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jīng)學·科舉·文化史

出版時間:2009年12月  出版社:中華書局  作者:[美]本杰明·艾爾曼,Benjamin Elman  頁數(shù):252  
Tag標簽:無  

前言

我很高興能在這里為我的第一部中文文集略陳感言。首先,我要向復旦大學葛兆光教授致以誠摯的謝意。自2007年3月復旦大學文史研究院成立起,葛教授便多次邀我訪學及參與研究院的活動。其次,我也要感謝我的翻譯者,包括此前若干篇論文的翻譯者,以及這次五篇從未譯成中文的論文的翻譯者,他們是復旦大學歷史系的幾位年輕學者。對所有的翻譯者來說,將英語原文譯成現(xiàn)代漢語并非難事,難的是要查找我所引用的中文文獻。所幸的是,在這一方面,每一位譯者都證明了他們作為歷史工作者的素質,他們甚至還幫助我校正了英文原文的若干錯誤。除了過去譯成中文的若干篇論文外,此次文集中新翻譯的五篇文章,所涉主題從尼采盛期哲學中所見來自亞洲佛教的影響,到經(jīng)學在明清科舉制度中的作用,所涉內容比較廣泛。中文世界的讀者應該會對有關尼采的文章感到興味,因為尼采曾對王國維、魯迅等20世紀初年的中國知識分子產(chǎn)生過巨大的影響。反之,我們亦需認識到,西歐早在19世紀晚期已頗受亞洲思想的影響。尤其需要注意的是,叔本華對尼采、王國維都曾產(chǎn)生過影響。

內容概要

  《經(jīng)學·科舉·文化史:艾爾曼自選集》中新翻譯的五篇文章,所涉主題從尼采盛期哲學中所見來自亞洲佛教的影響,到經(jīng)學在明清科舉制度中的作用,所涉內容比較廣泛。

作者簡介

本杰明·艾爾曼(Benjamin Elman),美國普林斯頓大學教授,中國教育部特聘長江講座教授。

書籍目錄

自序 尼采與佛教   叔本華與尼采   尼采與佛教 明代政治與經(jīng)學:周公輔成王   經(jīng)與權   漢、唐注疏   宋代觀點   明初對周公標準之運用   明初經(jīng)、傳及典籍之編纂   明代對周公及永樂之治的觀點   清代關于周公之辯論 道學之末流——從宋明道學至清朝考證學的轉變   過去的復興   古代與現(xiàn)代   學術話語的轉變 18世紀的西學與考證學   導言   北京的算學館   康熙朝的《歷象考成》   古代中國算學的復原   古代中國算學的輯佚與???  《算經(jīng)十書》的復原   宋元算書的重現(xiàn)   乾隆《四庫全書》對西學的批評   清代《四庫全書》中的天文算法   阮元與《疇人傳》   文人們的自然學:經(jīng)典與算學   考證研究時代文人們的算學   復興古代算學的作用 作為哲學的考據(jù):清代考證學中的觀念轉型   引言   知識的問題   “仁”的重估   從戴震到阮元   從阮元到焦循   義憤填膺者:方東樹   結語:政見及其先決條件 中華帝國后期的科舉制度   綜述   清朝末期的教育理念   教育、社會與考試   政治更新   社會再生產(chǎn)   文化再生產(chǎn)   權利、政治與科舉   識經(jīng)能力和社會層面   知識領域   權威喪失與去經(jīng)典化   改革與革命 清代科舉與經(jīng)學的關系   清代科舉之演進   科舉與經(jīng)學正統(tǒng)   晚清策論題的漢學宋學之爭   古文尚書之爭   尚書策論題之改變   科舉鄉(xiāng)試策論之改變   會試策論題之轉變   結語 明清華南鄉(xiāng)試中史學知識角色的轉變   中華帝國晚期的史學研究   策問在科舉考試中的作用   1516年浙江策問中的史學觀   1594年福建鄉(xiāng)試策問中史學策問   1654年的史學策問及答卷分析 經(jīng)典釋傳與明清經(jīng)義   語言、經(jīng)學、書法和文化復制   八股文和成化十一年(1475)后的形式主義文風   科場外的文人異見 重思儒學   方法論問題,目標和方式   成問題的“現(xiàn)代化敘事”   20世紀的儒學重塑   士人身份、醫(yī)學和儒學話語中的性別   不同歷史語境下的儒家理論和實踐   連鎖性主題   儒術   對“中國”或“儒學”的種種借用   國家一社會構成的種種變形   術語

章節(jié)摘錄

后者當成了“西方的思想”,這是很有趣的歷史現(xiàn)象。應當指出,叔本華和尼采的見解折射出西方對于來自亞洲的佛教思想的回應①。此外,本文集中,也有論文論述到宋明兩朝,尤其是1250年道學被立為官方正統(tǒng)學說及衡文取士的標尺后,經(jīng)學所呈現(xiàn)的復雜面貌??v觀歷史,1800年以后,西方及日本帝國主義在東亞相繼崛起。值此前夕,考證學成為了中國思想史上最重要的新進展。本集所收兩篇曾于臺灣發(fā)表的文章,正是以此為背景,探討了經(jīng)學在帝制中國晚期的作用。雖然,鑒往知來依舊是儒家堅守的信條,但是,過去所代表的德、政理念是什么,卻成了聚訟無尾的公案。無論漢學和宋學如何各自捍衛(wèi)過去的典章制度,仍無法使帝制免于一場致命的信任危機。考證學的崛興明白地顯示了,這場信任危機不止是針對王朝體系內的各種典制,甚至已蔓延到如“仁”這樣自明儒以下世代恪守的核心價值觀念。擁護漢學的學者——他們既非留饾饤小儒,亦非官次卑微一一向正統(tǒng)經(jīng)典之外的古代文本中求是,這表明他們對自幼承襲的道學說教已不再信任。寫到這里,我想有必要在這篇自序中,對我的學術方法與研究思路作簡要的交代。定義與術語中文世界的讀者不難覺察,我在英文寫作中慎用“confucianism”或“Neo-Con。fucianism”(新儒學)等帶有時代誤植和目的論色彩的詞匯。我寧愿將“儒學”稱為“l(fā)iterati learning”(士學)或“classicism”(經(jīng)典學)。因為我們尚不清楚,使用諸如“Confucianism”或“Neo-Confucianism”等當下慣用的術語來表述帝制中國的經(jīng)學,是否足以涵蓋1900年以前的學術和宗教傳統(tǒng)。

編輯推薦

《經(jīng)學·科舉·文化史:艾爾曼自選集》是由中華書局出版的。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經(jīng)學·科舉·文化史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8條)

 
 

  •   艾爾曼的自選集,個人覺得有些文章比他的專著有價值
  •   西方研究中國史的學者中,我最敬佩的就是艾爾曼教授,這本書值得好好的讀
  •   很喜歡,滿意滿意滿意了
  •   名家之作,印制也很好,學術著作就應該這樣
  •   很多論文的集合,但是很不錯
  •   本杰明艾爾曼早年以一部從理學到樸學引發(fā)學界廣泛好評。近年來新著不斷,皆具引領風氣之作用。其不同于固守西方中心主義的漢學家的特色也較為顯著。
  •   研究科舉的海外學者
  •   值得我們思考。一方面國外學者確實做得好,另一方面是不是我們太過于“崇洋媚外”了,還是自信心不夠,還是什么原因?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wǎng)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