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08-11 出版社:中華書局 作者:李無未,李紅 著 頁數(shù):336 字數(shù):250000
內容概要
《宋元吉安方音研究》1992年3月,一個偶然的機會使我對《九經(jīng)直音》音注俗讀產(chǎn)生了興趣,閱讀過程中當然存有不少的疑問,我便帶著一些問題向吉林大學許紹早、林法兩位教授以及吉林省社會科學院寧繼福研究員請教,經(jīng)過幾次深入的討論,使我明確了研究《九經(jīng)直音》的一般性目標。寧繼福研究員還有意提示我與臺灣學者竺家寧教授取得聯(lián)系,竺家寧教授也熱情地寄來了一些有關他研究《九經(jīng)直音》音注的資料,從而擴大了我的學術視野。恩師唐作藩教授多方面悉心關照與督促,更堅定了我繼續(xù)研究《九經(jīng)直音》的信心。
書籍目錄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jié) 吉安及吉安語音 一、吉安歷史及人口 二、吉安方言語音 第二節(jié) 吉安方言語音歷史的研究 第三節(jié) 研究宋元吉安方音的意義 第四節(jié) 研究宋元吉安方音的方法 一、與宋元吉安方音相關文獻的計算機處理方法 二、宋元吉安方音文獻音系與現(xiàn)代吉安方音音系的歷時比較 三、相關語音的共時比較 四、其它具體研究方法第二章 與宋元吉安方音相關的文獻 第一節(jié) 與宋代吉安方音相關的文獻 一、《九經(jīng)直音》與《示兒編》 二、歐陽修等吉安人詩詞用韻文獻 第二節(jié) 與元代吉安方音相關的文獻 一、元代吉安籍文人古體詩用韻材料 二、元代其它文獻材料第三章 宋元吉安方音聲母系統(tǒng) 第一節(jié) 唇音 第二節(jié) 牙音 第三節(jié) 舌音 第四節(jié) 齒音 第五節(jié) 喉音 第六節(jié) 半舌音和半齒音 第七節(jié) 聲母情況總結第四章 宋元吉安方音韻母系統(tǒng) 第一節(jié) 《九經(jīng)直音》直音韻母 一、通攝 二、江攝 三、止攝 四、遇攝 五、蟹攝 六、臻攝 七、山攝 八、效攝 九、果攝 十、假攝 十一、宕攝 十二、梗攝 十三、曾攝 十四、流攝 十五、深攝 十六、咸攝 第二節(jié) 元代吉安籍文人古體詩用韻 ……第五章 宋元吉安方音聲調系統(tǒng)第六章 宋元吉安方音與《中原音韻》、贛方音的關系主要參考文獻后記
章節(jié)摘錄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jié) 吉安及吉安語音 一、吉安歷史及人口 吉安市,位于江西省中西部贛江中游,總面積為25271平方公里,至2002年末,全市總人口473萬人?! 〖驳臍v史非常悠久。吉安市河東案山古文化遺址表明,早在5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時期就有人在這里繁衍生息。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分天下為三十六郡,在九江郡始置廬陵縣,所以吉安市古稱廬陵。漢代廬陵屬豫章郡,三國時期孫策分豫章郡置廬陵郡。隋開皇十年(590),改廬陵郡為吉州。此后幾次由吉州改名為廬陵,或由廬陵改為吉州。元代元貞元年(1295),改吉州路為吉安路,寓“吉泰民安”之意,轄吉水、安福、泰和、永新四州五縣,“吉安”之名自此始。此后,明清兩朝雖曾廢吉安路為吉安府,但基本上沿用舊名。1914年,置廬陵道于宜春,轄21縣,包括吉安縣。1926年廢廬陵道,吉安直屬江西省?! ?949年設吉安專區(qū)。1968年改吉安專區(qū)為井岡山地區(qū)。1979年再度改為吉安專區(qū)。2000年5月11日,經(jīng)國務院批準,建立地級吉安市,轄吉州區(qū)、青原區(qū)、井岡山市和吉安、泰和、萬安、遂川、永新、永豐、吉水、峽江、安福、新干10縣,257個鄉(xiāng)鎮(zhèn),3150個行政村。公元2年,廬陵縣人口數(shù)為19553人,這是吉安歷史上最早的人口數(shù)記錄。公元140年,人口上升到79471人,為吉安歷史人口發(fā)展的第一個時期。西晉時期廬陵郡人口數(shù)下隆到31271人,這時期是吉安歷史上人口數(shù)的第一次低谷期。隋唐時期是吉安歷史上人口的第二個發(fā)展時期。
圖書封面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