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06-3 出版社:民族出版社 作者:張海洋 頁數(shù):296
Tag標簽:無
內容概要
中國是多民族統(tǒng)一國家。多元民族文化是中國和平發(fā)展的社會資本,也是中國構建和諧社會大廈的基石。民族學人類學是探討多元文化和諧之道和可持續(xù)發(fā)展的學科。中央民族大學是中國民族學人類學重鎮(zhèn)。費孝通和林耀華教授是這所重鎮(zhèn)的兩座豐碑。 本書承繼費、林兩教授生前開創(chuàng)的“中國民族多元一體格局”和“中國的經濟文化類型研究”兩項事業(yè),運用民族學人類學方法探討全球化時代中國的多元文化與和諧社會、中國的文化多樣性與中國人的認同等問題。 本書概括中國文化的形貌是“太極”圖形:其內部有西部畜牧與東部農耕兩大生計板塊,并有高原和沿海兩條文化傳播帶將其銜接。在這兩個板塊的互動作用下,中國的文化精神是“自強不息厚德載物”,其結構是“多元一體和而不同”。 本書辨析中國的民族認同兼有族群認同、國民認同和歷史文化認同三重含義。這三種認同在中華各民族成員身上都能相互兼容而不必相互排斥。 本書的論題還包括中西民族概念、中國的人種多態(tài)性、上古中國的文化區(qū)系、當代中國的經濟文化類型、中國歷史文化大小傳統(tǒng)的共生關系、中華民族多元一體的內涵等。 本書序言提出了中國和諧社會建設的理念模型,指出多元文化在中國和諧社會建設中的重要地位,并主張中國的民族宗教研究范式應該從“社會發(fā)展史”轉向“文化生態(tài)學”。 本書構思宏大、資料豐富、言語鮮活、論點新穎,是關注中國文化建設和中外交流的民族學、人類學、社會學、語言學、政治學、地理學、歷史學、考古學、文學藝術、文化批評等學科專業(yè)師生的必讀作品,也是中國民族宗教部門官員、文化產業(yè)人士和自修學者的重要參考書。
作者簡介
張海洋,天津武清人,英語語言文學學士、法學碩士(民族學)、法學博士(人類學)、中央民族大學教授。講授民族學概論、體質人類學、東西方文化比較課程,研究中國文化地理、中國的多元文化與和諧社會、東西方文化比較、中國少數(shù)民族生態(tài)環(huán)境保護、文化保護和社會權益維護問題,兼做世界銀行在華投資項目民族問題社會評估專家,招收民族學專業(yè)中外文化比較、應用民族學方向研究生。
作者1955年生于津郊農村,在鄉(xiāng)讀7年小學,1970年務農。1972年開始自學英語,1978年考入吉林大學外語系英語專業(yè),1982年考取中央民族學院民族學專業(yè)研究生,師從吳文藻、林耀華、金天明先生,研究中國的經濟文化類型。1985年畢業(yè)留校教學,1987年晉升講師考取博士生,又師從林耀華教授研究中國的多元文化與中國人的認同。1994年晉升副教授,1996年獲得博士學位并以富布萊特學者身份赴斯坦福大學進修一年。2000年晉升教授至今。
書籍目錄
前言:簡論中國的多元文化與和諧社會導論 民族認同的時代根源解構篇:文化多樣性與國人的認識 第一章 事實、理解與表述 第二章 概念、時間與空間 第三章 族群、民族與認同 第四章 列強、中國與中華民族 第五章 關于中華民族的兩種說法建構篇:中國人認同的原生基礎 第六章 古今中國的人種特征與類型 第七章 上古中國的區(qū)域文化 第八章 中國文化大傳統(tǒng)的次生性 第九章 中國文化的地理基礎 第十章 中國的經濟文化類型:理論和架構 第十一章 中國的經濟文化類型:描述和闡釋 第十二章 中國的經濟文化類型:歷史共生關系結語:中國的現(xiàn)代化與中國人的認同附錄一 關于資料來源和研究方法的簡要說明附錄二 關于引注的說明全文引注文獻后記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