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多元文化與中國人的認同

出版時間:2006-3  出版社:民族出版社  作者:張海洋  頁數(shù):296  
Tag標簽:無  

內容概要

中國是多民族統(tǒng)一國家。多元民族文化是中國和平發(fā)展的社會資本,也是中國構建和諧社會大廈的基石。民族學人類學是探討多元文化和諧之道和可持續(xù)發(fā)展的學科。中央民族大學是中國民族學人類學重鎮(zhèn)。費孝通和林耀華教授是這所重鎮(zhèn)的兩座豐碑。    本書承繼費、林兩教授生前開創(chuàng)的“中國民族多元一體格局”和“中國的經濟文化類型研究”兩項事業(yè),運用民族學人類學方法探討全球化時代中國的多元文化與和諧社會、中國的文化多樣性與中國人的認同等問題。    本書概括中國文化的形貌是“太極”圖形:其內部有西部畜牧與東部農耕兩大生計板塊,并有高原和沿海兩條文化傳播帶將其銜接。在這兩個板塊的互動作用下,中國的文化精神是“自強不息厚德載物”,其結構是“多元一體和而不同”。    本書辨析中國的民族認同兼有族群認同、國民認同和歷史文化認同三重含義。這三種認同在中華各民族成員身上都能相互兼容而不必相互排斥。    本書的論題還包括中西民族概念、中國的人種多態(tài)性、上古中國的文化區(qū)系、當代中國的經濟文化類型、中國歷史文化大小傳統(tǒng)的共生關系、中華民族多元一體的內涵等。    本書序言提出了中國和諧社會建設的理念模型,指出多元文化在中國和諧社會建設中的重要地位,并主張中國的民族宗教研究范式應該從“社會發(fā)展史”轉向“文化生態(tài)學”。    本書構思宏大、資料豐富、言語鮮活、論點新穎,是關注中國文化建設和中外交流的民族學、人類學、社會學、語言學、政治學、地理學、歷史學、考古學、文學藝術、文化批評等學科專業(yè)師生的必讀作品,也是中國民族宗教部門官員、文化產業(yè)人士和自修學者的重要參考書。

作者簡介

張海洋,天津武清人,英語語言文學學士、法學碩士(民族學)、法學博士(人類學)、中央民族大學教授。講授民族學概論、體質人類學、東西方文化比較課程,研究中國文化地理、中國的多元文化與和諧社會、東西方文化比較、中國少數(shù)民族生態(tài)環(huán)境保護、文化保護和社會權益維護問題,兼做世界銀行在華投資項目民族問題社會評估專家,招收民族學專業(yè)中外文化比較、應用民族學方向研究生。
作者1955年生于津郊農村,在鄉(xiāng)讀7年小學,1970年務農。1972年開始自學英語,1978年考入吉林大學外語系英語專業(yè),1982年考取中央民族學院民族學專業(yè)研究生,師從吳文藻、林耀華、金天明先生,研究中國的經濟文化類型。1985年畢業(yè)留校教學,1987年晉升講師考取博士生,又師從林耀華教授研究中國的多元文化與中國人的認同。1994年晉升副教授,1996年獲得博士學位并以富布萊特學者身份赴斯坦福大學進修一年。2000年晉升教授至今。

書籍目錄

前言:簡論中國的多元文化與和諧社會導論 民族認同的時代根源解構篇:文化多樣性與國人的認識  第一章 事實、理解與表述  第二章 概念、時間與空間  第三章 族群、民族與認同  第四章 列強、中國與中華民族  第五章 關于中華民族的兩種說法建構篇:中國人認同的原生基礎  第六章 古今中國的人種特征與類型  第七章 上古中國的區(qū)域文化  第八章 中國文化大傳統(tǒng)的次生性  第九章 中國文化的地理基礎  第十章 中國的經濟文化類型:理論和架構  第十一章 中國的經濟文化類型:描述和闡釋  第十二章 中國的經濟文化類型:歷史共生關系結語:中國的現(xiàn)代化與中國人的認同附錄一 關于資料來源和研究方法的簡要說明附錄二 關于引注的說明全文引注文獻后記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中國的多元文化與中國人的認同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11條)

 
 

  •   中國的多元文化與中國人的認同 物流超快質量很好的書,鄰居搞哲學 的,讓我?guī)退徺I的鄰居說當當搞活動時一定要大量購書超便宜,質量也超好要我一定要給個全五分,超好評謝謝當當啦
  •   這本書內容更多的是關于多元文化與中國人認同的綜述,對從事這方面研究的同志有幫助。
  •   專業(yè)書,很好,對自己幫助很大
  •   已經開始看了,非常滿意
  •   我會抓緊讀,期待!
  •   喜歡里面獨一無二的觀點
  •   用于寫論文時買的書 可以翻閱和參考學習
  •   這本書還不錯,能對中國文化很深刻的剖析
  •   總體而言,還是不錯的,特別是對漢民族和中華民族的理論內涵和外延的辨析,還是很清晰的,另外,就是資料比較詳實,特別是少數(shù)民族的資料,但是,作為一本社會學著作,該書還是有些缺陷,那就是缺乏理論的創(chuàng)新,自己的定見太少.而且理論知識背景稍顯陳舊.
  •   非常喜歡這本書,寫得非常好。
  •   開頭部分還可以
    內容很豐富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