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10 出版社:中華書局 作者:王友勝 頁數(shù):351
Tag標簽:無
前言
蘇軾是中國文學史上最具藝術生命力的作家之一。他的文學創(chuàng)造乃至文化創(chuàng)造有著恒久不衰的魅力,吸引了一代又一代的學者、詩人和一般讀者。清代何仁鏡《東坡事類序》中甚至說:“唐而來學士大夫,其聲名飫人耳目,大抵以先生為最?!卑烟K軾推為宋以來知名度最大的作家。因而,幾乎從蘇軾生活的時代開始,就自然形成了一部長達九百年的蘇軾接受史。這部接受史,以2700多首蘇詩、300多首蘇詞、4800多篇蘇文為解讀接受的對象,又分屬以理論闡述為主的學術研究,以作家創(chuàng)作借鑒為特點的文學創(chuàng)作,以閱讀鑒賞為內容的大眾閱覽等三個層面,采取評論、箋注、編選、年譜、傳記、吟誦、唱和、刊刻、傳抄等不同傳播接受媒介形式,具有十分豐富深刻的內涵,理應成為“蘇學”研究中的一個有機構成。但迄今尚未見有關論著問世,不能不是很大的缺失。這種缺失對“蘇學”研究來說至關重要。我們傳統(tǒng)學術中原有“學術史”或“史料學”等分支,似與“接受史”學科范圍相類或相關。但隨著20世紀60年代崛起的西方接受美學的傳人,使我們對此有了深一層的認識,即把文學創(chuàng)作活動的完成過程,從只限于由作家到作品而止,進而延伸為作家一作品一讀者。也就是說,文學作品一旦從作家手中脫稿,還不是有意義的存在,只有進入流布過程而為受眾所接受并解讀,作品才實現(xiàn)其價值。正如勞動產品只有經過交換才獲得“價值”,甚至單單用以滿足自己需要、不當作商品出售的產品,都不具有“價值”。
內容概要
本書全面描述與論析蘇軾詩歌研究的歷史進程,對存世的歷代有關蘇詩研究史料予以輯錄、考辨和闡釋,對其中一些重要的著作,如年譜、傳記、選錄、評點、注釋和研究著作進行深入細致的研究;對歷代研究者所體現(xiàn)出的學術思想、研究方法及文學觀念亦作了初步探討。書中從文藝學、文獻學及學術史等多角度切入,既可觀照歷代文藝思潮的變化,又可促進對蘇詩文獻資料的發(fā)掘、整理與利用,更可為當代的蘇詩研究根供借鑒、參考。
作者簡介
王友勝,1963年生,湖南常德人,文學博士。現(xiàn)為湖南科技大學教授,湖南省“十一五”規(guī)劃重點學科負責人,湖南省普通高校哲學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首席專家。中國宋代文學學會理事,中國蘇軾研究會理事,湖南省古代文學學會副會長兼秘書長。
書籍目錄
序第一章 引論 第一節(jié) 有關選題的幾個問題 第二節(jié) 本課題的理論價值與實際意義 第三節(jié) 蘇詩研究史分期 第四節(jié) 方法論第二章 宋人對蘇詩文獻的整理與研究 第一節(jié) 蘇詩的早期編刻與流播研究 第二節(jié) 施元之等與《注東坡先生詩》研究 第三節(jié) 王十朋與《王狀元集百家注分類東坡先生詩》研究 第四節(jié) 宋人所撰蘇軾年譜研究第三章 宋人論蘇詩述評 第一節(jié) 蘇黃優(yōu)劣之爭概述 第二節(jié) 蘇門文人論蘇詩的分歧及其原因 第三節(jié) 江西詩派論蘇詩的基本傾向 第四節(jié) 理學家論蘇詩的得失第四章 金元的蘇詩研究 第一節(jié) 劉辰翁的蘇詩評點 第二節(jié) 方回的蘇詩評點 第三節(jié) 王若虛與元好問論蘇詩 第四節(jié) 蘇詩對金源詩歌創(chuàng)作的影響第五章 明代的蘇詩研究 第一節(jié) 蘇詩的編刻與輯錄 第二節(jié) 蘇詩的選錄與評點 第三節(jié) 明人對蘇詩的接受歷程及其文化背景第六章 清人注蘇詩研究 第一節(jié) 清人注蘇詩的繁榮及其原因 第二節(jié) 邵長蘅等與《施注蘇詩》 第三節(jié) 查慎行與《蘇詩補注》 第四節(jié) 翁方綱與《蘇詩補注》 第五節(jié) 馮應榴與《蘇文忠詩合注》 第六節(jié) 王文誥與《蘇文忠公詩編注集成》第七章 清人的蘇詩評點與選錄研究 第一節(jié) 清人選評蘇詩的全面繁榮 第二節(jié) 查慎行的蘇詩選評 第三節(jié) 汪師韓的蘇詩選評 第四節(jié) 紀昀的蘇詩評點 第五節(jié) 清代的蘇詩選錄研究第八章 清人論蘇詩述評 第一節(jié) 清初文人論蘇詩中的幾個主要問題 第二節(jié) 袁枚對蘇詩的批評 第三節(jié) 趙翼的蘇詩觀? 第四節(jié) 方東樹論蘇詩 第五節(jié) 張道與《蘇亭詩話》結束語附錄 關于蘇詩歷史接受的幾個問題 歷代蘇黃詩優(yōu)劣之爭及其文學史意義參考征引文獻舉要韓國版后記后記
章節(jié)摘錄
作為一門有著豐厚內涵與悠久歷史的課題,蘇詩研究在作者生前即已開展,而在以后長達約九百年的進程中,歷代學者研究蘇詩付出了辛勤的勞動,無論是輯佚、辨?zhèn)巍⑦x編、箋注、考證、評點、解說、鑒賞,抑或是傳記的寫作、年譜的編撰、詩歌的系年、詩藝的探討等方面都做了大量工作。就這些成果的呈現(xiàn)形態(tài)來說,有的以整部著作的形式出現(xiàn),有的則散見于各種詩話、筆記、書信、序跋、書目以及論詩詩中。就其學術質量而言,有的精深,有的淺薄,有的一語中鶻,有的牽強附會。從事蘇詩研究史的研究,就必須對這些材料認真輯錄、考辨與準確理解,歸納分析,比勘異同,看看歷代關于蘇詩研究有哪些學者與著作,他們在蘇詩研究史上地位、影響如何,提出了哪些問題,解決了哪些問題,有哪些地方說得不對,需要訂正,又有哪些地方存在疏漏,需要補充完善。再者,他們在研究過程中,采用了什么手段與方法,體現(xiàn)出了什么樣的觀念與風氣,能給我們進一步研究以什么樣的啟示,等等。這種建立在充分利用前人已有成果基礎上的研究,既可以減少許多不必要的重復勞動,又可免除因聞見未遍或思慮不周而導致的妄說臆見,使自己的研究品位更高,結論更可信。學術研究總是歷史的、動態(tài)的與發(fā)展的,前人的研究成果是后人進一步研究的起點與基礎,如同人類繁衍,生生不息,歷久彌新。這里必須指出的是,目前有不少蘇詩研究者對蘇詩研究的歷史缺乏了解,漠視或者不知道前人在相關問題上的各種歧見,立論時或無從采擇,或僅就瀏覽所及隨意摘引,以此作為填補其理論框架的材料。比如有學者摘錄《詩人玉屑》卷七引《漫叟詩話》、《石林詩話》卷上及《風月堂詩話》卷上肯定蘇詩用典的材料得出蘇詩用典博贍、渾厚、精確的結論①。蘇詩用典確有精妙的地方,但亦有堆砌典實、了無性情者,從南宋張戒、嚴羽,到王若虛,再到王夫之等人對此多有譏評。文章卻忽視了這一點,從而給人以錯覺,不能正確認識蘇詩用典的得失。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