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1970-1 出版社:中國戲劇出版社 作者:林婷 頁數(shù):230
前言
林婷博士的研究專著《準對話·擬狂歡——1980年代探索戲劇研究》即將付梓,我有幸成為它的最初讀者是十分欣慰的。面對這部散溢著濃重的學術氣息的書稿,她囑為作序,我一時卻不免躊躇;因我既不是研治探索戲劇的行家,亦非學識淵博、自成一家之言的書評家。然作為她的博士后合作導師,卻義不容辭,便慨然允諾。關于上世紀80年代探索戲劇的研究,堪稱中國現(xiàn)代戲劇理論批評史上最富活力、藝術實踐與理論建樹蔚為共生互制景觀的短期研究。其介入的學者之多,涉及的面之廣,所達到的理論高度與歷史縱深度,也為20世紀中國戲劇史上其他時期的理論批評所難以比肩。盡管迄今尚無關于探索戲劇的專著問世,然已有的創(chuàng)作談、劇評、論文,戲劇史或戲劇論著的專章專節(jié),可謂數(shù)以百計。其內(nèi)容雖深淺不一,見解歧異,但它為探索戲劇的全面深入的研治,既提供了十分豐富的原始資源,也奠定了相當厚實的基礎。特別是著名當代戲劇理論家譚霈生先生,秉持對現(xiàn)代戲劇文化思潮的敏銳感悟與睿智膽識,啟用建立在人學始基上的戲劇本體論等理論觀點,以中外戲劇發(fā)展的藝術經(jīng)驗與教訓為參照,對探索戲劇的理論營造與探索實踐的深入考察與探究,所作的客觀評估與總結,允稱將探索戲劇的學理研究上擢到自己時代的高度。其數(shù)以十計的論文、劇評及戲劇史的專章,至今仍葆有理論指導意義與歷史生命力。
內(nèi)容概要
《誰對話·擬狂歡》以四個專章為支架,將編劇、舞臺表演、劇場與觀演關系融為一個有機聯(lián)系的整體。前兩章以“對話”、“復調(diào)”的理論視角檢視探索戲劇的編劇藝術。在這里,某些原先不被人注意的特征獲得了呈示與闡釋,如內(nèi)心對話的多種形式,戲劇語言的雙聲性質(zhì),戲劇動作的脫冕加冕等。
書籍目錄
序一 探索戲劇探索什么?董健序二 莊浩然導言第一章 對話:訴求與失衡一 對話:美學與歷史的檢視二 自我對話:來源與轉(zhuǎn)化三 自他對話:解構與重建四 潛對話:語言的微觀考察五 對話性與戲劇性的失衡第二章 復調(diào)戲劇的探索一 從巴赫金的論斷說起二 結構:復調(diào)視角的尋求三 多元性與價值性的掣肘四 脫冕與加冕:動作的寓義五 敘述者:復調(diào)還是宣教第三章 舞臺:符號的狂歡與藝術的難題一 動作:從語言到形體的文化理路二 焦慮與救解:探索方向的確立三 視聽的狂歡:舞臺符號的革新四 傳統(tǒng)如何生成現(xiàn)代五 “表現(xiàn)”的沖動與接受的難題第四章 觀演關系:狂歡式的摹仿與背反一 距離與交流:觀演關系三形態(tài)的重新考察二 劇場:空間的暗示三 表演:姿態(tài)的隱喻四 觀眾:身份的轉(zhuǎn)變五 狂歡式的摹仿與背反結語附錄一 主要參考文獻附錄二 探索戲劇部分作品目錄附錄三 對布萊希特“問離效果”理論的再認識后記
章節(jié)摘錄
我們將探索戲劇界定為:貫通于1980年代以形式革新為主,結合精神探索的一批話劇。雖然在戲曲領域也出現(xiàn)了探索性的作品,如川劇《潘金蓮》、桂劇《泥馬淚》等,但不在本書的論述范圍內(nèi)。之所以用“探索戲劇”之名而非“探索話劇”,在于這類戲劇與傳統(tǒng)話劇在形態(tài)上判若兩樣,“話”已經(jīng)無法包容它們?nèi)康膶傩浴?980年代探索戲劇盡管大多數(shù)作品不具備經(jīng)典的成熟性,卻以其銳猛的革新精神、聲勢浩大的波及面,對1980年代戲劇界乃至整個文化界產(chǎn)生重大影響。當時確立的探索方向及所取得的成果不僅延伸、交融進當下的戲劇實踐中,且其存在的問題在今天的戲劇發(fā)展中也仍然延續(xù)著。就此而言,這一研究課題的選擇有其現(xiàn)實的意義。一研究現(xiàn)狀的評述目前關于探索戲劇的研究,或理論辨析、形態(tài)描述,或問題探討、戲劇史定位,基本上涉及到對四個關系命題的闡述:一、探索戲劇與20世紀西方現(xiàn)代戲劇思潮;二、探索戲劇與中國傳統(tǒng)戲曲、民間藝術形式;三、探索戲劇與20世紀中國現(xiàn)代話劇發(fā)展史;四、探索戲劇與1980年代社會的文化生態(tài)。
后記
2000年,我考入南京大學中文系戲劇戲曲學專業(yè),師從董健先生攻讀博士學位。董老師帶學生形散而神凝,使我們在學習中既不敢偷懶又得以伸張思維之觸角。一位有人格力量的學者,所影響學生的不僅是治學方向與方法,更有為人做事的態(tài)度與原則,師從董老師的三年也因此成就有生最大的收獲。文化批判是董老師一貫堅持的學術立場,要批判就耍有價值所持,而在當下,任何價值都難免于被解構的命運,但本書的寫作使我深信,價值立場的匱乏不僅使問題的探討喪失坐標,還可能抑止對問題深入追索的熱情。另一位與本書關系密切的是莊浩然先生。從碩士階段開始,莊老師就一直指導我的學業(yè),在我博士畢業(yè)一年之后,又成為我的博士后導師。他嚴謹?shù)膶W術作風,寬廣的理論視域,古雅的文辭風格都令我折服,慚愧的是我未能汲其十一。在日常交往中,莊老師更以其正直、謙和、寬容給予我做人的啟示。本書寫作思路的最后確定及細節(jié)的完善凝聚著莊老師的學術經(jīng)驗與智慧,他及時提醒我,在對對象進行批判之觀照時,也要尊重對象之客觀合理性。而本書更久遠的因緣始自我的碩士導師倪宗武先生,是他將我引到戲劇研究這條路上。我至今記得本科階段,他組織我們討論探索戲劇作品時的情景,也正是那時確立了我之后的研究興趣與方向。在研究生學習階段,倪老師的言傳身教使我掌握了學術研究之基本規(guī)范,亦是在他的鼓勵與指導下,我才得以進入博士階段的深造。在我參加工作的多年里,倪老師一如既往地關心我,為我提供各方面的指導與幫助,這一切均成為策我向前的動力。
編輯推薦
《誰對話·擬狂歡》寫作思路的最后確定及細節(jié)的完善凝聚著莊老師的學術經(jīng)驗與智慧,他及時提醒我,在對對象進行批判之觀照時,也要尊重對象之客觀合理性。
圖書封面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