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09-1 出版社:中華書局 作者:中國國家博物館 編 頁數(shù):231
Tag標簽:無
前言
這部《文物中國史》是中國國家博物館研究中國歷史與考古的專家、學者們合作撰寫的一部圖文并茂的著作。設(shè)定的讀者對象主要是正在學習中國歷史的年輕人或?qū)χ袊鴼v史文化感興趣的各界人士。在讀者閱讀本書之前,我覺得有幾個問題需要先向讀者說明。一、顧名思義,所謂“文物中國史”,是以文物為線索來講述中國歷史,這當然與一般主要依據(jù)文獻史料講述歷史的著作不同。文物是歷史文化遺存,每一件文物都蘊含著豐富的歷史信息.是歷史的實物見證.或稱物化的歷史。透過文物,我們可以更真實地感受歷史。
內(nèi)容概要
眾所周知,“中國通史陳列”是中國國家博物館的保留項目,來北京不看這個陳列,與沒有到過天安門、沒有游過故宮一樣遺憾。本書即是由中國國家博物館資深歷史和文物專家精心寫作,同時選配2000余幅精美歷史文物圖片,從歷史年代到出土地點,從形制到功能,對每件文物都有十分詳盡而準確的權(quán)威解說。 本書把考古資料與歷史文獻相互對照,相互說明,以史帶物、史物結(jié)合,把文物置于歷史坐標之上,從而使文物從零散的個體變成流動的過程。擁有一套《文物中國史》,您就仿佛置身于一座恢宏的歷史博物館。從史前到明清,從政治經(jīng)濟、到科技文化,歷史讓文物定格,文物使歷史生動,展現(xiàn)在您面前的,將是一幅無比直觀、無比鮮活的中華民族曾經(jīng)走過的歷史長卷,而您,也擁有了足不出戶卻上下古今縱情飽覽的愜意感覺!
書籍目錄
第一章 政治形勢 第一節(jié) 五霸迭興 第二節(jié) 七國爭雄第二章 經(jīng)濟發(fā)展 第一節(jié) 農(nóng)業(yè) 第二節(jié) 手工業(yè) 第三節(jié) 商業(yè) 第四節(jié) 城市與交通第三章 制度變革 第一節(jié) 從世族世官到軍功爵祿 第二節(jié) 從封邑到郡縣 第三節(jié) 軍事制度和作戰(zhàn)方式的變化第四章 民族大融合 第一節(jié) 中國、華夏和蠻夷戎狄 第二節(jié) 華夏國家周邊的少數(shù)民族 第三節(jié) 華夷民族的大融合 第四節(jié) 大一統(tǒng)觀念對多民族國家形成的輿論先導(dǎo)作用第五章 學術(shù)思想 第一節(jié) 士階層的產(chǎn)生和諸子百家的分類 第二節(jié) 春秋時期的儒墨顯學 第三節(jié) 戰(zhàn)國諸子和百家爭鳴第六章 文化藝術(shù) 第一節(jié) 文字 第二節(jié) 文學 第三節(jié) 藝術(shù) 第四節(jié) 史學第七章 科技探索 第一節(jié) 天文觀測和歷法 第二節(jié) 地理學 第三節(jié) 數(shù)學、力學、光學 第四節(jié) 采礦和冶煉技術(shù) 第五節(jié) 醫(yī)學和養(yǎng)生參考書目 后記
章節(jié)摘錄
第一章 政治形勢第一節(jié) 五霸迭興周平王被迫遷都雒邑,標志著周王朝在內(nèi)憂外患中開始走上衰敗的道路。春秋以后,王室衰微,諸侯坐大,周王朝雖然在名義上還被諸侯尊為“天下共主”,但卻已失去了號令天下的實力和威權(quán)。號令天下的威權(quán),實際上掌握在先后涌現(xiàn)出來的大國霸主手中,“禮樂征伐自諸侯出”。各諸侯國內(nèi)的政權(quán)也逐漸下移?!靶U夷戎狄”等少數(shù)民族部族,乘王室衰微不斷侵擾中原,與華夏民族抗衡、爭鋒、融合。這是春秋政治形勢的基本特點。一、王綱解紐·威權(quán)跌落周平王是在西周滅亡的形勢下借助秦襄公、晉文侯、鄭武公等諸侯的力量完成東遷的,所以東周政權(quán)從一開始就帶有依附諸侯的色彩。其后,隨著諸侯力量逐漸增強,周王室越來越成為諸侯的附庸?!妒酚洝氛f“平王之時,周室衰微,諸侯強并弱,齊、楚、秦、晉始大,政由方伯”,指的就是這種情況。其實,周王朝的危機自西周末年就開始了。周厲王任用榮夷公實行“專利”,使衛(wèi)巫“監(jiān)謗”,殺戮議論國事的人,結(jié)果被“國人”(住在國都及近郊的下層貴族、士和平民)暴動趕到彘(今山西霍州),這是西周歷史上從未有過的犯上作亂的大事。其后,周宣王雖號稱“中興”,但實際上并沒有積蓄多大的力量,他軍事上連續(xù)敗于姜氏之戎,“喪南國之師”,已經(jīng)沒有實力再去控制和抵御周邊少數(shù)民族部族的入侵。周幽王時,社會矛盾更加激化,他任用“善諛好利”的虢石父為卿相,廢長立幼,引發(fā)了申后母家申侯聯(lián)合繒與犬戎對西周的進攻,加上當時嚴重的地震等自然災(zāi)害,“赫赫宗周,褒姒滅之”,王位繼承問題就像一根導(dǎo)火索,把國內(nèi)矛盾和民族矛盾的烈火點燃,終于把“赫赫宗周”燒掉了。幽王被殺,西周滅亡,但周的王位繼承問題并沒有得到解決。幽王被殺以后,申侯在魯侯、許文公等支持下,立其外孫太子宜臼于申(今河南南陽),這就是周平王。不久,虢公翰為了抵制平王,又立幽王庶子余臣于攜(后世稱攜王)。二王并立,衰敗的周處于分裂狀態(tài),面臨著新的危機。前760年,晉文侯仇執(zhí)殺攜王,周王室重告統(tǒng)一。不過,此時周已沒有力量去驅(qū)逐犬戎等強悍部族,鎬京又十分殘破,于是只好放棄舊都,在秦襄公、晉文侯、鄭武公等的護衛(wèi)下從豐鎬東徙雒邑。
后記
1997年4月,我從國家文物局調(diào)動工作至中國歷史博物館,任陳列部主任。時值俞偉超館長主持的中國通史陳列(隋唐至明清部分)修改后重新布展。同年9月,歷時九年的中國通史陳列修改工作全部結(jié)束,以嶄新面貌接待觀眾。在修改中國通史陳列的研究探討過程中,俞偉超館長、杜耀西副館長等都有在理論研究和資料積累的基礎(chǔ)上編一套書的想法,并積極支持我和陳列部的業(yè)務(wù)人員著手去做。這個項目得到陳列部同仁的積極參與。從1997年下半年起開始啟動,研究總體體例、編撰細則以及確定每卷撰稿人,接著討論試寫的樣章、樣條和部分初稿。
編輯推薦
《文物春秋戰(zhàn)國史》雖不屬于學術(shù)專著,但是,從將文物、考古資料與歷史文獻結(jié)合,通過文物去研究、闡釋歷史方面看,文物史前史顯然具有較強的學術(shù)性。我認為,以文獻研究為主的歷史學只能稱為狹義的歷史學,如何將其更好地與考古學相結(jié)合,使二者真正成為歷史科學研究的雙翼,這個問題雖已開始受到歷史與考古學界的重視,兩種學科的交流、融合也不斷產(chǎn)生著新的成果;但是目前大學歷史學科的教學內(nèi)容與教學方法,似仍未能充分重視從文獻史學與考古學兩 個方面全方位地培養(yǎng)學生,從這個角度看,文物史前史對于促進歷史學科教學的發(fā)展,特別是進一步合理化、科學化是有裨益的。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