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08-1 出版社:中華書局 作者:黃裳 頁數:338
Tag標簽:無
內容概要
二十馀年來,黃裳先生著述聯翩,每每為讀書界稱賞,尤為不少青年讀者愛重。本書從作者的十馀種著述中萃選精華,輯為一冊,展頁覽讀,當怡然暢心,庶幾可免搜檢之勞?! 惺珍浳淖郑活惸恕皶墓适隆?,如《古書的作偽》、《談“善本”》、《談“題跋”》、《談禁書》、《書癡》、《上海的舊書鋪》、《訪書記》等,娓娓而談,風雅有致;一類乃懷人之作,追憶與巴金、俞平伯、沈從文、鄭振鐸、朱自清、冰心、廢名等現代名家之交往,前輩風流,躍然紙上。又有數篇辯駁文字,以存歷史真貌。
作者簡介
黃裳,原名容鼎昌,一九一九年生,山東益都(今青州)人。曾做過記者、編輯、編劇。醉心于坊間舊刻,熟于版本目錄之學。上世紀四十年代初開始創(chuàng)作,撰有大量隨筆、游記、題跋文字。自一九四六年在上海中華書局出版《錦帆集》以來,相繼有《關于美國兵》、《舊戲新談》、《榆下說書》、《銀魚集》、《翠墨集》、《珠還記幸》、《筆禍史談叢》、《前塵夢影新錄》、《清代版刻一隅》、《插圖的故事》等專書三十馀種行世,輯有《黃裳文集》六卷。另有《獵人日記》等譯作,并校注《玉簪記》、《彩樓記》等。
書籍目錄
自敘書的故事古書的作偽談“善本”談“題跋”談禁書再談禁書書癡祭書書之歸去來日記·日記文學·日記偵察學談“掌故”談掌故談校對書緣禁本小記談武俠小說之類談影印本談“全集”書的夢翻舊書訪書西泠訪書記姑蘇訪書記西南訪書記西南訪書續(xù)記湖上訪書記訪書瑣憶琉璃廠斷簡零篇室摭憶上海的舊書鋪記巴金蕭珊的書憶俞平伯沈從文和他的新書--讀《中國古代服飾研究》關于《管錐編》的作者憶馬敘倫……
章節(jié)摘錄
古書的作偽 對于版本目錄之學,過去有一種流行的片面理解。不少人是干脆把它看作版本鑒定學的,這自然很可笑。不過這種看法的產生,也自有其特定的歷史背景。古舊書籍本身一旦成為商品,價值規(guī)律就必然發(fā)揮作用,一切在市場上出現的通常現象也必然隨之而來。買書的人和書店構成了既同一又斗爭的矛盾統(tǒng)一體,“斗爭”的焦點就集中在商品的質地和價值上面。時間久了,買書的經驗積累漸多,逐漸形成體系,這就是所謂版本鑒定之學?! ‖F在,情況已經有了很大的變化,上面所說的那個“矛盾統(tǒng)一體”幾乎已經鄰于解體。舊書店的招牌,在一些大城市里雖然偶然尚能看到,但舊書,特別是舊刻、舊抄本書卻基本上消失了,因此所謂版本鑒定學似乎已經失去了存在的依據。然而不然。既然這已經成為帶有科學性的東西,就已有了存在下去、并進而豐富提高的理由。目前,我們偉大的社會主義祖國確實積累了極為豐富的文化遺產,其中屬于古文獻的圖書部門,就迫切需要大量有一定專業(yè)知識的人員關心、整理、保存、利用。這可不是一個輕松的任務。要提高全民族的科學文化水平,是萬萬離不開這一環(huán)的。 今天,依然健在的版本學老專家真的已經是屈指可數了。中青年接班人的培養(yǎng),已成為極為迫切的課題。我們現在有極為優(yōu)越、為舊社會所不可想象的學習條件,在國家圖書館里藏有大量珍貴的古刻本、抄本書,用來比勘、研究的條件是前人所不可想象的,按理人才的培養(yǎng)是并不困難的了。不過事情往往又并不如此單純。記得我曾聽到一位老專家向我訴苦,他曾手把著手教過一些青年,把宋元明刻的實物放在面前,細細地講解那區(qū)別、特征……說得舌敝唇焦,但效果卻并不理想。過兩天試試看,依舊還是分不清什么是清刻,什么是明刻……自然更不必提更細致的問題了。他最后喟然說道:“當年我出了××元,買進了一部染紙充宋的假宋版,回來經人說穿,有好幾夜睡不好覺。從此就懂了這一手,再也不會上當了?!边@故事很可笑,所以今天也還記得清楚。不過我想,這應該不是笑笑就完的事?! ∫〉脤W習的成績,付出學費是必要的。學費的付出也有種種方式的。那位老專家的取得了優(yōu)異的學習成績,對事物取得了比較深刻全面的認識,歸根結蒂是由于他付出了“創(chuàng)痛巨深”的學費的原故。這還不只從經濟意義上說是如此,像他所犯的那種錯誤,對一個“收藏家”的聲譽,損失也是巨大的?! 〗裉煳覀儺斎徊粫儆眠@種方式來培養(yǎng)專家,但它依舊不失為一種能夠引起人們思考的思想材料。同時,我也并不想作為一個庸俗的笑話介紹給讀者。 像這一類的“經驗”,每一個買過舊本書的人都會遇到好多起,應該說是并不奇怪的。同時有一點也應該指出,過去有許多著名的收藏家,盡管他們藏有大量好書,有的還在版本目錄研究上作出過很好的貢獻,他們的著錄,也不是完全可以憑信的。他們也會犯錯誤,也會做出一些不可思議的事來。
媒體關注與評論
式書話可不朽顧農 近得黃裳先生的新書毛邊本《書之歸去來》,雖然內容大抵是有所了解的--除了書末的那篇寫于2007年的《憶舊不難》以外,先前的幾乎全部文章都曾經陸續(xù)讀過,不過新書入手以后還是很高興地邊裁邊讀,又一 次得到許多愉悅。書品高雅,內容也高雅,實在令人愛不釋手。黃先生的書話,一向是我最為佩服而且愛讀的?! ∮浀们皫啄暝腥俗珜戦L篇宏論,系統(tǒng)總結一個世紀以來書話發(fā)展衍變的全過程,材料豐富,氣吞全牛,讀了大受教益,但也讀出了幾個疑點,其一是該文認為書話的正宗乃是以關于現代文學諸書之話;其二是唐弢先生提出的"四個一點"(一點事實、一點掌故、一點觀點、一點抒情)被視為寫書話的不二法門。當時我想,唐式書話當然極好,我很愛讀,它的影響大約也最大;但書話里談談古書又有何不可,未必便是邪宗,唐先生本人也談過古書;"四個一點"固然很好,多一點少一點又有什么關系。書話內容應無禁區(qū),寫法尤其可以非常自由,不必畫地為牢;如果變成一篇八股或四股,則不作可也。當時斗膽寫過一則小文,與宏論的作者抬杠,卒其章顯其志的一句話是:"書話恐怕是無所謂正宗或邪宗的。" 黃裳先生的書話往往大談古書,他本是著名的古書收藏家。據他自己說,"我開始買書時,本來是以搜求五四以來新文學書為目標的,不過后來不知怎樣一來,興趣轉向線裝舊書方面去了。舊有的一些新文學書的善本也陸續(xù)送給了與我有同好的朋友。"(《書的故事》,本書第4頁)所以他的書話也就以大談線裝書為特色,考證和議論均大有味道。這樣的書話家并不多,顯得特別可貴?,F在不是有一股"國學熱"嗎,不讀線裝書還談什么國學? 當然,黃老不是那種只知古而不知今的冬烘,他與諸多新文學家關系很深,本書中就談起巴金、蕭珊、葉圣陶、俞平伯、沈從文、錢鍾書、鄭振鐸、師陀、風子(唐弢)、郭沫若、朱自清、茅盾、冰心、阿英、馮至、廢名、李廣田、周作人等等,盡管所談的未必全是他們的新文學創(chuàng)作。一個大家總是涉獵甚廣,不限于一隅的。 黃老不僅懷人談書的文章寫得好,論辯也是好手,本書中有他同柯靈、張中行、葛劍雄諸先生反復較量的幾篇短文,雖然因為不曾拜讀過對面的文章,其中的往返曲直不大弄得清楚,但這里文章寫得高妙,意見也大有道理,則是清清楚楚的。 不過黃老最好的文章還是那些談線裝書的名篇,能夠這樣來談的,現在恐怕沒有幾個人,自能傳世而不朽。其實就是"黃裳"這個筆名也大有古典氣息,曾經有人說著名學者型作家容鼎昌先生早年因仰慕淑女黃宗英小姐的風采,遂以"黃裳"為筆名,大有陶淵明"愿在裳而為帶"(《閑情賦》)之意云云;這恐怕是事出有因而未必有實據的。按"黃裳"典出《周易》,坤卦之"六五"云:"黃裳,元吉。"黃色在古代算最高級的、吉祥的顏色,所以這里以"黃裳"為大吉大利的象征。正因為黃裳是吉祥之兆,而坤乃臣道,所以后來往往以"黃裳"指位極人臣者,也可以指太子--總之是一人之下,其余一切人之上的大人物?! ∥ㄆ淙绱耍斎荻Σ壬ㄗh老同學黃宗江以"黃裳"為下海之藝名時,黃宗江以其過于輝煌而不敢用。他本人姓黃,他有顧忌。那個時代知識精英對于古代的東西大都比較了解。容鼎昌先生本不姓黃,他以"黃裳"為筆名不怎么輝煌觸目,或者還有些別的什么考慮,遂將本為別人所取之名自己拿來使用。用之既久,名氣極大,他的原名反而不甚為人所知了。
編輯推薦
《書之歸去來》書中篇目大多選自黃先生歷年出版的各種文集之中的談人與說書類文章。黃先生是一位超級愛書人,對愛書人的心事與情感既感同身受,對書的感受與品藻亦尤覺得趣。讀黃先生的書話,不僅能夠收獲淘書見聞、版本知識、書肆流變、書林掌故等等,更為難得的,是他對于社會與人生的非凡經歷和見識,雖然他的言外之意大都藏而不顯著,但若細細檢索,卻仍然極為可觀。比如,黃先生在《談禁書》一文中,歷數明清兩代的禁書種種之后,突然筆鋒一轉,說出禁書的標準“也未必全出自‘圣心獨斷’,大小臣工的努力也是萬萬不可忽略的?!钡步涍^文革磨難、且深受“小人物”迫害的讀者,看到這里,自不免會心一笑。再如《關于周作人》一文,黃先生不僅在其中詳細分析了“貳臣文學”的歷史淵源,同時更對周作人附逆的文化心理進行了深刻剖析,揭示了周作人自認為自己“游戲人間”的姿態(tài),與他本人的“勝業(yè)”并不沖突,“實在是一種奇怪而可恥的邏輯,也正是一種文化史上的特殊的扭曲現象?!辈⑦M而指出:“我們今天研究周作人,重印他的著作,不是為了將他從恥辱柱上解放下來,而是為了為新文化新文學史提供充分的研究資料,以便從這個非常復雜的人物身上找出中國知識分子的致命弱點,使后來者不去蹈他的覆轍?!薄 ↑S先生品藻舊籍、月旦人物的文字尤其能夠顯示出他的當行本色。他對老上海的舊書店娓娓談說、如數家珍;對古籍版本的真假更洞若觀火,明言自己這身“門檻精”的功夫完全得自于“交學費”的結果;他不斷感嘆舊書價格的飛漲;他歷數自己淘書過程中的“蠢事”與“豪舉”,那種對書的珍惜之心、熱愛之情,常常于不自覺間溢于言表——事實上,這樣的細節(jié)和感受,原是愛書人都曾有過的,但只有通過黃先生的生花妙筆一一道出,才尤其覺得親切可感起來。 所謂“書之歸去來”,本來是書中一篇文章的標題,講述的是黃先生本人的藏書,在文革后失而復得的一段曲折經歷。在那個特殊的年代,藏書未必不是一種物累,書的命運,人的命運,竟然如此相似。一失一得之間,黃先生已然心似止水,但書若有知,又會向自己的主人講述一個怎樣的故事呢?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