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理州彝族社會歷史調查

出版時間:2009-5  出版社:民族出版社  作者:《中國少數民族社會歷史調查資料叢刊》修訂編輯委員會 編  頁數:206  

內容概要

《中國少數民族社會歷史調查資料叢刊》是國家民委《民族問題五種叢書》之五,內容包括了20世紀50年代中央訪問團收集的資料,全國人大民委、中央民委等組織民族社會歷史調查以及民族識別等工作所搜集到的資料,20世紀80年代以后由各省、自治區(qū)陸續(xù)分別出版,全套社會歷史調查資料叢刊共有84種145本。這些資料集中記錄了我國少數民族社會歷史的基本情況,是民族研究和民族工作中的重要參考資料,受到了各方面的歡迎和好評。    《中國少數民族社會歷史調查資料叢刊》問世以來,民族自治地方社會和文化發(fā)展取得了長足進步,各方面情況有了不少變化,為了進一步發(fā)揮這些歷史調查資料的作用,促進各民族“共同團結奮斗,共同繁榮發(fā)展”,國家民委決定修訂、再版《中國少數民族社會歷史調查資料叢刊》,并將其列為國家民委重點科研項目。    本次修訂再版,在尊重史實,基本保持原貌,統(tǒng)一體例、版式的總原則下,主要是訂正錯誤,并以修訂注釋的形式增補新的人口數據和地方行政隸屬的變化情況。另外,原書中統(tǒng)計數據存在的問題較多,但因無資料可查核,部分只能保持原貌,僅供參考。《崩龍族社會歷史調查》、《新疆牧區(qū)社會歷史調查》不再單獨出版。新增《吉林省朝鮮族社會歷史調查》、、《土家族社會歷史調查》、《四川木里藏族自治縣藏族納西族社會歷史調查》、《廣東海南少數民族社會歷史調查資料匯編》4本。修訂本合計為86種147本。

書籍目錄

大理州彝族的源流和支系民國二十八年大理地區(qū)7個縣的彝族情況南澗彝族《羅氏家譜》  南澗彝族《查氏家譜》南澗彝族《記錄自氏宗譜》南澗彝族《自氏家譜》南澗彝族《左氏祠碑》  左氏源流譜序(碑一)  左氏歷代宗親遠近高曾祖考妣之靈位(碑二)  左世宗族世系譜總圖(碑三)  謹按世譜歷有明箴遷移茲土者碑(碑四)  謹按世譜歷有明箴遷移茲土者(接上碑,碑五)巍山西山彝族企業(yè)情況調查巍山彝族地區(qū)碑刻資料六件  茶鳳山碑記  蒙化府知府為懇恩嘗示招扶哨兵把守地方事據(碑)  蒙化靈泉碑記  有食上村村規(guī)民約碑  流芳百世  字琮墓碑文巍山彝族史幾件資料  一、閉耀東事跡  二、永進彝鄉(xiāng)的反清斗爭人物述略  三、巍山的古彝村巍山彝族資料兩則  永垂不巫(碑)  墨氏家譜巍山彝族源于南詔烏蠻的資料調查 一、巍山彝族的歷史和現狀資料 二、巍山地名和彝族族稱資料 三、尚留在巍山彝族中的南詔烏蠻習俗 四、有關南詔王室族屬的新資料關于南詔王室蒙氏后裔的口碑資料  一、詔母騎仙驢  二、蜢蟆寨  三、紅鼻子小孩  四、張氏太太  五、天摩牙寺  六、三鶴洞  七、武德將軍六十花甲合八字歌祥云縣彝族資料一則《梅常墓志》碑和《自敘碑記施清墓志銘》碑 《梅常墓志》碑 《自敘碑記施清墓志銘》碑云龍縣、漾濞縣羅武人的歷史調查 羅武的歷史和遷入時間考證 羅武人的分支和字忠世系云龍羅武人的習俗和經濟狀況  一、居所和服飾  二、婚喪習俗  三、生產和經濟狀況李文學、杜文秀農民起義資料巍山縣永建鄉(xiāng)彝族婚俗調查大理州部分彝族地區(qū)社會調查 一、彝族起源的傳說 二、社會生產力 三、風俗習慣 四、宗教信仰 五、禁忌 六、與風俗習慣相關的傳說 七、鄉(xiāng)規(guī)民約碑 八、民族語言與文化 九、彝族蒙氏家譜漾濞彝族“臘羅”支系喪葬禮儀調查南澗公郎土主廟調查漾濞彝語地名來歷類別初分彝族“二月八”節(jié)日調查 一、節(jié)日形成的歷史淵源 二、節(jié)日的形式和內容 三、節(jié)日的發(fā)展密伺節(jié)和星回節(jié)的由來彝族中草藥名醫(yī)李桐彌渡縣朵古彝族鄉(xiāng)經濟狀況調查彌渡縣石甲彝族鄉(xiāng)今昔調查 一、哨塘的歷史追溯 二、族源及遺俗 三、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的石甲 四、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的石甲 五、十一屆三中全會后的變化 六、山村建設和人民生活南澗彝族民間歌舞調查磨秋·啊喇闋 一、磨秋 二、啊喇闋研究蒙化土官歷史的又一份珍貴資料  一、蒙化左土官記事抄本  二、蒙化左氏簪纓人物圖巍山地區(qū)佛教歷史和現狀調查  一、巍山的佛教寺院  二、巍山的古塔  三、巍山佛教的主要節(jié)日和經籍  四、巍山歷史上的著名僧人和居士  五、巍山主要佛寺碑刻注釋  六、源遠流長的巍山佛教歷史后記修訂后記

章節(jié)摘錄

  大理州彝族的源流和支系  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位于祖國的西南邊疆,處在滇西北腹地,東連本省的楚雄彝族自治州,南和思茅、臨滄地區(qū)毗鄰,西接保山地區(qū)及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北與麗江地區(qū)接壤,總面積28 356平方公里。州內居住著漢、白、彝、回、傈僳、苗、納西、藏、阿昌、傣、壯、布朗、拉祜等民族,總人口2 781 400多人(1984年人口統(tǒng)計數字),其中彝族人口有323 500多人,占全州總人口的11.6%。他們以大分散、小聚居的形式,在全州所轄的12個縣(市)中均有分布,以依山而居的傳統(tǒng),聚居于南澗、漾濞、巍山、彌渡、祥云、云龍、永平7個縣。按地理位置看,他們居住于滇西橫斷山脈的云嶺、怒江的周圍,聚居于洱海盆地之南。州內有南澗、漾濞兩個彝族自治縣和巍山彝族回族自治縣。   大理州的彝族歷史悠久,據史料記載和考古發(fā)掘,其民族是以“旄牛徼外”南下的古羌人這個人群共同體為基礎,融合了當地眾多的土著部落、部族,隨著社會經濟的發(fā)展而形成的?! ∠惹貢r期,在整個西南地區(qū)活動著的原始氏族、部落群體分別組成了幾個大的近親集團,又稱之為近親部落群體,基本上可分為三個大的近親部落群體。即氐羌系統(tǒng)的部落群體,百濮(孟高棉)系統(tǒng)的部落群體和百越系統(tǒng)的部落群體。大理州的彝族先民在這時主要屬于氐羌系統(tǒng)的部落群體,也有一部分屬于百濮(孟高棉)系統(tǒng)的部落群體和屬于百越系統(tǒng)的部落群體?! ∏貪h時期,大理州彝族先民和整個西南地區(qū)的其他少數民族先民一樣,屬于“西南夷”,在“西南夷”下又各成部落?!妒酚洝の髂弦牧袀鳌份d:“西南夷君長以什數,夜郎最大;其西,靡莫之屬以什數,滇最大;自滇以北,君長以什數,邛都最大……;其外,西自桐師(今保山)以東,北至葉榆(大理),名為巂、昆明……;自嵩以東北,君長以什數,徙、笮都最大……皆氐類也?!边@時,巂、昆明部落群的一部分是今大理州彝族的先民?!妒酚洝の髂弦牧袀鳌分姓f:“巂、昆明,皆編發(fā),隨畜遷徙,毋常處,毋君長?!笨梢?,巂、昆明部落群過的是游牧生活,還沒有固定的耕田和邑聚?! ∥簳x時期,整個西南地區(qū)的少數民族統(tǒng)稱為“夷叟”?!度A陽國志·南中志》載:益州郡大姓雍闿“使建寧孟獲說夷叟”?!度龂尽な駮笾鱾鳌份d:“益州郡有大姓雍閩反,流太守張裔于吳,據郡不賓,越巂夷王高定亦背叛。”又據《華陽國志·南中志》載:“夷人大種日昆,小種曰叟?!币蚶ッ鞑柯淙喝丝谧疃?,所以稱為“大種”,叟部落群(即巂部落群)人口較少,所以稱為“小種”,而兩者都可稱“夷叟”或“夷”或“叟”,他們交錯雜居在一起。這時的大理州彝族先民在“夷叟”之列?! ∧媳背瘯r期,屬于“叟”、“昆明”族的人被稱為“烏蠻”。這時的“烏蠻”除彝族外,還包括居住在西南地區(qū)的其他少數民族。  隋、唐、五代、宋朝時期,大理州彝族仍沿稱“烏蠻”。這時的“烏蠻”已不包括其他的少數民族,而是專指彝族了。當時在西南地區(qū)的“烏蠻”,按居住地域來分,還分為西部“烏蠻”,東部“烏蠻”和北部“烏蠻”。大理地區(qū)的“烏蠻”屬于西部“烏蠻”。據《資治通鑒》卷199及《新唐書·南蠻傳下·兩爨蠻》、《新唐書·南蠻傳下·松外蠻》載,大理地區(qū)的“烏蠻”,初為七十部,后相互兼并成為六至八個較大的部落,就是歷史上的“六詔”或“八詔”?!傲t”或“八詔”的情況,《蠻書》卷3載:“六詔并烏蠻,又稱八詔,蓋白巖城(今彌渡縣紅巖),時傍及劍川吳羅識二詔之后。開元年中,蒙歸義攻石橋城(在今下關),閣羅鳳攻石和(在今鳳儀),亦八詔之數也?!睋颇洗髮W尤中先生考證,在主要的六詔中,其中的越析詔,也謂之磨些詔,即磨些族,他們不是“烏蠻”,但與“烏蠻”是近親部落,因此“亦烏蠻種類也”?! ≡髑鍟r期,大理州的彝族稱為“羅羅”。李京《云南志略》載:“羅羅,即烏蠻也。”康熙《蒙化府志》也載,羅羅“土著之烏蠻也”。隨著彝族內部政治、經濟、文化的發(fā)展,在“羅羅”下面又出現了更細的稱謂,這些更細的稱謂保留到今天,就是彝族中不同的支系名稱。  現居大理州內的彝族主要有7個支系:“臘羅”支系、“迷撒”支系、“聶蘇”支系、“葛潑”支系、“改蘇”支系、“諾蘇”支系和“格尼”支系。有“臘羅拔”、“迷撒拔”、“哀牢夷”、“摩察”、“聶蘇潑”、“羅武”、“葛潑”、“阿多潑”、“倮倮潑”、“夸萼斯”、“山后人”、“羅魯”、“羌朗王”、“羌族”、“諾蘇”、“格尼”、“倮族”、“土族”、“土家”、“蒙化族”、“蒙化人”、“佬武”、“土里”、“黑倮倮”、“尖頭倮倮”、“白夷”、“白倮倮”、“黑話人”、“倮”、“土人”、“南山蘇”等三十多種不同的自稱和他稱?!  芭D羅”支系,自稱“臘羅拔”,他稱“土族”、“土家”,主要分布在南澗彝族自治縣,漾濞彝族自治縣的龍?zhí)丁㈦u街、瓦廠一帶,巍山彝族回族自治縣的東山、西山大部分地區(qū),彌渡縣的牛街、德苴、新街區(qū)以及祥云、永平、洱源、賓川等縣和大理市的部分村寨?!芭D羅”支系是較早進入大理地區(qū)的居民之一,早在新石器時代,“臘羅”支系的先民就活動在今大理洱海一帶,他們就是《史記·西南夷列傳》中記載的“名為巂、昆明”,“隨畜遷徙”的部落。西漢時,他們從游牧發(fā)展為從事農耕,逐漸定居于大理洱海周圍。元代時,隨著政治、經濟的發(fā)展,他們逐漸往洱海以南的平壩和山麓遷移。明初,大批漢族官兵進入云南,進人大理,他們又往高山遷移。在今大理州境內的7個彝族支系中,“臘羅”支系的人數為最多?!  懊匀觥敝担苑Q“迷撒拔”、“哀牢夷”、“摩察”,他稱“蒙化族”、“蒙化人”、“蒙舍”?,F今居住在巍山彝族回族自治縣的東山、西山的部分村寨和巍寶山山麓,南澗彝族自治縣的西山,漾濞彝族自治縣與巍山彝族回族自治縣接壤的地帶?!懊匀觥敝迪让窨勺匪莸揭妥逑茸婧V慕的長房子武始祖慕雅切的后裔,即“武家的蒙舍”,也同樣屬昆明部落群中的一個部落,是西漢初年桐師至葉榆間的昆明部落群中的一個部落。他們最早集中活動在今保山一帶,西漢中葉以后,他們的部落酋長名叫“哀牢”,部落名也就稱之為“哀牢”?!逗鬂h書·西南夷·哀牢傳》載,哀牢的始祖名叫九隆,哀牢部落則是九隆氏族的嫡系。唐朝初期,哀牢部落中的蒙氏為避仇家,從今保山遷到今大理州巍山彝族回族自治縣境內,成為最早進入大理地區(qū)的“迷撒”支系先民?!对颇蠄D經志書》卷五《蒙化府》載:“境內有摩察者,乃黑爨之別種也。傳云,昔從蒙化細奴羅來徙居此。”康熙《蒙化府志》卷一又載:“此種惟蒙(化)境有之,并不與他境倮倮同?!薄澳Σ臁边w到巍山后,和巍山的“烏蠻”,即今“臘羅”支系的先民居住在一起,并通過聯姻,使子孫繁衍。二十余年后,家族興旺,勢力日盛,蒙氏在今巍山南部占據了統(tǒng)治地位。今巍山南部當時稱蒙舍詔,為洱海區(qū)域六詔之一,唐貞觀二十三年(公元649年)蒙氏細奴羅當上了蒙舍詔詔王,以后歷經89年,世襲到細奴羅的曾孫皮羅閣為詔王時,蒙舍詔就在唐王朝的支持下,兼并了洱海區(qū)域的其他五詔,統(tǒng)一了洱海區(qū)域,建立了歷時164年,幾與唐代相始終的南詔地方政權。從此,蒙氏家族成為了赫赫有名的南詔王族。在南詔政權滅亡以后,蒙氏家族遭到了大長和國的屠殺、追捕。為避免殺害、追捕,他們大批逃離巍山,逃離大理,逃往今漾濞、景東、昌寧、鳳慶一帶的深山峽谷中,少數留在祖先發(fā)祥地巍山的也被迫改名換姓隱蔽下來。到了清代和民國年間,大理州境內的“迷撒”支系先民和其他支系的先民一樣,由于忍受不了反動統(tǒng)治階級殘酷的政治壓迫和經濟剝削,又被迫遷徙,遷到了今云南的景東彝族自治縣、楚雄彝族自治州和四川省的涼山彝族自治州內。大理州的“迷撒”支系由于歷史上的兩次遷徙,現今留居州內的人數已經不多?!  奥櫶K”支系,自稱“聶蘇潑”、“羅武”,他稱“佬武”、“土里”,主要居住在漾濞彝族自治縣縣城西北部的富恒、雙澗鄉(xiāng),云龍縣團結鄉(xiāng)的新宅、團結、河東、豐收、河南等村寨,永平縣北斗鄉(xiāng)的六米、黑豆場、雙河、栗樹坪等村寨,洱源縣的西山區(qū)?!奥櫶K”支系是由武定的羅婺氏族兼并同區(qū)域內其他三十多個“烏蠻”氏族組成的羅婺部后裔。天啟《滇志》卷三十載:“羅婺本武定種,古因為部名,又稱羅武。”開初,他們活動在今云南省的武定縣一帶,明朝,羅婺部的人口從武定向外流散,當時就有武定土官安慈次子字忠來到今云龍縣團結鄉(xiāng),成為最早進入大理州的“聶蘇”支系先民。關于字忠進入大理地區(qū)的歷史,雍正《云龍州志》記載:“字忠,武定土官(安慈)之次子,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年)隨穎川侯定大理,授浪穹縣土巡檢。”明代傅友德、沐英征云南時,字忠率領一支羅婺部人配合明軍攻大理,后因作戰(zhàn)有功,被授予浪穹縣箭桿場巡檢司。當時的浪穹縣包括今天的云龍縣、洱源縣及漾濞縣的一部分,箭桿場即今天的云龍縣團結鄉(xiāng)。從那時起,字忠及他率領的羅婺部人就在今團結鄉(xiāng)一帶定居下來,以后隨著人口的繁衍,羅婺部人又遷往今漾濞縣、永平縣、洱源縣的部分地區(qū)。

圖書封面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大理州彝族社會歷史調查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0條)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