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導演批判書

出版時間:2005-01  出版社:中國戲劇出版社  作者:蘇七七  
Tag標簽:無  

內(nèi)容概要

華語電影行業(yè)從它誕生的那天起,就可笑地成為一門嚴肅的行業(yè)。而華語電影導演們則成為最有資格以站著說話不腰疼反駁外界批評的“實干家”群體。以此邏輯,一把辛酸淚,一堆爛拷貝,再丑的媳婦因其“無辜”,終將能熬成婆。他們把無數(shù)的垃圾真誠地獻給了我們,自己,卻也終究逃不過兩手空空。

書籍目錄

第一部分 馮小剛批判   馮導,您的青春就別獻了    看馮小剛,是沒辦法的事   馮氏幽默的硬傷    馮小剛是如何拍電影的    從馮小剛看中國電影      第二部分 張藝謀批判   前言    民族神話    轉(zhuǎn)折    現(xiàn)實神話    終結(jié)       第三部分 陳凱歌批判   陳凱歌的突圍和自陷      第四部分 吳宇森批判   不拍大哥很多年    人物篇   情節(jié)篇   風格篇    理念篇   結(jié)尾      第五部分 李安批判   李安,你有權(quán)保持沉默    四個關(guān)鍵字   又要做婊子又要立貞潔牌坊      第六部分 許鞍華批判   大紅招牌高高掛    新浪潮與許鞍華   現(xiàn)實題材,家國情懷    揭開類型片導演的虛假稱謂    電影不是唯一的方式?    一個票房導演的慘敗   無性的情色男女    找尋自我:忘我還是唯我    從新浪潮開始,到末世遺老結(jié)束    處世方式    得獎記錄與作品年表       第七部分 張元批判   真實的巴掌煽到了誰    所謂真實皆虛構(gòu)    誰說蒼白不能做秀?    張元是怎樣成功的    第六代的鼴鼠情結(jié)      編后

章節(jié)摘錄

馮氏幽默的硬傷中國有著世界上最幽默的語言藝術(shù):相聲。所以盡管“幽默”是一個外來詞匯,但中國人對于幽默,有無可否認的理解力和創(chuàng)造力。相聲以及后來發(fā)展出來的小品都是非常受歡迎的,老的少的一個也不落下。這是中國觀眾的門路?!毒庉嫴康墓适隆肥巩敃r作為編劇的馮小剛摸到了這個門路,加之王朔的影響,從此開始一發(fā)不可收拾。     馮小剛選擇了做導演。一部又一部的賀歲片,樹立著馮氏的品牌。電影市場上,沒有人     這樣做,于是大家給馮小剛戴了頂高帽子,稱為“馮氏幽默”。在中國,似乎就是這樣的,什么東西一旦被樹立起品牌,立刻就水漲船高,成了系統(tǒng)了。人們的談論以及欣賞,似乎也馬上上升到一個高度,開口閉口便是“馮氏幽默”。     這是馮小剛自覺或不自覺的策略。然而,馮小剛的電影卻并非能稱得上是幽默的電影,總有一些疙疙瘩瘩的東西讓我們感到了它的不純粹。     硬傷一:本質(zhì)上的溫情派     中國導演難以擺脫的是他們骨子里的人文關(guān)懷。這就仿佛是多年的舊疾,即使看了很多優(yōu)秀的電影,聽了無數(shù)電影大師的“教誨”,也無論如何都治不好的。那是根上的病,是中國電影的“國情”。     在這一點上,馮小剛與其他的中國導演沒有什么區(qū)別。他的每一部電影,除去其中插科打諢的臺詞不看,故事情節(jié)的本質(zhì)上都是溫情片。《甲方乙方》原本是個很有意思的故事,可情節(jié)越往后發(fā)展,馮導就偏要讓這群突發(fā)奇想的可愛人物表達點人間真情。再說《沒完沒了》,故事主體也還算“喜劇”,只是馮氏的小聰明讓他在興奮之余在這條畫好的小蛇上添了幾只腳,使整個影片變了味,變得有些沉重而悲凄,令人覺得有些無聊和討厭。原本讓走投無路的葛優(yōu)綁架了吳倩蓮,這樣荒謬的故事應該是有趣的,可非要弄出個半死不活的姐姐把大家心里搞得別別扭扭,還讓渾身喜劇細胞過剩的葛優(yōu)煞有介事地哭了一鼻子。這便是馮小剛的不夠聰明處,還不懂得“控制”,做不到拿得起放得下收放自如,像個初學者,有點子好感覺就恨不得一古腦兒全塞進一篇文章里,不顧整體的和諧了。而《一聲嘆息》完全就是人文關(guān)懷片。再說近期的《手機》,似乎是馮導在《一聲嘆息》里的癮還沒有過夠,情懷也沒有抒發(fā)完全,于是再接著關(guān)懷下去。     馮小剛曾說自己是一位平民導演,可在他的電影里卻時時透著股哲人氣,這不得不讓人懷疑他的所謂“平民”到底是哪種平民?他總是要告訴你,這個社會中的人是什么樣的,生活是什么樣的,我們周遭有著怎樣的現(xiàn)狀。只是這樣的人文關(guān)懷,在他的電影里很容易就蒙混過去,因為他利用了在細節(jié)上的“馮氏幽默”。     然而觀眾走進電影院,是為了什么呢?是為了經(jīng)受一次哲理的洗禮?我想不是吧。我們看電影的人,目的其實非常單純和簡單,就是為了好看。動不動就在電影里批判現(xiàn)實,恐怕也只是導演的一廂情愿而已。     人文關(guān)懷是中國導演的劣根性,但像馮導說的“讓觀眾看到生活的真相”,卻是件不可能完成的任務。什么是生活的真相?經(jīng)過剪輯和劇本設(shè)計的,就是生活的真相嗎?你設(shè)計了情節(jié),設(shè)計了人物,又怎可妄談真相?那也僅僅是你個人的思考而已。     何況電影何時承載了揭示真相的責任呢?一部好的電影,就是把一個好故事擺在觀眾的面前,觀眾從電影院走出來,說,好。這就足夠了。導演的藝術(shù)追求,應該是如何將電影拍得更好,完善自己的拍攝手法,創(chuàng)造屬于自己的電影語言。用電影來說故事,而不是用電影來思考,或引發(fā)別人的思考。     所以馮小剛應該算是一個哲人了。而幽默對于他來說,只是出于票房的保障,只是花團錦簇地將他的“思想”包裹起來,使他看起來不那么嚴肅。     電影是一項做夢的影像藝術(shù)。它應該使每一個觀眾都沉浸到夢中去。一個有“內(nèi)涵”的導演無法編織好這個夢,無法催眠觀眾。對于一個目不識丁的人,馮小剛的電影甚至不比港臺的娛樂片更具吸引力,因為他的人文關(guān)懷注定了將電影拍給知識分子看,而不是所有人。無論它的外表看起來多么痞,骨子里的文人氣卻是無法遮掩的。     無論周星馳的電影被冠以如何復雜和高深的名號,它依然能贏得那么多人的喜愛,原因就在于它在不斷地講故事,就算是夸張的、不現(xiàn)實的表演,依然能將觀眾帶到那個夢幻里去。觀眾并不是愚蠢的,偶像和商業(yè)運作或許能一時吸引他們的眼球,但一部電影的優(yōu)劣與否,在他們的內(nèi)心,能清楚地感覺到。     近些年好多中國導演,總愛拿票房說事,說我的票房如何大賺特賺,我的商業(yè)運作如何成功,我啟用了多少大牌明星,等等。咋看之下讓人覺得,中國的電影市場終于開始明白票房的重要性了。然而這樣的“醒悟”,卻沒有伴隨著中國導演的成熟一起來。倘若中國的電影市場對港臺以及歐美完全開放,中國導演還有戲唱嗎?在票房的鼓勵下,馮小剛是自大的,因為市場這塊蛋糕,暫時還沒有太多人和他掙搶。他的賀歲獨角戲依然唱得下去。導演僅在票房方面有所覺悟,卻絲毫不在電影作品上下功夫,那么中國的電影市場還是會不堪一擊。     西部片誕生了好萊塢,武俠電影讓世界知道了香港,這兩種電影,在當時大眾的心目中,都是夢幻般的,吸引人的。從未見有哪種為了反映真實生活的電影,可以大肆盛行,并像多數(shù)中國導演所夢想的一樣,拯救一個電影市場。這樣的電影,無法贏得觀眾的心。知識分子永遠只是少數(shù)的一群,也永遠是無聊的一群,大眾對他們的思想不感興趣,從內(nèi)心深處來講,也不想從電影中獲得什么人生的啟示。    ……  我不拍大哥好多年 歷數(shù)華人大導演,若論世界范圍內(nèi)的影響,吳宇森必定排在前十名之內(nèi),若非最近幾部電影票房和口碑雙重下滑,恐怕還要排得更為靠前。這位身材不高微胖、相貌忠厚和善,溫文爾雅之中又頗顯干練氣質(zhì)的華人大導演,不知不覺已經(jīng)在好萊塢闖蕩了十幾個年頭了,風光時儼然是好萊塢制片商和全世界影迷最紅火的強手大熱門,而黯淡時卻又顯出些許輕易不形之于外的淡淡無奈和鄉(xiāng)愁。     早在香港時期,吳宇森的作品盡管受到無數(shù)影迷的喜愛,但同時也因為渲染暴力、美化黑社會、“重男輕女”、局限性強、自我重復等輿論批評所包圍,那時候吳宇森最醒目、最受影迷歡迎但也最受批評者詬病的就是影片中入暴雨般傾瀉的無數(shù)發(fā)子彈。吳宇森在好萊塢時期,《奪面雙雄》、《職業(yè)特工隊II》在三、四年間兩攀高峰之后,在商業(yè)上取得了成功,但卻被大量原來的吳氏影迷嚴厲地批評失去了自我的意識和風格。而從《風語者》的嚴重超支超時開始,吳宇森這個名字即使在當初為之雀躍歡呼的好萊塢電影制片商和大部分影迷眼中,都已經(jīng)成了名副其實的“雞肋”。吳宇森最新的一部作品《記憶裂痕》已經(jīng)上映,這位著名的香港動作片導演已經(jīng)被好萊塢徹底“洗腦”完成了,這部科幻題材的影片中除了一只莫名其妙的特技白鴿和幾個硬添上去的雙槍對峙的鏡頭之外,已經(jīng)絲毫覺察不出吳氏電影原有的風格。對于大多數(shù)曾喜歡過吳氏作品的影迷來說,最為不能容忍的,就是吳宇森電影已經(jīng)不再是讓人蕩氣回腸、激動萬分的視覺盛宴,而是淪為靠賣弄商標賺錢的低劣貨色了,更無論那些原本就厭惡血腥暴力的觀眾了。     縱觀吳宇森香港時期和好萊塢時期的作品,可以得出一個或許還為時尚早的結(jié)論:一個陷落在商業(yè)電影環(huán)境中的“男性”動作影片的天才。     曾幾何時,內(nèi)地混亂不堪而又人頭攢動的錄像廳里,到處都在放映著領(lǐng)一時風氣之先的《英雄本色》,大中學生、白領(lǐng)、民工,各行各業(yè)的年輕人同時陷落在槍林彈雨和兄弟情義之中了,而周潤發(fā)牙叼火柴棍、用假鈔點煙等經(jīng)典形象已經(jīng)像當年《上海灘》里的許文強一樣風靡一時了?!拔也蛔鞔蟾缫呀?jīng)很久了”“我要爭一口氣,不是想證明我了不起,我要告訴別人,我失去的東西我一定要拿回來!”《英雄本色》里這樣的經(jīng)典臺詞已經(jīng)像江湖切口一樣蔓延開來,在眾多年輕人當中用以尋找“同類”、聯(lián)絡(luò)感情。從此,很多有心的觀眾除了周潤發(fā)之外,又多記住了一個名字:吳宇森。     接下來就是《英雄本色II》、《喋血雙雄》、《喋血街頭》、《縱橫四?!贰ⅰ独笔稚裉健返鹊鹊鹊?。那是個年輕的時代,浪漫的英雄主義適時地點燃了人們心中熄滅已久的激情,萬丈豪情借著吳宇森電影中大雨般傾瀉的子彈磅礴而出,隨著銀幕英雄飛揚恣肆、快意恩仇。不過,盡管影片一部比一部燦爛,陣容一部比一部豪華,場面一部比一部熱鬧火爆,但吳宇森卻在自己的成功中越陷越深。自最初“以暴制暴”、“渲染暴力只是為了突出和平的美好”之類的說詞作為開脫,到了后來的《辣手神探》幾乎都難以自圓其說,只是在展示暴力和發(fā)泄情緒。曾經(jīng)有人說,一部電影中死掉一個人是悲劇片,而死掉幾百個人,卻很可能就成了喜劇片。在吳宇森的影片中,無數(shù)的打手像道具一樣毫無性格地死在主角槍下,充滿了封建時代草菅人命的腐朽氣息。不過,這也難怪吳宇森缺乏創(chuàng)作上提升的自覺性,主要還是要怪香港商業(yè)電影體制的濫俗、不思進取和文化品格上的不足。     然而,時代轉(zhuǎn)瞬即逝,90年代初,吳宇森也離開香港轉(zhuǎn)戰(zhàn)好萊塢。     盡管吳宇森在好萊塢有眾多崇拜者,他伴隨著血腥暴力和陽剛英雄之氣的風格化影像被好萊塢評論界稱做“血腥芭蕾”,他本人也被視為薩姆·帕金潘的風格繼承人,被稱為“暴力美學”代言人、“動作教父”。但現(xiàn)實畢竟是現(xiàn)實,吳宇森也畢竟是華人導演,好萊塢也是在慎重審查、試驗之后,才接受這位在亞洲聲名顯赫的“新人”的。     即使在他大紅大紫的時候,在好萊塢固有的體制之下,吳宇森也還是有著眾多的束縛,于是各種各樣明擺著妥協(xié)的作品相應而生。吳宇森剛剛脫離香港電影的泥潭,又入了好萊塢“夢工廠”的虎穴。吳宇森剛剛來到好萊塢執(zhí)導的第一部作品《終極標靶》,甚至連最后的剪接權(quán)都被剝奪了,公司專門請來一位“資深的動作片剪接師”,而他作為導演的意見甚至比不上男主演尚格·云頓的指手畫腳更受重視,因為觀眾要的還是一部“尚格·云頓電影”。在這種情況下“制造”出來的電影,可想而知,能在多大程度上打上吳宇森的烙印。這種顯得有點屈辱的情況,盡管隨著吳宇森的走紅略顯好轉(zhuǎn),但各種各樣的規(guī)矩、模式卻始終伴隨著吳宇森的好萊塢之路。     好萊塢畢竟是好萊塢,吳宇森要面對的不僅僅是全美國的觀眾,更是全世界的觀眾,想要全世界人都能了解什么叫做“江湖”,什么叫做“義氣”,實在是比較困難。同時,吳宇森在香港磨礪出來的帶有封建氣息的暴力美學,更是無法適應美國社會的人文價值觀念,而最終只能淪為馬戲團魔術(shù)表演式的視覺商標。于是,吳宇森只能放棄,放棄掉自己以往作品最精髓的核心氣質(zhì)和理念,放棄掉與自己招牌風格相一致的精神世界,甚至放棄掉自己華人導演無法抹煞的身份特征。為了融入好萊塢,為了贏得世界市場,吳宇森放棄了太多,太多。  后記:2004年,華語電影在世界影壇制造了無數(shù)的“誤會”,其中包括:《十面埋伏》在年底獲得的美國某協(xié)會的最佳外語片;章子怡獲邀參加2005年的奧斯卡頒獎禮;姜文、賈樟柯在法國成為傳奇人物,等等。這些誤會的產(chǎn)生給了大家一個假象,那就是“華語電影在世界范圍內(nèi)的影響與日俱增,華語電影的盛世即將到來”。是不是這樣呢?相信答案是否定的。華語電影從某種角度講,仍舊處在一種自戀狀態(tài),即所謂的“拿‘傳統(tǒng)的’與‘世界的’斗爭”。更可笑的是,這種傳統(tǒng)還是包裝了商業(yè)的狼皮的傳統(tǒng)。這些在外國人眼里看著新鮮,在     中國人眼里看著別扭的華語電影,影響得越廣泛、斬獲得越豐富,就會給我們制造更大的包袱。中國電影純粹到來的那一天,也就更遙遙無期。     本書的編寫工作實際上在半年之前就已經(jīng)完成,因為種種原因,至今才得以順利出版。實際上,編者感覺這次的推遲出版并非壞事。在《十面埋伏》和《2046》等電影在觀眾面前極度夸張地“秀”了一把之后,在大眾又一次地被那種夸張的把勢“蒙”了一把之后,我們正覺得有必要給華語電影潑潑冷水,洗洗腦子。     感謝本書的所有作者,感謝蘇七七、賽人、費拉拉等人的鼎力支持。他們一直那么投入地熱愛電影,他們一直在以最冷靜的思考面對電影本身。

編輯推薦

華語電影行業(yè)從它誕生的那天起,就可笑地成為一門嚴肅的行業(yè)。而華語電影導演們則成為最有資格以站著說話不腰疼反駁外界批評的“實干家”群體。以此邏輯,一把辛酸淚,一堆爛拷貝,再丑的媳婦因其“無辜”,終將能熬成婆。他們把無數(shù)的垃圾真誠地獻給了我們,自己,卻也終究逃不過兩手空空。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10導演批判書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0條)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wǎng)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