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10-1 出版社:中華書局 作者:孟森 頁數(shù):413
Tag標簽:無
前言
孟森先生是公認的中國近代明清史研究的杰出奠基人之一,王鐘翰先生稱其相關著作“代表了近代清史學科第一代的最高水平,是近代清史研究發(fā)展的一塊重要里程碑”。《清史講義》分為二編:第一編分為清史在史學上之位置、清史體例、清代種族及世系、八旗制度考實四章;第二編分為開國、鞏固國基、全盛、嘉道守文、咸同之轉危為安五章。這部書為明清史研究開拓者孟森先生的代表作之一,原是孟森先生20世紀30年代初在北京大學歷史系授課時的講稿,它不是一味抄掇史料,其中多有孟森先生個人研究的發(fā)明創(chuàng)見。孟森先生具有實際的政治經驗,所以在評論史事時,常常有精辟獨到的見解,本書也因此長期以來作為各大學的教材使用。孟森先生在北京大學專教明清史,兩年輪授,今年講明史,翌年講清史。講義也分作明史、清史兩部。這本講義原是孟森先生授課時由北大出版組鉛印發(fā)給學生使用的,但排校不清,孟森先生在講授時,也是隨講隨改。1981年,中華書局出版由商鴻逵教授整理的《明清史講義》,使這本講義有了一部具有現(xiàn)代標點的善本。(商校本刪去了第一編第四章八旗制度考實、第二編第二章第三節(jié)取臺灣及鴉片案以后諸章節(jié)。)后來,多家出版社單獨抽出《明清史講義》中的清史部分,定名為《清史講義》,印行于世,成為現(xiàn)在普遍通行的本子。為更方便當代人閱讀,此次出版,對原書的體例格式做了相應調整,并在此基礎上作了個別修訂;補足了商校本所刪的諸章節(jié);參考多個版本,分別校勘,擇善而從,對其中一些訛誤疏漏之處進行了改正。
內容概要
《清史講義》是盂森先生早年在北京大學授課時的講稿,是有關清史問題研究的代表性作品。孟森先生利用《清實錄》和Ⅸ清史稿》,又兼采清廷檔冊及《朝鮮李朝實錄》等鮮為人用的史料,以乾嘉學派扎實細密的功夫考訂清之先世源流,揭示八旗制度原貌,剖析了清代歷史的諸多核心問題。本書主要分為《開國》、《鞏固國基》、《全盛》、《嘉道守文》、《咸同之轉危為安》五章,對清朝前期二百年之政治、經濟、文化進行了全面的簡要敘述,為研習清史者之入門必讀書。
作者簡介
孟森(1869-1937),世稱孟心史先生,學界公認的中國近代清史研究的杰出奠基人,他在傳統(tǒng)方法基礎上吸收了近代史論研究方法,開創(chuàng)了明清斷代史研究之先河,其著作是近代清史研究第一代的最高水平。清史專家王鐘翰先生評價說,其“不過三十余年,而撰述之富,成就之大,影響之深,自非后輩未學所能望其肩背者也?!?/pre>書籍目錄
第一編 總論 第一章 清史在史學上之位置 第二章 清史體例 第三章 清代種族及世系 第四章 八旗制度考實第二編 各論 第一章 開國 第一節(jié) 太 祖 第二節(jié) 太宗 第三節(jié) 世祖 第二章 鞏固國基 第一節(jié) 圣祖嗣立至親政 第二節(jié) 撤藩 第三節(jié) 取臺灣 第四節(jié) 治 河 第五節(jié) 綏服蒙古 第六節(jié) 定西藏 第七節(jié) 移風俗 第八節(jié) 興文教 第九節(jié) 盛明之缺失 第三章 全盛 第一節(jié) 世宗初政 第二節(jié) 雍正朝特定之制 第三節(jié) 武功之繼續(xù)一——收青海及喀木 第四節(jié) 武功之繼續(xù)二——再定西藏 第五節(jié) 武功之繼續(xù)三——取準噶爾 第六節(jié) 武功之繼續(xù)四——取回疆 第七節(jié) 世宗兄弟間之慘禍 第八節(jié) 雍乾之學術文化(上)——禪學 第九節(jié) 雍乾之學術文化(下)——儒學 第四章 嘉道守文 第一節(jié) 內 禪 第二節(jié) 嘉慶間兵事一——三省苗 第三節(jié) 嘉慶間兵事二——三省白蓮教 第四節(jié) 嘉慶間兵事三——?;? 第五節(jié) 嘉慶間兵事四——畿輔天理教 第六節(jié) 道光朝士習之轉移 第七節(jié) 鴉片案 第八節(jié) 鴉片案究竟 第五章 成同之轉危為安 第一節(jié) 太平軍(上) 第二節(jié) 太平軍(中) 第三節(jié) 太平軍(下) 第四節(jié) 太平軍成敗及清之興衰關系 第五節(jié) 平捻 第六節(jié) 平 回附:俄還伊犁始末章節(jié)摘錄
是為后金國又進一步之君主政體。是年為明崇禎八年,即天聰九年,得傳國玉璽于元裔插漢林丹汗之太妃蘇泰所。明年四月,遂廢后金號,改號日清,亦創(chuàng)年號日崇德。以前天聰皇帝乃與太祖之天命同為尊號,用以紀年,乃相沿借用。至是則有年號,以天聰十年四月以后為崇德元年矣。是為更進一步公然成立之君主政體。太宗始被推為八貝勒首,袁崇煥遣使來吊,以覘金國內情。太宗以禮報使,而明廷嘩然,謂崇煥通敵。太宗以其間與明相周旋,而急攻朝鮮,以絕其從后牽掣之患。朝鮮事明最忠,太宗取城下之盟,多所約束,使朝鮮不為明助。旋以袁崇煥約和無成,遂回軍指中國。明廷論方指摘崇煥,太宗乘機以反間中之,兵越山海關大路,由蒙古地入大安口,攻龍井關入遵化,京師戒嚴,崇煥入援。明廷有右毛文龍者,有不慊于通吊建州者,并為一談。雖無反間,崇煥猶將不免。太宗之用間殺崇煥,直襲小說中蔣干中計故事,本極拙劣,明之君臣自有成見,與相湊合,壞此干城,而崇煥被殺,為清室驅除矣。太宗兵下遵化,在崇禎二年十一月,明能戰(zhàn)之將,趙率教、滿桂先后戰(zhàn)沒。清兵薄德勝門,起前大學士孫承宗視師,清兵退,歷破京東各州縣,大掠數(shù)月。至崇禎三年五月,仍由遵化出邊,永平、遵化及所屬各城皆復。時山陜亂勢已熾,清兵又屢侵擾,明廷大困。明崇禎九年,即太宗天聰十年,四月,遂定有天下之號日清。天聰十年四月乙亥朔,越十有一日乙酉,黎明,太宗率諸貝勒大臣,祭告天地,受寬溫仁圣皇帝尊號,建國號日大清,改元崇德。即以是年為崇德元年。追尊始祖為澤王,高祖為慶王,曾祖為昌王,祖為福王,上太祖尊謚日承天廣運圣德神功肇紀立極仁孝武皇帝,廟號太祖,太后尊謚日孝慈昭憲純德真順承天育圣武皇后。定太廟制:前殿安奉太祖太后神位,后殿安奉正中始祖,左高祖,右曾祖,左末祖各神位,右末安奉皇伯祖禮敦神位。禮敦亦于是時追封為武功郡王。太宗建立清代時之意識,據《東華錄》所載如此。此合后來紀載,有可考證者數(shù)事:(一)太祖時已定國號為金,或稱大金,亦稱后金,是猶以女真先世帝號為榮,欲為紹述而已。至是乃辟而去之,直以金之半壁天下為未足,易一號以自標幟焉。顧其金之改為清,意義何在?余向者持論,謂清即金之諧音,蓋女真語未變,特改書音近之漢字耳。聞者駁之,謂金清非同音字,金為侵覃韻之合口音,與庚韻之清大不同。吾以為女真何知音韻之學,從其效漢語時所肖之音,音近即取之,故效漢語呼夫人,則曰夫金,旋作福金,又作福晉。金與晉固非音韻學家所謂同音,金與晉及人字,不更相距尤遠乎?而滿漢譯文可以相通,何必金之不可為清也?然此究為無據之空談。近乃得一確證,滿人金息侯梁,撰有《光宣小紀》,亦稱清即金之諧音,并舉沈陽撫近門額,漢文稱大金天聰年,其滿文即終清世之大清字樣。是可知金之為清,改漢不改滿,有確證矣。(二)太宗追尊先代。太祖本已用汗與帝并稱,顯祖以上,乃僅稱王號。后至順治五年十一月,始定肇、興、景、顯四祖之稱。在太宗時,惟以始受明都督官職者為始祖,謂之都督孟特穆。其近代則自高祖起,為追尊所及之限,故此時所封慶王,后來所尊為興祖,不必有何勛望。無庸疑其為建州左衛(wèi)以外,別有傳說。(三)當太宗時,高曾祖考,俱在四親之內,不應祧法。其以高曾祖三世,與始祖俱安奉后殿者,以別于手創(chuàng)大業(yè)之太祖而已。后世乃以后殿為祧廟,此中國士大夫之禮學,實非太宗所知,顧一成不改,遂為清一代之廟制。自雍正以后,顯祖以上適在可祧之列,遂以后殿為祧廟耳。(四)后殿神位,原有五座,武功郡王禮敦,儼然與四祖并尊。此亦當時草昧之制。后于崇德四年八月,退禮敦為配享之列。此惟見《清史稿·禮敦傳》,而清史于乾隆間補武功郡王等列傳,直以禮敦為崇德元年即配享太廟,配享則應在兩廡。且《東華錄》對崇德元年,亦明言配享者為費英東、額亦都兩人。時但有功臣配享,未知有宗室配享也。蓋至崇德四年而稍悟廟制之非,后殿乃獨存四祖矣。(五)崇德建元,實是紀元之始,以前天命、天聰皆尊號,非與一國臣民紀年之用。說已見前。太宗之建清國,其動機在上年八月,得元代傳國玉璽于元裔林丹汗之蘇泰太后。林丹汗為元順帝后,居察哈爾逼明邊,明謂之插漢,自以為蒙古大汗。虐視近邊蒙古諸部,為諸部所不附。清于天聰八年,以兵逼林丹汗走死,逾年得其傳國璽,乃定立國之計。先由諸王貝勒偕已附之蒙古部落勸進,并告朝鮮,使預勸進之列。朝鮮忠于明,不肯從。太宗既改號,首伐朝鮮,滅其國,脅其君伏罪而復置之,自是朝鮮不敢復通于明,稱臣質子,永為清屬國矣。明方苦于內亂。崇德二年,即明崇禎十年,既下朝鮮,明年即復入塞,明督師侍郎盧象升戰(zhàn)死。又明年,移薊遼總督洪承疇御清,內亂益熾。承疇與清相持于寧錦,太宗攻之累年,以崇德七年二月克松山,承疇降,遂下錦州。冬十一月,又入薊州,連下畿南山東州縣,至明年四月乃北還。時為明崇禎十六年。李自成勢力已遍及中原,明祚岌岌,而太宗以其年八月初九日庚午崩,世祖以六齡嗣位,遂為代明有國統(tǒng)一華夏之主。第三節(jié) 世祖世祖名福臨,太宗第九子,以崇德八年八月二十六日丁亥襲父位。由叔父睿親王多爾袞、從叔父鄭親王濟爾哈郎同輔政。詔以明年為順治元年。事既定,即以兵乘明之擾,累犯關外諸城,然不能薄關門也。順治元年三月十九曰丁未,李自成陷京師內城,帝自經。自成稱帝,國號大順,改元永昌。四月初四日辛酉,秘書院大學士范文程啟攝政王入定中原,略言:上帝潛為啟佑,正攝政諸王建功立業(yè)之會,成丕業(yè)以垂休萬撰者此時,失機會而貽悔將來者亦此時。中原荼苦已極,黔首無依,思擇令主,以圖樂業(yè)。間有一二嬰城負固,自為身家計,非為君效死也。明之受病,已不可治,大河以北,定屬他人。后記
孟森(1868-1937),字莼孫,號心史。中國著名歷史學家。早年留學日本,就讀于東京法政大學。1929年,受聘于南京中央大學歷史系,主講清史課程。1931年受聘于北京大學歷史系,主講滿洲開國史。他被史學界譽為我國近代清史學派的開山祖,著有《明史講義》、《清史講義》,對史實進行考訂,多有創(chuàng)見,對明清史的研究有較深遠的影響?!肚迨分v義》是孟森先生20世紀30年代在北京大學歷史系講堂上所發(fā)的講義。后經其弟子商鴻逵先生整理,與《明史講義》合刊為《明清史講義》,于1981年由中華書局出版,2006年臺灣古籍出版有限公司也出版了該書。后《清史講義》由中華書局、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等多次出版。此次出版的《清史講義》,以2007年9月中華書局版為底本進行整理。本著尊重原著、力求保持作品原貌的原則,在編輯過程中未對民國用法的文字做任何改動。媒體關注與評論
孟心史先生以考證方法施之于清史,成績超卓,以材料之多,任何問題均可作定論?! 獨v史學家 顧頡剛迄至目前史學界均十分肯定,孟森是我國近代清史學派的開山祖?! 獨v史學家 王鐘翰回首百年,給清史學貢獻最大的,首推孟森。他給清史學提供的新的東西,至今無人能及……這是百年中涌現(xiàn)出的一位令人景仰的清史學大師。 ——知名學者 何齡修編輯推薦
《清史講義》:跟大師學國學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