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08-10 出版社:中華書局 作者:陳直 著 頁數(shù):318
Tag標(biāo)簽:無
前言
吾家四弟進宦近以所著《讀金日札》二冊寄余,屬為點定。展讀既竟,因?qū)懞笮?,以論次之。其考釋文字者:如《叔夷鑄》“遙或徒四千,為女?dāng)冲肌?,進宦說:遙為匋之詭異字、從女謂齊國之女鐵匋工。古匋文有“楚城遷蕈里妁”、“里口女烏”,皆可參證。如《毛公鼎》“亡不閏于文武耿光”,進宦說:《左傳.文六年》:“親帥扦之”,杜注:“扦,衛(wèi)也”,本銘謂:“無不扦衛(wèi)文武之耿光”,特假借里闬之閏為之。如《取虜盤》“用剩之麗”,進宦說:《說文》“職或作肢,體四胑也,從肉,只聲”,《孟子》“四肢之于安逸”,《荀子》“如四職之從心”;據(jù)此,只、支二字古通用,本銘“麗熾”字,當(dāng)即“妓”之或體;《埤蒼》云:“妓,美女也”,本銘“麗妓”,蓋取于美女之義。如《齊國差瞻》“侯氏毋瘩毋08”,進宦說:末一字或釋為癘,或釋為瘋;余釋為痦字,《列子.楊朱篇》云:“薦以粱肉蘭橘,心況痛體煩”,本銘謂祝齊侯無災(zāi)害、無煩郁也。如《虢季子白盤》銘中三“賜”字皆作“旸”,從目不從貝;進宦說:《考工記》云:“去一以為賢”,鄭注“賢,大穿也”,賢無大訓(xùn),賢當(dāng)作腎;《說文》“腎,大目也”,可證;《考工記》以賢為腎,猶本銘以賜為賜也。如《秦右庶長歜封邑陶券》,進宦說:券文之右庶長歜,疑即壽燭;(家保之兄云:丞相觸戟亦當(dāng)為壽燭所造。)
內(nèi)容概要
《讀金日札 讀子日札》包括《讀金日札》和《讀子日札》?!蹲x金日札》為陳直先生研究金文的專著,內(nèi)容分為文字通義、傳世銅器、發(fā)掘銅器、璽陶簡石四類,時限上自殷商,下迄嬴秦。所論不僅對古銅器銘文的字義、句意多有創(chuàng)見,而且還闡發(fā)了其中有關(guān)國家、政治、官制、生產(chǎn)、科技、醫(yī)學(xué)等方面的內(nèi)涵。《讀子日札》是陳直先生研讀《墨子》、《荀子》、《韓非子》、《呂氏春秋》、《淮南子》五種子書的札記,他利用自己在古文字及秦漢典章制度方面的深厚功力,對前人舊說多所糾謬,發(fā)人所未發(fā)。今將兩書匯為一冊,收入《摹廬叢著》出版。
作者簡介
陳直,原名邦直,字進宧(宜),號摹廬,又號弄瓦翁。祖籍江蘇鎮(zhèn)江,遷居江蘇東臺。生于1901年3月13日。1980年6月2日在西安逝世,終年80歲。生前任西北大學(xué)歷史系教授,考古研究室與秦漢史研究室主任,西北大學(xué)學(xué)術(shù)委員,西安市文物管理委員會委員,陜西省政協(xié)委員,陜西省社聯(lián)及史學(xué)會顧問,中國考古學(xué)會理事,中國秦漢史研究會籌備小組組長等職。
書籍目錄
讀金日札序序凡例引言卷一 文字通義(甲編三十四篇,乙編二十四篇,附編三篇)甲編一 王若曰二 中三 艾四 壯五 召六 咸七 冊八 勾鑃九 章十 農(nóng)十一 虎十二 飲十三 酓章 酓忎十四 射十五 無十六 國十七 貝十八 旗十九 二十 鼎二十一 年二十二 稻二十三 寶二十四 伯仲二十五 裹二十六 馬二十七 鈇二十八 非余二十九 冬三十 鑄三十一 陳三十二 萬 ……乙編卷二 傳世銅器(甲編五十四篇,乙編四十九篇,附編十篇)甲編乙編附編卷三 發(fā)掘銅器(甲編二十七篇,乙編四篇)甲編乙編卷四 璽陶簡石(甲編二篇,乙編十篇,附編一篇)甲編乙編附編卷五 墨移遺札后記
章節(jié)摘錄
插圖:
后記
余之草此稿,僅略記心得,未敢語于著述之林?,F(xiàn)以影印在即[陳直先生生前,有出版社曾欲出版《讀金日札》,后未果——編者注],覺《通義》中說章、年、稻、冬四字,多所未要,應(yīng)即刪除,但原稿不便涂正,特在此聲明收回。其它在《通義》中說召、寶、貝三字,皆根據(jù)于新石器時代實物而產(chǎn)生此說。又說國、鼎、馬等字,則屬于一家之言。此外,如說叔夷鐘、秦公簋、膚侯少子簋、子烙跡子壺、(巨又)膚盤、龍節(jié)、吳王光鑒、鄂君啟節(jié)、燕王職戈等器,尚有可存之價值。另有說楚王舍專鼎,以共栽棠句指為用大塊肉湯盛鼎以祀祖。魯省某君見之,詫為戰(zhàn)國時無白湯之炮制法,湯為孟子冬日飲湯之湯。余之臆說,實則符合于百家爭鳴之旨,亦不與某君斷斷置辯也。
編輯推薦
《讀金日札 讀子日札》由中華書局出版社出版。
圖書封面
圖書標(biāo)簽Tags
無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