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辯證法研究

出版時間:2009-9  出版社:中華書局  作者:龐樸  頁數(shù):117  
Tag標簽:無  

前言

“中國文庫”主要收選加世紀以來我國出版的哲學社會科學研究、文學藝術創(chuàng)作、科學文化普及等方面的優(yōu)秀著作。這些著作,對我國百余年來的政治、經(jīng)濟、文化和社會的發(fā)展產(chǎn)生過重大積極的影響,至今仍具有重要價值,是中國讀者必讀、必備的經(jīng)典性、工具性名著。大凡名著,均是每一時代震撼智慧的學論、啟迪民智的典籍、打動心靈的作品,是時代和民族文化的瑰寶,均應功在當時、利在千秋、傳之久遠?!爸袊膸臁笔占儆嗄陙淼拿诸惓霭?,便是以新世紀的歷史視野和現(xiàn)實視角,對20世紀出版業(yè)績的宏觀回顧,對未來出版事業(yè)的積極開拓,為中國先進文化的建設,為實現(xiàn)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做出貢獻。大凡名著,總是生命不老,且歷久彌新、常溫常新的好書。中國人有“萬卷藏書宜子弟”的優(yōu)良傳統(tǒng),更有當前建設學習型社會的時代要求,中華大地讀書熱潮空前高漲?!爸袊膸臁边x輯名著奉獻廣大讀者,便是以新世紀出版人的社會責任心和歷史使命感,幫助更多讀者坐擁百城,與睿智的專家學者對話,以此獲得豐富學養(yǎng),實現(xiàn)人的全面發(fā)展。為此,我們堅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fā)展觀,堅持貫徹“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堅持按照“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的要求,以登高望遠、海納百川的廣闊視野,披沙揀金、露抄雪纂的刻苦精神,精益求精、探賾索隱的嚴謹態(tài)度,投入到這項規(guī)模宏大的出版工程中來。

內(nèi)容概要

  本書是龐樸先生的學術代表作之一,完稿于1984年,在當時的學術背景下率先提出并深入研究了"儒家辯證法"這一命題,從辯證法的角度分析了儒學中包括仁義、禮樂、忠恕、圣智、中庸等基本理論范疇的對立統(tǒng)一關系。書中明確提出的"一分為三"觀念和方法,對儒學研究產(chǎn)生了深遠影響。本書使用的是中華書局1984年版本。

作者簡介

  龐樸(1928~),字若木,原名聲祿。江蘇淮陰人。當代著名哲學家?,F(xiàn)為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國際簡帛研究中心主任,聯(lián)合國科教文組織《人類科學文化發(fā)展史》國際編委會中國代表。長期致力于中國哲學史、思想史、文化史以及出土簡帛方面的研究,在海內(nèi)外學術界有廣泛的影響。

書籍目錄

引論仁義禮樂忠恕圣智中庸三分

章節(jié)摘錄

可是,他們卻又并不甘干目前的弱者地位,不安于無法理解的命運的支配,他們不無僥幸地在想:目前的秩序可以稱得起“正”么?焉知明天不再變成“奇”;自己的現(xiàn)狀的確很弱了,今天的強者不也原是弱者變來的么?于是他們欣然確信:既然向對立轉化是不可抗拒的規(guī)律,那么只有處在弱的地位上,才算立于不敗之地;而強者,倒是注定要隨時倒霉的。所以他們進而宣布,這個不敗的“弱”,就是他們終于找到了的“極”:古之善為士者不武也,善戰(zhàn)者不怒,善勝敵者不爭,善用人者為之下。是謂不爭之德,是為用人之力,是為配天,古之極也。(《道德經(jīng)》第六十八章)弱是極,而且是“古之極”,即從來如此的行為準則。當他們這樣說的時候,顯然忘記了自己祖先以強取勝的光榮歷史,反而自甘于目前的弱者地位了。從不甘于自己的弱者現(xiàn)實出發(fā)去尋求解脫,卻制造出一套自甘于弱者現(xiàn)實的理論體系。這就是道家的歷史悲劇。其實,弱之轉化為強,有如強之轉化為弱一樣,是需要種種主客觀條件的,而且還要合乎總的歷史發(fā)展規(guī)律;而不能只憑愿望和推理。他們既已被社會浪潮沖刷出來,又籌集不到足夠的條件,只能是在歷史風云面前愈形衰落,直至消失,這倒真是他們所應該知道麗不能知道的“道之用”。在這樣的規(guī)律作用之下,由弱向強倒轉過去的前景,在道家人物那里,從開始的充滿詩意的奢望,不免慢慢褪色為只供自嘲的絕望。這就是從老子到莊子的思想演變之所在。所以在莊子那里,唱的是整整降了兩個八度的低調(diào):是亦彼也,彼亦是也。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果且有彼是乎哉?果且無彼是乎哉?彼是莫得其偶,謂之道樞。

編輯推薦

《儒家辯證法研究》:中國文庫·哲學社會科學類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儒家辯證法研究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33條)

 
 

  •   龐樸的代表作,用現(xiàn)代的學術術語解釋中國古典儒學中的仁義禮智信
  •   強烈推薦有心學習的人購買。
    過往所見之書多為泛泛而談哲學(或邏輯)與儒家的關系。
    此書有細節(jié),抓住儒家學說的起源性代表人物的著述要點談,在這方面精準,糾正了過往所見許多文章將儒學東一鱗西一爪地摘拮作為儒家素材的錯誤。
    作者對辯證法是真正理解的,完全不同于過往所見的不能自洽的所謂辯證法。
    對二者都有如此程度深入認識的作者,奉獻出一本好書。
  •   此書是龐樸先生會通馬克思主義和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著作,值得認真研究。
  •   很薄的一本小書,100多頁,但很經(jīng)典,用辯證法的思維對儒家最主要的概念進行了再思考
    讓人對儒家有了一種全新的認識,雖然是本老書,而且書中還有很多馬克思主義觀點的描述
    帶有明顯的80年底初的色彩,但就書的內(nèi)容而言,很好很經(jīng)典
    比現(xiàn)在市面上的那些所謂的國學普及書高明的太多了
    很是值得一讀
  •   龐樸先生國學功底深厚,學養(yǎng)豐富,觀點獨到,很好。
  •   龐先生的一分為三的哲學思想值得一閱,很好。
  •   此書怎么說呢,觀點非常老舊,也就是文革時期的觀念。這種書太多了。一群文人匍匐于政治的腳下,結果即毀了政治又毀了文化。
  •   龐先生的書,有思想有深度。讓人深思回味。
  •   主要是對書中的三分法有興趣。不錯,受益匪淺。
  •   有些見解挺偏
  •   值得入手,比較新穎的視角,看過之后挺有啟發(fā)的
  •   好作品共欣賞?。?!
  •   此書內(nèi)容經(jīng)典,值得一看
  •   這本是很不錯的,講解的很詳細,也比較新穎,有自己的見解!
  •   陳仲鸞同年之父母七十壽序(清)曾國藩
      天之生賢人也,大抵以剛直葆其本真[2],其回枉柔靡者[3],?;渥匀恢訹4],而無以全其純固之天,即幸而茍延,精理已銷,恒干僅存[5],君子謂之免焉而已[6]。國藩嘗采輯國朝諸儒言行本末,若孫夏峰[7]、顧亭林[8]、黃梨洲[9]、王而農(nóng)[10]、 梅勿庵之徒[11],皆碩德貞隱,年登耄耋[12],而皆秉剛直之性,寸衷之所執(zhí),萬夫非之而不可動,三光晦、五岳震而不可奪。故常全其至健之質(zhì),躋之大壽而神不衰。不似世俗孱懦豎子[13],依違濡忍[14],偷為一切[15],不可久長者也。
      同年生陳君仲鸞與余交十余年,每相與議論平生,慷慨不撓?;蚱返诋斒廊藗怺16],意所不可,睥睨譏切[17],無所復忌。同人或謂仲鸞居吏闊別曹司,身處卑冗[18],更事未深[19],宜其囂囂不絀[20];若移置要地,稍稍練習文法,亦且破觚而為圓矣[21]。既而仲鸞果以考第入直率機,而戇直發(fā)憤[22],芒角森然,曾不減其曩者之舊[23]。吾乃私怪生民剛直之性,其稟之有厚有薄,未可以一概度量也。
  •   大師級作品,經(jīng)典非流行。
  •   儒家理論在長達二千多年至“五四”新文化運動為止,一直是統(tǒng)治階級用于維護其利益的理論工具,其倫理教育的價值無庸置疑地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的國人,而龐老先生率先提岀了其理論上的辯證法是有獨特見解的,有待于后輩去完善它。辯證法首先要研究的是通過歸納和演繹找到物事發(fā)展的規(guī)律,有興趣者可以再讀一讀龐老先生的《一分為三》。
  •   本書是龐樸先生的學術代表作,老前輩的研究成果,即便在今天已不新鮮,作為資料也值得收藏。本書是2009年的版本。在當前書價一路飆升的背景下,還能買到價格如此低廉的書,不能不說是運氣。
  •   研究儒家思想的一個視角,值得反復琢磨
  •   老前輩的探索之作。
  •   一直想買一本收藏,終于買到了。
  •   很有啟發(fā)性,值得閱讀
  •   此書甚薄,不過一百二十頁左右,然則卻能每出新意,其發(fā)人深省之處,猶以“一分為三”之觀點為重。所述關于仁義、禮樂、忠恕等相互對立又相互轉化的關系,邏輯有力,論證有方;又每能引領讀者從漢字起源與演變、哲學發(fā)展與相互影響的角度探徑尋源。只是惜卻引論之中多有偏頗,最多我以為可商榷之處極多。
    譬如第7頁,作者說轉化的“極”,即轉化的準則、原因和條件,在道家眼里,成了不可猜度的謎——事物之發(fā)展的走向與其變化,因為事物與現(xiàn)象的具體性與細節(jié)性,幾乎無法預知,而其規(guī)律卻可或多或少的掌握。道家之禍福轉化論,恰正是對規(guī)律做出的整體總結。它絕不空泛,相反,從哲學之角度它是常道的代表,從人生的角度來講它是慰藉的溫床。作者又說道家制造出一套自甘于弱者現(xiàn)實的理論體系,此系道家的歷史悲劇。然而道家之弱并非示弱、軟弱,而是用弱這個特性達到強弱相濟的人生目的。再有作者說道家學派夢寐以求的夙愿是轉化自己社會地位,這低估了道家能使心靈得以解脫的作用,對老子出關、莊子不仕的不汲汲于地位的歷史做出了非客觀的評判。所謂的“道家絕未意識到所談的轉化著的對立兩極之間有什么同一性”,舉禍福論來說,即是兩種對立面的轉化,其彼此之間轉化不息,這個規(guī)律恰證見了兩者聯(lián)系、滲透之同一性的存在。
    除去引論,正文亦有幾多疑惑之處。如作者說儒家以“義”代“宜”,對別人隱瞞宜,即殺的血污。這樣的描述或者正確,但時間性太強,轉折點太生硬,容易給人以武斷之感。事實上,儒家完全可以重新啟用一個字與仁相配合,沒必要進行這么大的風險,來試圖抹殺一直在歷史上存在著痕跡。只能說,當社會經(jīng)濟等背景與歷史差異太大時,思維也會相應發(fā)展,而思維的發(fā)展即是哲學行進的條件。字或者字義正是哲學在行進過程當中之改變的表現(xiàn)。
    作者談儒,大可一觀。作者論道,實不如儒。
  •   這本書內(nèi)容一般,不過還是值得看一下
  •   多看大師的書,總比看那些亂七八糟的電影和電視劇要強。
  •   儒家辯證法研究紙質(zhì)還可以,就是字不太好。
  •   作者是我國資深哲學家、史學家,學養(yǎng)深厚,筆力雄健,開卷獲大益。
  •   龐樸先生的作品,值得一讀
  •   文字文辭不是很精道,但是開拓我的思路
  •   值得一讀的好書,呵呵
  •   好書,便宜,快遞好
  •   價格便宜 內(nèi)容有些晦澀
  •   儒家的辯證法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wǎng)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