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09-6 出版社:民族出版社 作者:中國少數民族社會歷史調查資料叢刊修訂編輯委員會 編 頁數:407
Tag標簽:無
內容概要
《中國少數民族社會歷史調查資料叢刊》是國家民委《民族問題五種叢書》之五,內容包括了20世紀50年代中央訪問團收集的資料,全國人大民委、中央民委等組織民族社會歷史調查以及民族識別等工作所搜集到的資料,20世紀80年代以后由各省、自治區(qū)陸續(xù)分別出版,全套社會歷史調查資料叢刊共有84種145本。這些資料集中記錄了我國少數民族社會歷史的基本情況,是民族研究和民族工作中的重要參考資料,受到了各方面的歡迎和好評。 《中國少數民族社會歷史調查資料叢刊》問世以來,民族自治地方社會和文化發(fā)展取得了長足進步,各方面情況有了不少變化,為了進一步發(fā)揮這些歷史調查資料的作用,促進各民族“共同團結奮斗,共同繁榮發(fā)展”,國家民委決定修訂、再版《中國少數民族社會歷史調查資料叢刊》,并將其列為國家民委重點科研項目。
書籍目錄
武定縣萬德區(qū)萬宗鋪村彝族社會歷史調查 第一部分 萬德區(qū) 一、概況 二、生產關系 第二部分 慕蓮土司地區(qū) 一、那氏土司世系及其家史 二、土司的轄區(qū)沿革 三、土司的封建統(tǒng)治 四、人民的反土司斗爭 第三部分 萬宗鋪村 一、概況 二、解放前夕的社會生產方式 第四部分 環(huán)州地區(qū)各族人民反土司的斗爭 一、土司的統(tǒng)治和剝削 二、反土司的斗爭 三、反土司斗爭的結果楚雄縣第六區(qū)力伯所鄉(xiāng)大益居村彝族社會調查 一、楚雄哨區(qū)概況 二、大益居村解放前社會經濟情況 三、生產關系楚雄彝族喪葬風俗楚雄彝族神話 一、開天辟地神話 二、人種起源神話 三、射日射月的神話彝族農民戰(zhàn)爭領袖杞彩順彝族胡國秀傳略彝語古地名匯編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永仁縣迤計廠彝族社會調查 一、生產力 二、生產關系景東縣彝族社會調查 一、族稱、族源及傳說 二、解放前的社會生產方式 三、解放前彝族人民所受的各種壓迫剝削 四、彝族各支系的生活習俗與宗教信仰巍山縣舉雄村彝族社會調查 一、土地的一般情況 二、生產力 三、生產關系 四、家庭、婚姻和生活習俗巍山縣土著居民問題巍山縣少數民族地名的調查關于巍山縣彝族打歌的考察南詔統(tǒng)治者蒙氏家族屬于彝族之新證 一、宗譜 二、靈臺 三、巫畫南詔幾個城址的調查 一、太和城 二、陽苴咩城 三、大厘城 四、龍口城 五、逵川城(“德源城”) 六、白崖城結語關于巍山南詔寺觀的調查關于蒙嶲詔的遺址問題鎮(zhèn)雄縣塘房區(qū)涼水井鄉(xiāng)和平溝下寨彝族社會調查 一、概況 二、解放前的社會生產力 三、解放前的社會生產關系 四、社會生活與文化及其演變宣威縣三區(qū)戛立鄉(xiāng)長房村彝族社會調查 一、概況 二、解放前的社會生產力 三、解放前的社會生產關系 四、社會習俗與文化及其演變巧家縣車坪的調查 一、階級關系的情況 二、關于車坪一帶彝族的來歷永善縣興隆等鄉(xiāng)社會歷史調查 一、概況 二、解放前的生產力和生產關系 三、上層建筑方面的情況彝良梭戛鄉(xiāng)彝族社會歷史調查 一、概況 二、生產方式 三、生產關系 四、副業(yè)、畜牧業(yè)和商業(yè) 五、社會習俗與宗教信仰路南圭山區(qū)彝族撒尼支社會歷史調查 一、概況 二、生產力 三、生產關系 四、政治制度及其他 附:撒尼人的文學藝術彌勒縣西山區(qū)彝族阿細支社會調查 一、概況 二、生產力和生產關系 三、政治制度及其他阿細人(彝族支系)的文學藝術情況 元陽馬街彝族社會調查 一、概況 二、經濟結構 三、社會情況江城縣洛捷鄉(xiāng)彝族社會調查 一、解放前社會經濟情況 二、租佃、雇傭和借貸 三、民族關系江城彝族的來源江城山主的產生和演變石屏縣龍武水官沖寨彝族社會歷史調查 一、水官沖大寨諸姓的來源問題 二、經濟結構的一般情況 三、一般社會情況易門縣彝族情況調查 一、彝族的分布來源和遷徙 二、彝族的語言、習俗 三、解放前彝族地區(qū)社會經濟的一些特點彝族調查雜記 一、元陽彝族調查雜記 二、楚雄州彝族的支系 三、元江縣彝族的習俗 四、峨山縣彝族情況 五、新平、元江等地山蘇支習俗 六、元江縣青龍區(qū)山蘇支情況 七、有關彝文和習俗的記載 八、西昌地區(qū)彝族習俗資料摘抄明代彝族女土官史料初輯 烏蒙、烏撒、東川、鎮(zhèn)雄女土官 烏蒙軍民府女土官 烏撒軍民府女土官 東川軍民府女土官 鎮(zhèn)雄土知府女土官 芒部軍民府女土官 尋甸軍民府女土官 馬龍他郎甸女土官 武定軍民府女土官 楚雄府女土官 鹽井衛(wèi)千戶妻 云南驛女土官 陸涼州女土官 廣西府師宗州女土官 阿迷州土官妻進京朝貢 鶴慶軍民府女土官 永寧宣撫司女土官 順州女土官 水西女土官 水西安氏叛服本末 普安州女土官 普安苗米魯事略 建昌府女土官后記修訂后記
章節(jié)摘錄
武定縣萬德區(qū)萬宗鋪村彝族社會歷史調查 第一部分 萬德區(qū) 二、生產關系 (一)生產資料的占有關系——土地的領主占有制向地主占有制轉化的過程 在解放前較長的一段時期中,本地區(qū)的土地占有形態(tài)的基本特點,已經是由封建領主制度往地主經濟制度過渡了,越到近代,地主經濟的比重越大。解放前后的五十年,地主經濟已處于主導地位,領主經濟隨著土司權力的日益削弱而逐漸衰微。而且土司本來所從事的領主剝削,也日益增加了地主式的剝削成分。不過直到解放前夕,領主制度雖已成為殘余,但由于封建軍閥或國民黨地方政府對于土司制度的支持,并與之互相勾結,共同壓迫與剝削人民,這就使已被人民打擊得殘缺不全的領主特權得以部分地時隱時現地蟬聯(lián)下來,并_直被視為合法。因此土司對于人民的剝削與壓迫,比起一般地主來更為嚴重、更為兇惡。 1934-1935年的反土司斗爭之后,土司雖因得到國民黨政府的支持而取得表面的勝利,但就整個領主制度來說,卻遭到了極其沉重的打擊。土司的政治特權基本上被摧毀。這為地主經濟的進一步發(fā)展開辟了更廣闊的道路。土司對于農民的剝削基本上相同,可以說已成為一個一般性的大地主了。 ……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