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09-07 出版社:中華書局 作者:戚其章 頁數:329
Tag標簽:無
前言
資訊城市窗口流行趨勢經典1894年,就是清朝光緒二十年,日本發(fā)動了一場大規(guī)模的侵華戰(zhàn)爭。這一年,按干支紀年,叫做甲午年,所以這次戰(zhàn)爭稱甲午戰(zhàn)爭。 甲午戰(zhàn)爭是中國近代史上的重大事件,它雖是以中國的失敗而告終,卻成為近代民族覺醒的重要轉折點。 從20世紀50年代中期開始,我就和甲午戰(zhàn)爭結下了不解之緣,到現在已有50多個年頭兒了。在研究甲午戰(zhàn)爭的過程中,歷經挫折和坎坷,幾次想停下筆來,但又難以自已,就這樣一路走下來了?! ≡谶^去的半個世紀里,我先后出版了書名帶“甲午”二字的著作8部,即《中日甲午威海之戰(zhàn)》(1962、1978年)、《中日甲午戰(zhàn)爭史論叢》(1983年)、《甲午戰(zhàn)爭與近代社會》(1990年)、《甲午戰(zhàn)爭史》(1990、2005年)、《甲午戰(zhàn)爭國際關系史》(1994年)、《國際法視角下的甲午戰(zhàn)爭》(2001年)、《甲午日諜密史》、《走近甲午》(2006年),以及與甲午戰(zhàn)爭有關的著作兩部,即《北洋艦隊》(1981年)和《晚清海軍興衰史》(1998年)。 雖然寫了這些書,但我總覺得工作做得還很不夠,因為這些書多半專業(yè)性比較強,而且其中除《甲午戰(zhàn)爭史》一書外,不是就與甲午戰(zhàn)爭有關的某個專題展開論述,就是從某個側面對甲午戰(zhàn)爭進行考察,這對于一般讀者來說,閱讀起來是很不便的。于是,我就想,能否再寫一本書,在不太大的篇幅里做到讓讀者對甲午戰(zhàn)爭能有比較系統(tǒng)而真切的了解。展覽酒店采訪
內容概要
這是一場引起中國社會大變局和改變東亞政治版圖的戰(zhàn)爭?!? 眾多的歷史人物在這場戰(zhàn)爭中登臺亮相,對他們的歷史定位至今聚訟紛紜。慈禧太后為首的后黨與光緒皇帝為首的帝黨,在和戰(zhàn)問題上反復較量,真相如何?李鴻章是“賣國賊”還是“功不可沒”?丁汝昌是“已降復死”還是拒降自裁?劉步蟾在黃海之戰(zhàn)中是怕死改陣還是奮勇督戰(zhàn)?方伯謙軍前正法是罪有應得還是實屬冤案?丘逢甲是“未戰(zhàn)先走”還是兵敗內渡?…… 這次戰(zhàn)爭也留下了許多歷史之謎,長期以來難以破解。北洋艦隊豐島遭襲,“師期”是如何泄露的?日艦擊沉高升號后,英國輿論嘩然,日本外交當局是采取何等手段予以平息的?日軍攻占旅順后,大開殺戒4天,共殺害了2000人還是20000人?日本當局否認旅順大屠殺造成了什么后果?李鴻章赴日議和,其密電碼是怎樣被日方破譯的?《馬關條約》規(guī)定中國共賠付日本庫平銀2億3150萬兩,為何實際多賠了2800萬兩?戰(zhàn)爭爆發(fā)后,清軍節(jié)節(jié)敗退,難道完全沒有取勝的可能嗎?…… 隨著這些疑團的逐步揭開,戰(zhàn)爭從爆發(fā)走向終結的歷程更加明晰:中國打敗,然敗中有勝,喚起了國人的覺醒;日本戰(zhàn)勝,野心急劇膨脹,成為東亞的戰(zhàn)爭策源地,為它的最終失敗埋下了伏因。這就是歷史的辯證法。
作者簡介
戚其章 1925年生,山東威海人。1948年畢業(yè)于南京中央大學。山東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研究員。先從事中國古代史研究,后改治中國近代史。20世紀50年代中期,作者結識了幾位健在的北洋艦隊老水兵,從而受到啟發(fā),對甲午戰(zhàn)爭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于是開始作社會調查,尋蹤日軍入侵路線,探查戰(zhàn)爭遺跡,走訪戰(zhàn)爭參加者和知情者,從而獲得了大量的口碑和文字資料,為以后運用文獻資料與調查材料相結合的方法研究甲午戰(zhàn)爭史打下了基礎。本書是寫給普通讀者看的,每一章都可以當作一篇歷史考察報告來讀,它引導讀者追蹤作者半個世紀艱難曲折的探索與研究歷程,能夠較近距離地觀察這場戰(zhàn)爭中許多爭議不斷的歷史人物和撲朔迷離的歷史事件,從而獲得最為真切的感受而興味盎然。
書籍目錄
序第一章 戰(zhàn)爭緣起 一 明治黷武 二 開戰(zhàn)外交 三 權變策略 四 醉心調停第二章 豐島疑云 一 不宣而戰(zhàn) 二 濟遠應敵 三 高升事件 四 師期暗泄第三章 平壤之役 一 成歡初戰(zhàn) 二 平壤大戰(zhàn)(上) 三 平壤大戰(zhàn)(下) 四 敗績反思第四章 黃海鏖兵 一 戰(zhàn)前態(tài)勢 二 海戰(zhàn)始末 三 步蟾改陣 四 方案之訟第五章 遼東烽火 一 分兵犯境 二 旅順慘案 三 遼東戰(zhàn)局 四 規(guī)復海城 五 遼河會戰(zhàn)第六章 艦隊覆沒 一 威海陷落 二 劉島師焐 三 身后疑案第七章 馬關議和 一 和戰(zhàn)之間 二 決策乞和 三 日本逼和 四 議和之旅 五 拒和運動第八章 臺海風云 一 抗日保臺 二 義軍抗敵 三 黑旗誓師 四 臺南淪陷甲午戰(zhàn)爭形勢圖
章節(jié)摘錄
第一章 戰(zhàn)爭緣起 一 明治黷武 水有源,樹有根。凡事情的發(fā)生都有它的根由,它的原委,它的因果關系。有因必有果;反之,有果必有因。甲午戰(zhàn)爭自然不能例外?! 〖孜鐟?zhàn)爭,這是中國人的叫法,日本人叫日清戰(zhàn)爭。在某些日本歷史學者的著作里,經常宣揚一種觀點:日清戰(zhàn)爭是偶發(fā)事件,日清戰(zhàn)爭不是日本明治政府有預謀的戰(zhàn)爭,而是由于某些偶然因素才陰差陽錯地發(fā)生的,日本并不是戰(zhàn)爭的責任者。這種觀點,可以叫它“偶發(fā)”論。在日本學術界,雖然“偶發(fā)”論并未取得普遍認同,有些日本歷史學者還對“偶發(fā)”論持批評的態(tài)度,但“偶發(fā)”論者一般都很頑固,時不時就會把“偶發(fā)”論改頭換面地拿出來宣揚一番,所以絕不能小看它?! ∥覀冎哉J為“偶發(fā)”論不能成立,主要是基于日本明治政府的實際表現,也就是基于許多無可辯駁的歷史事實: 第一。銳意擴張。1868年,明治天皇睦仁登基伊始,即開始推行“武國”方針,確立對外侵略擴張的大陸政策為基本國策。他發(fā)表所謂《天皇御筆信》,宣稱“日本乃萬國之本”,須要“繼承列祖列宗的偉業(yè)”,“開拓萬里波濤,布國威于四方”。不言而喻,日本要布國威的首要目標,就是一衣帶水的西鄰朝鮮和中國?! ∧廊实摹短旎视P信》發(fā)表后,在日本政壇刮起了一股旋風,鼓吹“征韓論”一時蔚為風氣。當時,倡導“征韓論”最力者是參議木戶孝允。他有一套說辭云: 韓地之事乃皇國建立國體之處,推廣今日宇內之條理故也。愚意如為東海生輝,應以此地始。倘一旦動起干戈,不必急于求成,大致規(guī)定年年入侵,得一地后,要好自確立今后策略,竭盡全力,不倦經營,不出兩三年,天地必將為之一變。如行之有效,萬事不拔之皇基將愈益鞏固矣。([日]《木戶孝允文書》三)木戶所論與外務省的意見完全相合。外務大丞柳原前光對“征韓論”的闡述更為透徹: 皇國乃是絕海之一大孤島,此后縱令擁有相應之兵備,而保周圍環(huán)海之大地于萬世始終,與各國并立,弘張國威,乃最大難事。然朝鮮國為北連滿洲,西連韃清之地,使之綏服,實為保全皇國之基礎,將來經略進取萬國之本。([日]《日本外交文書》第3卷,第149頁)第一步,征服朝鮮;第二步,占領中國東北;第三步,“綏服”中國;第四步,“經略進取萬國”,稱霸世界。這就是日本“征韓論”者的如意算盤和實施步驟。 于是,日本政府選中了激進的“征韓論”者久留米藩士佐田白茅,派他去朝鮮調查政情和軍備。1870年3月,佐田向政府上了一篇著名的《建白書》,其主要內容是:(一)朝鮮有必伐之罪,不愁找不到出兵借口。(二)伐朝鮮必勝無疑,“不出五旬而虜其王”。(三)伐朝鮮有利而無損?!俺r則金穴也,米麥亦頗多,一舉拔之,征其人民與金谷”。“故伐朝鮮者,富國強兵之策”。(四)伐朝既可防列國對朝鮮的覬覦,又是實行海外擴張的大好機會,“呂宋、臺灣可唾手而得”。(五)伐朝可繼之伐清。“當天朝加兵之日,則遣使于清國,告以伐朝鮮之故,若清必出援兵,則可并清而伐之”?! 〉?,日本政府的最高決策層,在討論如何或何時對朝鮮開戰(zhàn)的問題時卻產生了意見分歧:一派是急征派,以時任參議的陸軍大將西鄉(xiāng)隆盛為首,恨不得馬上出兵伐朝,主張由自己充當使臣赴朝,先設下圈套,誘朝鮮政府入我彀中,必然帶來開戰(zhàn)之機;另一派是緩征派,以參議兼大藏卿大久保利通為首,主張?zhí)幚沓r要講究步驟,必須周密計劃,統(tǒng)一方略,緩緩圖之。雙方意見對立,爭論激烈,演成一場勢不兩立的政爭,最終以急征派的下臺而結束了這場“征韓論”之爭?! 〉诙?,發(fā)兵侵臺?!罢黜n論”之爭剛剛落幕,“征臺”聲浪又甚囂塵上。這時,恰有琉球國居民出海遇上臺風,在臺灣南部上岸,闖入牡丹社鄉(xiāng),被土著居民所殺。睦仁認為這正是發(fā)兵侵臺的絕好機會,特派時任外務卿的副島種臣使華,并授意以談判的“要旨”: 清國政府若以政權之不及,不以其為所屬之地,不接受這一談判時,則當任從朕作處置。清國政府若以臺灣全島為其屬地,左右推托其事,不接受有關談判時,應辯明清政府失政情況,且論責生蕃無道暴逆之罪,如其不服,此后處置則當依任朕意。([日]《(明治)敕語》,譯文見《歷史研究))1999年第1期,第23頁)就是說,以琉民被殺問題作為突破口,無論清政府怎樣作答,日本都要掌握發(fā)兵侵臺的主動權。果然,雙方在北京談判時,清朝官員講了一句“生蕃姑且置之化外”的話,被日方抓住,解釋為:臺灣土著部落為清政府“政權所不及之地”,可視為“無主之地”,日本有充分理由興師問罪?! ?874年4月4日,日本政府組織“臺灣生蕃探險隊”,任命陸軍中將西鄉(xiāng)從道為臺灣蕃地事務都督。在此以前,日本先后派遣5批15人次的間諜到臺灣偵察,其目標有二:一是觀察山水道路,測量地形,調查風俗民情,以備進軍之用;二是尋找一處可開辟的居留地,以備日軍長久盤踞之用。5月7日,日本侵臺軍從瑯矯(今恒春)登陸,總兵力為3658人。l8日,日軍向牡丹社發(fā)動進攻,遭到猛烈抵抗,并不像原先估計的那樣能夠一鼓蕩平。日軍連日進攻,不但未達到預定的軍事目的,反而處境日趨艱難。當時,日本侵臺軍所面臨的最大困難有三: 其一。陷于被動。日軍侵臺時,適逢連綿霖雨,山溪暴漲,水勢滔滔,要路又被砍倒的大樹堵塞,不僅前進困難,彈藥、糧食也難以運送。土著居民則潛伏在巖石荊棘之間窺伺,敵兵接近即加以狙擊。日本侵臺軍參軍、海軍少將赤松則良不由得驚呼:“糧食補給之路杜斷,士兵都饑餓不堪,枵(音消xiao,空)腹之下,自難作戰(zhàn)!”這時的日軍,既要警戒土著居民襲擊,又擔心北面的清軍來逼,真有草木皆兵、防不勝防之感,已在軍事上喪失主動,陷于被動的境地。 其二。士氣低落。臺灣南部本被日人視為“南海絕島瘴癘之地”,此次越海作戰(zhàn)自難適應環(huán)境,加上地勢炎熱如灼,宿營設備極其簡陋,所謂營帳只是一塊天幕,不得不忍受蚊蟲的叮咬,以致全軍上下皆為瘧疾所困擾,營區(qū)一片苦悶呻吟之聲。其中,有病死者,有不勝病苦而自縊或投海者,其人數有600多人,約為侵臺日軍的六分之一。據一位隨軍醫(yī)生回憶:“很多人精神憂郁,缺乏生氣,只是懷念家鄉(xiāng)的父母妻子,意志消沉。希望早日歸國,幾乎成了口頭禪?!痹绕跐撊肱_灣偵察的日諜水野遵目睹此情此景,內心受到極大震撼,揮筆寫下一首七絕,頗能體現當時日軍上下普遍的悲切無奈的心情: 白沙黃草埋枯骨,戍鼓無聲月色空。 曾向故山歸不得,孤魂夜夜哭秋風。侵臺日軍士氣低沉到了極點,完全喪失了戰(zhàn)斗力?! ∑淙?不得人心。日本驟興不義之師,用費浩繁。出兵之前,西鄉(xiāng)從道曾夸下??冢赫饔戀M50萬元足夠,若是超過,情愿引咎切腹!結果,日軍此役所耗經費:所謂“征蕃費”及辦理大臣派遣費兩項花掉362萬日元,購置兵器及船只等費花掉593萬日元,合計955萬日元。幾近日本當年年度財政收入的百分之十五,這是西鄉(xiāng)所保證的“征討費”的近20倍。且懸?guī)熅惩?,久無所成,耗費國帑將伊于胡底!當時日本羽翼未豐,國力尚弱,發(fā)兵侵臺純屬軍事冒險,難以長久支撐,很怕遷延時日。朝野為之物議紛紜,十分不得人心?! ∏逭@知日軍侵臺的消息后,特派船政大臣沈葆楨為欽差,辦理臺灣等處海防兼理各國事務大臣。沈葆楨主張在軍事上加強戒備,調派武毅銘軍13營分批渡臺,駐防風山;又以福建水師兵輪6艘長泊澎湖。此時,侵臺日軍數千人局促于臺島南端一隅之地,已成騎虎之勢,但又不甘心無所得而歸,便寄希望于外交訛詐,最后,以撫恤、修路、建房等名目勒索50萬兩白銀而撤兵。日本第一次嘗到了越海侵略的甜頭,遂以此次侵臺為契機,悍然于1879年3月8日將琉球國吞并,使之成為明治政府黷武擴張政策的第一個犧牲品?! 〉谌咦h征清。日本明治政府實行黷武擴張政策,以大陸作戰(zhàn)為主要目標,始終將發(fā)展軍事力量置于優(yōu)先地位。1878年,日本設立參謀本部,即大力推行大陸政策,將中國作為主要的侵略目標。從l884年起,日本便開始了長達10年的大陸作戰(zhàn)準備。1887年,日本參謀本部覺得發(fā)動侵華戰(zhàn)爭的時機日近,便發(fā)動屬員條陳征清方策。現在共發(fā)現7份條陳:6份為海軍屬員所擬,1份為陸軍屬員所擬。其中,參謀本部第二局局長、陸軍大佐小川又次所作《清國征討方略》發(fā)現較早,也最為有名。其他6份為參謀本部海軍部代理科長、海軍少佐櫻井規(guī)矩之左右等所作之《征清方略》,因系近年發(fā)現,故知道的人不多。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