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文論在中國的命運

出版時間:2008-08  出版社:中華書局  作者:代迅  頁數:313  字數:200000  
Tag標簽:無  

前言

文學研究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與文化研究緊密結合在一起,而由于異質于西方文化的東方各國的介入,比較文學也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與比較文化緊密聯系在一起。本來,中國在文學與文化上的對話與比較意識是在與西方文化接觸后被逼出來的;而今,面對西方文化的強勢姿態(tài),中國主動認同文化的多元化,并且以多元之中的一元尋求與世界各國文化的對話。中西比較文學作為跨文化的文學對話,首先應該尋找二者之間的共同話語,否則,對話就沒有契合點,就會各說各的。錢鍾書、葉維廉、劉若愚等學者在這方面已取得了一些成績。不過,隨著對話的深入,跨文化的中西文學展現出來的更多的將是差異性,甚至一些基本概念也具有不可翻譯性。因此,如何站在當代學術的前沿,對中西文學進行整合,并從中概括出真正意義上的“總體文學”,將是跨文化的中西比較文學的主旋律,也是我們這套叢書的宗旨。我們這套叢書也有撥亂反正的意圖。一般來講,文明之間的碰撞、沖突與交融,有一個規(guī)律性的過程,就是從一廂情愿的生搬硬套到較為客觀的對話與比較。譬如,佛教初人中國,一般人就以道家的語匯去生搬硬套,后來才發(fā)現佛學與道家的差異。

內容概要

上個世紀90年代以來,中國思想界的主流經歷了重大轉折,全球化潮流與本土化思潮劇烈沖撞,文化相對主義盛行,西方文化的強權和中國傳統的斷裂被認為是當今中國文論弊端的根源所在。作者不滿于既有的中西二元對立的僵硬設定.更不贊成以文化霸權取代真理性內容的流行觀念,從歷史材料出發(fā),力圖還原中西文論各自復雜多樣的多元傳統,探究異質文論之間的相互滲透與流動。在跨文化與跨學科的學術視野中,盡可能詳人之所略,在恢復歷史原貌的基礎上,突破定論。

作者簡介

代迅,1963年生,博士生導師,現為西南大學教授。任重慶市美學學會會長等職。多次主持教育部和重慶市社會科學項目,發(fā)表學術論文110余篇,著作有《斷裂與延續(xù)中國古代文論現代轉換的歷史回顧》、《文學理論與批評實踐》等。曾獲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建所50周年《文學

書籍目錄

序前言第一章 困惑與選擇:在本土與異質之間   第一節(jié) 跨文化視野中的中國文論   第二節(jié) 傳統文論在西方沖擊下的現代命運第二章 俄蘇文論:非季莫菲耶夫體系的斑駁投影   第一節(jié) 不應遮蔽的身影:普列漢諾夫   第二節(jié) 革命與藝術:盧那察爾斯基文化詩學問題   第三節(jié) 列夫·托爾斯泰的藝術理論與中國文論兩種傳統第三章 不協和音:主流文論話語的多面性   第一節(jié) 民粹主義與中國現代文藝思潮   第二節(jié) 馬克思主義文藝遺產及其語境化   第三節(jié) 古典主義與中國當代革命文學第四章 滲透與交叉:西方文論在中國的復雜境遇   第一節(jié) 西方多元話語與當代美學主流   第二節(jié) 異質性彰顯:新批評在中國的命運   第三節(jié) 相通與趨同:身體美學的進展第五章 主體與選擇:中國中心的學術視野   第一節(jié) 跨語際旅行:“文化霸權”的話語實踐   第二節(jié) 文化研究:全球化時代的中國文論何處去?   第三節(jié) 由來和發(fā)展:中國古代文論的現代轉換第六章 對接與融通:西方文論中國化的基本途徑   第一節(jié) 中西詩學的融匯與挪移   第二節(jié) 漢譯西方文論結語 去西方化與尋找中國性后記

章節(jié)摘錄

周揚翻譯理論活動的一個基本特點,是高度重視文藝的政治實用性,強化宣傳意識。美國左翼作家辛克萊有一句名言:“一切的藝術是宣傳,普遍的不可避免地是宣傳。”這實際上是馬克思在《致斐迪南.拉薩爾》中明確地批評過的將文藝等同于單純的思想傳聲筒的觀點,但是周揚對辛克萊的這句話卻極為推崇,這其實也是當時大多數左翼文藝家和理論家的觀點。中國普羅文學的出現和發(fā)展,強調文學的階級性和革命性,這和世界范圍內左翼文學的發(fā)展是同步的,或者說,就是蘇聯、日本等國的左翼文學直接搬運到中國的結果。就連左聯成立大會上通過的行動總綱領,根據參加過左聯籌備工作的老人回憶,也是由馮雪峰參照蘇聯“拉普”和日本“納普”的幾個綱領、宣言起草的②。當時周揚的主要譯介著作有《辛克萊的杰作:林莽》、《十五年來的蘇聯文學》、《高爾基的浪漫主義》、《關于“社會主義的現實主義和革命的浪漫主義”》等。這些譯作集中注意力于文藝的政治利器功能,主要是趨時和實用,而文藝的自身規(guī)律與審美特征則受到冷落和蔑視。這里最重要的價值尺度是“政治優(yōu)先”。應當承認,周揚的翻譯活動是極富代表性的,和梁啟超等人可以說是一脈相承。這不僅屬于周揚個人,也反映了近百年中國輸入西方文論的基本特征和規(guī)律。

后記

此書是教育部課題規(guī)劃課題"西方文論中國化問題研究"和重慶市文科基地中國詩學中心重點課題"漢譯西方詩學研究"的結題成果,曾獲得西南大學"育苗基金"資助。獲得這些課題的資助都是在2001年以后,主要內容也是在這些年寫成,但是實際情況并非完全如此,本書的起源可以追溯到20世紀90年代中期。那時中國思想界的主流正在經歷一個重大轉折,從80年代的全盤西化論和藍色文明論悄然出局,國學熱驟然復興,全球化潮流與本土化思潮之間劇烈沖撞,亨廷頓本人認為僅僅是一種假設的文明沖突論,在我們這里卻成為不證自明的真理被到處引用,文化相對主義盛行一時,反本質主義為眾多學人所信奉,異質文化、文化霸權成為我國思想文化領域的關鍵詞,先進與落后之辨已經落伍,中西之辨壓倒一切,中西之間的二元對立變成了互不相容的僵硬對立,中國現代文論因其異質文化因素痛遭貶斥,西方文化的強權和中國傳統文化的斷裂被認為是當今中國社會文論乃至文化領域中所有弊端的根源所在。流行的未必是合理的。本書作者對這些觀點心存疑慮,試圖在自己所研究的領域內,從中國現代文論的現實發(fā)展中尋找答案。

編輯推薦

《西方文論在中國的命運》是一部有較高理論水平的著作,它所探討問題的前沿性和討論的深度,都是值得肯定的。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西方文論在中國的命運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4條)

 
 

  •   文學理論工作者值得一看
  •   西方文論的中國化,在中國已成了不爭的事實。但是中國文論卻未能西方化,這也是事實。所以宇文所安提出的“文化全球化”只是個理想,未來大趨勢可能是這樣的,世界大同了嗎。所以,現在的跨文化的對話是必須的。這本書提供了一些學理的依據。
  •   西方文論在中國的命運,有點意思!??!
  •   但都是泛泛而談,沒多少深度,買后挺失望的。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