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09-09 出版社:中華書局 作者:顧頡剛 頁數:370
Tag標簽:無
前言
一九二九年九月,顧頡剛先生應燕京大學之聘,任國學研究所研究員兼歷史學系教授,開“中國上古史研究”課。這個課程講了兩個學期,從這年十月講起,到第二年六月講畢?!吨袊瞎攀费芯恐v義》就是這一時期所編的講稿。這部《講義》的編寫經過,他在《自序》中講了的,這里就不再重復,而僅補充一些他處與《講義》有關的記載,讓讀者對此書有更多的了解。顧頡剛先生認為先秦至兩漢的古書中所載的古史都是傳說,其中“糅雜了許多非歷史的成分”,但二千多年來卻一直公認這些傳說為古代史實。因此他立志要把它們一個一個推翻,恢復它們的傳說原貌。一九二三年,他提出“層累地造成的中國古史”觀時,就想把傳說中的古史,一部書一部書地弄清楚,他在《與錢玄同先生論古史書》的“前記”中說:“我很想做一篇《層累地造成的中國古史》,把傳說中的古史的經歷詳細一說。……但這個題目的范圍太大了,像我這般沒法做專門研究的人,簡直做不成功。因此,我想分了三個題目做去:一是《戰(zhàn)國以前的古史觀》,二是《戰(zhàn)國時的古史觀》,三是《戰(zhàn)國以后的古史觀》。后來又覺得這些題目的范圍也廣,所以想一部書一部書地做去,如《詩經中的古史》、《周書中的古史》、《論語中的古史》。
內容概要
本書是顧頡剛先生三十年代在燕京大學開設“中國上古史”一課時的講稿。作者旁征博引,對先秦、兩漢典籍中的三皇五帝等古史傳說作了詳細的考辨,把它們分為七個大類。他嚴密地考證了古史傳說的演變過程、發(fā)生背景,推翻了它們的史實地位而恢復其傳說地位,澄清古史系統中的非歷史成分,并在此基礎上創(chuàng)立了自己獨到的“層累地造成的中國古史”觀,創(chuàng)建了一個比較完整的堪為信史的古史系統。本書深入淺出,文字生動活潑,趣味雋永,引人入勝。無論是對上古史研究,還是古文學研究,本書都具有很高的學術參考價值。
書籍目錄
前言自序一自序二一 詩經(商、周的祖先)二 詩經(禹) 以上為儒家以前的記載三 論語四 孟子五、堯典六 荀子 以上為漢以前的儒家的記載七 史記封禪書(五帝)八 四語(包左傳)九 楚辭(離騷、九歌、九章)十 楚辭(天問)一○ 山海經一一 山海經一二 史記騶衍傳一三 呂氏春秋一四 呂氏春秋(十二紀中的五帝)一五 史記秦始皇本紀(三皇)一六 史記封禪書(封禪的故事)一七 莊子一八 淮南子一九 漢書藝文志 以上為戰(zhàn)國秦漢間的非儒家的記載二○ 五帝德二一 帝系二二 世本二三 春秋繁露二四 史記二五 易傳 以上為西漢時的儒家的記載二六 世經二七 月令等(五帝五神)二八 讖緯 以上為讖緯的歷史系統二九 白虎通德論(三皇五帝)三○ 風俗通義(三皇五帝)三一 孔氏尚書傳序等(三皇五帝)三二 孔子家語五帝篇三三 后期的三統說三四 潛夫論(五德志、志氏姓) 以上為有了世經和讖緯的系統之后,一般學者受到它們的影響,而又想調和各方面的沖突,各以已意整理出來的歷史系統。重印后記
章節(jié)摘錄
插圖:中國上古史研究講義這講義是講中國上古史中的天子諸侯繼承的舊系統的;分為上下兩部分:上一部分講夏以前的舊系統,下一部分講夏以后的舊系統。一詩經(商、周的祖先)在我們現在看得見的最古的書里,要尋求上古時代帝王繼承的很明白的系統,是尋不出來的。我們信得過的最古的書,是《詩經》。里邊許多是東周人做的,也許有些是西周人做的?!对姟ど添灐返摹缎B》是東周時宋國人做的,說他們的祖先的來源,是:天命玄烏,降而生商?!洞笱拧返摹渡瘛肥侵艹ㄎ髦芑驏|周,尚未考定)人做的,說他們祖先的來源,是:厥初生民,時維姜螈。生民如何?克棰克祀,以弗無子。
后記
《中國上古史研究講義》出版后,我又在顧師一九五。年寫的《自傳》中,看到他自己對此書的看法和重寫的想法,在《前言》中遺漏了,現在乘重印的機會,把這些話補上。他說:我在燕大時,曾用“嚼飯哺人”的方法,把史料融化了寫出來,成了兩部講義:一是《中國古代史》,二是《漢代學術史》。這第二部印了出來,雖是有人批評我,說我不該強迫古人說現代的白話,但是贊成我的很多。至于第一部,則是混合考古學與古籍研究寫的,因為里邊未解決的問題太多,未敢出版。但我既教了廿馀年的古代史,忍不住把它系統化的要求,……把這部稿子重新寫出;對于問題的考證,則作為附注,約計正文三十萬字,附注七十萬字。有了這部書之后,青年們方能接受前人的研究成績,不負他們一番辛苦。他擬重寫的想法,因后來忙于其它的研究工作,沒有能實現。但他的這個系統化的要求,是在《講義》的基礎上,作進一步的深入研究,他自己雖未能完成,仍可啟迪后人,進行這項研究,實現他的遺愿。
編輯推薦
《中國上古史研究講義》:《中國上古史研究講義》出版后,我又在顧師一九五。年寫的《自傳》中,看到他自己對此書的看法和重寫的想法,在《前言》中遺漏了,現在乘重印的機會,把這些話補上。他說:我在燕大時,曾用“嚼飯哺人”的方法,把史料融化了寫出來,成了兩部講義:一是《中國古代史》,二是《漢代學術史》。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