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08-08 出版社:中華書局 作者:許威漢 頁數(shù):523
前言
在拙著《語林探勝》(中州古籍出版社1997年)出版之后,感觸良多。該書的編審寫了“內(nèi)容提要”提醒讀者注意,“本書從不同的方面不同的角度系統(tǒng)地反映和研析了古代及現(xiàn)代的語文諸現(xiàn)象,涉及文學及有關邊緣學科,巧妙地用通俗流暢的語言表達了本屬深奧難懂的學術研究成果,使‘陽春白雪’變成了‘曲高和眾’的雅樂,有利于增進知識、提高閱讀、欣賞與表達能力,對廣大語文愛好者及語文工作者頗具參考價值”?! ∩鲜黾巫u,愧不敢當,唯愿以為永生之鼓勵與鞭策,俾老馬奮蹄再盡余力。今另積有拙文近百,經(jīng)篩選,愿繼就教于同道學人。許多篇為近年新作,不避谫陋,酌選若干有重要見解者,長論短議(長論三萬余字,短的一二千字),兼收并蓄,集結成冊。記得一位同鄉(xiāng)前輩著名數(shù)學家在給我頒發(fā)“上海市高校文科著作、論文特等獎”時說過:“在某種意義上,教學比一般科研難。教師先要懂透教學內(nèi)容而后教懂學生,學生懂了要會得用,用要見成效,經(jīng)過邏輯檢驗和實踐檢驗而得到真理性的證明?!蔽疑畋碣澩诮虒W上狠下工夫,同時更力求教學結合科研,科研促進教學,相輔相成,因而許多拙作多寓教研陋見。 桑榆雖晚,而問學之心未已。拙論《復音詞的產(chǎn)生主要是應詞匯內(nèi)部調(diào)節(jié)需要》發(fā)表后,河南大學沈懷興教授《漢語詞匯復音化新探》一文在論述“七十年來漢語詞匯復音化的成因的研究”中,剖析包括高本漢、王力、張世祿以來的眾多學者的申論,指出“真正能夠集過去七十余年研究之大成的文章,只有許威漢一篇(1988年)。”(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語文通訊》2000年第12期11頁)。
內(nèi)容概要
《許威漢語文研究文存》匯集了作者數(shù)十年來在漢語研究上的學術研究成果,主要內(nèi)容涉及訓詁學、漢字史、詞匯學、語法學等多個語言學領域。《許威漢語文研究文存》作者許威漢,上海師范大學教授,華東師范大學兼職教授,南京師范大學名譽教授,韓國留學生(博士生)導師。先后就讀于無錫國學專修學校,從國學大師唐文治攻古文獻;從復旦大學郭紹虞、朱東潤、張世祿等攻文學和語言學。發(fā)表文學、語言學論文200余篇,出版專著20余部。獲高校文科論著特等獎等多項科研成果獎,獲國家教委、人事部等頒發(fā)的全國優(yōu)秀教師稱號和獎章,獲國務院頒發(fā)的高校教育突出貢獻證書,終身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
作者簡介
許威漢,上海師范大學教授,華東師范大學兼職教授,南京師范犬學名譽教授,韓國留學生(博士生)導師。1926年出生于浙江蒼南。先后就讀于無錫國學專修學校,從國學大師唐文治攻古文獻;從復旦大學郭糾虞、朱東潤、張世祿等攻文學和語言學。發(fā)表文學、語言學論文200余篇,出版專著20余部。獲高校文科論著特等獎等多項科研成果獎,獲國家教委、人事部等頒發(fā)的全國優(yōu)秀教師稱號和獎章,獲國務院頒發(fā)的高校教育突出貢獻證書,終身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
書籍目錄
自序論文談中國語言學的繼承、借鑒與發(fā)展(綱要)——兼述東西方文化培育中國語言學綜論文史、語言研究的考辨論晚清一部重要的訓詁學著作——俞樾《古書疑義舉例》研析俞樾《古書疑義舉例》一失之我見談訓詁學研究談研習訓詁學的重要性與必要性談漢字的發(fā)展演變論漢字發(fā)展的趨勢漫談漢字體態(tài)及其演變因素略論漢字與漢語的適應性簡論《說文》研究對詞匯研究的啟示漢語詞匯學引述論漢語詞匯體系復音詞的產(chǎn)生主要是應詞匯內(nèi)部調(diào)節(jié)需要語詞研習的認知與實踐論詞義學習王力對詞音義關系的理性綜合的概示——兼述何九盈、蔣紹愚對王力概示的施用佛經(jīng)音義研究的新收獲——首屆佛經(jīng)音義研究國際學術研討會致詞論《古白話詞匯研究論稿》《漢語白話發(fā)展史》敘論論楊樹達力作《詞詮》漢語語法學歷史畫卷的成功展示——論《中國古代語法學探究》古漢語語法習研導論古漢語語法研究三議議古漢語語法研究的取向簡論漢語學和語文學古漢語教材建設要有正確的指導思想張世祿在文字學上的貢獻王力在詞匯學方面的卓越貢獻語文學科的方法論從語言的模糊性展望模糊語言學聾啞人的思維問題《南北朝的詩和散文》自評和補議淺談格律詩的認識與創(chuàng)作從古代作品中看用詞的正確、簡練與生動《孫子》研習叢議叢論古籍·章句·訓詁·句讀·注釋——兼論古書的閱讀與研究試論20世紀傳統(tǒng)訓詁學的新發(fā)展序言·書評《戴震全書》序言《孫子世系考述》序言《(慧琳音義>研究》序言《玄應研究》序言《漢語詞義學》序言《漢字古今義合解字典》序言《古漢語精解詞典》序言《中國文化源》序言《簡明文言語法》序言“語言書林”序言評《詞義研究與辭書釋義》——詞義學與詞典學研究的新成果《揚雄(方言>集釋》讀后札記·隨想·答疑·小考“理”的承繼與發(fā)揮的論述評要——陳白沙研討會發(fā)言輯錄故作高深,非學林正軌端正文風,達到文質(zhì)相資從納西東巴文假借字研究所想到的文言文中的省略答語文教師的提問——針對所提有關語言文字的學用問題蘇州懸獎征聯(lián)與澳門懸獎征聯(lián)之缺憾“俊”與“雋”同異說《兮字的讀音》一文指誤附錄緬懷、追記恩師——一代文化巨人唐文治老校長學習教研歷程斷片新擬詩韻、詞韻合檢(兼上溯《切韻》,下及曲韻)筆者著作、主編、主審目錄后記
章節(jié)摘錄
從語言的模糊性展望模糊語言學 語言用于人類交際活動,始終具有模糊性特點。這一模糊性特點,并不影響交際活動的有效進行?! ∽鳛檎Z言三要素之一的語音,即語言的物質(zhì)結構系統(tǒng),它的模糊性是很明顯的。比方說,漢語里“a”這個音,可以是前元音a、央元音A和后元音a,可是漢語拼音方案卻都只用一個a來代表。漢語拼音方案這個a除了表示央元音之外,在ai里屬于前元音,在ao里屬于后元音。如果把a這個音細加分析的話,還可以分列出許多不完全相同的a來??墒沁@許許多多的a在語言的實際交際使用中,人的生理機能是很難把它明辨出來的,事實上也無辨別之必要。因此,漢語拼音方案以簡馭繁,只用一個a來概括,并用它來對漢語語音作一般的描寫。這種描寫當然談不上精確,但是不影響實際應用。再比如漢語里的輕聲念得十分模糊,它的調(diào)值是不確定的,盡管如此,它仍不失區(qū)別詞義的作用。其他如語流音變現(xiàn)象(包括同化、異化、弱化、脫落、交替等)、同音現(xiàn)象(“教室,,與“教士”、“報復’’與“抱負”之類)等等都不排除模糊性,但并不因而導致影響語言交際職能的發(fā)揮。 作為語言三要素之一的詞匯,也具有模糊特性。比如“紅”這種顏色,古代表示它由深到淺的不同程度有“絳、朱、赤、丹、紅”(后來“紅”與“赤”沒有區(qū)別);現(xiàn)代可以有“深紅、淺紅”的說法,也可以通過加程度副詞“很、極”之類,說成“很紅、極紅”等等,而這些究竟表示“紅”到怎樣的。
圖書封面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