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史講義

出版時間:2010-1  出版社:中華書局  作者:孟森  頁數(shù):413  
Tag標簽:無  

前言

孟森先生是公認的中國近代明清史研究的杰出奠基人之一,王鐘翰先生稱其相關著作“代表了近代清史學科第一代的最高水平,是近代清史研究發(fā)展的一塊重要里程碑”。《清史講義》分為二編:第一編分為清史在史學上之位置、清史體例、清代種族及世系、八旗制度考實四章;第二編分為開國、鞏固國基、全盛、嘉道守文、咸同之轉危為安五章。這部書為明清史研究開拓者孟森先生的代表作之一,原是孟森先生20世紀30年代初在北京大學歷史系授課時的講稿,它不是一味抄掇史料,其中多有孟森先生個人研究的發(fā)明創(chuàng)見。孟森先生具有實際的政治經驗,所以在評論史事時,常常有精辟獨到的見解,本書也因此長期以來作為各大學的教材使用。孟森先生在北京大學專教明清史,兩年輪授,今年講明史,翌年講清史。講義也分作明史、清史兩部。這本講義原是孟森先生授課時由北大出版組鉛印發(fā)給學生使用的,但排校不清,孟森先生在講授時,也是隨講隨改。1981年,中華書局出版由商鴻逵教授整理的《明清史講義》,使這本講義有了一部具有現(xiàn)代標點的善本。(商校本刪去了第一編第四章八旗制度考實、第二編第二章第三節(jié)取臺灣及鴉片案以后諸章節(jié)。)后來,多家出版社單獨抽出《明清史講義》中的清史部分,定名為《清史講義》,印行于世,成為現(xiàn)在普遍通行的本子。為更方便當代人閱讀,此次出版,對原書的體例格式做了相應調整,并在此基礎上作了個別修訂;補足了商校本所刪的諸章節(jié);參考多個版本,分別校勘,擇善而從,對其中一些訛誤疏漏之處進行了改正。

內容概要

《清史講義》是盂森先生早年在北京大學授課時的講稿,是有關清史問題研究的代表性作品。孟森先生利用《清實錄》和Ⅸ清史稿》,又兼采清廷檔冊及《朝鮮李朝實錄》等鮮為人用的史料,以乾嘉學派扎實細密的功夫考訂清之先世源流,揭示八旗制度原貌,剖析了清代歷史的諸多核心問題。本書主要分為《開國》、《鞏固國基》、《全盛》、《嘉道守文》、《咸同之轉危為安》五章,對清朝前期二百年之政治、經濟、文化進行了全面的簡要敘述,為研習清史者之入門必讀書。

作者簡介

孟森(1869-1937),世稱孟心史先生,學界公認的中國近代清史研究的杰出奠基人,他在傳統(tǒng)方法基礎上吸收了近代史論研究方法,開創(chuàng)了明清斷代史研究之先河,其著作是近代清史研究第一代的最高水平。清史專家王鐘翰先生評價說,其“不過三十余年,而撰述之富,成就之大,影響之深,自非后輩未學所能望其肩背者也?!?/pre>

書籍目錄

第一編 總論  第一章 清史在史學上之位置  第二章 清史體例  第三章 清代種族及世系  第四章 八旗制度考實第二編 各論  第一章 開國    第一節(jié)  太  祖    第二節(jié) 太宗    第三節(jié) 世祖  第二章 鞏固國基    第一節(jié)  圣祖嗣立至親政    第二節(jié) 撤藩    第三節(jié) 取臺灣    第四節(jié)  治  河    第五節(jié)  綏服蒙古    第六節(jié)  定西藏    第七節(jié) 移風俗    第八節(jié)  興文教   第九節(jié) 盛明之缺失 第三章 全盛   第一節(jié)  世宗初政   第二節(jié)  雍正朝特定之制   第三節(jié)  武功之繼續(xù)一——收青海及喀木   第四節(jié)  武功之繼續(xù)二——再定西藏   第五節(jié)  武功之繼續(xù)三——取準噶爾   第六節(jié)  武功之繼續(xù)四——取回疆   第七節(jié)  世宗兄弟間之慘禍   第八節(jié)  雍乾之學術文化(上)——禪學   第九節(jié)  雍乾之學術文化(下)——儒學 第四章 嘉道守文    第一節(jié)  內  禪   第二節(jié)  嘉慶間兵事一——三省苗   第三節(jié)  嘉慶間兵事二——三省白蓮教   第四節(jié)  嘉慶間兵事三——?;?  第五節(jié)  嘉慶間兵事四——畿輔天理教   第六節(jié) 道光朝士習之轉移   第七節(jié) 鴉片案   第八節(jié) 鴉片案究竟 第五章 成同之轉危為安   第一節(jié) 太平軍(上)   第二節(jié) 太平軍(中)   第三節(jié)  太平軍(下)   第四節(jié) 太平軍成敗及清之興衰關系  第五節(jié) 平捻  第六節(jié) 平  回附:俄還伊犁始末

章節(jié)摘錄

是為后金國又進一步之君主政體。是年為明崇禎八年,即天聰九年,得傳國玉璽于元裔插漢林丹汗之太妃蘇泰所。明年四月,遂廢后金號,改號日清,亦創(chuàng)年號日崇德。以前天聰皇帝乃與太祖之天命同為尊號,用以紀年,乃相沿借用。至是則有年號,以天聰十年四月以后為崇德元年矣。是為更進一步公然成立之君主政體。太宗始被推為八貝勒首,袁崇煥遣使來吊,以覘金國內情。太宗以禮報使,而明廷嘩然,謂崇煥通敵。太宗以其間與明相周旋,而急攻朝鮮,以絕其從后牽掣之患。朝鮮事明最忠,太宗取城下之盟,多所約束,使朝鮮不為明助。旋以袁崇煥約和無成,遂回軍指中國。明廷論方指摘崇煥,太宗乘機以反間中之,兵越山海關大路,由蒙古地入大安口,攻龍井關入遵化,京師戒嚴,崇煥入援。明廷有右毛文龍者,有不慊于通吊建州者,并為一談。雖無反間,崇煥猶將不免。太宗之用間殺崇煥,直襲小說中蔣干中計故事,本極拙劣,明之君臣自有成見,與相湊合,壞此干城,而崇煥被殺,為清室驅除矣。太宗兵下遵化,在崇禎二年十一月,明能戰(zhàn)之將,趙率教、滿桂先后戰(zhàn)沒。清兵薄德勝門,起前大學士孫承宗視師,清兵退,歷破京東各州縣,大掠數(shù)月。至崇禎三年五月,仍由遵化出邊,永平、遵化及所屬各城皆復。時山陜亂勢已熾,清兵又屢侵擾,明廷大困。明崇禎九年,即太宗天聰十年,四月,遂定有天下之號日清。天聰十年四月乙亥朔,越十有一日乙酉,黎明,太宗率諸貝勒大臣,祭告天地,受寬溫仁圣皇帝尊號,建國號日大清,改元崇德。即以是年為崇德元年。追尊始祖為澤王,高祖為慶王,曾祖為昌王,祖為福王,上太祖尊謚日承天廣運圣德神功肇紀立極仁孝武皇帝,廟號太祖,太后尊謚日孝慈昭憲純德真順承天育圣武皇后。定太廟制:前殿安奉太祖太后神位,后殿安奉正中始祖,左高祖,右曾祖,左末祖各神位,右末安奉皇伯祖禮敦神位。禮敦亦于是時追封為武功郡王。太宗建立清代時之意識,據《東華錄》所載如此。此合后來紀載,有可考證者數(shù)事:(一)太祖時已定國號為金,或稱大金,亦稱后金,是猶以女真先世帝號為榮,欲為紹述而已。至是乃辟而去之,直以金之半壁天下為未足,易一號以自標幟焉。顧其金之改為清,意義何在?余向者持論,謂清即金之諧音,蓋女真語未變,特改書音近之漢字耳。聞者駁之,謂金清非同音字,金為侵覃韻之合口音,與庚韻之清大不同。吾以為女真何知音韻之學,從其效漢語時所肖之音,音近即取之,故效漢語呼夫人,則曰夫金,旋作福金,又作福晉。金與晉固非音韻學家所謂同音,金與晉及人字,不更相距尤遠乎?而滿漢譯文可以相通,何必金之不可為清也?然此究為無據之空談。近乃得一確證,滿人金息侯梁,撰有《光宣小紀》,亦稱清即金之諧音,并舉沈陽撫近門額,漢文稱大金天聰年,其滿文即終清世之大清字樣。是可知金之為清,改漢不改滿,有確證矣。(二)太宗追尊先代。太祖本已用汗與帝并稱,顯祖以上,乃僅稱王號。后至順治五年十一月,始定肇、興、景、顯四祖之稱。在太宗時,惟以始受明都督官職者為始祖,謂之都督孟特穆。其近代則自高祖起,為追尊所及之限,故此時所封慶王,后來所尊為興祖,不必有何勛望。無庸疑其為建州左衛(wèi)以外,別有傳說。(三)當太宗時,高曾祖考,俱在四親之內,不應祧法。其以高曾祖三世,與始祖俱安奉后殿者,以別于手創(chuàng)大業(yè)之太祖而已。后世乃以后殿為祧廟,此中國士大夫之禮學,實非太宗所知,顧一成不改,遂為清一代之廟制。自雍正以后,顯祖以上適在可祧之列,遂以后殿為祧廟耳。(四)后殿神位,原有五座,武功郡王禮敦,儼然與四祖并尊。此亦當時草昧之制。后于崇德四年八月,退禮敦為配享之列。此惟見《清史稿·禮敦傳》,而清史于乾隆間補武功郡王等列傳,直以禮敦為崇德元年即配享太廟,配享則應在兩廡。且《東華錄》對崇德元年,亦明言配享者為費英東、額亦都兩人。時但有功臣配享,未知有宗室配享也。蓋至崇德四年而稍悟廟制之非,后殿乃獨存四祖矣。(五)崇德建元,實是紀元之始,以前天命、天聰皆尊號,非與一國臣民紀年之用。說已見前。太宗之建清國,其動機在上年八月,得元代傳國玉璽于元裔林丹汗之蘇泰太后。林丹汗為元順帝后,居察哈爾逼明邊,明謂之插漢,自以為蒙古大汗。虐視近邊蒙古諸部,為諸部所不附。清于天聰八年,以兵逼林丹汗走死,逾年得其傳國璽,乃定立國之計。先由諸王貝勒偕已附之蒙古部落勸進,并告朝鮮,使預勸進之列。朝鮮忠于明,不肯從。太宗既改號,首伐朝鮮,滅其國,脅其君伏罪而復置之,自是朝鮮不敢復通于明,稱臣質子,永為清屬國矣。明方苦于內亂。崇德二年,即明崇禎十年,既下朝鮮,明年即復入塞,明督師侍郎盧象升戰(zhàn)死。又明年,移薊遼總督洪承疇御清,內亂益熾。承疇與清相持于寧錦,太宗攻之累年,以崇德七年二月克松山,承疇降,遂下錦州。冬十一月,又入薊州,連下畿南山東州縣,至明年四月乃北還。時為明崇禎十六年。李自成勢力已遍及中原,明祚岌岌,而太宗以其年八月初九日庚午崩,世祖以六齡嗣位,遂為代明有國統(tǒng)一華夏之主。第三節(jié) 世祖世祖名福臨,太宗第九子,以崇德八年八月二十六日丁亥襲父位。由叔父睿親王多爾袞、從叔父鄭親王濟爾哈郎同輔政。詔以明年為順治元年。事既定,即以兵乘明之擾,累犯關外諸城,然不能薄關門也。順治元年三月十九曰丁未,李自成陷京師內城,帝自經。自成稱帝,國號大順,改元永昌。四月初四日辛酉,秘書院大學士范文程啟攝政王入定中原,略言:上帝潛為啟佑,正攝政諸王建功立業(yè)之會,成丕業(yè)以垂休萬撰者此時,失機會而貽悔將來者亦此時。中原荼苦已極,黔首無依,思擇令主,以圖樂業(yè)。間有一二嬰城負固,自為身家計,非為君效死也。明之受病,已不可治,大河以北,定屬他人。

后記

孟森(1868-1937),字莼孫,號心史。中國著名歷史學家。早年留學日本,就讀于東京法政大學。1929年,受聘于南京中央大學歷史系,主講清史課程。1931年受聘于北京大學歷史系,主講滿洲開國史。他被史學界譽為我國近代清史學派的開山祖,著有《明史講義》、《清史講義》,對史實進行考訂,多有創(chuàng)見,對明清史的研究有較深遠的影響?!肚迨分v義》是孟森先生20世紀30年代在北京大學歷史系講堂上所發(fā)的講義。后經其弟子商鴻逵先生整理,與《明史講義》合刊為《明清史講義》,于1981年由中華書局出版,2006年臺灣古籍出版有限公司也出版了該書。后《清史講義》由中華書局、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等多次出版。此次出版的《清史講義》,以2007年9月中華書局版為底本進行整理。本著尊重原著、力求保持作品原貌的原則,在編輯過程中未對民國用法的文字做任何改動。

媒體關注與評論

孟心史先生以考證方法施之于清史,成績超卓,以材料之多,任何問題均可作定論?!  獨v史學家 顧頡剛迄至目前史學界均十分肯定,孟森是我國近代清史學派的開山祖?!  獨v史學家 王鐘翰回首百年,給清史學貢獻最大的,首推孟森。他給清史學提供的新的東西,至今無人能及……這是百年中涌現(xiàn)出的一位令人景仰的清史學大師。  ——知名學者 何齡修

編輯推薦

《清史講義》:跟大師學國學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清史講義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98條)

 
 

  •   孟森,中國著名歷史學家,擅治明清史,字莼孫,號心史,著作多以此署名,世稱為孟心史先生。江蘇武進人。1869年[1](清同治八年)生于江蘇省常州府陽湖縣(后并入武進縣)。十四歲就學于當?shù)孛麕熤茌d帆,以應科舉之試。時孟森于制藝(八股文)外,開始著意于學術、政治、經濟諸方面的發(fā)展。嗣后又赴日本留學,進一步接受了西方近代學術文化和社會政治經濟思想的影響,并于其后撰寫翻譯了一些有關法學及經濟學的著作。中年時,孟森作幕廣西龍江兵備道,又為著名實業(yè)家張謇親近幕友。他留心于地方政治經濟現(xiàn)狀,曾參與了清末立憲運動。
    清末民初,孟森逐漸脫離政治活動,開始專力于治史。1914年,他以“心史”之號發(fā)表《心史史料》第一冊,著重對清朝入關前的歷史進行系統(tǒng)研究。1930年,孟森受聘于南京中央大學,講授清朝入關前歷史,撰 孟森
    成講義《清朝前紀》。不久,復受聘于國立北京大學,講授《滿洲開國史》,編纂《明元清系通紀》。鑒于清朝入關后,諱言在關外曾臣于明朝的歷史,致使其入關前史事多有湮沒,孟森開創(chuàng)滿洲開國史的研究,著力對清朝入關前后的歷史資料進行發(fā)掘、梳理和考訂。此間,他還講授明、清斷代史,著有《明史講義》、《清史講義》,對史實進行考訂敘述,多有發(fā)明創(chuàng)見;所作評議,亦具精辟獨到之處。其中《清史講義》,在利用《清實錄》、《清史稿》的同時,又兼采檔冊及《朝鮮李朝實錄》等鮮為人用的史料,是一部水平較高的斷代史專著。他還先后發(fā)表明清史及其他斷代史論文近百篇,多收入《心史叢刊》、《清初三大疑案考實》中,另有少量未發(fā)表過的文章,1949年后由中華書局編入《明清史論著集刊》及《續(xù)刊》中。主要有《清太祖起兵為父祖復仇事詳考》、《女真源流考略》、《橫波夫人考》、《海寧陳家》、《清世宗入承大統(tǒng)考實》、《太后下嫁考實》、《世祖出家考實》等。孟森治史在傳統(tǒng)方法上吸收了近代史論研究方法,開創(chuàng)了明清斷代史研究之先河。1937年冬,孟森病逝于北平(今北京),享年六十有九。
  •   清未有正史,而僅有清史稿。時事劇變,亟今未成清史。孟森先生大作,奠定清史之規(guī)模,于明了近代社會變遷提供了較為扎實的材料。
  •   清史研究的必讀書目,不論是史料的考證還是整體的說明論述都體現(xiàn)了孟森先生的大家之風。
  •   該書已訂購,尚未收到有孟森大師的明史和清史講義,還有呂思勉大師的秦漢史、兩晉南北朝史及隋唐五代史。民國時期的大師作品,為何獨不見宋史和元史?希望中華書局或上海古籍出版社,推出權威客觀的大師級的宋史和元史。
  •   孟心史先生的《明史講義》《清史講義》二書,雖作于80多年前,流傳至今,仍是熠熠生輝,不減光華!
    此二書久已為人所稱道,小子何須再饒舌?贊一詞:好!聊表欽敬之意!
  •   孟心史明清史講義,其著重在明清兩朝的重大事件,由大事中梳理出大脈絡,以觀歷史本源。所以看似由很多單獨的文章組合,其實有內在邏輯。這本清史講義,對研究有清一朝的歷史,很有參考價值。我是和明史講義合買的。
  •   對于清代制度和重要事件的分析見解獨到。很經典的清史必讀書。尤其是對于清代前期的歷史。唯一不足的是對于清代后期的記述略顯簡單,而且沒有光緒朝以后的部分。
  •   孟森老師的學問我非常佩服,正在看他的《明史講義》,受益匪淺,《清史講義》還沒看,但覺得是非常不錯的。
  •   之前買了明史講義,這次把孟先生的清史講義補齊,看看研究明清史的大家之作
  •   孟森先生的大作,值得一看,清史研究的開山之作
  •   孟森先生是公論的清史大家,內容自不必說??少F的是這次中華書局委托的印刷廠不錯
  •   《明史講義》《清史講義》二書一起買的,書質量不錯,雖作于80多年前,流傳至今,仍是熠熠生輝,不減光華!
  •   清史講義,此書內容很好。
  •   這本《清史講義》,現(xiàn)在還沒有認真看過,不過握在手中的厚實感,讓人滿足。
  •   很好,很好的清史講義,多看看吧。
  •   孟森的清史,是最為值得信賴的基石
  •   書本身沒有什么問題,只是語言是偏文言文的,適合研習清史者,作為閑暇閱讀則有些難了
  •   通熟易懂的清史稿。
  •   這是清史專家的力作,文字文言,涉及的問題如果沒有一定的基礎人來讀比較困難
  •   大師就是大師,清史實在是有意思...
  •   研究清史的經典讀物
  •   內容詳細,考據確切,觀點精辟,有此在手,清史全有!
  •   好書啊,喜歡清史的人應該看看,絕對是好書啊
  •   此書在本套書中最厚,但較清史來說,仍是小書。
  •   了解清史的好書
  •   清史學者必讀!
  •   價格也蠻好的,清史作者講的不錯
  •   孟森先生的書肯定不會錯,看了明史講義后馬上買了這本繼續(xù)看
  •   這本書特別好,對于初學者來說略難,主要是八旗制度源流考特別的詳盡,引例也很準確
  •   孟森先生代表性著作,需要一定功底。
  •   孟森先生是與顧誠、陳寅恪先生齊名的史學大家,其對歷史有著獨到的解讀,所以讀他的書受益匪淺!
  •   實際上我還沒有開始看,但聽說是很不錯的書。再加上孟森先生的名氣,這本書絕對是物超所值的。就是里面有很多文言文的,有點難理解。
  •   《明清史講義》這兩本書很不錯,帶有很強的學術味道,分析的很好,想看歷史事件的當故事看,想研究明清當著作看,但都得細看啊。
  •   看了明史講義,現(xiàn)在又在看清史講義。都是精品,就是有兩個小缺陷,一是書是半文言的,一般人不容易看下去。二是畢竟是講義吧,有點簡約了。
  •   好書,撮集史料,有清政治史可知其大概
  •   很多人很喜歡百家講壇和清朝的穿越劇,但是真的很少人來讀讀先生的書了。初次月底雖然感到一點困難,但先生的博學還是讓我難以忘懷。別的不說了,花多少錢都值。
  •   當初買這本書的時候,正是迷《步步驚心》迷得不可自拔的時候,權當拿這個來治病,哈哈,閱讀動機非常不純!可是,讀著讀著,心術越來越正了,也不再看那些清穿小說了,認真地開始了解那個離我們最近的“古代”,呵呵……
    向大師致敬!
  •   孟森的作品,絕對的經典!
  •   厚厚的一本書,與明史講義放在一起,更添味道。裝幀設計都不錯,中華書局這套書從性價比上還是滿意的。稍稍的消減了我對他每次重印就瘋狂加價丑陋行為的厭惡。
  •   好書,絕對的好書,心史先生的基本功扎實,思路清晰,“一摑一掌血”殆此書之謂也
  •   買過一本 明史講義 這次再看他的姊妹篇 受益頗深
  •   太喜歡了,慢慢玩讀,看完再買另一本《明史講義》
  •   去了一次故宮,對清朝歷史很感興趣(特別是正史),在此基礎上買了這本書。對于我這種學中文的人來說,這個程度的文言,還是比較輕松的,當然,應該大部分人都能讀懂。靜下心來,仔細品讀,連生活都會變得美好!
  •   跟大師學國學系列非常不錯,陸續(xù)買了不少本......
  •   看這本書可以了解清朝的歷史,很是好看,推薦!
  •   古代的歷史需要多視角探究才能得到一個全面的認識,一家之言不足信,本書作者便是歷史研究者學習的榜樣,不愧為大師。
  •   這一系列的圖書已買了好幾本,覺得非常值!跟著大師的講述學歷史,受益匪淺。
  •   比較喜歡孟心史的書,關于清代的歷史書,我只喜歡兩種,除了這本就是蕭一山的《清代通史》了。中華書局的書定價一向頗高,這本差可忍受,尤其是考慮到另一個版本也不過才便宜2元,而且據說印刷錯誤較多。
  •   書很厚 大師的作品 值得深入研究
  •   大家講稿
  •   非常經典的一本小冊子,勝過現(xiàn)在所謂權威、核心期刊文。
  •   大師作品,早就想看了。
  •   中華文明的傳承,正是靠這些大師的作品,與我等后輩的研讀。愿廣大國人多讀書,讀好書。
  •   寫作態(tài)度嚴謹,頗多史料價值。
  •   這本書敘述方式很好。喜歡。
    送書也快。
  •   給孩子學點歷史還是有點必要的。
  •   入門款
  •   大師就是大師,不一般啊,好好看。
  •   大師的書,值得好好品讀!
  •   不過,對孟大師的一些觀點我不太同意。
  •   大師大作,受益匪淺。
  •   非常經典,客觀、講理、有見地,大師風范和功底躍然紙上
  •   出自大師之后,不用多說
  •   大師的書,底蘊足
  •   通俗易懂,歷史價值很高,值得細讀
  •   獨立的人格,真正的解讀歷史
  •   此非阿瑪格格之流 看真實的歷史
  •   細細讀來 可以了解歷史 從一個不一樣的角度
  •   本人對歷史很感興趣,看后覺得啟發(fā)很大
  •   對于我這樣歷史白癡,真心的覺得艱澀,但是會認真研讀
  •   最近很忙都沒來得及看,自己感覺非常不錯。很喜歡歷史類的書籍
  •   很好的書,兒子超級喜歡歷史書籍
  •   喜歡讀文言文的書,這樣才能感受中國博大精深的文化
  •   不錯,不過總學得這一套書,這種顏色的封面,覺得不太舒服
  •   作者為研究明清史之權威,大師級的著作,聞名于世,實為專業(yè)研究者所必備。
  •   這本書還可以,錯別字少。。。
  •   該書的內容可能因為斷代史的緣故,到了回亂便嘎然而止,因為講述的是上代史-事去不遠,再加上電視劇等媒體的演繹,這本書很難滿足你對新知的求知欲。但是這些都不會影響該書的綜合品質,值得一翻
  •   就是文字太考究,看起來有點累,想要看輕松書的人,這本書不是很適合。
  •   正在閱讀中,認真學習!
  •   有深度,不過高中古文學的不好的就很難懂
  •   80年代初出版的是閹割本,這本是全本。
  •   這本書我買的kindle電子版,對經典學術書籍來說不到2塊錢的價格真的跟撿的一樣,這本在多看上也有,賣6塊。內容方面毋庸多言,喜歡歷史類的應該知道孟先生的功底,不過文言寫作會提高閱讀門檻,不是通俗的歷史讀物。購買者慎重。因為也下載了多看上的試讀版本,說說感受:1)沒有試讀版。2)制版簡陋,我發(fā)現(xiàn)這是kindle正版電子書的普遍問題。收費的還好些,不少免費公版書干脆連目錄都沒有。相較而言多看就好多了,字體和版式都比較精致。雖然價格有高下,但對電子書來說,好的制版就跟實體書好的印刷、紙質和裝幀一樣,有時候直接影響購買欲。做得好一點,貴一些也無可厚非。3)操作界面不夠流暢。不可以直接通過閱讀器發(fā)表評論。4)生僻字有補足,這點做得很好,多看上干脆就直接缺省了,這不是誤人子弟嗎?5)查看注釋要跳轉,返回還要再跳轉一次。多看上可以直接在當頁顯示,很好用。暫時就這幾條,我不是多看的托,只是就事論事。作為亞馬遜忠實用戶,希望貴公司能在書籍的內容提供上多下點功夫。
  •   書的內容很好,不愧為名家力作,但字號太小,閱讀不便。孟心史是近代明清史研究的開山祖師,希望中華書局能把他的著作印得像點樣! 快遞神速,值得贊揚!
  •   很不錯,是橫排,繁體字,而且書中對于地名、書名等都會有下劃線或波浪線標出,和那些史書一樣,為閱讀帶來更多的便利。:)這個挺好的,我很喜歡這樣的書。
  •   感覺沒有 明史講義 寫的好。
  •   內容很精彩,很有哲理性
  •   別人推薦的,還挺厚的一本,內容也可以,就是紙張差點。
  •   好書,跟他的明史講義,都不愧為國學經典
  •   “清未有史也,而有《史稿》,《史稿》為辛亥革命后政府所修。若以革命為易代之限,則《清史稿》與史有同等效力。然革命后同為民國,而政府之遞嬗,意義有不盡同。故前一期政府之所修,又為后一期政府之所暫禁,今猶在審查中,卒蒙弛禁與否未可知。要之,吾輩今日之講清史,猶未能認《清史稿》為勒定之正史也……”
  •   還不錯,尚未看,感覺不錯
  •   還沒開始讀,但孟森的書應該還很不錯。
  •   好書,之前買過先生寫的明史講義,再買這本清史的,一如既往的好。
  •   文字并非全白, 不通文言文, 閱讀會有困難.
  •   書本質量確實不怎么樣,失望
  •   好版本。這個系列都不錯的。
  •   書的紙還不錯,內容沒話說了,孟老的書
  •   跟大師學國學:清史講義
  •   孟森清史講義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