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07-8 出版社:中華書局 作者:北京市崇文區(qū)地方志辦公室 編 頁數(shù):全四冊 字?jǐn)?shù):185000
Tag標(biāo)簽:無
內(nèi)容概要
天壇廣記:中國古代祭天文化約有5000~6000年的歷史。可上溯至華夏民族的幼年時期,有記載遠自三皇五帝時代,就有祭天禮儀了??脊虐l(fā)掘也證實古人早在新石器時代就有柴祀祭天的活動了。它反映古人對大自然、對宇宙的尊崇,也是帝王維護統(tǒng)治的需要。 我國自黃帝、堯、舜到清末宣統(tǒng)約為4500年,王朝80個,帝王550多個。他們不論是有道明主,還是無道昏君,并無一人自愿放棄祭天的權(quán)力。他們提倡敬天法祖,集政權(quán)、神權(quán)于一身,把自己扮成是“天父、地母”的“天子”。祭天是皇帝地位的強化手段,所以古有“國之大者在祀,祀之大者在郊”。《左傳》有“國之大者在祀(祭天)與戎(征戰(zhàn))”。總之祀天地位十分重要,事關(guān)江山、王權(quán)。發(fā)展到后來竟成為皇帝專利,甚至對天的觀測和研究工作及歷法的制定也被皇家壟斷,他人不得插手。 幾千年來,除少數(shù)帝王曾到泰山舉行“封禪”大典外,大都采取在國都南郊筑壇祭天。中國歷史上約有過數(shù)十個郊壇建筑出現(xiàn),但多已無存。明清北京天壇是最后的一個祭天的郊壇。它承繼了歷史上眾多郊壇的特色和長處,是最大、最壯麗、最完善的一個。祀典禮制也最繁瑣完備,是中國上下五千年僅存的祭天郊壇?! 〕缥牧?xí)俗:正陽門大街位于崇文區(qū)西部,前門街道辦事處境內(nèi)。正陽門大街因正陽門而得名。正陽門在明正統(tǒng)四年(1439)以前叫麗正門,這條大街叫麗正門大街。明末,很多商販在正陽門大街搭蓋棚房設(shè)店鋪,做生意。到清乾隆時,席棚房逐漸地改建成磚木正式房屋,從而原寬闊的正陽門大街變成狹窄的三條街。在正陽門大街迤東出現(xiàn)了:肉市、布巷子、瓜子店。正陽門大街迤西出現(xiàn)了:珠寶市、糧食店、鋪陳市。新中國建立后,1965年正陽門大街改名前門大街。前門大街從明朝起就是北京最繁華的商業(yè)街之一。清朝末年,京奉火車站和京漢火車站又都設(shè)于前門東西兩側(cè),因之,前門大街又成了北京同全國各省聯(lián)系的交通樞紐?,F(xiàn)在的前門大街依然是北京重要的商業(yè)街。 歷史上的前門大街一帶戲樓薈萃、會館集中、商家云集、民風(fēng)濃郁。筆者生于此長于此,今受崇文區(qū)政府地方志辦公室宏旨,用拙筆記錄此地的風(fēng)土人情,余生也晚,在撰寫中參閱了相關(guān)著作并得到同道同仁的幫助,故在此躬謝?! 〕缥慕窒铮罕本┏欠謨?nèi)外城。內(nèi)城是明永樂年問在元大都城的基礎(chǔ)上改建而成的,城內(nèi)大街小巷規(guī)劃有序;外城建于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崇文區(qū)位于外城的東部,根據(jù)《京師五城坊巷胡同集》成書的年代,推斷崇文區(qū)的街巷胡同在明嘉靖三十九年(1560)以前就已形成了。 歷史上崇文區(qū)的街巷胡同可分為兩個不同區(qū)域。東起廣渠門,往西經(jīng)米市口、柴市口、攬桿市、抽分廠大街、蒜市口、東三里河、西三里河直至豬市口。這條路線以北是一種區(qū)域,以南是另一種區(qū)域,簡稱北部和南部。 北部基本上是明朝的正東坊和崇北坊地界。這個區(qū)域,在外城還未建成前,就早已形成。西以正陽門大街為主干線,東以崇文門外大街為主干線,其東西兩側(cè)形成許多街巷胡同。正陽門大街以東至崇文門外大街,北有一條西東走向的打磨廠街,南有西東走向的鮮魚巷、小橋兒、羊房草場、靈官廟、木廠兒等連成的長街。在這兩條長街的左右兩側(cè),有許多條南北走向的胡同。崇文門外大街東側(cè),從北向南有頭條、二條、三條、四條,還有神木廠大街和手帕胡同等東西走向的街巷胡同。這些街巷胡同的南北兩側(cè),也有一些南北走向的小胡同。整個地區(qū),盡管在正陽門大街東有長巷頭條、二條、三條、四條等由河流所造成的西北至東南走向的斜胡同,但它基本還是循著內(nèi)城的街巷胡同格局規(guī)劃的。 南部基本是明朝崇南坊地界。在這個區(qū)域里,除南河漕、馬尾帽胡同、力士營等少數(shù)胡同外,其他大部分地方都是荒郊僻野,如五里屯顧名思義,是個村落并不是胡同。 崇文區(qū)街巷胡同的命名多來自當(dāng)?shù)厝嗣竦目诒?,一般?jīng)過一段時間的呼叫,而后社會和政府給予承認(rèn)。像半邊街、打磨廠、豆腐巷、吳氈兒胡同、席兒胡同、小市口、唐刀片胡同、盧老兒胡同,石虎兒胡同等,都是極為樸實的群眾口碑,顯而易見這些街巷胡同名稱出自老百姓之口。 天橋舊話:這本小書《天橋舊話》在天橋和天橋市場一些重要歷史問題上我們是這樣處理的: 其一,現(xiàn)今看來,將天橋的歷史上溯至元代,比較困難。因為專門記載元大都歷史的《析津志》已散佚多年,近年雖有《析津志輯佚》出版,但該書只不過是從各種古籍中有關(guān)《析津志》的記述輯佚而成。在這本《析津志輯佚》上只有“麗正門南第一橋、第二橋、第三橋”極簡單的論述,沒有天橋和天橋地區(qū)狀況的記載。我們認(rèn)為只有到了明永樂年間,山川壇(天壇)和先農(nóng)壇落成后,天橋一帶地區(qū)的歷史才算出現(xiàn)。 其二,天橋市場出現(xiàn)于何時,據(jù)《天咫偶聞》書中記載:“天橋南北,地最宏敞。賈人趁墟之貨,每日云集……今日天橋左邊,亦無灑樓,但有玩百戲者,如唱書、走索之屬耳?!边@是最早記載商人在天橋設(shè)攤賣貨,藝人在天橋賣藝的情況?!短戾肱悸劇返淖髡哒疴x生于清成豐七年(1857),卒于民國九年(1920)。該書刻刊于清光緒三十三年(1907)。書中所記,多是作者所見所聞,十分可信。所以根據(jù)《天咫偶聞》的記載天橋市場出現(xiàn)于清末。 其三,天橋市場范圍有多大,當(dāng)年在天橋市場賣藝的著名評書藝人連闊如在他著的《江湖叢談》中是這樣寫的:“天橋市場地勢寬闊,面積之大,在北平算是第一。各省市的市場沒有比它大的。東至金魚池(不包括),西至城南游藝園(不包括),南至先農(nóng)壇、天壇兩門,北至東西溝沿,這些個地方糊里糊涂地都叫天橋市場。”另外又如《北平日報》記者在1930年2月16、17目《天橋(商場)社會調(diào)查》上記載:“天橋(商場)在前門大街南首,石橋西南面積不過二畝,地勢略洼,夏季積水,雨后數(shù)以爐灰穢土。北隅又有明溝穢水常溢,臭氣沖天,貨攤陳雜,游人擁擠,此乃二十年前之天橋也?!鞓虺魷现匦薷臑轳R路,橋南創(chuàng)建水心亭,面積已然擴大十倍,先農(nóng)壇外壇拆除,橋東又建估衣市。如今天橋地基,縱橫已有二十畝(估數(shù))之外云。”
作者簡介
`
書籍目錄
天壇廣記 前言 祭天的源起與沿革 一、古人論天 (一)天是“神”,天是“百神大君” (二)天是“物”,天是“自然” (三)以天地為師 二、祭天的源起與沿革 (一)禮乙與祀禮儀 (二)五禮 (三)祭天源起 (四)祭天的沿革 三、封禪 四、明堂 明清郊壇變遷 一、洪武壇制變遷 二、永樂北京建壇 三、嘉靖改制建圜丘 四、乾隆改建郊壇 明清北京天壇形制 一、天壇定位 (一)“兆于南郊,就陽位也” (二)“距國門五或七里” (三)“立壇于丙巳之位” (四)明清北京天壇定位 二、天壇壇域 (一)述要 (二)天壇的一、三、五、七、九 (三)古壇林地樹木 明清天壇建筑 一、圜丘壇建筑群 (一)具服臺 (二)欞星門 (三)圜丘 (四)燔柴爐、燎爐、瘞坎、望燈 (五)圜丘功用 (六)圜丘壇寢宮——天庫 (七)圜丘附屬建筑 二、祈谷壇建筑群 (一)丹陛橋、具服臺、走牲道 (二)南磚門、祈年門 (三)祈谷壇、祈年殿、東西廡 (四)天庫、琉璃門、皇乾殿 (五)祈谷壇附屬建筑 (六)七星石 (七)花甲門、古稀門 附:祈年殿火災(zāi) 三、齋宮建筑群 (一)齋戒 (二)齋戒實施 (三)齋宮的設(shè)計要求 …… 天壇祭祀禮儀 天壇文化 天壇紀(jì)事 名人與天壇 天壇新景 天壇今昔 附錄一:天壇大事年表 附錄二:中國歷史年代表 附錄三:明代十六帝簡表 附錄四:清代十二帝簡表 參考文獻 后記崇文習(xí)俗崇文街巷天橋舊話
圖書封面
圖書標(biāo)簽Tags
無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