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08-04 出版社:中華書局 作者:吉川幸次郎 頁數(shù):261 譯者:錢婉約
Tag標簽:無
內容概要
1928年4月到1931年2月,吉川幸次郎在北京度過了將近三年的留學生涯。 在此之前,他曾于1922年春,第一次到中國旅行。他獨自·人游覽了上海、蘇州、杭州、鎮(zhèn)江、南京等中國南方城市,18歲少年敏感的心被美麗的江南景物所深深陶醉,不由得深情感嘆道:“中國,天生是我的戀人!” 三年的留學生活,更加深了吉川幸次郎深厚的中國情結。這一時期及此后的一段時間內,吉川不僅在學術研究的價值取向、方式方法上,而且,在生活處世的農(nóng)著談吐、行為舉止、甚至思想情感上,都熱衷與中同趨同。以至于多次被人誤認作是中國人。
作者簡介
吉川幸次郎(1904—1980),生于日本神戶,1923年進入京都大學文學部學習,主要在狩野直喜的指導下學習。此外還學習東洋電學。1928年4月,前往北京留學。吉川幸次郎是日本中國文學研究家,京都大學教授,一生著述等身,尤以元雜劇研究、杜甫研究等方面的卓越成就著稱于國際漢學界。其主要著作有《尚書正義》《唐宋傳奇集》《杜甫筆記》《陶淵明傳》等。
書籍目錄
總序譯者前言一 我的留學記 留學之前 把中國作為中國來理解 在尊重西歐的風潮中 京都學界與清末古典學者的接觸 與從中國來的留學生的交往 被中國文學的“日常性”所吸引 清朝的學問與歐洲近代思想 一定要自己親自去力行 毫不做作的人道主義和纖細的魅力 中國研究在京都大學的位置 對現(xiàn)代中國的關心 了解中國的一切 初次到中國:江南的輝煌和富裕 留學期間 種種幸運 到達北京之前 延英舍——寄宿的日常生活 整日埋頭于語言學習 到北京大學當旁聽生 張作霖的北京撤退——北京大學的復興 轉變期的北京大學 大學、學派、學者——激烈的對立 黃侃給予我的感動 與書店打交道,在北京大學聽課 劇院·飯店·名勝古跡 到江南——我被當作中國人 留學收獲 做學問的態(tài)度和方法二 中國印象追記 雷峰塔 C教授 來薰閣琴書店——琉璃廠雜記 琉璃廠后記 南京懷舊絕句 高郵舊夢 購書懷舊絕句 《雨窗欹枕集》和我 柳絮漫話 隨筆三篇 中國的警察 法隆寺的松 中國思想史上的人 中國人與法則 中國人與宗教 中國人的幻想力 兩個中國——中國的城市與農(nóng)村 中國人的日本觀和日本人的中國觀 三 中國文學論 中國文學史之我見 中國文學中的希望與絕望 中國文學所體現(xiàn)的人生觀 中國文學的政治性 史傳的文學 中國文學與外國文學 中國的文學革命后記
章節(jié)摘錄
一 我的留學記留學之前把中國作為中國來理解——先生最初雖然是在入大學前就到上海旅游過一個月,作為留學生在北京,則是在1928年即昭和三年先生25歲的春天,到1931年即昭和六年先生28歲的春天這三年間,留學結束后,又往江南轉了一圈,然后回國。這期間所接觸到的民國初年學界的情況,在北京的所見所聞等,如能給我們后學講講,將是十分有益的事。今天獲得這一機會,想先請先生談談留學之前的情況,即先生是怎樣與中國文學結緣的,留學之前日本學界的有關狀況等等。首先從為什么要去中國留學談起吧。那時的京都大學文學部有三種講座,持續(xù)至今仍是這樣,即中國哲學史,那時叫支那哲學史;中國語學、中國文學,那時叫支那語學、支那文學以及東洋史學,這三個講座也可叫三個學科。這三個學科畢業(yè)的學生,原則上都必須到中國去留學。因為這三個學科的畢業(yè)生很少,所以都去留學,首先有這種可能性。其次,做中國的學問不可以從來未去過中國。這在最近以人文科學研究所的河野所長為團長的中國訪問團一行在中國的座談會上的講話,也有所反映,據(jù)朝日新聞社刊出的座談會記錄《中國紀行30日》中,島田虔次君有十分恰當?shù)恼撜f。他說:京都的支那學是以與中國人相同的思考方法、與中國人相同的感受方式來理解中國為基本學風的。為此,如果不去中國留學就不可能做好中國的學問,這已成了一種規(guī)則。我是1923年即大正十二年人京都大學中國文學科的,1926年即大正十五年畢業(yè)。畢業(yè)后去中國是既定的計劃中的事,所以說,留學在那時是普通的事情。
編輯推薦
《我的留學記》主要收錄自中日建交的1871年至1920年前后的游記,但其中也有一部1862年“千歲丸”航渡上海上海時的比較全面的見聞資料。《我的留學記》由譯者根據(jù)《吉川幸次郎全集》編選而成,包括三個部分內容:第一部分《我的留學記》,這是吉川先生晚年對其北京留學經(jīng)歷的訪談形式的回憶錄。第二部分《中國印象追記》,這是作者歸國后陸續(xù)寫下的對中國的追憶性隨筆,包括情感性的懷人篇什和學理性的評論篇什。第三部分《中國文學論》,這主要是從《吉川幸次郎全集》的第一、第二卷中,選出的代表其中國文學總論性質的若干篇論文,以使專業(yè)的或非專業(yè)的讀者,大致了解這位日本中國文學研究大家的中國文學觀。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