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08-8 出版社:中華書局 作者:沈祖棻 著 頁數(shù):312
Tag標簽:無
內容概要
新穎別致的審美眼光和連類而及的評析方法不僅使宋詞名作的意蘊得到新的闡釋,也使傳統(tǒng)的詩歌鑒賞理論得到了新的理解和升華。
作者簡介
沈祖棻(1909-1977),女,浙江海鹽人。1934年、1936年先后畢業(yè)于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系和金陵大學國學研究班。曾在成都金陵大學、華西大學、江蘇師范學院、南京師范學院、武漢大學執(zhí)教。主要著作有:《微波辭》、《涉江詞》、《涉江詩》、《宋詞賞析》、《唐人七絕詩淺釋》、《古典詩歌論叢》、《古詩今選》等(后兩種與程干帆合著)。
書籍目錄
無名氏(一首)菩薩蠻(平林漠漠煙如織)范仲淹(一首)漁家傲(塞下秋來風景異)張先(三首)一叢花令(傷高懷遠幾時窮)天仙子([水調]數(shù)聲持酒聽)醉垂鞭(雙蝶繡羅裙)晏殊(二首)蝶戀花(檻菊愁煙蘭泣露)破陣子(燕子來時新社)歐陽修(一首)踏莎行(候館梅殘)柳永(七首)雨霖鈴(寒蟬凄切)曲玉管(隴首云飛)夜半樂(凍云黯淡天氣)卜算子慢(江楓漸老)安公子(遠岸收殘雨)八聲甘州(對瀟瀟暮雨灑江天)望海潮(東南形勝)晏幾道(六首)蝶戀花(醉別西樓醒不記)阮郎歸(天邊金掌露成霜)鷓鴣天(小令尊前見玉簫)臨江仙(夢后樓臺高鎖)鷓鴣天(彩袖殷勤捧玉鐘)浣溪沙(日日雙眉斗畫長)蘇軾(二首)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念奴嬌(大江東去)秦觀(六首)八六子(倚危亭)滿庭芳(山抹微云)浣溪沙(漠漠輕寒上小樓)望海潮(梅英疏淡)……賀鑄(四首)邦彥(七首)李清照(五首)姜夔詞小札張炎詞小札附錄后記
章節(jié)摘錄
菩薩蠻無名氏平林漠漠煙如織,寒山一帶傷心碧。暝色入高樓,有人樓上愁。玉梯空佇立,宿鳥歸飛急。何處是歸程?長亭連短亭。這首詞相傳是李白所作,最初著錄于北宋釋文瑩的《湘山野錄》。據(jù)說,魏泰在鼎州(今湖南常德)滄水驛驛樓的墻壁上看到這首詞,不知道是什么人做的。后來到了長沙,在曾布家中得見古集,才知道是出于李白之手。古集,亦作古風集,今天已經完全不知道是一種什么書。但從此,這首詞就算是李白的作品了。但從明朝胡應麟的《莊岳委談》起,就因為(菩薩蠻]一曲,據(jù)唐人蘇鶚《杜陽雜編》的記載,始于晚唐宣宗的時候,生活在盛唐時代的李白不可能用這個調子填詞,疑心它是出于晚唐人的手筆,而嫁名于李白。近人況周頤的《餐櫻廡詞話》則舉出[菩薩蠻]的曲名,已見于盛唐時代人崔令欽的《教坊記》,以證其早出,可被李白采用。而浦江清先生《詞的講解》則又說《教坊記》既系雜記教坊掌故的書,后人自然可以隨時增編,并不能斷定(菩薩蠻]曲在李白時即已存在,從而將此詞的著作權歸之李白。我們認為,圍繞著(菩薩蠻]這個曲調出現(xiàn)的遲早進行爭論,似乎難以解決此詞是否屬于李白這個問題。我們可以走另外一條路,就是從詞體的發(fā)展來考察,看這首詞的題材、風格等是否可能出現(xiàn)在盛唐時代。答案是否定的。中唐文人開始偶爾填詞,從韋應物以迄白居易、劉禹錫的作品,大體上是民歌的摹仿。但從溫庭筠以下,就更其文人化了,而且走上了“自南朝之宮體,扇北里之倡風”(歐陽炯《(花間集)序》)的道路。像這首[菩薩蠻]中所表現(xiàn)的羈旅行役之感,在晚唐、五代詞中是十分生疏的,其所表現(xiàn)的闊大高遠的境界、渾厚清雅的風格,也完全擺脫了花間派以綺艷風情為主的影響。如果拿溫庭筠著名的十四首和韋莊著名的五首[菩薩蠻]與這首詞對照,就不難看出,它不但不可能出于盛唐李白之手,也不可能如胡應麟所推斷的,出于晚唐溫庭筠一輩人之手,而應當如浦先生所推斷的,是北宋前期的產物。當時人將其嫁名李白,無非是想為這首詞增高地位,使它得以流傳。這一點,倒是達到了目的。其實,這首詞是否李白所作,并非重要問題。它是一首杰作,決不會因為不是李白所作而減價;李白是一位偉大的詩人,也決不會因為作了這首詞而增價。
后記
這是亡妻沈祖菜的一部遺稿,是從她多年從事教學和研究工作積存下來的有關宋詞的著述中選錄出來的?!侗彼蚊以~淺釋》是一部沒有寫完的講課筆記。好些年前,她曾經有個機會和幾位青年教師、研究生一起學習宋詞。他們之中有人說:有的宋詞不大好懂,特別是婉約派的藝術表現(xiàn)手法方面;同樣,古代詞論家對于這些詞的批評也不大好懂;要批判其思想內容比較容易,要肯定其藝術技巧則比較困難。她感到這些話很有意思,也很中肯綮,因而就根據(jù)他們提出的具體要求和篇目比較詳細地為他們講說了一個時期。由于這些同志都已經在大學中文系畢業(yè),有較豐富的文學史知識,也具有較強的批判能力,所以她在講課時,就側重在每一篇詞的藝術技巧的分析方面,也側重于婉約派的作品;同時也由于當初并沒有想將這個課程當作一般的詞選來講,而主要是企圖解決學習者所遇到的問題,所以入選各家篇目的多寡,并不完全反映其在詞史的地位。
編輯推薦
《宋詞賞析》由中華書局出版。中新穎別致的審美眼光和連類而及的評析方法不僅使宋詞名作的意蘊得到新的闡釋,也使傳統(tǒng)的詩歌鑒賞理論得到了新的理解和升華。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