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頡剛?cè)?/h1>
出版時間:2010-12  出版社:中華書局  作者:顧頡剛  
Tag標簽:無  

內(nèi)容概要

  《顧頡剛?cè)贩职思?,五十九卷,六十二冊,分為《古史論文集》、《民俗論文集》、《讀書筆記》、《書信集》、《日記》、《寶樹園文存》、《清代著述考》、《文庫古籍書目》,計2500萬字。具體包括《顧頡剛古史論文集》13冊, 《顧頡剛民俗論文集》2冊,《顧頡剛讀書筆記》17冊, 《顧頡剛書信集》5冊,《顧頡剛?cè)沼洝?2冊, 《寶樹園文存》6冊,《清代著述考》5冊,《顧頡剛文庫古籍書目》2冊,計2500萬字。曾先后納入國家“九五”、“十五”、“十一五”重點出版項目,并成為第一屆國家出版基金重大資助出版項目?!  额欘R剛?cè)返某霭?,對我國古代史、歷史地理學、民俗學、民族史、近現(xiàn)代學術(shù)史的研究都將產(chǎn)生舉足輕重的作用,具有無與倫比的學術(shù)價值和史料價值。

作者簡介

顧頡剛(1893—1980),我國著名的歷史學家、歷史地理學家、民俗學家,我國現(xiàn)代史學的奠基人之一。江蘇蘇州人。顧頡剛1920年畢業(yè)于北京大學文 科中國哲學門,其在1923年所提出的“層累地造成的中國古史”觀這一學術(shù)命題,替中國史學界開了一個新紀元。曾歷任廈門、中山、燕京、北京、云南、齊 魯、中央、復(fù)旦、蘭州等大學教授,中央研究院院士及中山大學歷史語言研究所主任、齊魯大學國學研究所主任等職。

書籍目錄

《古史論文集》《民俗論文集》《讀書筆記》《書信集》《日記》《寶樹園文存》《清代著述考》《文庫古籍書目》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顧頡剛?cè)?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15條)

 
 

  •      歷時大半年,終于把這套巨著購齊,加上集外的《顧頡剛年譜》,煌煌數(shù)十巨冊。
       這套書印得非常好,中華書局的精品之作。
       目前正在把《年譜》和《日記》結(jié)合起來看,全部看完這兩種,估計也要大半年時間。顧先生的文言文非常好,可惜到了辛亥就變成白話了。
  •     一、 顧潮研究員介紹《顧頡剛?cè)罚?006年6月13日)
      2006年6月13日星期二上午,顧潮研究員在本室(中國社科院歷史所先秦史研究室 )做了題為《〈顧頡剛?cè)到榻B》的學術(shù)報告。顧潮研究員多年來致力于《顧頡剛?cè)返恼砗途庉?,目前,這項工作已完成大半,進行校對階段,這一巨著即將由中華書局出版。
      顧潮研究員介紹說,《全集》有二千二百多萬字,五十余冊,包括古史論文(500多萬字)、民俗(50多萬字)、邊疆與民族(60萬字)、文集(150萬字)、讀書筆記(500萬字)、書信(20萬字)、日記(600萬字)各卷,并附有清代著述考、藏書目(包括題跋)、年譜等。
      古史卷主要據(jù)論著的內(nèi)容、寫作的時間來分類分冊,編為13冊,1至4冊是古史考辨,5至6冊是古地考辨,7至12冊是古籍考辨,13冊匯集三本小書,即20年代《國史講話》、40年代《當代中國史學》和60年代《中國史學入門》。綜觀古史卷的文字,可以看出顧頡剛先生辯證地認識分析“偽書”的態(tài)度,即將辨書之真?zhèn)闻c辨書中史料之真?zhèn)危〞r代)區(qū)分開來,搞清偽書“所偽(所托)的時代”與“偽作(出現(xiàn))的時代”。如對于《左傳》,顧先生認為很重要,但其來源亦很復(fù)雜,要把屬于不同時代的材料區(qū)分開來?!蹲髠鳌分猩訇粏栴},顧先生30年代曾以為是秦漢間人據(jù)五德說分配的結(jié)果,60年代又認識到少昊崇拜是隨秦人遷移至西方,故劉歆將其摻入《左傳》,通過這一番研究,便將少昊的史料從原本《左傳》中析離出去。有人見顧先生辨《左傳》就說他是今文家,殊不知顧先生對春秋歷史信《左傳》的程度遠過于信《公羊》。對于《周禮》,顧先生也從未否定過其價值,他辨《周官》偽,只是要扯斷《周官》與周公的關(guān)系,同辨《左傳》偽是要辟去《左傳》與孔子的關(guān)系一樣。他在1955年編輯《古籍考辨叢刊》時,曾作《周官辨非》、《周官辨》、《禮經(jīng)通論》三書序,其中《周官辨非序》拿《管子》相比較,推測《周官》出于齊國和別的法家,跟周公和儒家根本沒有關(guān)系。這篇文章至1979年才改題《“周公制禮”的傳說和〈周官〉一書的出現(xiàn)》發(fā)表。有人不了解顧先生的辨?zhèn)螌W說,還以為顧先生是晚年承認《周官》是戰(zhàn)國時齊國的作品而不是偽書。在長期的學術(shù)研究過程中,顧先生也不斷修正自己的觀點,如放棄用《說文》禹字的解釋為論據(jù),又他起初主張禹的傳說起于南方民族,30年代又提出禹的傳說與西方戎族有關(guān)。
      民俗卷分為歌謠、故事傳說、風俗宗教三方面,收入《吳歌甲集》、《孟姜女故事研究》、《妙峰山》等書其相關(guān)文章。
      邊疆卷分為理論類、工作類、歷史記載類、雜類四部分。有的文章實為宣傳民族救亡,并非純粹學術(shù)著作,如《中華民族是一個》,這是讀者需要注意的。
      文集卷參考顧先生40年代編印《上游集》體例,分為學術(shù)(包括工作報告、計劃)、教育(包括社會教育、通俗讀物)、文化、政治及其他、自述與回憶(包括傳說資料)五類,以短篇居多,甚至包括一些啟事、廣告、合同等,但能反映顧先生一生不同階段的生活。
      讀書筆記卷。讀書筆記是顧先生治學的重要方法,他一方面利用筆記搜集材料、思考問題,為寫論文打基礎(chǔ),另一方面記下新發(fā)現(xiàn)的材料和新見解,修訂前說,深化研究。他從1914年到逝世,六十多年積累二百冊筆記,約500萬言。他曾說“為筆記既多,以之匯入論文,則論文充實矣,作文既多,以之灌于著作,則著作不朽矣”,故讀書筆記已成為他全部著述的重要組成部分。顧先生一生的治學目標是“對于戰(zhàn)國、秦、漢時代學說之批判”,其全部筆記都與這一主題相關(guān)。具體又包括許多部分:一是考辨《尚書》、《詩經(jīng)》、《史記》及《左傳》、《論語》、《孟子》、《墨子》等史書,二是記錄各種戲曲故事、中外傳說及民間的鬼神信仰、婚喪巫術(shù)等風俗,三是古地理與古民族札記,四是名物制度研究,五是姓氏稱謂方面的材料,六是為《清代著述考》搜集材料,七是為總結(jié)經(jīng)學輯錄歷代學人及其著述情況,八是留意吳中史跡、地理、文藝、風俗、人物、史志等內(nèi)容,此外,顧先生的筆記還保存不少古籍整理的設(shè)想和意見、各個時期的工作計劃和古史研究課題,并保存一些因戰(zhàn)亂或政治運動損失掉的往來論學書札。顧洪曾按時間順序兼顧內(nèi)容將顧頡剛筆記分為十卷,并編“篇目分類索引”,大致分為載籍、史事與傳說、地理與民族、名物制度、文學藝術(shù)、語言文字、民俗學、哲學與宗教、蘇州史事等九大類,交由臺灣聯(lián)經(jīng)出版。這次《全集》在聯(lián)經(jīng)版的基礎(chǔ)上,又增加兩卷:一是1914至1918年的筆記,二是《浪口村隨筆》和《史林雜識初編》。
      書信卷選取顧先生書信1900多封,編為上下二卷,上卷千余封,下卷系家書,八百封左右。其寫作時間自辛亥革命至去世前幾日,反映了顧先生作為學者和普通人一生的學習、工作、生活、旅行、理想、收獲、磨難、友情、愛情及各種情感。
      日記卷。顧先生的日記除1913及1919年片斷記載外,從1921年起歷60年基本未中斷,約600萬字,他自認是“生命中最寶貴之材料”,也自愿留給后人翻閱、檢驗。這部日記既是他六十余年經(jīng)歷的寫照,也反映了他所處社會和時代的發(fā)展變遷,經(jīng)歷抗戰(zhàn)和文革保存下來,尤為珍貴和難得。
      研究室同仁非常感謝顧潮研究員的精彩報告,對顧頡剛先生長期不輟保存書札及記日記的習慣深感敬佩,亦期待早日看到《全集》,增進對這位偉大學者的了解。宋鎮(zhèn)豪研究員還談及尚志儒先生曾從考古學角度論證秦人從山東西遷,與顧先生的看法殊途同歸,可見顧先生學養(yǎng)深厚。
      二、《顧頡剛?cè)方衲?月開始出版
      載《中華讀書報》2006年6月14日 記者 祝曉風
      本報訊,2006年6月9日,《顧頡剛?cè)返木庉嫵霭婀ぷ髟谥腥A書局宣布啟動。據(jù)中華書局方面透露,達兩千萬字之巨的《顧頡剛?cè)穼⒂诮衲?月陸續(xù)出版。
        八十年前的6月11日,顧頡剛先生編著的《古史辨》第一冊在北京出版,“竟成了轟炸中國古史的一個原子彈”。顧頡剛提出的“層累地造成的中國古史” 說,打破了人們頭腦中“自從盤古開天地,三皇五帝到于今”的傳統(tǒng)觀念,由此展開了一場學術(shù)大論戰(zhàn)?!皩永壅f”在學術(shù)界所產(chǎn)生的革命性的震蕩,使當時不論持何種史觀的人都不得不承認它在史學上所占的重要位置。然而作為20世紀中國新史學領(lǐng)軍人的顧頡剛,他的著作卻一直未能整體結(jié)集出版。原因主要有三方面:一是數(shù)量多,二是編校難,三是投入大。《顧頡剛?cè)返木幾霘v時了20多年,其出版規(guī)劃也從國家“九五”重點項目遷延到了“十五”,又遷延到了“十一五”,中間轉(zhuǎn)換了數(shù)家出版單位,最終納入到中華書局的出版計劃,實現(xiàn)了顧頡剛“我一生寫作,應(yīng)悉交中華書局”出版的心愿。
      《顧頡剛?cè)钒ā肮攀氛撐木怼?、“讀書筆記卷”、“邊疆與民族卷”、“民俗卷”、“文集卷”、“日記卷”、“書信卷”、“文庫目錄卷”8卷,共計兩千多萬字。中華書局還決定斥巨資影印出版《顧頡剛檔案資料匯編》;為紀念《古史辨》發(fā)表80周年,中華書局近期將出版《古史辨第一冊自序》手稿(雙色套?。┘啊额欘R剛先生學行錄》。
      
      ————————————————————
      顧頡剛與中華書局之交往
      2011-08-26 14:46:35
      
        顧頡剛先生是現(xiàn)代學術(shù)史上開宗立派的大師,而1949年以前他個人的著作卻沒有一本是在中華書局出版的。根據(jù)現(xiàn)存檔案,顧先生最初是以一個出版者的身份與中華書局聯(lián)系合作事宜的。1943年10月,顧先生主編的《文史雜志》因商務(wù)印書館印刷拖延,至有“愆期達一年之久”者,顧先生遂與毀約,即交中華書局印行,發(fā)行七千余份,“譽聲載道”,顧先生非常高興,感謝中華書局“改善之力”,使之成為抗戰(zhàn)期間后方非常重要的大型學術(shù)期刊。后來,顧先生主持的大中國圖書局因印行中小學教科書事,還一度成了競爭對手,甚至呈文當時的國民政府主席。
      
        顧先生于1954年8月22日奉命到京,任中國科學院歷史所研究員。當顧先生將工作計劃并歷年積稿交給歷史所所長尹達時,尹達評之為“大而無當”,在顧先生心中激起了某種“被征服者”的屈辱感。
      
        就在顧先生進京的第二天,中華書局編輯部姚紹華即登門拜訪,商談《史記三家注》點校事;可以說自此之后,顧先生業(yè)務(wù)上的每一件事,都與中華書局休戚與共。
      
        1955年6月11日,民進中央主席馬敘倫邀顧先生參加民進,第二年顧先生當選為民進中央委員。
      
        20世紀60年代初,中華書局總經(jīng)理金燦然曾與歷史所所長尹達、民進中央秘書長徐伯昕商定:“顧頡剛的學習由民進領(lǐng)導(dǎo),業(yè)務(wù)由中華負責,工資歸歷史所發(fā)給?!毕耦櫹壬@樣以學術(shù)為終身的學者而言,業(yè)務(wù)是其生命存在的意義,可見顧先生與中華書局關(guān)系之深厚。1965年10月26日,顧先生因結(jié)腸手術(shù),在《預(yù)立遺囑》里表示:“我一生寫作,應(yīng)悉交中華書局,請他們組織委員會整理?!彼氖迥曛篝哳櫹壬攀廊苣曛H,中華書局出版了《顧頡剛?cè)罚瓿闪祟櫹壬倪z愿,餞行了一個學術(shù)文化出版機構(gòu)的使命。
      
        以下分四部分,簡述1949之后顧先生與中華書局交往之大概。
      
        進京后第一任務(wù):總?!顿Y治通鑒》
      
        1954年9月,第一次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召開,毛澤東向吳晗說起標點《資治通鑒》事,要范文瀾組織專家在一兩年內(nèi)整理出版;另要將楊守敬《歷代疆域圖》用新方法改繪。根據(jù)顧先生日記,11月2日成立“標點《資治通鑒》及改繪楊守敬地圖工作委員會”,以范文瀾、吳晗、黃松齡、董純才、翦伯贊、侯外廬、向達、顧頡剛、尹達、黎澍、劉大年、金燦然、王崇武為委員,以范文瀾、吳晗為召集人。
      
        在標點《資治通鑒》小組中,范文瀾曾敦請顧先生主持標點工作,因為顧先生年事最長,且曾從事過《史記》白文點校。顧先生表示,此事非范老親自主持不可,自己則可校閱書稿。后以王崇武為召集人,顧先生任總校對,標點者有:聶崇岐、齊思和、張政烺、周一良、鄧廣銘、賀昌群、容肇祖、何茲全。11月8日,召開標點《資治通鑒》第一次討論會。
      
        之后,樣稿陸續(xù)交來,顧先生開始審閱,這在日記中多有記載。1954年11月15日:“看王之屏所點《通鑒》兩卷。……之屏所點《通鑒》頗多誤處。料想他人,亦必如此,蓋大家任務(wù)太多太忙,必不能細細研究才下筆也。予任總校,要在十個月內(nèi)整理出二百九十四卷之書,一一改正他人之誤點,其不遑喘息可知也?!?9日,召開《資治通鑒》標點第二次討論會,顧先生提出,以委員會所定十個月完成之期限,“就我一個人的總校言,則絕對不可能”,希望延長時間或添請校對人員。于是商定由王崇武、聶崇岐、容肇祖與顧先生分任校閱工作,改變總校對制,組成四人校閱小組,分工復(fù)校其它參加者的點標稿。
      
        1955年2月17日,召開“標點《資治通鑒》及改編楊守敬地圖委員會及工作人員全體會議”。24日,與王崇武、聶崇岐、容肇祖“商談《通鑒》標點事,開復(fù)校小組會”。4月21日,“聶筱珊來,共商標點疑問。徐調(diào)孚來,同討論《通鑒》排印事”,下午又與徐調(diào)孚、王崇武、聶崇岐、容肇祖會,議定:“《通鑒》至六月底,交廿冊與古籍出版社,此后每月廿冊,至十月底完畢。明年六月,古籍社全部印出?!?br />   
        那么,《資治通鑒》為什么要如此迅速地出版呢?1956年2月5日,顧先生到懷仁堂應(yīng)宴,日記記載:“毛主席、周總理均慰問予去年之病,謂《資治通鑒》不必這樣趕。予答云:‘領(lǐng)導(dǎo)上說,已報告毛主席,時間不能改變?!辈还茉趺凑f,《資治通鑒》還是按期完成了出版任務(wù),開創(chuàng)了應(yīng)用1951年新聞出版總署公布的新式標點符號標點大部頭史籍的先河,同時也推動了古籍整理事業(yè)的蓬勃開展。
      
        《資治通鑒》第一版的出版者是古籍出版社,但由于1957年初該社的業(yè)務(wù)、人員、辦公樓等都并入中華書局,以及后來圖書的修訂再版都是由中華書局完成的,所以原古籍出版社出版的圖書都成為了中華書局的出版品種。
      
        整理《史記》及“二十四史”總其成
      
        1954年8月23日,即顧先生抵京后的次日,中華書局編輯部姚紹華登門拜訪,約請整理《史記三家注》。顧先生“大喜過望”,因為顧先生“發(fā)愿整理《史記》已歷三十年”。9月1日,到中華書局,商談《史記》標點事宜。10月5日,擬《整理史記計畫》交姚紹華。由于當時顧先生承擔了《資治通鑒》的校對任務(wù),所以顧先生就請北大同學賀次君到北圖??薄妒酚洝返牟煌姹?,并從中華書局預(yù)支的稿費中供給他生活費。
      
        《資治通鑒》出版后,顧先生即著手《史記》的點校。因為在顧先生的心目中,《史記》整理要分四個步驟:“第一步出標點的‘金陵本’,略加改正,并附索引;第二步出‘史記及三家注校證’;第三步出‘史記三家注定本’;第四步出‘史記新注’。”由于顧先生“一因事忙,二因多病,三則過于求細”,所以推延了出書計劃,遲至1958年8月才將《標點史記凡例(稿本)》交到中華書局。
      
        1958年9月,毛澤東指示吳晗,要求標點前四史。13日,吳晗、范文瀾、尹達、金燦然、張思俊等召開標點前四史工作會議。會議決定:除前四史之外,“其他二十史及《清史稿》的標點工作,亦即著手組織人力,由中華書局訂出規(guī)劃”。后將此報告送呈毛澤東,毛批示曰:“計劃很好,望照此實行?!?br />   
        9月15日,宋云彬以“待罪”之身(1962年前還沒有摘帽)到中華書局上班。10月,開始審閱顧先生標點本《史記》,發(fā)現(xiàn)有不少點錯或標錯的地方。11月6日,在金燦然的召集下,顧先生“到中華書局,開會,討論《史記》標點事”,會議決定:由宋云彬另覓一金陵本,并在顧先生標點本的基礎(chǔ)上重新加工,完工后連同顧先生的標點本送聶崇岐看一遍,作為定稿發(fā)排。該書于1959年9月出版,作為向國慶十周年獻禮之書。10月2日,顧先生到中華書局訪副總編輯傅彬然,“看新出版標點本《史記三家注》”,傅告之曰:“中華書局出版標點本《史記三家注》,國慶獻禮,毛主席打三次電話索取,覽后表示滿意。”顧先生感慨道:“斯我輩多人之積年辛勤之收獲也?!?br />   
        這期間,其他各史也逐漸展開,但進度緩慢。為了提高各史的整理水平,決定外地院校承擔的各史由分散點校改為在北京集中點校。中華書局向周揚報告,要求把承擔點校的有關(guān)同志借調(diào)到中華書局工作,得到支持。1963年,中宣部與高教部聯(lián)合發(fā)函給有關(guān)高校,借調(diào)唐長儒、陳仲安、王仲犖、張維華、盧振華、劉節(jié)、羅繼祖、鄭天挺、王永興等到翠微路中華書局工作,原北京的陳垣、劉乃和、鄧廣銘、翁獨健、馮家升、傅樂煥則仍在家工作,每周一次業(yè)務(wù)會,討論點校過程中出現(xiàn)的問題。這段時間,史稱“翠微校史歲月”——至1966年5月結(jié)束。此時,前四史已全部出版。
      
        1971年4月7日,由當時國務(wù)院辦公室負責人吳慶彤與原學部留守組軍代表、出版口及中華書局有關(guān)同志,共同到干面胡同顧先生家,向顧先生傳達周總理的批示:“‘二十四史’中除已有標點者外,再加《清史稿》,都請中華書局負責加以組織,請人標點,由顧頡剛先生總其成。”是夜,顧先生“未成眠,計劃工作人員名單”,后作《整理國史計畫書》。29日,召開討論“二十四史”及《清史稿》標點事。出席會議的有吳慶彤、宋云彬、徐調(diào)孚、高亨、白壽彝、許大齡等二十余人。顧先生又作《標點“二十四史”及〈清史稿〉應(yīng)注意的問題》、《“二十四史”標點工作我所望于中華書局者》等文。
      
        但是顧先生因為身體狀況所限,此項工作實際由白壽彝負責。到1977年底,《清史稿》出版;1978年春,最后一種《宋史》出版(版權(quán)頁作1977年11月)。至此,點校出版工作全部完成。
      
        雖然說這套整理本是現(xiàn)今最為通行的版本,但是顧先生從出版之初就表示還要重新點校,對很多史的??庇洷粍h除非常不滿,指出:“只要用事實說話,不多說空話,就不能說是繁瑣考證。”顧先生曾說:“凡是一件有價值的工作,必須經(jīng)過長期的努力。一個人的生命不過數(shù)十寒暑,固然可以有所創(chuàng)獲,但必不能有全部的成功。所以在學術(shù)事業(yè)發(fā)展的長路上,自己必須在前人的基礎(chǔ)上邁進一步,同時也應(yīng)該推動后人更比自己邁進一步?!?005年,中華書局啟動了點校本“二十四史”及《清史稿》修訂工程,并采用了對每一史另做“??遍L編”的方式,說明存在的問題以及處理的理由,不僅吸取了顧先生的意見,同時也是對顧先生最好的紀念。
      
        龐大的《尚書》整理計劃
      
        翻譯《尚書》為現(xiàn)代語,是顧先生“五四運動”后所發(fā)之宏愿,幾十年從未忘卻,只因生活動蕩始終沒有正式進行。1958年年底,《史記》標點完成。自1959年始,歷史所派給顧先生的工作任務(wù)就是整理《尚書》,而領(lǐng)導(dǎo)任務(wù)則由中華書局副總編輯蕭項平主持。1月31日,中華書局要求顧先生停止所有其他圖書的整理,務(wù)必將《尚書今譯》于9月交稿,為的是10月出版,可以向國慶節(jié)獻禮。
      
        6月25日,顧先生就《尚書今譯》的具體工作計劃,給金燦然、蕭項平等寫了一封四千多字的長信,詳細說明了《尚書》整理的困難以及《尚書今譯》書稿完成的具體計劃,并希望中華書局可以配給自己兩個人:一個是高級助手,可以代為搜集材料,整理材料;一個是低級助手,代為抄錄資料、謄抄稿件以及繕寫鋼板蠟紙。信末附錄為整理《尚書》擬聯(lián)系之46位專家名單,涉及研究版本、聲韻、文字、訓(xùn)詁、語法、歷史、地理、天文、經(jīng)學、子學各領(lǐng)域。因為在顧先生設(shè)想中,早已有一龐大的《尚書》整理計劃,即“《尚書》學十書”:①《尚書》校文、②《尚書》文字合編、③《尚書》集說、④《尚書今譯》、⑤《偽古文尚書》集證、⑥《尚書》學史、⑦《尚書》通檢、⑧《尚書》學論文選、⑨《尚書》簡注、⑩《尚書》學書錄,做出來的目的是“此后整理古籍者有繩準矣”。當然,這樣做的目的還有其他原因,那就是對于中華書局而言,希望顧先生“作出最詳盡的解釋和最妥當?shù)姆g”,所以不厭其煩地提出問題,要求修改;對于顧先生而言,也“喜歡把材料搜得多,問題鉆得深”,因為“外國人研究中國學問也有鉆得很深的,尤其是日本,對中國經(jīng)書設(shè)有專室研究,我若輕易下筆,則帝國主義、資本主義的國家的學者冷眼看著,如有差錯落在他們的眼中,將立刻受到不容情的批判,勢必有損于中華人民共和國的聲譽”,所以“不得不十分小心,以期不辜負黨的厚望”(1964年9月7日與陳慧、徐伯昕函)。這也就是后來中華書局給文化部函中所提出的:“考慮到顧在國內(nèi)外有相當影響,他的助手問題似仍不能不加考慮?!?br />   
        1959年7月8日,中華書局金燦然、姚紹華親自到顧先生家商談《尚書今譯》事,顧先生日記記曰:“今日金燦然同志來,態(tài)度甚好,允配給助手二人,幫助抄寫,搜集資料及學習整理工作,此殊解決我心事?!睆倪@一天開始,顧先生恢復(fù)了循序漸進的《尚書》整理工作。11月,中華書局派尹受來幫助顧先生任抄寫,尹受工作努力,學習刻苦,顧先生十分滿意。后又派編輯孟默聞協(xié)助顧先生整理《尚書》。
      
        是年7月,顧先生至青島療養(yǎng),偶遇劉起釪,劉表示愿意追隨顧先生進行《尚書》研究。顧先生遂向中華書局提議,希望調(diào)劉來京為高級助手。為此,中華書局金燦然向周揚、齊燕銘等領(lǐng)導(dǎo)人以及中宣部、文化部、中國科學院近代史所南京史料整理處等部門頻繁申請、聯(lián)系,商調(diào)劉起釪事。1960年的商調(diào),因劉原單位不同意而未果。為此,1961年上半年,金燦然與南京史料整理處主任王可風面談。12月1日,又致函文化部干部司商調(diào)劉來京,并附“請調(diào)干部登記表”一份,表中“擬調(diào)至何單位任何職務(wù)”一欄所填為“中華書局作社外編輯顧頡剛先生的助手”。
      
        1962年1月16日,文化部干部司同意調(diào)劉來京。1月24日,中華書局致函南京史料整理處,告知文化部已經(jīng)批準中華書局調(diào)劉來京工作事。3月16日,又致函南京史料整理處,詢問劉來京報到日期;23日,南京史料整理處致函中華書局,告劉暫緩來京并要求寄回檔案材料。4月30日,金燦然致函王可風,詢問劉不能到京的原因。5月7日,王可風復(fù)函金燦然,詢問編制及進京戶口問題;12日,劉致函顧先生,謂得組織上正式通知,可調(diào)往中華書局。6月11日,金燦然致函文化部齊燕銘、徐光霄,請求解決顧先生助手問題,徐批示謂“目前自外地調(diào)人有困難”;19日,中華書局致函顧先生,告調(diào)劉進京事最近已向有關(guān)部門打了報告;25日,顧先生致函金燦然,謂劉來函,并催辦調(diào)京。7月8日,金燦然致函齊燕銘,催辦調(diào)劉進京;20日,康生辦公室致函齊燕銘,送上劉致顧先生信,齊燕銘8月1日批示:“此事已解決”。8月6日,金燦然致函齊燕銘并轉(zhuǎn)文化部人事司,附與王可風信擬稿;同日,金燦然致函王可風,通知劉自己先行來京;7日,文化部徐光霄辦公室致金燦然函,退回齊燕銘批示;9日,金燦然致函王可風,通知劉可先行來京;17日,中華書局致函文化部干部司要求解決劉進京戶口問題;21日,金燦然致函王可風,通知劉先行來京準備,戶口問題已報有關(guān)部門。9月7日,金燦然致函齊燕銘,關(guān)于劉來京戶口問題,干部司仍未上報;30日,金燦然致函王可風并,要求見信后即請辦理劉調(diào)職手續(xù)。10月5日,王可風致函金燦然,謂南京史料整理處人員編制在科學院近代史所,已報北京所中,一經(jīng)批示,即可辦理調(diào)出手續(xù);8日,金燦然致函王可風,劉干部簡歷表收到,要求轉(zhuǎn)來劉政治歷史問題和審查結(jié)論等材料;同日,中華書局致函近代史所劉大年,希望得到支持,以便盡快解決,并電話聯(lián)系,獲同意;20日,金燦然致電王可風,謂調(diào)劉函近代史所已發(fā)出。11月4日,劉致函金燦然,報告緩期到京;6日,金燦然致函王可風,詢問劉為何遲遲不來京,要求劉來京日期車次確定后先行電告,以便派人去車站迎接;10日,南京史料整理處致函金燦然,謂劉本月15號前到京;22日,劉來京報到。顧先生日記:“劉起釪君今日到京矣,此事接洽四年而成,可見北京添進一干部之難,蓋市人委、文化部、宣傳部各關(guān)都須打通之故?!笨梢姰敃r調(diào)一人之難,亦可見中華書局為顧先生配助手事之重視。
      
        是年9月,中華書局特設(shè)一間辦公室,為顧先生專力從事《尚書》工作之用。自劉起釪來后,金燦然又先后致函南開大學鄭天挺、鄭州大學嵇文甫,借調(diào)青年學者李民進入中華書局,與劉起釪一起協(xié)助顧先生整理《尚書》。直至“文革”起,此項工作被迫停頓,幸好所有資料未有散失。
      
        1975年9月20日,顧先生日記:“起釪言,中華書局所擬出版計劃,本定四年,送至毛主席處審閱,主席言:中華專出古書,而古書有極難解者,如《尚書》非有十年時間不可。因令重擬。為此,這個工作又將落到我身上,但我體已衰,只能幫起釪找些資料,由他作主干?!?0月21日,顧先生改劉起釪《尚書今譯》計劃書。至此,《尚書》研究工作,開始逐漸恢復(fù)。
      
        1980年12月25日,顧先生逝世。劉起釪獨立擔負《尚書》整理工作,中華書局編輯部曾告誡劉:“應(yīng)該完全摒棄一切外力邀請寫的東西,消除干擾,杜絕一切外騖,全心全力整理《尚書》?!敝腥A書局編審楊伯峻生前給劉最后一信,也勉勵其務(wù)必完成,“不可使千秋萬代有所責望”!劉起釪積三十年之心力,耗二十年焚膏繼晷之功,至1999年10月終于完成了《尚書校釋譯論》這部煌煌巨帙,并于2005年4月由中華書局正式出版,實現(xiàn)了顧先生“最后才下手去作”的“《尚書》全書的考定”工作。
      
        從《史林雜識初編》到《顧頡剛?cè)?br />   
        1955年,顧先生應(yīng)上海人民出版社之約,整理《浪口村隨筆》。并得于鶴年等人相助,于1961年2月編定《史林雜識初編》。后因出版社分工,該書轉(zhuǎn)由中華書局出版,1964年1月24日顧先生見到樣書,日記記載:“《史林雜識》今日始見到,中華印刷,清楚悅目?!藶橹腥A書局出版予寫作之嚆矢?!鳖櫹壬哉J為該書優(yōu)點有二:“隨時隨地可以提出問題,亦隨時隨地可以解決問題,牖啟青年治學興趣,一也。文辭雅而能俗,謹而能肆,莊而能諧,開文言文之一派,二也?!笔子?200冊,兩星期即售罄。后編《史林雜識續(xù)編》,可惜未成。
      
        1961年8月,中華書局金燦然、蕭項平向顧先生建議,除出版其《尚書今譯》和《史林雜識》外,更應(yīng)將其一生著述編為文集,由中華書局出版。顧先生日記1962年6月7日記載,本年需向中華書局交稿中有“古史論文集(地理)”一種。是年11月,中華書局與顧先生簽訂《尚書今譯》、《古代地名匯考》和《近三百年著述考》三書約稿合同,顧先生回信中說:“承你局好意,允許接受我這三部稿件,真是我極大的光榮。”可惜都未成。
      
        1978年9月,中國社會科學院請顧先生作《工作規(guī)劃》,其中就有“修訂已發(fā)表的論文和未發(fā)表的文稿,編成分類文集”的規(guī)劃。后中華書局又重申前議,顧先生即請助手王煦華擬編《古史論文集》目錄(擬編六冊);并于1980年5、6月間,親自編定《古史論文集》第一冊。中華書局于1988年出版《古史論文集》第一、二冊,1996年出版第三冊。
      
        自顧先生逝世后,顧先生的助手王煦華與顧先生的女兒顧潮、顧洪三人負責顧先生《全集》的收集整理工作。至20世紀90年代中期,《全集》整理初具規(guī)模,由于受當時條件所限,中華書局未能接手。《全集》遂落戶江蘇某出版社,該出版社經(jīng)過數(shù)年排校,面對巨大的人、財、物的投入,以及出版的遙遙無期,選擇了中途退出。
      
        顧先生在1979年4月13日的日記中提到:“予之心事有三部書當表章:一、吳燕紹《清代蒙回藏典匯》,二、孟森《明元清系通紀》,三、錢海岳《南明史稿》?!?003年7月起,中華書局先后將此三書納入出版計劃,并分別于2005年(《清代蒙回藏典匯》)、2006年(《南明史》、《明元清系通紀》)先后出版。
      
        其時,中華書局聽聞顧先生《全集》將由山東某出版社出版之后,非常遺憾。2005年1月21日,當聽聞該出版社已放棄了出版顧先生《全集》計劃時,中華書局及時與顧潮老師取得電話聯(lián)系,始知是山東兩家出版社將聯(lián)合承擔此項目,而此時這兩家出版社的負責人正在趕往她家——簽顧先生《全集》出版合同——的路上。中華書局表達了愿望,得到了難以形容的理解與支持!顧潮老師說:“多少年來,就是想讓你們出,你們就是不要?!比旌螅腥A書局與顧潮簽訂了《全集》的出版合同。
      
        經(jīng)過六年編輯、校訂,在顧先生逝世三十周年的紀念日,中華書局出版了《顧頡剛?cè)?。這一切,冥冥中似乎有天意!
      
  •     62本,定價9800元,平均160一本,就32開,這價印全彩都翻番了。
      而且本套書體例很怪,有排印,有影印,這還可以理解,但是有的從左翻,有的從右翻,有的橫排簡體,有的豎排繁體,就太奇怪了。
      這定價,真可以考慮買臺版了……
  •     顧先生曰我我我我我我我的書賣賣賣賣這么貴,打打打打打打打打劫啊!
      
      字數(shù)字數(shù)字數(shù) 字數(shù)字數(shù)字數(shù) 太少
       字數(shù)字數(shù)字數(shù) 字數(shù)字數(shù)字數(shù) 太少
       字數(shù)字數(shù)字數(shù) 字數(shù)字數(shù)字數(shù) 太少
      字數(shù)字數(shù)字數(shù) 字數(shù)字數(shù)字數(shù) 太少
      字數(shù)字數(shù)字數(shù) 字數(shù)字數(shù)字數(shù) 太少
      字數(shù)字數(shù)字數(shù) 字數(shù)字數(shù)字數(shù) 太少
      字數(shù)字數(shù)字數(shù) 太少
      字數(shù)字數(shù)字數(shù) 太少
  •   有錢人啊
  •   中華的麼 可以理解
  •   這也太黑了吧……我怎么覺得這定價也可以算是打壓古史辨派的一種手段了……
  •   此言不虛。干脆做成全部線裝影印,手工裝幀。這價格我就考慮一下。
  •   確實貴得離譜。。。
  •   打壓古史辨派 +1
  •   真的啊,幸虧看了這個
  •   聽說很快會發(fā)行平裝本,可單賣的,會便宜很多。不是專門研究顧頡剛的話買平裝就可以了。
  •   http://www.wangf.net/vbb2/showthread.php?s=&threadid=25986
  •   在11年北京訂貨會的書目上發(fā)現(xiàn)可以拆了賣,大家各取所需
  •   專門研究顧頡剛的才買平裝本,精裝本根本不適合翻閱。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wǎng)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