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學與清代文化

出版時間:2008-02  出版社:中華書局  作者:黃愛平,黃興濤 主編  頁數(shù):761  字數(shù):900000  
Tag標簽:無  

內容概要

從明末清初開始的以傳教士為媒介的中西文化交流,至鴉片戰(zhàn)爭以來歐風美雨挾同堅船利炮的大舉入侵,雖然中西交往互動的方式乃至性質都發(fā)生了巨大的變化,但有一點卻是毋庸置疑的,即中國社會的發(fā)展和變化日益受到外部世界的影響。在一定意義上甚至可以說,一部清史,就是一部中西碰撞沖突、交流互動的歷史。要研究清代社會的歷史發(fā)展,西方的影響或者說中國與世界的聯(lián)系這一環(huán)節(jié),是絕對不能忽視的。    綜而觀之,本書對“西學與清代文化”相關問題的研討,涵蓋了歷史、哲學、宗教、美學、音樂、繪畫、陶瓷、天文、歷法、數(shù)學、醫(yī)學、建筑、地理等各個方面,堪稱一部多元視野下的清代中西文化交流史,在相當程度上推進了清代中西文化交流互動問題的研究。

書籍目錄

序言第一編  中西互視及其研究反思 清中前期國人對法國的認知 兩個法國人三個中國人與18世紀法國兩種中國觀的形成 西學與清代中國形象的變遷片論 18世紀西人眼中的“康乾盛世” 晚清“中體西用”論的再思考 莊存與復興今文經(jīng)學起因于“與和坤對立”說辨析——兼論對海外中國學研究成果的吸收與借鑒 近代觀與西學觀——魏源研究的多元面向與反思 十八世紀中國的“現(xiàn)代性建構”——“中國中心觀”主導下的清史研究反思 從嶺南檔案(1888--1952)沉思中美文化相遇第二編 傳教士與宗教問題:傳教與禁教 方濟各會石鐸祿神父《初會問答》芻議 清代早期中俄交涉與在華耶穌會教士 劉松齡及新發(fā)現(xiàn)史料的價值 康熙“1692年寬容敕令”與浙江 從清代檔案看雍正乾隆時期福建地區(qū)的傳教與禁教 作為他者的“洋教”——關于基督教與晚清社會關系的再闡釋 西學初傳朝鮮——在華西方傳教士與朝鮮燕行使臣交往的歷史考察 西方人對中國開封猶太人的調查始末 從再造到?jīng)]落——開封猶太教會堂在明清兩朝的歷史(1644--1860)第三編 西學傳播與清代主流學術 十七世紀東亞新知識體系的建立——徐光啟《海防迂說》及與陸若漢之關系 從新出版的清官檔案看乾隆年間的西學東漸 “先入之見”與“自以為是”——清前期來華傳教士對程朱理學的跨文化詮釋 西學與錢大昕的經(jīng)史之學 從《漢學師承記》看西學對乾嘉考據(jù)學的影響 清代初中期西學影響經(jīng)學問題研究述評 西學視角下的戴震義理學——以章太炎、劉師培、梁啟超、胡適對戴震義理學的解說為核心 康有為《孟子微》發(fā)微——兼論以西學補充印證   晚清西方傳教士對儒學的認識 清代西方美學觀念和知識在華傳播考論 謝衛(wèi)樓與晚清西學輸入 以史證教與以史駁教——清初天主教傳播與史學   多明我會傳教士利勝與清初華南地方史 19世紀西方之新疆研究的興起及其與清代西北史地學的關聯(lián) 《泰西新史攬要》:“世紀史”的新內容與新形式 《耶穌會在亞洲》(Jesulitas na Asia):檔案文獻與清史研究 英國國家檔案館庋藏近代中文輿圖的價值 第四編科學藝術的發(fā)展與西學 歐洲天文學在清代社會中的影響  ……第四編 科學藝術的發(fā)展與西方第五編 西學與中國文化的近代化后記

章節(jié)摘錄

  清中前期國人對法國的認知①  李華川  我們讀《清史稿·邦交志》②“法蘭西志”,一開始就會發(fā)現(xiàn)問題,其文寫道:  法蘭西,一名佛郎機,在歐羅巴之西。清順治四年來廣東互市,廣東總督佟養(yǎng)甲疏言:佛郎機國人寓居濠境澳門,與粵商互市,仍禁深入省會。③  今天我們當然很清楚,文中提到的佛郎機并不是法蘭西,而是指更早來華的歐洲國家葡萄牙。但是在編纂《清史稿》的民國初年,“邦交志”的編寫者和清史館諸公,顯然還未能明確區(qū)分“法蘭西”和“佛郎機”,以致發(fā)生了上述張冠李戴的誤會。我們不是要苛求《清史稿》的編纂者,但這一“誤會”卻有一些值得我們思考的地方:其一,《清史稿》的文字一般均有所本,那么,這一段文字所依據(jù)的是何種文獻?其二,法蘭西和佛郎機何以會發(fā)生混淆?其三,這種混淆在一定意義上折射出清朝前期和中期國人對于法國的認知程度,那么,這個時期國人對于法國的了解究竟處于何種水平?法蘭西的形象在國人心目中完全是一幅晦暗不清的圖畫嗎④?  其實,上述文字的出處,并不難查找。乾隆三十二年(1767)開始編纂的《皇朝通典》“邊防二”之“法蘭西”寫道:  法蘭西,一名佛朗機,亦紅毛番種也。東-9荷蘭接。其國都地名巴離士。國王姓無盧蒙,名雷士堅治;父名雷士吉多治;祖名雷士爹利治。其人長身高鼻,拳發(fā)赤須,恃強凌轢諸國,無所不往。土產(chǎn)有象犀珠貝,市易但伸指示數(shù),雖累千金,不立約契。我朝順治四年八月,廣督佟養(yǎng)甲疏言:法蘭西國人,明季寓居壕境澳,與粵商互市,后因闌入省會,遂傷禁止?! 、俅颂幍摹扒逯星捌凇?,指的是l800前的清朝。又,筆者寫作過程中,曾得到孟華教授、楊海英博士、韓一宇博士、魯進博士、范圣宇博士的指教,北京大學圖書館特藏室也在筆者查閱資料時提供了便利,謹此致謝?! 、陉P于《清史稿·邦交志》的評論,參見蔣廷黻《評清史稿邦交志》一文,收入該氏所著《中國近代史研究》,臺灣里仁書局,l997年?! 、邸肚迨犯濉肪?55,中華書局,l996年?! 、苡嘘P“l(fā)800年前中國人對法國的認知”的研究并不多見,筆者所知,只有汪林茂先生《中國人對法國的認識和了解》(收入樓均信、鄭德弟、呂一民主編《中法關系史論》,78—90頁,杭州大學出版社,l996年)一文。該文對清朝以前“中國人的法國觀”做了比較全面的勾勒,研究重點放在晚清時期。拙文討論的雖是清朝前期和中期的材料,但也在某些方面受到汪文的啟發(fā)。又,張芝聯(lián)先生《中法文化交流——歷史的回顧》(收入《從高盧到戴高樂》,21—79頁,三聯(lián)書店,1988年)一文也曾簡略述及中國人“對法國認識的開始”,與汪文一樣,其討論重點亦在晚清。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西學與清代文化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0條)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wǎng)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