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09-12 出版社:中華書局 作者:俞志慧 頁數(shù):308
Tag標簽:無
前言
《國語》一書,西漢文獻中未見專門傳授,東漢古文經(jīng)興,官方始立《左傳》博士,輿此同時,與《左傳》相出入的《國語》也有了專人訓釋,關于《國語》一書,韋昭(204-273)以前的注釋成果,現(xiàn)在可考見者有以下這些線索:(《國語》)遭秦之亂,幽而復光,賈生、史遷頗綜述焉,及劉光祿(劉向,前77-前6或前79-前8)于漢成(成帝,前32-前7在位)世始更考校,是正疑謬。至于章帝(76-88),鄭大司農(nóng)(鄭眾,?-83)為之訓注,解疑釋滯,昭晰可觀,至于細碎,有所闕略,侍中賈君(賈逵,30-101)敷而衍之,其所發(fā)明,大義略舉,為已僚矣,然于文閑時有遺忘。建安(]96-220)、黃武(222-229)之聞,故侍御史會稽虞君(翻)、尚書仆射丹陽唐君(固)皆英才碩儒、洽聞之士也,采摭所見,因賈為主而損益之。賈逵字景伯,扶風平陵人也?!让鳌蹲笫蟼鳌贰ⅰ秶Z》,為之《解詁》五十一篇,永平(58—75)中,上疏獻之。顥宗重其書,寫藏秘館②。既然賈逵上《國語解詁》的時間在明帝永平元年,而鄭眾作《國語章句》的時間在章帝年間,則買逵之作自然在鄭眾之前③。
內容概要
《韋昭注辨正(繁體版)》以《國語》及韋昭注為主要研究對象,旁及歷代其它相關文獻和經(jīng)師訓詁成果,在前賢時哲研究成果的基礎上,揭出三百三十九處文本或韋注,認為其中有些是韋注本身的問題,前賢尚未發(fā)現(xiàn);有些是前賢已經(jīng)發(fā)現(xiàn)了的韋注的問題,但尚未給予真正解決;有些則是文獻流傳過程中出現(xiàn)的問題,雖未必與韋注有關,但涉及對《國語》的理解,《韋昭注辨正》對其逐一進行分析、解決。
作者簡介
俞志慧,男,1963年10月生于浙江新昌,1983年畢業(yè)于紹興師專中文系,后在新昌偏僻山區(qū)中學任教長達十三年,中間曾在職進修于浙江師大中文系和華東師大中文系,96年調至紹興文理學院中文系任教,98年晉升為副教授。99年9月——2002年7月在西北師大中文系師從趙逵夫教授攻讀先秦兩漢文學,獲文學博士學位,博士論文《先秦儒家文學思想考論》。2002年9月起在南京師大文學院師從趙生群教授從事文獻學博士后研究,現(xiàn)主持2002年度國家社科基金資助項目《古“語”新研》的研究工作。曾在《中國學術》(北京)、《華學》(北京)、《孔孟學報》(臺北)、《孔孟月刊》(臺北)、《漢學研究》(臺北)、《經(jīng)學研究論叢》(臺北)、《中國語文通訊》(香港)、《中國研究》(東京)等處發(fā)表論文50篇。
書籍目錄
前言《周語上》1.先世后稷2.荒服終王3.序成4.示之兵非也5.守終純固6.公行下眾7.瞽獻典瞽史教誨8.土之有山川9.卿士10.和協(xié)輯睦11.初吉12.后稷監(jiān)之13.布施優(yōu)裕14.導訓國子15.工協(xié)革司寇協(xié)奸16.耨獲亦于藉17.廢滅18.民之亂也19.《大招》徧僎不舉20.田于圃21.爽德 協(xié)于丹朱22.使聽之23.以眾濟 戎祀24.奉禮義成25.忠信仁義《周語中》1.祥2.利內則福由之3.內利外利4.規(guī)方千里5.上帝6.不庭7.王以晉君為德8.蠻夷戎翟之驕逸不虔9.周襄二十四年非魯僖三十二年10.獎王室11.飫禘12.體薦13.大德 大物14.秩官15.寬肅宣惠16.財不給 施舍17.不主寬惠18.交酬好貨19.四軍之帥旅力方剛20.佻天《周語下》1.卻篳語迂2.殆必禍者也3.目不在體4.疾債 厚味5.晉侯殺于翼東門葬以車一乘6.視無還7.胙8.大誓故9.飾宮10.物無害生11.十五王12.少光王室13.下夷于民14.成王不敢康15.民不給16.步武17.殖生18.少典輿焉19.魁陵《魯語上》1.惠本2.共祀3.五年四王一相朝4.圣王之制祀5.夏之興也6.成命百物 三辰7.禘郊宗祖報8.知者處物9.書以為三莢10.既其葬也焚11.宣公命書里革更書12.亡無日矣13.君人者其威大《魯語下》1.鎮(zhèn)撫2.晉悼公饗叔孫穆子3.醉而怒醒而喜庸何傷4.季冶5.貨以衛(wèi)身6.正卿7.吾能老而已8.羞鱉焉小9.懼千季孫之怒10.祖識地德糾虔天刑11.夜而計過無憾12.既徹俎而宴13.輯之亂《齊語》1.《齊語》章次2.管夷吾出身3.為其君動4.合群叟等5.設象以為民紀等6.糾之以刑罰7.陵為之終8.士農(nóng)工商順序9.不肅而成10.負任儋何11.耒耜枷芟等12.野處而不13.參國起案14.業(yè)用15.事可以隱令可以寄政16.參國及寄軍令于內政17.遷徙18.三選19.鄉(xiāng)不越長朝不越爵20.政不旅舊 犧牲不略21.伍鄙及寄軍令于內政22.重罪輕罪23.海于有蔽三句24.辟耳之溪拘夏25.翳26.罷馬以為幣27.三革五刃《晉語一》1.民生于三2.君知成之從也未知其待于曲沃也3.驪戎4.挾以銜骨齒牙為猾5.戎夏交摔6.其人也必甘受7.蔽兆之紀8.有施9.妹喜與伊尹比10.龜往離散以應我11.口三五之門也12.德義不行禮義不則13.豫而后給14.女子同生謂后生為娣15.使申生處曲沃以速縣16.以儆無辱之故17.好其色必授之情18.人知有極鮮有慢心19.小心精潔而大志重……《晉語二》《晉語三》《晉語四》《晉語五》《晉語六》《晉語七》《晉語八》《晉語九》《鄭語》《楚語上》《楚語下》《吳語》《越語上》《越語下》附一附二本書徽引文獻本書人名索引后記
章節(jié)摘錄
7.王以晉君為德王以晉君為德,故勞之以陽樊,陽樊懷我王德,是以未從于晉。韋注:為能行德。謹按:為德,秦鼎本同,明道本系列作“為能德”,《集解》從公序本。韋注明道本系列作“為能布德行”,但不論哪一版本,韋注均有“能”字,則正文亦當以有“能”者為是。此點戎輝兵《(國語集解>訂補》已有說,不贅。但明道本韋注“能布德行”不辭,似以公序本“能行德”為長,疑“布”字因下文“何德之布”而誤增。8.蠻夷戎翟之驕逸不虔夫三軍之所尋,將蠻、夷、戎、翟之驕逸不虔,于是乎致武。韋注:謂諸夏之國乃蠻夷之國,主于是致武以伐之。謹按:明道本及秦鼎本韋注作:“謂諸夏之國為蠻、夷之行,王于是致武以伐之。”宋元遞修本、文淵閣《四庫全書》本《國語》及《正義》亦同,金李本意義不明,顥為手民偶誤。韋昭釋本條或恐求之過深,驕逸不虔者并非指諸夏之國,而是指蠻、夷、戎、翟,遣從下文蒼葛說“且夫陽,豈有裔民哉?夫亦皆天子之父兄、甥舅也”可知,裔民,當依吳曾祺之說:“裔,邊也。謂邊方之民,與下句相應。”《左傳.僖公二十五年》載同一內容,蒼葛曰:“德以柔中國,刑以威四夷。宜吾不敢服也!此誰非王之親姻?”此“四夷”即“蠻、夷、戎、翟之驕逸不虔”者,并非指“諸夏之國為蠻夷之行”者。當時中原各國整飭軍旅名義上似有一個共同的目的,印對付蠻、夷、戎、翟,除《周語》和《左傳》上述言說外,《吳語》中吳王夫差責備晉定公曰:“君今非王室不平安是憂,億負晉眾庶,不式諸戎、翟、楚、秦,將不長弟,以力征一二兄弟之國。”韋昭之解與春秋進諸夏退夷狄的時代風氣相悖。
后記
曾經(jīng),有一個叫呂不韋的人,為他那個團隊的文字成果舉辦了一個熱熱鬧鬧的展覽,會址就選在當時最繁華的場所——咸陽鬧市。二十多萬字,于幾十米長的街面上,一字排開,少說也得有六千枚竹簡和木簡,煞是壯觀!尤其令人咋舌的是,那旁邊城門上懸掛著一個又一個袋子,沉甸甸的,裹頭全都是金子,那是專為挑刺者預備的獎品一一走過的路過的,無論是公卿貴族,還是落魄游士,祇要能在那二十多萬字裹頭增損一字,那千金就任由你收入囊中——何等的豪情,何等的自信!就算是商人噱頭的故伎重演,或者是政客顯擺的習慣使然,總得有十二分的底氣,反正那以后再也沒見過如此這般做廣告的了,至少本人尚未經(jīng)眼?,F(xiàn)而今,本人也草成了一部書稿,可是我一聲都不敢吆喝,不惟不敢吆喝,甚至口囁嚅而不敢言,足躑躅而不敢前,何以故?因為每一次自查都發(fā)現(xiàn)了或多或少的問題,盡管這樣的檢查不知道已經(jīng)有多少次了,雖然也想用“校書如掃落葉,隨掃隨有”之類的話自我安慰,但畢竟心裹不夠踏實,于是不由得想起了那位商人出身的政治活動家,人家硬是把一個集體項目整成了一部無懈可擊的《呂氏春秋》至少在當事人看來是如此,讓我輩好生羨慕!但是,不管是俊媳婦,還是丑媳婦,都是要見公婆的,我遣部書稿的公婆當然是讀者諸君。人家俊媳婦在見公婆之前,先向夫君打問“畫眉深淺人時無”,于是贏得“一曲菱歌敵萬金”的激賞,我卻不忌到班門去弄斧,倒也收獲滿滿,感謝多多:武漢大學駱瑞鶴教授審讀了拙稿《楚語》部分后,特地來信賜教,古道熱腸,讓我好生感動;清華大學曹峰教授批校了《周語上》部分,做得比我自己還仔細,佩服!臺灣《中國文哲研究集刊》、香港《九州島島學林》的匿名評委不僅逐一提出《周語》、《晉語一》部分的修改意見,還開列了詳細的參考文獻目錄,受益匪淺;唐山師院郭萬青先生積多年治《國語》的經(jīng)驗,為拙文的修改提出了不少有價值的建議,還惠寄整包整包的材料,迄今還未曾當面致謝呢!
編輯推薦
《韋昭注辨正(繁體版)》:國家社科基金后期資助項目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