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08-5 出版社:人民音樂出版社 作者:陳瀟兒,何松,陳安華 著 頁數(shù):239 譯者:陳安華 注解
Tag標簽:無
前言
何育齋箏譜遺稿: 據(jù)文獻記載,早在戰(zhàn)國時期箏就已經(jīng)成為秦國的主要樂器,以至古代有『秦箏』之通稱。自漢以還,箏的流行地區(qū)日廣,不僅遍及中原各地,后來隨著歷史的推移,還傳入東南、西南和蒙古等邊地,并且?guī)缀鯙樯鐣麟A層所普遍喜愛,上至宮廷,下至民間,到處都能看見它的蹤影。由于各個流行地區(qū)社會歷史和文化背景的不同,自然而然地在箏的演奏技藝上產(chǎn)生眾多風格各異的地區(qū)流派。近代的主要箏派以河南、山東、浙江、潮州和客家等較為突出。其中客家箏派當以廣東大埔何育齋為代表,因而現(xiàn)代從事客家箏藝的大多出其門下?! 『斡S生于清代末年,畢生致力于箏藝的傳授推廣和客家箏曲的收集整理,以及演奏技藝的探研提高。他晚年所編校的《中州古調(diào)》和《漢皋舊譜》兩部遺稿實乃近代客家箏曲的本源。其長孫何松先生早年曾從其先祖父學習彈箏,頗得真?zhèn)鳌=晁珜懹嘘P客家箏藝的一系列文章,從歷史淵源、演奏技藝和箏曲內(nèi)容等等方面加以考證闡釋,理當很有參考價值。近代早期箏譜向未刊印,而今何氏二譜遺稿及闡釋文章行將一并付梓,無疑是搶救這份珍貴民族音樂遺產(chǎn)的創(chuàng)舉,對今后客家箏藝的發(fā)展必將有所補益。我因此而激動,這才不揣冒昧,妄下雌黃,聊以為序。 何松演奏客家箏曲: 一位令人敬仰的老者,于八十一歲高齡之際,在中央人民廣播電臺的錄音室錄下了客家漢調(diào)古箏名曲十六首和一首由四首軟弦曲聯(lián)輟在一起演奏的“四曲聯(lián)彈”(民間稱為“四大軟”,文人譽為“四美圖”),不久將制作成CD光盤,連同樂譜一起,獻給“何育齋先生誕辰120周年”紀念活動,這位老者就是德高望重的何松先生?! 『嗡上壬畏e善,廣東省大埔縣莒村人,出生于音樂世家。祖父何育齋是廣東客家漢調(diào)音樂的一代宗師,民間音樂演奏高手大多出自他的門下。二十世紀一二十年代,何育齋先生把自流自放于民間的中州古調(diào)、漢皋舊韻中的六十首樂曲,經(jīng)過廣泛收集,嚴格考訂,逐步整理成冊,傳授給弟子們。首創(chuàng)聲字并用的《工尺諧音字譜》、《彈箏八法》,編輯《詞曲拾遺》、《小曲匯存》等。1930年春,在廣州設立“潮梅音樂社”,作為客家漢樂的代表,從山城走向省城,傳授客家漢樂。1932年,在上海創(chuàng)辦“逸響社”,結(jié)識名家,實現(xiàn)民族音樂的南北交流,影響遐邇,歷史上被譽為“樂圣”?! ≌窃谶@樣的音樂家庭背景下,何松老自幼就自覺或不自覺地接受了民間音樂的熏陶,經(jīng)常聆聽祖父及其弟子們“和弦素”,尤其是箏樂的演奏。他秉性聰穎,記性過人,孩提時代已經(jīng)能背誦許多民間樂曲,起承轉(zhuǎn)合,抑揚頓挫,哼得惟妙惟肖。他對古箏情有獨鐘,常常在私下里模仿祖父的演奏。有一次,他在彈古箏時,祖父就站在他背后,他一點也不察覺,其聚精會神的程度深得祖父喜愛。自此,在祖父手把手的指點下,演奏水平逐漸提高,風格韻味也日臻完美。在二十歲那年,他離開家庭,進入部隊,投身到革命斗爭中?! ≈腥A人民共和國建國以后,何老被安排到在中央人民廣播電臺工作,負責對臺灣廣播。自離家至離休,何老可說幾乎與箏斷緣。1956年,何育齋先生的高足羅九香先生到北京參加第一屆全國音樂周演出時,特地從家鄉(xiāng)把珍藏多年的先生用過的古箏、樂譜和著作手稿等悉數(shù)交還給何松先生,令何老十分感動。雖說有祖?zhèn)鳂菲髟谑?,何老卻因工作繁忙,也極少彈奏。
內(nèi)容概要
據(jù)文獻記載,早在戰(zhàn)國時期箏就已經(jīng)成為秦國的主要樂器,以至古代有『秦箏』之通稱。自漢以還,箏的流行地區(qū)日廣,不僅遍及中原各地,后來隨著歷史的推移,還傳入東南、西南和蒙古等邊地,并且?guī)缀鯙樯鐣麟A層所普遍喜愛,上至宮廷,下至民間,到處都能看見它的蹤影。由于各個流行地區(qū)社會歷史和文化背景的不同,自然而然地在箏的演奏技藝上產(chǎn)生眾多風格各異的地區(qū)流派。近代的主要箏派以河南、山東、浙江、潮州和客家等較為突出。其中客家箏派當以廣東大埔何育齋為代表,因而現(xiàn)代從事客家箏藝的大多出其門下。
作者簡介
何松,原名積善,筆名寒松。一九二二年生于廣東省大埔縣莒村。原在新華通訊社和中央人民廣播電臺工作。一九八五年離休。少年時期,曾在家鄉(xiāng)跟隨祖父何育齋學彈箏,從此為個人業(yè)拿愛好。離休后,以箏自娛。后加入北京古箏研究會,曾應邀參加一九八六年十月在江蘇省楊州市舉行的中國古箏藝術(shù)交流會,一九九一年七月在遼寧省朝陽市舉行的中國古箏傳統(tǒng)箏曲交流研討會,一九九三年中秋在廣東省澄海市舉行的古箏潮樂藝術(shù)節(jié)。并撰寫《憶祖父何育齋與客家音樂》、《我所知道的廣東客家彈箏八法》、《談談流傳在廣東客家地方的中州古調(diào)和漢皋舊譜》等。同時愛好詩詞,在報刊發(fā)表多篇作品,部分被編入《中國抗戰(zhàn)詩詞精選》、《世紀詩詞大典》等。結(jié)集出版了個人詩集《萬川集》。
書籍目錄
何育齋箏譜遺稿:一一 中州古調(diào)四三 漠皋舊譜九七 詞曲拾遺一五七 附 錄一五九 山溪水長流——憶祖父何育齋與客家音樂一六六 談談流傳在廣東客家地,萬的《中州古調(diào)》一七七 談談流傳在廣東客家地方的《漠皋舊譜》一八 我所知道的廣東客家《彈箏八法》一八三 關于《詞曲拾遺》、《小曲匯存》一八七 簡譜與工尺諧聲字譜常用字對照表一八八 后 記何松演奏客家箏曲:7 出水蓮(中州古調(diào) 六十八板 軟弦)10 有緣千里(又名《千里緣》,中州古調(diào) 七十六板 硬弦)73 薰風曲(原名《大八板》、《西調(diào)》,中州古調(diào) 六十八板 硬弦)76 平山樂(中州古調(diào) 六十八板 硬弦)19 玉連環(huán)(中州古調(diào) 六十八板硬弦)20 昭君怨(中州古調(diào) 六十八板 軟弦)21 懶梳妝(中州古調(diào) 六十八板 軟弦)22 崖山哀(又名《哭山》,中州古調(diào) 六十八板 軟弦)24 杜宇魂(又名《小桃紅》,中州古調(diào) 六十八板 軟弦)26 水上鷗盟(原名《寒鴉戲水》,中州古調(diào) 六十八板 軟弦)29 雪雁南飛(中州古調(diào) 六十八板 軟弦)32 懷 古(中州古調(diào) 六十四板 硬弦)34 將軍令(中州古調(diào) 九十六板硬弦)37 蕉窗夜雨(漢皋舊譜 三十一板 硬弦)38 翡翠登潭(又名《翠子登潭》,漢皋舊譜 三十板 硬弦)39 百家春(漢皋舊譜 四十八板硬弦)47 四曲聯(lián)彈(又名《四大軟》、《四美圖》,中州古調(diào) 軟弦)①出水蓮 ②昭君怨 ③崖山哀④雪雁南飛45 符號注釋46 為了一個共同的理想——訪客家箏傳人何松老先生49 后 記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