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08 出版社:中華書局 作者:鄧廣銘 頁數(shù):239
Tag標簽:無
前言
1,應當建立一支研究宋史的宏大隊伍就我國目前對各個斷代史的研究情況來說,遼宋金史的研究是斷代史研究中一個比較薄弱的環(huán)節(jié)。與日本的遼宋金史研究情況相較,我們的研究工作,特別是在遼金史的研究方面,也得承認是落后一些的?,F(xiàn)在只談談宋史的研究。宋史研究在近代之所以不曾得到長足的發(fā)展,原因之一,應在于前代人沒有給我們遺留下較多的研究成果。《宋史》一書在元代末年修成以后,明代即有很多學者對之很不滿意,有的要重修而未果,例如湯顯祖、歸有光等;有的則已經有了成書,例如王洙的《宋史質》、柯維騏的《宋史新編》、錢士升的《南宋書》等。但明代學風,馳騖于空疏議論者較多,而篤實縝密則非所趨重,故上舉諸入,不論已有成書與否,其著眼點之所在,都不外乎“史法”、“義例”、“文章”、“褒貶”等事,卻不注意對元修《宋史》史料的增補和失誤的訂正諸方面,對后來之研究宋史者實無多少助益可言。清代的史學家們,包括乾嘉學派的人物在內,因大都沒有機會看到《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和《建炎以來系年要錄》等書,所以致力于宋代史事之研究而寫成專書者,僅有清末陸心源的《宋史翼》諸書是頗見功力之作。
內容概要
《宋史十講》為鄧先生宋史論文的選集,內容涉及政治、經濟、軍事、思想文化、社會生活等諸方面,按專題課的形式編排。 作者不僅對宋代重大歷史事件與歷史人物,如趙匡胤、太宗即位之謎、慶歷新政、王安石變法、岳飛、辛棄疾等進行了考查與評價,而且對北宋的開國和皇位繼承、北宋的家法和政治改革運動、北宋的募兵制度與當時積貧積弱和農業(yè)生產的關系、王安石的“三不足”精神、南宋初年對金斗爭中的問題等作了深入的探討與研究。作者不但從宏觀上對宋代文化的高度發(fā)展和文化政策的關系以及宋學予以論述,并對宋學和理學加以辨析,糾正了自己以前的提法,而且對王安石在北宋儒家學派中的地位、周敦頤的師承與傳授以及朱熹和陳亮關于王霸義利的爭論等具體問題詳加闡釋。另外,作者還對北宋中葉一群失意官僚的聚會餐以及王安石與蔡京的飲食進行描述,再現(xiàn)了歷史人物的日常生活狀態(tài),也是宋代社會生活的一個側影。
作者簡介
鄧廣銘(1907—1998),著名歷史學家。字恭三。1907年出生于山東省臨邑縣。1936年畢業(yè)于北京大學史學系,此后傾畢生精力從事中國古代史特別是唐宋遼金史的教學與研究。1945年任復旦大學史地系教授。1950年起任北京大學歷史學系教授?!拔母铩焙螅鋈伪本┐髮W歷史學系主任。中國中古史研究中心主任,曾經擔任全國政協(xié)委員,全國政協(xié)文史資料委員會副主任,全國高等院校古籍整理研究工作委員會副主任等職,并曾先后當選為中國史學會主席團成員、中國宋史研究會會長。被學界譽為“二十世紀海內外宋史第一人”。其學術著述被匯集為十卷本《鄧廣銘全集》。
書籍目錄
談談有關宋史研究的幾個問題(代前言)/1第一講 論趙匡胤附:陳橋兵變黃袍加身故事考釋/13第二講 宋太祖太宗皇位授受問題辨析1.辨杜太后榻前遺命之說/262.辨宋太祖素欲傳弟之說/313.辨趙普錄遺命藏金匱之說/344.太宗居藩邸時恣縱不法諸事考略/365.燭影斧聲與太宗之逆取/39附:試破宋太宗即位大赦詔書之謎/46第三講 宋朝的家法和北宋的政治改革運動1.宋太祖、太宗的創(chuàng)法立制和宋朝家法的形成/572.慶歷新政與王安石的變法/623.王安石變法的失敗與宋朝家法的關系/69第四講 北宋的募兵制度及其與當時積弱積貧和農業(yè)生產的關系1.北宋政權賦予募兵制度的種種妙用/752.募兵制度是北宋王朝“積弱”的重要原因之一/793.募兵制度是北宋王朝“積貧”的主要原因之一/834.募兵制度給予北宋農業(yè)生產的影響/90第五講 王安石變法革新的精神支柱——“三不足”精神1.“天變不足畏”/1032.“祖宗不足法”/1063.“流俗之言不足恤”/110附:王安石在北宋儒家學派中的地位/115——附說理學家的開山祖問題第六講 南宋初年對金斗爭中的幾個問題1.南宋初年政府內部抗戰(zhàn)派與屈服投降派的斗爭/1312.秦檜的當權及其出賣祖國的罪惡活動/1353.圍繞著所謂紹興和議的斗爭/138附:有關岳飛評價的幾個問題/145第七講 愛國詞人辛稼軒1.一個具有高度愛國主義精神的斗士/1632.一個有良心、有才干的地方官/1673.辛稼軒的詞/170第八講 宋代文化的高度發(fā)展與宋王朝的文化政策第九講 略談宋學1.應當把宋學和理學加以區(qū)別/1892.宋學是漢學的對立物,是漢學引起的一種反動/1903.佛教和佛學對晚唐至北宋的儒家的影響/1914.在建立宋學進程中幾名最突出的人物/194附一:關于周敦頤的師承和傳授/200附二:朱陳論辯中陳亮王霸義利觀的確解/216第十講 北宋中葉一群失意官僚的聚餐會附:王安石與蔡京的飲食/229附錄自傳/231出版后記/239
章節(jié)摘錄
宋太祖奪后周的天下于孤兒寡婦之手,卻不料他的天下也被別人在孤兒寡婦的手中劫奪了去。當宋太祖開國之后,曾用盡心計,立定了許多防微杜漸的政策,卻也不料“季孫之禍,不在顓臾,而在蕭墻之內”。劫奪的人非他,即太祖的介弟趙光義,廟號稱為太宗者是。我說太宗的繼統(tǒng)是用劫奪的手段取得的,這不唯與歷來談這問題的人的意見相反,即現(xiàn)今也尚有許多人對這問題仔細研究推考,所得出的結論,也和我在上邊所說的大不相同。我知道,在現(xiàn)今也還能夠找到很多很多的史料,可以證明上邊我那個說法是不對的。把這許多史料歸納起來,我們可以分作兩類:第一類是可以證明宋太祖太宗之兄終弟及,乃是出于他們的母親杜太后的意思的;第二類,則可證明這傳弟而不傳子的主張,一切皆出于太祖本人。所可惜的,是這兩類材料多少總有些歧互難合之處,因而它們并不能并行不悖。自然,人們還可以說,只須二者之中有一類是可以信靠的史料,豈不也就很夠推翻上邊的那項結論了嗎?無奈,這兩類史料又不是正相反背著的,因而,證明了此一類之為偽,仍不足表明另一類之必真。我說的這兩類史料,其中所舉述的事由雖不相同,而其說明宋太宗之承統(tǒng)乃是受有遺命的,則并無二致。我以為,假如這兩項遺命中之任何一項,不論是杜太后的或宋太祖的,在當時確實是太宗承統(tǒng)的依據(jù),則在他繼承帝位之初,必即應昭告天下,俾眾周知。若然,則在所公布的一項材料之外,便絕無另行制造一種理由或藉口的需要,且亦根本無此可能。然而,當太宗即位之初,想來必正是群情危疑,眾口悠悠之際,他卻實在并沒有宣告任何一項遺命以杜眾口而塞疑竇。是則太后或太祖之果曾有遺命與否,大可懷疑,因而在這兩項史料當中,是否果有可以憑信的一種,也自然難以遽定了。這兩類史料出現(xiàn)的時間而論,大都是在太祖去世之后不久,便陸陸續(xù)續(xù)地相繼問世了。
后記
鄧廣銘先生是我國著名歷史學家,被學界譽為“二十世紀海內外宋史第一人”。本書為鄧先生宋史論文的選集,內容涉及政治、經濟、軍事、思想文化、社會生活等諸方面,以專題課的形式編排。我們除作更正訛誤、統(tǒng)一體例、核對引文等必要的編輯工作外,其他則一仍其舊,保持作品原貌。需要說明的是,為方便讀者了解鄧先生的治學方法與學術歷程,特把《談談有關宋史研究的幾個問題》作為本書的代前言,并把作者為《鄧廣銘學術論著自選集》寫的“自傳”附在書后。
編輯推薦
《宋史十講》的代前言《談談有關宋史研究的幾個問題》和所附《自傳》,為讀者了解鄧先生的治學方法與學術歷程提供了方便。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