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德與貝多芬

出版時間:2003-7  出版社:人民音樂出版社  作者:羅曼?羅蘭  頁數(shù):195  譯者:梁宗岱  
Tag標簽:無  

內容概要

本書包含四篇文章。第一篇也就是最長的曾在《歐羅巴》雜志上發(fā)表。作者已把它增訂過。其余三篇也是屬于同一題材的,不過從另外幾個觀點研究。歌德的問題是那么浩大,而且,在他死后百年,依舊那么動蕩(因為這個人的生命箭的特征是一經(jīng)射出之后它永不停止,永遠追逐著那逃避它的目標)——作者覺得對于這幾篇獨立的研究保持它們那活動的彈性比較符合真理,這是作者唯一可以把它們接近那偉大模型的不可企及的可塑性的希望。

書籍目錄

序曲歌德與貝多芬歌德的緘默歌德與音樂貝蒂娜附錄  1.《馬賽曲》在德國  2.貝蒂娜論及音樂的信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歌德與貝多芬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23條)

 
 

  •   歌德是偉大的詩人,貝多芬是偉大的音樂家,這兩個人碰撞在一起,會發(fā)生什么呢,這就是這本書告訴我們的,值得收藏
  •   特別值得買,推薦
  •   羅曼羅蘭的作品我都很喜歡,多年前有一本可惜丟了,這次買到欣喜?。?/li>
  •   買回來一看,封面都沒寫梁宗岱的名字。我懷疑是不是他翻譯的啊。要是他翻譯的,那肯定不錯的。我只看了幾頁,還不知道是不是他翻譯的。
  •   看是羅蘭寫的就買了,正在看
  •   好內容好作者好出版社,有什么不買的理由呢.
  •   羅曼·羅蘭這名字無需我再做解釋,梁岱宗大家可能就陌生了。梁是詩人,也是翻譯家。有名于當時,只因死得早,被埋沒了。
  •   這本書的翻譯和印刷真是讓人無語啊,好多錯印和落印,導致讀起來很費勁。不知道哪里有更好的版本。
  •   看價格6塊多,很便宜就買了。封面貌似莊重,結果雖然有195也,但書實在是太小了。內容主要以歌德為主,畢竟對貝多芬,羅曼羅蘭有傳記和改變的小說??墒沁@本書有不是歌德的傳記,只是就作者自己感興趣的片段展開,所以聊作消遣的小冊子翻翻吧。羅曼羅蘭的思想,麻醉些上世紀青春期的假正經(jīng)同學還行,在思想、精神、政治、語言各方面比同時代的茨威格差遠了。
  •     一整天糾結于魏瑪?shù)膬深w詩與音樂的巨星奇異地朔望,羅曼羅蘭為能捕捉他們的交集又編織了一張密網(wǎng),一撥撥巨擘大拿在"黃金時代"的藝術舞臺上閃亮登場、謝幕,他們互相傾慕、詆毀,卻又毫無罅隙,讓天才們的思想得以薪火相傳???一堆讓我眩目困倦的名字,繁雜瑣碎的史料,卻又讓我不忍釋卷的一本小書。
  •     歌德(Johann Wolfgang von Goethe)(1749-1832)是18世紀中葉到19世紀初德國和歐洲最重要的劇作家、詩人、思想家。 他于1749年8月28日出生于德國美因河畔的法蘭克福,是個得到自覺的靈。 歌德除了詩歌、戲劇、小說之外,在文藝理論、哲學、歷史學、造型設計等方面,都取得了卓越的成就。歌德是德國民族文學的最杰出的代表,他的創(chuàng)作把德國文學提高到全歐的先進水平,并對歐洲文學的發(fā)展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歌德,可以說是一個得天獨厚的超一流作家。 他常在其戲劇、小說、書信里常常插入形式短小、含意雋永的小詩,歌德從八歲寫第一首詩開始,到死前十幾天寫最后一首詩為止,一生所寫的長短詩作,總共有二千五百多篇,對別的詩人來說,這數(shù)量就要孜孜矻矻一輩子去伏案疾書了。 海涅曾舉出世界文壇上的三巨頭,他把莎士比亞譽為戲劇的巨頭,而抒情詩的巨頭則是歌德。2005年11月,德國電視二臺投票評選最偉大的德國人,歌德名列其中。
               《浮士德》(Faust)是德國大文豪歌德(Johann Wolfgang von Goethe)傾畢生心血所完成的史詩性的巨著,共歷時六十年,它是歌德生活實踐和藝術實踐的概括,是歌德最主要的代表作。世界文學巨著《浮士德》被認為是德語文學中最優(yōu)秀的作品,同時也是最經(jīng)常被引用的作品,這部長達一萬二千一百一十一行的詩劇,內容復雜,結構龐大,構思宏偉,風格多變,融現(xiàn)實主義與浪溫主義于一爐,將真實的描寫與奔放的想象、當代的生活與古代的神話傳說雜揉一處,時莊時諧、有諷有頌、形式多樣、色彩斑駁,達到了極高的藝術境界。歌德的《浮士德》在文學史上,與莎士比亞的戲劇、但丁的《神曲》具有同等地位?!陡∈康隆芳瓤勺鳛檠芯咳松慕?jīng)典著作,亦是極佳的休閑讀物。
               眾所周知,歌德是一個偉大的詩人、小說家、戲劇家和杰出的思想家;但是卻很少有人知道,他還是一個科學研究者,而且涉獵的學科很多:他從事研究的有動植物形態(tài)學、解剖學、顏色學、光學、礦物學、地質學等,并在個別領域里取得了令人稱道的成就,如他在1784年發(fā)現(xiàn)了人的顎間骨。然而更少有人知道,歌德還是一位畫家,更準確地說,是一位有相當造詣的風景畫家。歌德的天性極其活躍,他的求知欲非常強盛;他把他的精神觸覺伸向人類知識的各個領域,他要占有映照人類內心世界和觀察、認識外部世界的所有手段。他的智慧、他的勤奮,他那深邃的目光、他那敏銳的感官,以及他長達82個春秋的高壽,使他在不同領域里——首要是在文學創(chuàng)作上——都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在繪畫藝術上,他以無比的執(zhí)著,從童年直到老年,始終懷著濃烈的興趣,并幾乎一直熱情地進行實踐,畫了2700幅之多,這其中絕大多數(shù)是風景畫,也包括他進行科學研究時所繪下的畫圖以及他對人體進行的臨摹等。
  •     大概羅曼羅蘭對于他心中這兩位分量極重的人,當初相遇卻未擦出火花,感到頗為奇怪,所以研究了下。
      對于研究兩位人物是挺好的資料
  •      羅曼·羅蘭不時髦了,而且是無聲無息地就過氣了。《約翰·克里斯多夫》變成了那類人人書架上都有,然而很少翻閱的大部頭。那么多新的絢麗的名字蓋住了他。一部遲遲問世的《莫斯科日志》僅僅是回光返照。其實,當初他大紅大紫的時候,就應該預料到有被冷落的一天,真正的經(jīng)典不會一時間大紅大紫??恐粋€一流翻譯家,在遙遠異國走紅的二流作家,能有如此命運就該謝天謝地了。
       幸虧,羅曼·羅蘭除了是個小說家,還是個音樂學家,或者說半吊子音樂學家、半吊子鋼琴家,能背奏貝多芬所有的鋼琴奏鳴曲,演繹水準讓他的歷史學導師吃驚不已。留下的音樂學著作中有不少翻成了中文,粗粗計有《亨德爾評傳》、《貝多芬:偉大的創(chuàng)造性年代》、《歌德與貝多芬》,傅雷翻了數(shù)種、一些零散的音樂學論文結集為《羅曼·羅蘭音樂散文選》。很諷刺,中譯的西洋音樂學論著中,數(shù)量最多的居然是一個半吊子音樂學家,且譯者都不是音樂學的圈中人(這自然和國內音樂學發(fā)育不良有關)。
       《歌德與貝多芬》的譯者是詩人梁宗岱。去年購得,讀了十幾頁,感覺像在讀小說。高中甫在八十年代末翻譯的音樂家小說《貝多芬》與《莫扎特》曾熱買,作者胡赫的路子就很接近羅曼·羅蘭。處處可見作者創(chuàng)造的對話場景,傳主的心理描繪、表情、個性…….在今日的讀者看來,理論書寫成這樣,未免太不可信。所以當初讀了個開頭,就擱在一邊。
       現(xiàn)在再拿起看,感覺依舊,小說家羅曼·羅蘭時時要跳出來,搶音樂學家羅曼·羅蘭的筆桿,用主觀的浪漫眼光梳理史料,讓人好笑,同時又有點動人。貝多芬成為了酒神的化身,歌德是太陽神,兩位巨人間的沖突和不理解,皆緣于酒神和太陽神間的不相容。其實作者的這個立論壓根用不著費心去從史料中歸納整理,削足適履,這只是一個詩意的直覺,無需論證,羅曼·羅蘭白白地兜了一個大圈子。
       比較而言,結集收在《歌德與貝多芬》一書中的論文數(shù)《歌德與音樂》最言之有物,小說家露頭較少,音樂學家用史料勾勒出魏瑪音樂劇院數(shù)十年的演變,從中窺出歌德音樂觀念的變化。其中關于歌德創(chuàng)作歌劇腳本的內容最為精彩,大文豪在這個領域內徹底慘敗。不過,偉大的創(chuàng)造性努力永遠不會白費,其經(jīng)驗教訓都化入了《浮士德》的第二部。那個浮士德升天場景成為不朽的音樂戲劇腳本(舒曼、馬勒)。該文更偏向文論,關于一個偉大的詩人如何實踐自己音樂夢,最終他意識到,對于他而言,音樂并不是詩的完成,詩歌本身就是音樂的完成。譬如那首短短的小詩:
      
      “一切的峰頂
      沉寂……
      穿過胸中的迷宮
      徘徊在夜空……”
      
       他們本身就如此富于音樂性,不宜于譜成音樂,譜成音樂,或許不失為美妙篇章,但對詩的“音樂”來說,卻是一種損失。這就是歌德的“音樂”。
       當然,也可以倒過來說,偉大音樂家的音樂,有時也是“詩”的完成。
       順便說一句,梁宗岱的譯筆極為適合羅曼·羅蘭,賞心悅目。由于年代關系,有些音樂名詞翻譯古怪了些,譬如“四部合奏樂”(Quartet)。
      
  •   呵呵,我也不喜歡羅曼羅蘭那種按照自己理解塑造人物的傳記寫法。相比之下還是茨威格好,可惜他不寫音樂家。
  •   我還是愛Jean-Christophe.
  •   我竟然是搜索梁宗岱找到這里的
  •   LZ愚昧讓我震驚,你真好笑,你的意思是說一流的翻譯家眼光水平就這么低,偏偏要選個2流作家東西翻譯。
    主觀和客觀的界限是如此的模糊不清,Lz草率就在這里下定義。把羅曼羅蘭歸于主觀主義傾向。
    那你還可以不可以說,曹雪芹這些作家你覺得覺悟都不夠高啊,都只是在反對封建教條,還沒達到社會主義的境界。
  •   羅曼羅蘭的確在這部書中暴露了他的主觀傾向啊。
    書中許多論據(jù)都是經(jīng)不住推敲的。
  •   羅曼羅蘭是個文學家,他的研究文字很自然地會體現(xiàn)出文學和創(chuàng)造性思維的痕跡。但是,這并不意味著他在音樂上是個二流音樂家。當蕭伯納說“莫扎特為唐璜譜寫了哪怕出自天使之口也不會不和諧的曲調”的時候,難道你認為蕭伯納是在夸獎莫扎特嗎?
    我們都對音樂有自己的理解,而音樂是抒寫心靈的。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每個人都有權為自己的音樂做注解。羅曼羅蘭一定看不懂,也不會喜歡勛伯格的玩意兒,而勛伯格難懂并不意味著他是個“一流音樂家”。
    否則,我們就不得不承認李斯特高于肖邦,而帕格尼尼高于莫扎特,因為前者居然能夠寫出只有自己才能演奏的音樂!從這個意義上舒曼甚至更高,甚至能寫出連自己都不能演奏而其難度的目的在于從技術上蹂躪自己老婆的音樂!
  •   靠著一個一流翻譯家,在遙遠異國走紅的二流作家,能有如此命運就該謝天謝地了。
    現(xiàn)在,羅曼羅蘭不紅了,不是因為他錯了,而是因為這個世界錯了。
    那些只能用“紅”來判斷一個作家成功與否的人,世界上從來不缺,他們在天才們活著的時候嘲弄天才,在天才死去以后膜拜天才。
    爾曹身與名俱廢。
  •   比較而言,結集收在《歌德與貝多芬》一書中的論文數(shù)《歌德與音樂》最言之有物,
    ——
    原來亮點是這個,馬克期待下。
  •   p.s:他顯然不是天才,也不能算是學者,但這毫不妨礙他那有目共睹的優(yōu)美雅浪漫,自由高尚,以及寬闊的靈魂。
  •   《約翰·克里斯多夫》變成了那類人人書架上都有,然而很少翻閱的大部頭。
    作為路人甲表示躺著也中槍,又被莫名其妙地代表了。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wǎng)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