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09年11月 出版社:中華書局 作者:高長山 頁數:157
Tag標簽:無
內容概要
本書以東漢末年文壇領袖蔡邕為研究對象,主要論述蔡邕儒道兼修思想的形成和發(fā)展,揭示其作品的多元指向及復雜內蘊,及其在書法領域的創(chuàng)作實踐和理論建樹。梳理出在漢末涌動的新思潮中,蔡邕所起到的推波助瀾的作用,以及這種新思潮與魏晉風度、魏晉玄學的內理聯系,從而重新界定蔡邕在中國文化史上的地位。
作者簡介
高長山,祖籍山東萊蕪,1963年9月生于黑龍江省東寧縣。1984年畢業(yè)于東北師范大學歷史系,1997年獲漢語言文字學專業(yè)碩士學位,2003年獲中國古代文學專業(yè)博士學位?,F任教于東北師范大學文學院。主要從事先秦兩漢、魏晉文學的教學和研究。已發(fā)表學術論文二十余篇,出版《荀子譯著》。主持2007年教育部社科規(guī)劃項目一項,為省市級多項科研項目主要參加人。業(yè)余從事書法創(chuàng)作和研究。
書籍目錄
導言第一章 家學淵源與儒道思想兼修 第一節(jié) 家學交游奠定的人格基礎 第二節(jié) 儒道兼修奠定的思想基礎 第三節(jié) 文化評價奠定的行為基礎第二章 對“禮”學的傳承與解讀新變 第一節(jié) “月令”發(fā)展源流 第二節(jié) 解讀《禮記·月令》的新特點 第三節(jié) 解讀《禮記·月令》的思想新變第三章 薦奇人賞奇文的一代文宗 第一節(jié) 對文苑奇才的薦舉提攜 第二節(jié) 對奇文異書的欣賞認同第四章 人物品鑒的理論總結和文學顯現 第一節(jié) 純性淑質的禮贊 第二節(jié) 聰睿智慧、明達清朗之美 第三節(jié) 中庸的素淡化和兼德化第五章 兼具作家和琴師身份的藝術創(chuàng)造 第一節(jié) 和榮辱毀譽相伴隨的琴緣 第二節(jié) 寫實求真、窮形盡相的《彈琴賦》 第三節(jié) 清切哀傷、詩體古舊的《琴操》第六章 扮演學者和才子角色的文學實踐 第一節(jié) 題材和文體的定向選擇 第二節(jié) 于才情和故實中間穿行 第三節(jié) 在中心與邊緣之際徘徊 第四節(jié) 文學審美的嬗變與對魏晉文學的啟迪第七章 書法技巧理論的初創(chuàng)和藝術呈現 第一節(jié) 從書法實踐到理論提升 第二節(jié) 《九勢》對書法的審美觀照 第三節(jié) 對魏晉書法理論確立的引導和啟迪參考文獻后記
章節(jié)摘錄
劉先生的這段文字寫于1928年,至今已過去八十余年。后來的學者在論述魏晉玄學時,很大程度上都是沿襲劉先生的思路。上述論斷是科學的、客觀的,道出了魏晉玄學得以出現的直接的外部原因。魏晉風度、魏晉玄學的出現除了直接的外部原因之外,還有它的歷史淵源,它的內在生成根據,其中肇端于東漢中期的文學變革思潮,就和后來魏晉風度有著割不斷的聯系。東漢中期是承平之世,社會相對穩(wěn)定,就是在這個太平盛世內部,文學變革的思潮開始涌動,主要代表人物有張衡、王延壽、馬融、王充,只是在每個人那里的表現形式不同。張衡、王延壽主要體現在文學創(chuàng)作上追求新奇,馬融體現為生活上的放達不拘,王充則是在理論主張上撥亂反正、匡謬正俗。到了東漢后期,文學界出現兩位值得重視的人物,一位是蔡邕,一位是孔融,他們都是前期文學變革思潮的繼承者,對后來魏晉風度的出現具有開啟作用。孔融的變革求新通過生活上的放達體現出來,和馬融相似;蔡邕一方面對前代文學的變革因素表示認同,另一方面又積極提攜代表時代新風尚的才子文人。本書把蔡邕的文化活動置于特定的社會背景下,置于歷史發(fā)展的鏈條上加以考察,既指出他對前期文學變革思潮的繼承,同時又揭示他和魏晉風度的聯系。對于他所撰寫的碑文,也和劉劭所著的《人物志》加以對照,把這些碑文和后來的魏晉風度相溝通。蔡邕是東漢后期的文壇領袖,同時又是知識淵博的學者,多才多藝的藝術家,精通音樂,擅長書法。蔡邕具有多重社會角色,這些角色又都對他的文學活動有直接影響。本書充分注意到蔡邕這種復雜的身份,從不同層面對他進行審視,展現他文化活動的豐富性。首先,把他作為才子兼學者型文人看待,以此作為觀照視角,分析他的作品所表現出的游移于中心與邊緣的傾向。漢代才子兼學者型文人從司馬遷開始就已經出現,到西漢后期形成群體,代表人物是劉向、揚雄和劉歆。東漢的著名文人幾乎都是才子兼學者,班固、張衡、馬融莫不如此。把蔡邕定為才子兼學者型文人,為的是從他的文學活動中總結出這類文人創(chuàng)作的一般規(guī)律,改變以往文學史對作家定性時視角過于單一的局限。才子型文人和學者型文人有不同的價值取向、審美風尚和創(chuàng)作風格,蔡邕的作品體現出這兩種類型文人的特點,呈現復雜的走勢。蔡邕是位藝術家,尤其是他的音樂天才和文學創(chuàng)作的關系更為密切。
后記
由于本人才疏學淺,這部小書的形成,斷斷續(xù)續(xù)也凝聚了我八年之功。從1999年攻讀博士學位開始,我就對漢晉文化轉型和文學的演進產生了興趣,在導師李炳海先生的指導下開始尋找切入點,最后選定了對蔡邕的研究。在博士論文的基礎上,對所研究的領域作了進一步的拓展和深人,感覺到了有出版一部書的必要和可能。2007年,我申報了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規(guī)劃項目,題目為“蔡邕的文學創(chuàng)作與文化建樹”,并順利獲得通過,更加增強了我的信心和勇氣。從目前國內在這一領域的研究成果看,本書的某些部分還是有填補空白的可能。也許是妄為推斷,但希望是這樣,因為只有這樣本人耗費的心血才有意義。由于古人研究蔡邕的著述很少,蔡邕本人的作品因年代久遠,流傳至今者又很有限,從本書切人的角度而可資利用者就更加有限,致使研究進程異常艱難。如果今后能發(fā)現新的材料,使我的研究可持續(xù)進行,那將是不勝欣喜的事情。在這部書即將付梓之際,我首先要感謝恩師李炳海先生。是李先生的悉心教誨和鼓勵才使我有信心走下去,是李先生在這個起點上的盡力拔擢,使我得以初窺學術殿堂,為我今后的發(fā)展奠定了基石。人生得遇恩師可謂至幸矣!我將沒齒不忘!在完成教育部項目的同時,我又承擔了東北師范大學“十一五”優(yōu)秀創(chuàng)新團隊建設項目——“中國文化精神的形成與文學的發(fā)展”中的子項目。本書中部分研究成果,也是這個項目的成果之一。限于本人能力,雖積力多年仍覺眼高手低,甚為汗顏。面世之際,懇請方家指教。
編輯推薦
《蔡邕評傳》:中華文史新刊。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