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絲綢與絲綢之路

出版時間:2009-3  出版社:趙豐 中華書局 (2009-03出版)  作者:趙豐 編  頁數(shù):415  
Tag標簽:無  

前言

趙豐教授將他主編的《敦煌絲綢與絲綢之路》書稿交給中華書局,并索序于我。我對古代橫跨歐亞大陸的絲綢之路雖興趣甚濃,但認識尚淺,對敦煌所出古代絲織品更是毫無研究,只是我心里明白,這是一種緣分;而緣分是由比際遇更難于抵御的“因緣”所確定的,只能認可,無法推卻,所以便允諾了。先簡述“因緣”。我父親柴煥錦(1913-1996)是浙江省高級蠶桑學校(浙江絲綢工學院、浙江理工大學的前身)早期的畢業(yè)生,一生從事絲綢工藝的實踐與管理工作,晚年還擔任過浙江絲綢工學院研究生論文的答辯委員。而趙豐君正是“文革”后絲綢工學院的本科生和碩士研究生,在中國紡織大學(東華大學前身)獲得博士學位后回杭州工作,擔任了中國絲綢博物館的副館長。百廢待興之時,建設一座中國特色的絲綢博物館又正是我父親那一代絲綢工作者多年夢寐以求的,我清楚地記得他們在籌建時的喜悅之情和具體設想。至于我自己和絲綢之路及敦煌的緣起,就無需在此贅述了。去年,趙豐教授倡議成立中國敦煌吐魯番學會染織服飾專業(yè)委員會并掛靠在東華大學,我也是堅定的支持者之一。可以說,上述層層因由,促使我對作為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成果的《敦煌絲綢與絲綢之路》情有獨鐘,期盼它早日問世。

內容概要

  《敦煌絲綢與絲綢之路》以敦煌出土的自北魏到元代的絲織品,包括用織、染、刺繡——種基本技法制成的佛幡、經帙、殘片等各種以紡織纖維為材質的文物為,王要研究對象,以解放后考古發(fā)掘品為、王,同時結合國外收藏的敦煌絲織品實物,從歷史的、技術的、藝術的層面,對敦煌絲綢進行了綜合的研究。附錄“敦煌絲織品總表”和“敦煌文書中的絲綢記載”收錄了大量的絲綢信息,可以作為進一步研究的基礎。

作者簡介

趙豐,1961年出生,浙江海寧人。1997年在中國紡織大學獲工程博士?,F(xiàn)任上海東華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國家文物鑒定委員會委員。長期從事紡織史研究,出版有《唐代絲綢與絲綢之路》、《絲綢藝術史》、《織繡珍品》等多部專著,主編《敦煌絲綢藝術全集》和《中國絲綢通史》(獲首屆中華優(yōu)秀出版物獎、中國出版政府獎),曾赴美國大都會博物館、大莢博物館等進行客座研究。王樂,1975年出生,安徽合肥人?,F(xiàn)任上海東華大學講師,博士生在讀。從事染織美術史研究,助理主編《敦煌絲綢藝術全集》,已發(fā)表《敦煌幡的實物研究》、《新疆出土漢唐時期的綺織物》、《論青海阿拉爾出土的兩件錦袍》、Textiles and clothing excavated from the tombs of Buzak in Khotan等多篇論文。

書籍目錄

第一章 藏經洞絲綢的發(fā)現(xiàn)與研究第一節(jié) 斯坦因收集品的收藏與研究第二節(jié) 伯希和收集品的收藏與研究第三節(jié) 鄂登堡收集品的收藏及研究第四節(jié) 橘瑞超收集品的收藏及研究第二章 莫高窟窟區(qū)絲綢的考古發(fā)現(xiàn)第一節(jié) 南區(qū)織物的考古發(fā)現(xiàn)第二節(jié) 北區(qū)織物的考古發(fā)現(xiàn)第三章 敦煌絲綢的品種類別第一節(jié) 單色織物第二節(jié) 多彩織物第三節(jié) 染纈第四節(jié) 刺繡第四章 敦煌絲綢的圖案類型第一節(jié) 敦煌文書和壁畫中所見的紡織品圖案第二節(jié) 敦煌絲綢的圖案排列第三節(jié) 敦煌出土絲綢的圖案分期第五章 敦煌絲綢的使用形式第一節(jié) 絲綢在宗教生活中的運用第二節(jié) 絲綢在世俗生活中的使用第六章 敦煌絲綢的消費用途第一節(jié) 敦煌僧俗大眾的絲綢消費第二節(jié) 敦煌佛教教團的絲綢消費第七章 敦煌絲綢的原產地第一節(jié) 來自中國內地的絲織品第二節(jié) 番錦、胡錦和中亞系統(tǒng)織錦第三節(jié) 高離錦和朝霞錦第八章 敦煌的絲綢貿易與絲路經營第一節(jié) 絲綢作為貨幣流通第二節(jié) 敦煌與吐魯番之間的絲綢價格比較第三節(jié) 經營絲路的國家利益附錄后記

章節(jié)摘錄

插圖:四枚異向綾是出現(xiàn)最早的一種斜紋暗花織物,敦煌所見如藍色龜背紋綾(MAS.895)、藍綠色菱格紋綾(L:S.400)等均是采用3/1Z斜紋做地,以1/3S斜紋組織顯花的綾織物,花地斜紋的斜向剛好相反,由于其都采用四枚斜紋組織,地為經面斜紋、花為緯面斜紋,故準確地說應該歸類于同單位異面異向綾。六枚異向綾的出現(xiàn)較四枚異向綾略遲,如黃色花葉紋綾(MAS.890)以2/1S斜紋做地,以1/5Z破斜紋顯花,這種組織的特點是其地部和花部的組織單位及浮面均不同,因此不僅圖案輪廓清晰、效果明顯,也加強了織物牢度。同向綾最初出現(xiàn)在唐代,其中以2/1斜紋做地,以1/5斜紋起花的異單位異面同向綾最為常見,敦煌絲綢實物中如白色卷草紋綾(MAS.894)、黃色暗花綾殘片(L:S.653)等都是此類織物。同向綾中還有一類是同單位異面同向綾,其花地組織的主要區(qū)別在于浮面的不同。

后記

敦煌是一個令人著迷的地方。不用說在歷史上,有眾多的僧人、商人、軍人、藝人和行人都曾為之吸引而來到這里長駐,在近百年來,也有無數(shù)形形色色的、目的各異的人接踵而來。可以說,今天很多中國人都在關注敦煌,世界上很多人也在關注敦煌,只是視角不同而已。我們來自絲綢之府,我們也在關注敦煌。不過,我們更多關注的是敦煌的絲綢。曾經有多少絲綢在東往西來的途中經過敦煌,在絲綢之路上的這一重鎮(zhèn)駐足,展示它的風采并引領當?shù)氐臅r尚,也曾令人在一夜間變?yōu)楦缓??!盁o數(shù)鈴聲遙過磧,應馱白練到安西”(唐·張籍《涼州詞》),就是當年絲綢經過敦煌時留下的記憶和烙印。但令人遺憾的是,直到今天,關注絲綢之路上絲綢的人并不很多,從事敦煌絲綢的研究者也不是很多。于是,我們從我們的角度切入絲綢之路,我們從我們的角度走近敦煌。

編輯推薦

《敦煌絲綢與絲綢之路》由中華書局出版。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敦煌絲綢與絲綢之路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0條)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