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學佛法百問答

出版時間:2001-7  出版社:民族出版社  作者:黃勝常,,,  頁數(shù):123  
Tag標簽:無  

內容概要

這本書提出的一百個問題,取自黃勝常老師近兩年來書信往返以及與各界朋友的討論,都是真人真事。這“一問一答”的方式,直接而深入淺出地討論大乘佛法的學習方法和修行次第,內容有如何樹立正信、發(fā)大愿、舍、持戒、禪定等。愿以此書,與一切想學佛、初學佛的朋友結上佛緣;與一切佛子更結佛緣。

作者簡介

黃老師本名黃勝常,又名黃三。祖籍湖南湘潭。生于1946年解放前的北平。1969年由臺灣赴美害居迄今。
黃老師是一個熱愛真理、關心眾生的人。他曾做過虔誠的天主教徒、激進的自由主義者、社會主義者、不可知論者、無神論者。
1989年在北京新華書店,買到趙樸老

章節(jié)摘錄

書摘    剃度出家的第二個意思,就是要變成僧伽的一部分。僧伽是指四個或四個以上的修行人互為善友,在六和敬中形成的一個修行共同體。    善友之間要互相提攜,互相護念。也就是說,我們不只愿意幫助善友,也愿意接受善友的幫助;我們的善友不只愿意幫助我們,也愿意接受我們的幫助,這樣才能建立起“六和敬”。有了六和敬,就保證了僧伽制度的健全。    剃度以后,當然就表示已盡舍世間的三不堅法,放棄了一切對世間的攀緣,包括做人的使命、恩愛的糾纏和世間財,而以“修道得道”為惟一的使命,以乞食自足為謀生的方法,并以此雜食身、穢臭身歸依諸佛法身。    因此在出家之前,一定要做好“自凈其意”的功課,看看自心還有沒有罪惡感、委屈感?是否充滿了幸福感和歡喜心?如果這個時候還覺得有任何的罪惡感、委屈感,那就千萬不要去剃度。因為若以不凈心出家,必定要跟三寶記賬,使日后修行的路上,遇到很大的磨難。    既已出家,當了修行人,就要相信佛陀的話:沒有善友必定沉沒在生死大河中。所以要努力地、主觀能動地去建立起“六和敬”,即使一時建立不起來,也一定要找到善知識、善友。因此出家還有另一個意思,那就是遠離惡知識、親近善知識。    在建立起“六和敬”之前,要留意:一、不受沾染,二、歡喜隨順。    怎么不受沾染?就是要時時記住自己為什么出家?在干什么?并要看住自己的“名聞利養(yǎng)心”,努力滅度之,這樣就可以保證不受沾染,堅定立場。    有了堅定的立場,面對尚未建立“六和敬”的集體生活,才能歡喜隨順。    如果能夠做到上面所提到的要點,出家就是件大好事,因為這樣一定可以心無雜染,變成一個專業(yè)的修行人,真正重生如來之家,荷擔如來家業(yè)。四十三    問:我覺得這一生的所作所為,都是損人不利己的,我考慮要出家,但仍是決定不下,我該怎么去想“出家”這個問題?    答:佛陀的“出家法”是極殊勝的“厭離法”。是我們厭舍出離這本無常、無樂、無我、無凈的世間,是我們看破了由護持虛妄不實的三不堅法一一身、命、財,所造下種種欺誤、傷毀,以及欺誤傷毀所必帶來的八苦,所以出家。    明白了出家的原因,就能弄清楚“出家”有“身出家”和“心出家”的區(qū)別?!吧沓黾摇敝皇巧鷳B(tài)的改變,“心出家”卻一定要做到脫胎換骨,真正從八苦、傷毀、欺誤中解脫出來。    而不是嫌時裝不好看而披袈裟,不是為了頭發(fā)太麻煩而剃光頭,不是愛青磬紅魚、晨鐘暮鼓的情調,而從家里搬到廟里去住。        也不是為了遣避感情的糾纏和挫敗而出家。    當然更不可以為了找個生計,混碗飯吃而出家。    萬萬不可是為了“名聞利養(yǎng)”而出家。    故知.“出家”最殊勝的意義,就是在向八苦中的眾生,示現(xiàn)解脫道,以作為眾生真實福田。四十四    問:我已出家五年了,常常懷疑自己到底有沒有重生如來之家呢?    答:照理說“身披法服”,“剃發(fā)毀形好”時,應該就是重生如來之家的保證,但為什么我們心申還會有疑惑?這正是我們“于相著相”的果報。    有沒有重生如來之家,是以我們所發(fā)的愿和所發(fā)明的心地來決定的。不論大小乘,若想重生如來之家,都是要自愿自覺、高高興興的發(fā)愿當法王之子或作如來的侍者。然后在這個愿力的基礎上發(fā)明無上菩提心地,或是發(fā)明小乘菩提心地。如果我們總在懷疑自己“到底有沒有重生如來之家”,只不過是啟示我們雖已出家,但仍然心無決定,還沒有發(fā)實任何一種菩提心愿。四十五    問:知道了自己出家時的不凈心,該如何去白凈其意呢?    答:佛在《未曾有說因緣經(jīng)》中道出一個宿世因緣的故事:五個惡比丘,在佛門申大搞名聞利養(yǎng),得了八千億劫的地獄重報;地獄罪畢,受餓鬼形八千劫;餓鬼罪畢,受六畜生身,償其主人先世供養(yǎng);復八千世,方獲人身,但諸根閹鈍,為五石女。    因此,對以不凈心出家,當起大怖畏、大厭離之心。    那么該如何去自凈其意呢?可以從下面的次第著手:    一、在善知識酋慚愧發(fā)露以往不凈心,懺其前愆,悔其后過。    二、從頭重新于善知識處,受十善法戒。    三、重新于善知識處發(fā)起菩提心,若資糧不足以發(fā)菩提心者,起碼重新再發(fā)“生生世世、全心全意為佛陀辦事,  自覺覺人,自度度他”的大乘愿。    四、加深擴大向去、來、今一切眾生之不凈心,及其因緣果報的反照、認領。    五、一切出家人之苦行苦受,乃至于一切眾生各以.自心之苦行苦受為佛陀的真理作見證,起大感激心。    六、回向已發(fā)大愿及菩提心,回向所學一切法,回向一切智,回向一切善知識、善友。    七、再以此心路歷程布施給一切出家人.方名真覺、真度、真救拔也。    最后再將以上所說,總持于:“出離不凈心,是真出家法”這一句真言陀羅尼。四十六    問:福維摩詰菩薩在“問疾品”中開示“憶所修福,念于凈命”這八個字,“凈命”是什么意思?如何“念于凈命”?    答:“凈命”就是在佛前領命,發(fā)大愿要依三寶的加持力開啟彿智,依正法的次第修行。……

媒體關注與評論

序黃勝常先生自述學佛因緣,乃閱讀趙樸初大德《佛教常識問答》而入佛的,因此也學趙樸老用問答形式寫了好幾部書,此本《修學佛法百問答》即是其中之一,私淑有自,亦可謂修有所承,學有所源矣。趙樸老生前常誡余云,  “子日:  ‘德之不修,學之不講,是吾憂也’。吾于佛教,亦如是說”??梢姌憷蠎n民憂世之心,愛國愛教之切。弘揚正教正見、批判邪說邪害,不僅為現(xiàn)前建設精神文明之所必需,亦為依法治國,以德治國之所當務。拜讀黃先生此書之后,啟發(fā)我對“何謂佛法”這一佛法根本問題的深思,爰錄昔日所作《中國文化與佛教》中對此根本問題之回答,為修學佛法進一言,以求教于黃老師和廣大讀者允可,并以為序。    佛為一大事因緣出世,說法四十九年,所為何事?即為人類人生解決一最大根本問題,即所謂“了生死”問題。人之所以流轉生死,乃由于人之無明造作,是名為迷,如能修學佛法,證得般若,是名為覺。佛者覺也,即覺悟之人也。水流下,火炎上,性也,覺此一切性之本不是謂覺性。覺性為人人所本具,所以人人皆可成佛。般若即人人本自具有之覺性。佛教認為,世界萬事萬物都是緣起緣生的,而緣起緣生之萬法是無自性的,是無常的,是要按照它自身的規(guī)律而成、住、壞、空和生、住、異、滅的。所以佛教學說,簡要概括,即“緣起性空”。緣起由于業(yè)力,性空就是般若。就人而言,人之業(yè)力緣起在于無明,人之般若性空在于智慧。智慧與無明正好相對,本體雖一,表相則二。無明則迷,智慧則覺。般若與業(yè)力是一而二、二而一的統(tǒng)一體。佛教小乘的根本教義在業(yè)力,大乘的根本教義在般若。小乘講“三法印”,大乘講“一實相印”。講“一法印”即融合了“三法印”,說大乘即包融了小乘,談般若即融合了業(yè)力。故佛法的根本在般若,佛法的真理就是般若。般若是平等的,以行愿境不同而有果位之不同。無我為人而行般若(即使眾生都是覺悟,都了生死)是大乘,只知自利而行般若(即只求個人覺悟,個人了生死)是小乘。修顯了實相般若是顯教,修秘密理趣般若是密教。在生活中了生死是世法,在了生死中生活是出世法。般若是圓融的,所以佛法是圓融大小乘,圓融顯密教,圓融世法出世法的。它是教導所有眾生都能“在生活中了生死,在了生死中生活”,轉化五濁惡世為“人間凈土”。所以佛教的真正了義是積極的、入世的。它的本質精神就是“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  “眾生有一不成佛,我不成佛”,  “度盡六道眾生,而無得度者,”這是徹底無我為人的大乘菩薩道,是究竟緣起性空的般若法。所以佛法講般若是空。又不是空,空而不空,不空而空,謂之空不空。真空而妙有,有體有相有用,有眼耳鼻舌身意,有色聲香味觸法。妙有而真空,不生不滅,不常不斷,不一不異,不來不去,圓滿具足,真實不虛,不可言說,不可思議,強名之曰般若。不可言說而說之者,皆譬語也。故一切經(jīng)論皆是譬語,不可執(zhí)著。佛教觀察一切問題,都是從惟一真理——般若上聯(lián)系到無窮的方面去,以般若觀察一切實相,就是圓融無礙行布,行布不礙圓融。所以佛教常用“佛法”一詞,佛法就是般若,般若就是佛法。    以上是按佛教自己的說法來說明佛法。那么,佛法是宗教,是哲學,還是什么?佛教對這個問題,也有他自己的看法。學佛的人,具有宗教信仰,行著宗教儀式,怎能不說佛法是宗教?佛教誕于印度,從諸古宗教中挺出,與印度婆羅門教、印度教相消長,傳至中國便與道教儒家爭論先后,辯別異同,至今又與天主教、伊斯蘭教同被列為世界三大宗教。宗教不是壞名詞,故從來學佛者,未曾辯論佛法不是宗教,而是爭論佛教是一切宗教中最高之宗教。隨著社會發(fā)展、科學進步,宗教舍有迷信成份,受到批判,于是弘護之人,標榜佛法不是宗教而是哲學,編纂經(jīng)典、整理掌故、考證真?zhèn)?、研究學術,說佛教哲學是一切哲學中最高之哲學。這大都是站在佛學者立場而言的?!?/pre>

編輯推薦

《修學佛法百問答》是黃勝常先生對修學佛法100個問題的回答,簡明介紹佛教、佛學的一些基本常識性問題。佛為一大事因緣出世,說法四十九年,所為何事?即為人類人生解決一最大的根本問題,即所謂“了生死”的問題。人之所以流轉生死,乃由于人之無名造作,是名為迷,如能修學佛法,證得般若,是名為覺。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修學佛法百問答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1條)

 
 

  •   這個稍微有些專業(yè)詞匯,不建議剛剛開始修行的人看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wǎng)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