理論的多元遺產 第三節(jié) 理論整合與復線范式參考文獻目錄附錄一附錄二后記
章節(jié)摘錄
代前言: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與中國民族理論學科 一、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的創(chuàng)立和發(fā)展 馬克思和恩格斯在19世紀中葉創(chuàng)立馬克思主義的同時,運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考察和研究民族和民族問題,揭示了民族和民族問題的發(fā)展規(guī)律,揭示了民族問題與階級問題、社會問題、社會革命問題的關系,闡明了正確解決民族問題的理論原則,奠定了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的基礎。據(jù)統(tǒng)計,馬克思和恩格斯論述或涉及民族和殖民地問題的文章在《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有360多篇200多萬字?! ●R克思在1843年秋發(fā)表的《論猶太人問題》①一文,是馬克思論述民族問題的第一篇重要著作。馬克思在文中指出政治解放的國家(指完成資產階級革命的國家)是不能徹底解決民族問題的;只有依靠全人類的最后解放,才能徹底解決民族問題。從而闡明了民族問題與社會革命的關系,把民族問題的解決與無產階級革命聯(lián)系起來了?! ●R克思和恩格斯在1844年合著的《神圣家族,或對批判的批判所作的批判》中,針對布魯諾?鮑威爾的唯心主義民族理論觀點,明確提出“古往今來每個民族都在某些方面優(yōu)越于其他民族”,②從而提出了民族平等的思想?! ●R克思和恩格斯在1845—1846年合著的《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中提出了許多民族和民族問題的理論觀點:提出“三個過渡”的理論,即“野蠻向文明的過渡、部落制度向國家的過渡、地方局限性向民族的過渡”③的理論;揭示了民族產生與生產力發(fā)展的關系。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