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漢魏晉史探微

出版時間:2011-7  出版社:中華書局  作者:田余慶  頁數(shù):419  
Tag標簽:無  

內(nèi)容概要

  本書探討了秦漢魏晉南北朝人身依附關系的發(fā)展歷程,關于曹操的幾個問題,東三郡與蜀魏的歷史,孫吳建國的道路,北府兵始末等。

書籍目錄

前言
說張楚
論輪臺詔
秦漢魏晉南北朝人身依附關系的發(fā)展
漢魏之際的青徐豪霸
關于曹操的幾個問題
曹袁之解與世家大族
《隆中對》再認識
李嚴興廢與諸葛用人
諸葛亮《與兄瑾論帝兵書》辨誤
蜀史四題
東三郡與蜀魏歷史
孫吳建國的道路
暨艷案及相關問題
北府兵始末
南北對立時期的彭城叢亭里劉氏
彭城劉氏與佛學成實論的傳播
古運河開發(fā)中所見的一個問題
魏晉南北朝史研究的回顧與展望
消除“代溝”,共同前進
重訂本跋

編輯推薦

  《秦漢魏晉史探微(重訂本)》輯存的是書名斷代范圍之內(nèi)的近年讀史之作,全書分為“秦漢魏晉南北朝人身依附關系的發(fā)展”、“漢魏之際的青徐豪霸”、“關于曹操的幾個問題”、“曹袁之爭與世家大族”等幾部分內(nèi)容。本書適合從事相關研究工作的人員參考閱讀。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秦漢魏晉史探微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95條)

 
 

  •   《秦漢魏晉史探微》一書,輯存的是書名斷代范圍之內(nèi)的近年讀史之作。文章一般寫在1979-1989的十年之間,少數(shù)文章定稿稍晚一點,但內(nèi)容都是在這十年之中醞釀的。有兩篇寫得較早,這兩篇與《探微》其他文章在觀點上有承襲或照應之處,所以經(jīng)刪節(jié)后也選收進來了。
  •   本書探討了秦漢魏晉南北朝人身依附關系的發(fā)展歷程,關于曹操的幾個問題,東三郡與蜀魏的歷史,孫吳建國的道路,北府兵始末等。 由于對三國史的興趣,及易中天的引用,開始閱讀田余慶先生的著作。他有兩篇論文,均收在《秦漢魏晉史探微》中,一篇是《說張楚》,一篇是《論輪臺詔》,堪稱當代史學的經(jīng)典論文,不但百讀不厭,而且越讀越有味道。 田氏史學的一大特點是高瞻遠矚,能夠從細微而不為人所察覺處勾畫出高遠遼闊的時代精神來,這是史家治史的至難和極致。《說張楚》一文?熏改變了兩千年來統(tǒng)一的漢帝國直接繼承統(tǒng)一的秦帝國的歷史認識模式,提示了秦末漢初近百年間的歷史,曲折地繼承了戰(zhàn)國末年?熏是一個后戰(zhàn)國時代。這種認識,復活了一個被遺忘的時代,開拓了一個歷史認識的新方向,影響了一代學人。 田氏史學的另一大特點是索隱探微,在高遠的背景之下,能夠考證史料入微,出人意料地補充連接歷史的缺環(huán),將已經(jīng)消失的人物和事件復原出來。那種功夫,是窮盡史料的細致功夫,那種悟性,是吟味入神的深邃悟性。在這種索隱探微中,可以體會到一種精致的美感。 歷史學的美,是被我們遺忘了的一種記憶。在歷史中探索未知,發(fā)現(xiàn)新知,是一樁激蕩人心的美事,是生命之美和游戲之美。完美地表現(xiàn)歷史的新知,傳神地轉達出對于歷史的體驗,是一種多樣的至上的美的追求。我讀名家名章,追求一種美麗時新的歷史學。
  •   本書探討了秦漢魏晉南北朝人身依附關系的發(fā)展歷程,關于曹操的幾個問題,東三郡與蜀魏的歷史,孫吳建國的道路,北府兵始末等。
  •   秦漢魏晉史探微(重訂本)
  •   在考研推薦書目中看到的,一直對秦漢魏晉的歷史感興趣,無奈時隔久遠,只能在一些枯燥的史料中了解。這本書無疑是為了解歷史提供了一個新方向,既然是探微,哪一點是抓住微小的一點,從而知微見著,引申出史料背后的一些東西。書很不錯,還出于名家之手,對于古史感興趣的讀者來說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   這是作者的論文集,對秦漢魏晉期間幾個重大歷史問題進行了探討,其中史料征引全面,論證合理,見解獨到,給人很大啟發(fā),也讓人見識到史家治史、處理問題的嚴謹和對歷史真相的追尋。
  •   田先生的經(jīng)典代表之作,我國秦漢魏晉南北朝史研究的高水平之作,從圖書館借讀過,終于收入了
  •   本書是田先生在幾年中關于秦漢魏晉時期的一些心得,對于學者來說非常有啟發(fā)意義。
  •   田余慶先生的著作,受益頗多。對于秦漢史感興趣的朋友不可不讀的一本好書。
  •   雖然這本書沒便宜多少,但是田先生的書無論多少錢都是值得的。很感謝當當。田先生是當代僅剩的大師之一了。好書,希望做魏晉南北朝的朋友可以都收藏一本。
  •   書沒的說 學習魏晉南北朝必讀的書
  •   呂思勉的《秦漢史》是觀感最好的,這本淺一些,不過也是語言決定的。不足之處在于里面某些分析條理有點混亂
  •   可以說秦漢史必讀書
  •   內(nèi)容本身是不錯的 就是和我買的期望有差距 本來是想多了解魏晉的歷史的
  •   是研究魏晉時期的必讀書目
  •    這是一本歷史書,但又不是那么的歷史。這也是一本政治書,卻又不是那么的政治。整本書是在敘述那個距離我們有2000年的時代的幾個大家耳熟能詳?shù)墓适拢亲詈蠼o出我們的結論確又那么的現(xiàn)代,那么的現(xiàn)實。細微之處方顯功力!對歷史細節(jié)的把握就像身臨其境,實在是大師的風華。讀史常有嘆,一嘆分分合合,二嘆改朝換代,三嘆奸臣當?shù)?,四嘆賢才不舉。歷史有那么多的必然和偶然,而我們?nèi)ヌ骄康闹皇悄┕?jié)。記得一次和朋友聊天,說中國人是讀史最勤奮的民族,中國民族的史觀是最為完整的。但是在西方文化的沖擊下,我們大多價值觀都失去了。對歷史的傳承變成了對歷史的興趣。我們有那么系統(tǒng)的歷史,有浩瀚如海的歷史資料,大家卻都對小說演義更加認同。不能不說是個悲劇。。。
  •   田傴慶先生的文章一直想看,這本書是他的代表作。
  •   李澤厚雖然不那么熱了,但文章的價值不減。
  •   正在讀。對三國史的研究很有啟發(fā)。送貨非常快,第一天下單,第二天就到貨。
  •   從拓跋史探到東晉門閥政治,一直都非常喜歡這種方法與風格
  •   真正關注田先生的研究,應該是始於榮新江先生對田先生學術的推崇。以前看先生的《東晉門閥政治》,因為沒有史學根基,沒有什麼感觸。經(jīng)歷一些時間之後,重新閱讀田先生的著作,又是一種境界。
    再有,很自豪的是,田先生是我老鄉(xiāng)。很高興,湖湘學術大放異彩。
  •   田余慶可以說是健在的歷史學家中最有才氣的一位,沒有之一,此書老版也買過,送人了,此次再版再買一本,呵呵
  •   讀普通歷史書只知其然,讀此書可知其所以然
  •   本書寫得比較嚴謹,值得一看
  •   大家寫的,值得讀讀!
  •   讀中國歷史必讀書目
  •   田余慶先生的論文功力深厚,頗有兩分陳寅恪先生的味道,田先生做學問非常扎實,不在數(shù)量上求勝,唯在質量上用心,年逾八十,只有兩本專著、一本論文集,篇篇論文有新意,其價值不隨著時間的流逝而消逝,值得完備后生認真閱讀。
  •   田氏之書,淡雅精當。讀。
  •   老先生出書不多,但是這本書十分經(jīng)典。值得求學者讀一讀!
  •   正版的樣子~讀起來也不算晦澀,很好~
  •   學習歷史的必讀書目,很好很強大,你值得擁有
  •   喜歡歷史的入手吧
  •   印刷很好,還沒看,等看完后再評價
  •   書很好,老師推薦看的
  •   當當?shù)臅褪怯斜U?,讓人買了放心,看了舒心
  •   運貨速度很快、書的質量很好,什么都讓我滿意
  •   田先生的書,很經(jīng)典
  •   沒比較新版修訂和舊版修訂有啥區(qū)別。不過必須要說,田老的書太好看了!當年看《東晉門閥政治》的時候開始接觸田老啊~~~~極力推薦~~~~~
  •   正如田先生在書中所說,此書一出版就告脫銷。等了好多年了,這次再版真是不錯,價格也不高,值!
  •   很好~覺得肯定是正版了。仔細讀讀。
  •   等了半年,終于買到,送貨很快,就是封面有點小污垢,整體很好。
  •   田先生史學功底好啊!
  •   這個商品不錯哦,喜歡。。。
  •   最愛中華書局!實而不華 贊!
  •   等了好久終于重印了。
  •   很細致很不錯
  •   一如既往的好,值得購買
  •   如題,田余慶的代表作
  •   是本好書, 不用置疑。怕斷貨,先買來藏著以后再看。
  •   田余慶老先生的論文集子很不錯
  •   學術著作,水平很高,田教授的著作不容易買得到。雙十一買的,價格實惠。
  •   經(jīng)典論文的集合
  •   好書不多說,只差一本《東晉門閥政治》,就攢齊田余慶先生的著作了
  •   嗯 確實不錯
  •   新版本,值得購買!
  •   真不錯,很符合心意
  •   很好
    等了很久
    終于有了
  •   田先生經(jīng)典之作,久已絕版,再度重逢,豈能不買
  •   大師之作,絕對值得學習收藏……
  •   聽老師說田余慶先生做文章是從青石里面榨出油來,值得學習,雖然不一定學得到。
  •   經(jīng)典著作,思路借鑒!
  •   等了好久,田余慶代表作!
  •   《易中天說三國》系列講座有很多新穎的觀點,再加上易教授的精彩表達,影響很大。但易說他參考了幾位前輩學者的著作,其中蜀漢部分參考了田余慶。 田余慶,1950年年畢業(yè)于北京大學歷史系并留校任助教,同年入黨,1954年成為北大歷史系講師。不久作為支部書記,代表組織上找當時系里中國古代教研室主任周一良教授(美國哈佛大學博士,曾任燕京大學歷史系主任)談話,請他改搞日本史(周在美國教過日語)。田余慶還參加了當時歷史系主任翦伯贊主編的著名教材《中國史綱要》的編寫并負責魏晉南北朝那一段(《中國史綱要》的參編者包括鄧廣銘、邵循正、許大齡、吳宗國等著名歷史學者)。當時田余慶作為黨員,這么年輕,又沒有什么深厚的學術背景,但受重視程度可見一斑。這樣的人一般都會飛黃騰達,很難在學術上有所成就。但田是例外。 后來周一良重新搞魏晉南北朝史,稱贊田余慶是“同行畏友”“某些地方超越了陳寅恪”。文革后周、田都曾出任北大歷史系主任。
  •   書的內(nèi)容是不錯的,就是學術性較強,想普及歷史知識的朋友就不要買這本了。
  •   專業(yè)性很強,大多數(shù)的部分都是不適合通俗閱讀的,歷史功底不強的人還是建議注意一下。
  •   第一次看田先得書的名字現(xiàn)在想不起來了,不過感覺先生的治學很有民國大師們的風采,先生之后,能繼續(xù)傳承嗎?
  •   書是好書 不過是論文集 而且都是比較久的作品 還是簡體橫排
  •   書有點破損
    很生氣
  •   內(nèi)容豐富,發(fā)人深思
  •   微臟.送的倒挺快
  •   田先生的名著,田先生,資深教授,書籍紙張印刷都行。鑒定完畢。
  •   這本雖不是我想買的,但田先生文筆不錯,收藏中
  •   作者的其它專著如《東晉門閥政治》已經(jīng)買不到了,這本就先下手了。
  •   了買就降價,不能這樣啊
  •   可惜印刷紙張一般般
  •   大概翻著看了下,很不錯,有大家的風范。
  •   見解精深之作。
  •   總算重印了,以前的精裝本其實會更好些。
  •   寫得別具風格
  •   為什么封面上有土?
  •   嚴謹史實,流暢表述,說理深刻
  •     田先生治史,上續(xù)秦漢,下重六朝,此輯為三書之始也。
      余歸納各節(jié)論斷如下:
      
      秦滅六國,楚為難。雖平易反,以致童謠。陳勝起兵,奉楚正朔。項羽分封,義帝不去。故漢承楚而立,東出而進,是為二滅諸國,復秦之霸業(yè)也。(說張楚)
      
      武帝開邊,功過諸說不一。其有亡秦之過而無亡秦之失者,蓋晚年罪己之效也。又太子據(jù)與之有隙,以致巫蠱之亂者,蓋父子相忌,秉性相異,政見相背之故也。然恰其時也,武帝棄武轉文,下詔罪己。止于輪臺,則實屬偶然。(論輪臺詔)
      
      上古有土斯民,中世有民斯土,土民之變,是為古史之分期也。蓋周室式微,王土不存,列國聚民而得都邑,奪民而覆他邦,此或為秦統(tǒng)之一條件也。然嬴秦既起,天下欲效仿者紛攘,稱王奪帝者不窮。民之于國,役用也,之于家,亦役用也。故漢初有諸侯作亂,后漢有豪族迭起,以致兩晉有門閥政治者,蓋由豪族與國爭民也。(秦漢魏晉南北朝人身依附關系的發(fā)展)
      
      曹魏起于寒庶,與豪強爭,殺名士以立威,舉功能以正名。至于立國,則不得不賴于豪族。雖彼此有傾削,而難免于趨同。(漢魏之際的青徐豪霸、關于曹操的幾個問題、曹袁之爭與世家大族)
      
      諸葛隆中之對,宜有緣來,亦有同論,自不待言。然其跨據(jù)荊益之謀也,于彼一時,非此一時,就時運輪轉,終不可行。(《隆中對》再認識)
      
      賓主間隙,新舊不合,掣肘蜀漢,史記顯明。調(diào)和混一,武侯之績。其北伐也,以攻為守,諸史家示之。而其里也,實為以戰(zhàn)事為秩序,以匡鼎為號召,方得使兩方相安也。若是,則要摒除舊勢,扶持新人。先主托孤,諸葛李嚴,共受輔命,而言與自代者云云,是謂揚新抑舊,防患于未然也。諸葛誘殺孟達亦為是故。(李嚴興廢與諸葛用人、諸葛亮《與兄瑾論白帝兵書》辯誤、蜀史四題)
      
      西城、上庸、房陵者,蜀漢之東三郡也。其夾嵌于三國之間,聯(lián)絡襄樊,連通秦漢,秦頭楚尾,魏蜀降將多有經(jīng)此溝通者是。其后歸于魏也,隆中之策則成妄圖。(東三郡與蜀魏歷史)
      
      孫堅起于江東,而客死中原。孫策回顧江東,而大興殺戮。孫權調(diào)和淮泗與江東,終歸于江東士族,陸遜顧雍,即其標志也。然豪族之驕奢淫逸于國為害,其代價不可謂不深,故孫吳政社與晉近。(孫吳建國的道路、暨艷案及相關問題)
      
      東晉起迄,北府相隨?;淬袅髅?,為其根基。后遷居京口,不施土斷,拱衛(wèi)建康,防衛(wèi)南下之士族。另有西府兵也,協(xié)同北府北伐。肥水之戰(zhàn),謝玄領命,北府得以重建。后又散,為安帝與司馬道子爭相拉結。安帝卒,王恭與道子爭。府將劉牢之先叛王恭,后叛道子,再叛桓溫,終出奔,亡。蕭梁武帝罷省,北府則不見于其后史籍。(北府兵始末)
      
      田先生治學,重史料之鉤沉,詳事件之脈絡,發(fā)不顯之幽微。然其論證也,邏輯推論者少,旁征索引者多,且闕乏必要之說明以為承接。段落之組織也,亦不乏松亂者,使中心論點蔽,另有重復語之弊。余觀之,止于細辯,未達通論者,實器局之狹隘,不得治史之義理也。
  •     文中《暨艷案及相關問題》,p317處。
      該頁第一段寫道“張溫出仕一定是在孫權稱吳王的黃武之時,而其時張溫年已三十有二?!辈⒃谧⑨屩姓f:“張溫出仕時年三十有二,溫傳所載如此,文本據(jù)溫傳立說。”
      此處田余慶先生所言“溫傳”,指的應該是《三國志·張溫傳》,內(nèi)中原文如下“(孫權)征到延見(張溫),文辭占對,觀者傾竦,權改容加禮。罷出,張昭執(zhí)其手曰:‘老夫托意,君宜明之?!葑h郎、選曹尚書,徙太子太傅,甚見信重。 時年三十二,以輔義中郎將使蜀?!?br />   這個“時年三十二”的說法,夾在張溫仕官與使蜀之間,若不加推敲,的確容易弄錯。但現(xiàn)在史學界一般的考證,張溫生卒年為193-230,使蜀年份為224,則張溫在出使蜀國的時候,年齡正好是三十二,所謂“時年三十二”當指這一點。
      張溫甫一出仕就被拜為議郎、選曹尚書了,而出使蜀國的時候則為太子太傅,并掛上了輔義中郎將的名頭,張溫聘蜀,史書記載是黃武三年四月,若張溫真是三十二歲才當官(即便把時間算到一月),則四個月中官職升遷如此之快,實在難以解釋。
      因此正確的解法應該是,三十二歲是張溫使蜀,而并不是出仕的年齡。
      并且,田余慶先生在后文中也寫到了(同頁同段):“張溫既仕,兩三年內(nèi)迅速擢升,由議郎、選曹尚書而至太子太傅,以輔義中郎將使蜀…”可見,他本人也不認可張溫能在四個月內(nèi)由選曹尚書而至太子太傅,可知出仕的年齡必不在三十二歲。
      多插一句,糾結于年齡,其實對《暨艷》一文的論證并無損害,田余慶先生的本意是說,張溫出仕的年齡太大了——三十二歲是很大,減少三年,二十九歲才當公務員,即使放在今天也算是不小了。
  •     大贊這本書,關于曹丕三征東吳的結論令人叫絕,從史書中散落的軍事線索以及地理位置等論據(jù),來佐證曹丕三次東征的目的在平定青徐的軍閥割據(jù)叛亂,而本意不在東吳,徹底扭轉了曹丕臨戎不武的形象。結論奇絕招式嚴謹考據(jù)精道,屬于難得的歷史論文寫得比小說還好看。
  •      好
      這書太好了
      所謂探微 就是要這個調(diào)調(diào)!
      
      貴
      想當年我還在讀書的時候
      一本書40多塊錢 太貴了
      太貴了
      但是是物超所值
  •     田余慶先生說他的興趣在于鉤沉發(fā)微,在這個論文集里是充分體現(xiàn)了。作者透過零散史料洞見歷史的能力讓人嘆服。
      
      讀完這本書,發(fā)現(xiàn)即使我好讀歷史書籍,《三國演義》的影響還是太大。
      
      
  •     指點江山,激揚文字,田先生著作分析資料之細密,邏輯之嚴謹常使人驚嘆,又有兵家縱橫之氣貫串其間,怎能不拍案叫絕。
      
      三國間政治權謀之風云詭譎,一一浮現(xiàn)于紙面之上,學術文章如此寫來真是痛快之至。
  •     這是一本歷史書,但又不是那么的歷史。這也是一本政治書,卻又不是那么的政治。整本書是在敘述那個距離我們有2000年的時代的幾個大家耳熟能詳?shù)墓适?,但是最后給出我們的結論確又那么的現(xiàn)代,那么的現(xiàn)實。細微之處方顯功力!對歷史細節(jié)的把握就像身臨其境,實在是大師的風華。讀史常有嘆,一嘆分分合合,二嘆改朝換代,三嘆奸臣當?shù)?,四嘆賢才不舉。歷史有那么多的必然和偶然,而我們?nèi)ヌ骄康闹皇悄┕?jié)。記得一次和朋友聊天,說中國人是讀史最勤奮的民族,中國民族的史觀是最為完整的。但是在西方文化的沖擊下,我們大多價值觀都失去了。對歷史的傳承變成了對歷史的興趣。我們有那么系統(tǒng)的歷史,有浩瀚如海的歷史資料,大家卻都對小說演義更加認同。不能不說是個悲劇。。。
      待續(xù)。。。。
  •   不錯,史料豐富卻不枯燥,考證嚴謹,行文引人入勝,正合探微二字。
  •   說得真好,“田先生著作分析資料之細密,邏輯之嚴謹常使人驚嘆,又有兵家縱橫之氣貫串其間,怎能不拍案叫絕?!保∥易x后也有同感~
  •   更令人敬佩的是他勇于承認錯誤的自我批評精神,不僅承認,而且寫在書里。
  •   正在讀,田先生的文字風格確實不一般,跟東晉門閥政治一書一樣,讀來過癮
  •   樓主的標題……先生是支持統(tǒng)一的好不好。
  •   有時候我甚至懷疑自己這么一嘆,一不小心就容易入了末節(jié)……沒有不敬的意思,相信大家的感覺是差不多的。
  •   我覺得不應該把Ray Huang的1587: A Year of No Significance和田余慶這本書相提并論。兩者不是一個層面上的。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wǎng)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