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觀今論

出版時間:2010-6  出版社:中華書局  作者:釋印順  頁數(shù):177  字數(shù):122000  
Tag標簽:無  

前言

  在師友中,我是被看作研究三論或空宗的。我曾在《為性空者辨》中說到:我不能屬于空宗的任何學派,但對于空宗的根本大義,確有廣泛的同情!  空宗——圣龍樹的論典,對我可說是有緣的。早在民國十六年,我開始閱讀佛典的時候,第一部即是《中論》。《中論》的內容,我什么都不明白,但一種莫名其妙的愛好,使我趨向佛法,終于出了家。出家后,曾一度留意唯識,但不久即回歸空宗——嘉祥的三論宗??箲?zhàn)開始,我西游四川,接觸到西藏傳的空宗。那時,我對于佛法的理解發(fā)生重大的變革,不再以玄談為滿足,而從初期圣典中領略到佛法的精神。由于這一番思想的改變,對于空宗,也得到一番新的體認,加深了我對于空宗的贊仰。三十一、二年,時斷時續(xù)地講說《中論》,由演培筆記,整理成《中論講記》的初稿。

內容概要

  本書對中觀派做了系統(tǒng)深入研究,內容深廣,視野恢弘,涵攝了印度佛教、中國佛教之教史、教理、教制等各個方面。其研究跨度宏大——書中的印度佛教部分,梳理從佛教產(chǎn)生前印度的思想、社會與文化,到原始佛教、部派佛教、大乘佛教的整個印度佛教史;中國佛教部分,涵蓋從中國佛教傳入伊始到近代以來佛教復興時期各個階段。

作者簡介

印順法師(1906-2005),當代著名高僧、百科全書式的佛學泰斗。1930年出家,追隨太虛法師投身中國近現(xiàn)代佛教復興運動,在當時便以學問精深享譽佛教界。二十世紀四十年代末赴臺灣,創(chuàng)建了多所著名佛學院。
  印順法師博通三藏,造詣精深,一生講學不輟,著述宏富,撰寫、編

書籍目錄

自序引言第一章 中道之內容及其意義  第一節(jié) 中道之內容  第二節(jié) 中道之意義第二章 龍樹及其論典  第一節(jié) 龍樹論略說  第二節(jié) 《中論》為《阿含》通論考第三章 緣起之生滅與不生不滅  第一節(jié) 無生之共證與大乘不共  第二節(jié) 聲聞常道與大乘深論  第三節(jié) 三法印之橫豎無礙  第四節(jié) 緣起之綜貫性第四章 中道之方法論  第一節(jié) 中觀與中論  第二節(jié) 因明與中觀  第三節(jié) 聞量·比量·現(xiàn)量第五章 中觀之根本論題  第一節(jié) 緣起  第二節(jié) 自性  第三節(jié) 空  第四節(jié) 緣起自性空第六章 八不  第一節(jié) 八事四對之解說  第二節(jié) 不第七章 有·時·空·動  第一節(jié) 有——物·體·法  第二節(jié) 時間  第三節(jié) 空間  第四節(jié) 行——變動·運動  第五節(jié) 無言之秘第八章 中觀之諸法實相  第一節(jié) 總說  第二節(jié) 性·相  第三節(jié) 體·作·力  第四節(jié) 因·緣·果·報第九章 現(xiàn)象與實性之中道  第一節(jié) 太過·不及·中道  第二節(jié) 即·離·中道第十章 談二諦  第一節(jié) 總說  第二節(jié) 二諦之安立  第三節(jié) 二諦之抉擇第十一章 中道之實踐  第一節(jié) 頓漸與偏圓  第二節(jié) 緣起空有第十二章 空宗與有宗

章節(jié)摘錄

  一般所說的印度論理學,稱為“正理”,淵源很早。梵語尼夜耶,譯為正理,正理即是真理;后來,即轉用為論究考察真理的方法,成為印度論理學的專稱。這和西洋的邏輯,從邏格思的術語變化而來一樣。印度的正理學派,約成立于西元之初。其后,佛教學者也加以采用,特別是法相唯識學,即發(fā)展為著名的因明。正理學派的論理方法,總凡十六句;他的論式,是五分論法。到世親及弟子陳那,把五分論法加以改善,成為三支論法。因明是佛教所用的術語,因為考察事理真相的三支論法,主要是以理由——因支來證明宗義,因支特別重要,故名因明。然也沒有忘棄正理一詞,如陳那師資所著的《因明正理門論》、《因明入正理門論》等是?! ‖F(xiàn)在說中觀,《中論》即是中道的方法論、論理學,這不但事實如此,在名稱也是如此的。如正理是真理,在印度早成為論理學的專名,而龍樹的《中論》等五部論典,即被稱為“五正理聚”,這可見《中論》等即是以論理方法探究真理之學。又如《菩提道次論》,即每稱中道觀察為“正理觀察”。法相唯識家的因明與龍樹學系的中觀,雖同為論理方法,而因為中觀本源于佛陀的緣起法,因明卻僅是正理學派方法——可說是常人的方法論的修正。所用的方法不同,所以對究竟實相的中道,也不免有所不同。這也是空有二宗的根本不同處,所以要特別地揭示出來。中國的古三論師,并未使用因明式的方法。到了唐代的新三論宗,即賢首承日照三藏的學系,也采用了因明(不過,也說它是不究競的),如《十二門論宗致義記》所說。中觀學在印度,龍樹論是沒有承認正理學系的方法論的。

媒體關注與評論

  中觀學值得稱述的精義,莫過于“大小共貫”、“真俗無礙”。  ——印順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中觀今論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37條)

 
 

  •     這本書我不僅讀過,而且還煩勞老公每天臨睡前在被窩里為自己逐句講解過。并且,老公講解的錄音,還有個人逐字地錄成了文字。盡管如此,無論是我,還是逐字錄入的人,雖然當時貌似醍醐灌頂,感覺受用,實際上連此書的皮毛都沒有摸到!為啥?因為根本沒有內化,更談不上應用——紙上談兵!
      
       以下是我給印順《佛法概論》一書寫的評價,希望能夠對大家有所參考。
      
      《讀懂此書者,當相約把酒》——《佛法概論》評價:
      
       相信很多初讀此書的人,都跟我一樣,是抱著了解佛學常識的心來的。但是,這絕非一本簡單的普及佛學(注意,不是佛教)的小書,而是給那些對佛學已有初步的學習、認識及體證,并由此決定對佛法繼續(xù)精進學習的人讀的。
        
        此書的厚積薄發(fā)、爐火純青的功夫,遠非一般人所能體悟。所以,兩年前,我初讀此書時,雖然硬著頭皮啃了一遍,其結果卻無非在腦袋里多了些生僻“怪異”的詞匯,此外再無大收獲。相信這也是前面幾位評論者的體會。
        
        但兩年來,隨著自己學習、思考及證悟的積累,我現(xiàn)在已對此書有了“感同身受”的新認識,也理解了兩年前的閱讀看似無果,實則是與讀其他一些書一樣在自己內心播撒了“種子”,這種子如今正在生根、發(fā)芽。
        
        目前,對我而言,再讀此書,不但是檢驗自己證悟的內容,更是繼續(xù)學習的必須。
  •   關于導師,有說是玄奘以來第一人,有說是龍樹以來第一人,更有說是佛陀以來第一人,何故?龍樹《中論》抉擇厘清的是佛陀入滅500年四部阿含的流變爭議,而導師厘清了2500年來所有自稱佛教宗派流變的歷史淵源與內在本質,其“四悉曇”的判教理路與依據(jù)與龍樹不謀而合,與中國祖師大德判教剛好相反,其對佛教根本本質與內涵做了正本清源、去偽存真劃時代最偉大的系統(tǒng)工程,導師為佛教為眾生的偉大貢獻非言語、非價值可以衡量。導師面對流變變質佛教孤獨、含蓄、理性的獅子吼,用詳盡、科學、客觀理性的研究理路和方法揭示了流變佛教宗派的歷史淵源、背景與錯誤的根源,引發(fā)了眾多的誹謗與貶詞,導師的智慧在佛教歷史乃至人類思想史上都堪稱佛陀以來的里程碑,其對佛陀修證理路與思想的本質厘清將成為苦難眾生在流變宗教誤導下苦苦尋覓的正見航標。。。
    導師說:-------“我是一個在冰天雪地里播種的癡漢”
    -------“我的心永遠不離少壯時代佛法的喜悅,愿在這苦難的人間為人間的正覺之音而獻身”
  •   此書主要介紹龍樹菩薩的中觀思想,印順法師做出了詳細準確的詮釋
  •   印順法師的著作,都非常值得一讀!
  •   本書對中觀派做了深入研究,大師的著作
  •   強力推薦印順導師的書?。?!
  •   印順的書很不錯
  •   法師的法寶得好好學習,關鍵是實證。
  •   說實話,沒有讀懂。不是法師說得不好,是個人學識問題。
  •   今解中觀更透徹
  •   初學中觀論必讀,是一本很好的書.
  •   看過一點中觀的書籍,自認為應該有所了解!看了這本書,暈了!
  •   還沒有來得及細讀,需要先奠定一點佛學基礎。
  •   三論宗,近似哲學的佛學。
  •   中國的三論是我仰慕的宗派??上г缭缡?,或者融入禪宗了:龍樹到僧肇是多么英姿颯爽!
  •   很好的有思想的著作!
  •   書是很好,但感覺有些學術研究的味道。
  •   印順大師的著作基本上都是一流,絕對贊一個!
  •   書的內容不必多說,還原佛法的真味道,學佛求解脫必讀。
  •   修行人言辭就是讀著舒坦。哪怕是艱深的內容。
  •   您已經(jīng)讀過這本書了嗎?請與我們分享您的讀后心得吧,bu話說不錯
  •   天天進步?。?!好書,值得收藏。
  •   深奧啊。
  •   學佛的基礎
  •   冷暖自知
  •   對于什么是“空”有了更進一步的認識
  •   慕名而買,讀后收益頗多!
  •   不過還的挺好的
  •   印順法師的書總是讓人受益良多。
  •   深入和初學都需要參考,讀書是多多益善,但是要自己思考
  •   書好像被人用腳踩過,有臟的腳印。
  •   比較深奧,要靜心慢品
  •   只可做為參考書。作者雖然宣稱大乘是佛說的,但其字里行間處處在否定大乘是佛說的。所引原文也有斷章取義之嫌,自身觀點互有矛盾,其論證方法更有可議之處!出版社在封二作者介紹中,將印順與玄奘相比,實在是不倫不類之至!
  •   關于中觀的論著
  •   中觀論,讓人們更中道
  •   比較滿意希望以后都這樣
  •   中觀今論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wǎng)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