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09-1 出版社:中華書局 作者:司馬光
Tag標簽:無
內容概要
《資治通鑒》是司馬光及其助劉攽、劉怒、范祖禹等根據大量的史料編纂而成的一部編年體史書,記載了上起周威烈士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下訖后周世宗顯德六年(公元959年)共1362年的歷史。書中描繪了戰(zhàn)略至五代期間的歷史發(fā)展脈絡,探討了秦、漢、晉、隋、唐等統(tǒng)一的王朝和戰(zhàn)國七雄、魏蜀吳三國、五胡十六國、南北朝、五代十國等幾十個政權的盛衰之由,生動地刻畫了帝王將相們的為政治國、待人處世之道,以及他們在歷史旋渦中的生死悲歡。時至今日,《資治通鑒》仍是一本了解和學習中國歷史的必讀之書?! ∷抉R光(1019—1086),字君實,陜州夏縣(今山西夏縣)人。他愛好歷史,出仕以后,仍治史不懈。治平三年(1066年),司馬光撰成一部戰(zhàn)國至秦共八卷本的編年史,名為《通志》,進呈宋英宗,英宗命其設局續(xù)修。此后,司馬光無論在政治上如何進退沉浮,書局一直隨身而設。1067年神宗即位,開經筵,司馬光進讀《通志》,神宗以其“鑒于往事,有資于治道”,命名為《資治通鑒》。王安石行新政時,司馬光竭力反對,被任命為樞密事使而堅辭不就,于熙寧三年(1070年)出知永興軍(今陜西西安)。次年退居洛陽,專心編撰《資治通鑒》,至元豐七年(1084年)成書。從治平三年開局,至此共用了19年的時間。
作者簡介
作者:(宋代)司馬光
書籍目錄
資治通監(jiān)(一冊) 卷第一 周紀一 起戊寅(前403)盡壬子(前369)凡三十五年 卷第二 周紀二 起癸丑(前368)盡庚子(前321)凡四十八年 卷第三 周紀三 起辛丑(前320)盡癸亥(前298)凡二十三年 卷第四 周紀四 起甲子(前297)盡戊子(前273)凡二十五年 卷第五 周紀五 起已丑(前272)盡乙巳(前256)凡十七年 卷第六 秦紀一 起丙午(前255)盡癸酉(前228)凡二十八年 卷第七 秦紀二 起甲戌(前227)盡壬辰(前209)凡十九年 卷第八 秦紀三 起癸巳(前208)盡甲午(前207)凡二年 卷第九 漢紀一 起乙未(前206)盡丙申(前205)凡二年 卷第十 漢紀二 起丁酉(前204)盡戊戌(前203)凡二年 卷第十一 漢紀三 起已亥(前202)盡辛丑(前200)凡三年 卷第十二 漢紀四 起壬寅(前199)盡癸丑(前188)凡十二年 卷第十三 漢紀五 起甲寅(前187)盡癸亥(前178)凡十年 卷第十四 漢紀六 起甲子(前177)盡辛未(前170)凡八年 卷第十五 漢紀七 起壬申(前169)盡丙戌(前155)凡十五年 卷第十六 漢紀八 起丁亥(前154)盡庚子(前141)凡十四年 卷第十七 漢紀九 起辛丑(前140)盡丁未(前134)凡七年 卷第十八 漢紀十 起戊申(前133)盡丙辰(前125)凡九年 卷第十九 漢紀十一 起丁巳(前124)盡壬戌(前119)凡六年 卷第二十 漢紀十二 起癸亥(前118)盡辛未(前110)凡九年 卷第二十一 漢紀十三 起壬申(前109)盡壬午(前99)凡十一年 卷第二十二 漢紀十四 起癸未(前98)盡甲午(前87)凡十二年 卷第二十三 漢紀十五 起乙未(前86)盡丙午(前75)凡十二年 卷第二十四 漢紀十六 起丁未(前74)盡癸丑(前68)凡七年 卷第二十五 漢紀十七 起甲寅(前67)盡已未(前62)凡六年 卷第二十六 漢紀十八 起庚申(前61)盡壬戌(前59)凡三年 卷第二十七 漢紀十九 起癸亥(前58)盡壬申(前49)凡十年 卷第二十八 漢紀二十 起癸酉(前48)盡已卯(前42)凡七年 卷第二十九 漢紀二十一 起庚辰(前41)盡戊子(前33)凡九年 卷第三十 漢紀二十二 起已丑(前32)盡戊戌(前23)凡十年 卷第三十一 漢紀二十三 起已亥(前22)盡丁未(前14)凡九年 卷第三十二 漢紀二十四 起戊申(前13)盡癸丑(前8)凡六年 卷第三十三 漢紀二十五 起甲寅(前7)盡乙卯(前6)凡二年 卷第三十四 漢紀二十六 起丙辰(前5)盡戊辰(前3)凡三年 卷第三十五 漢紀二十七 起已未(前2)盡壬辰(2)凡四年 卷第三十六 漢紀二十八 起癸亥(3)盡戊辰(8)凡六年 卷第三十七 漢紀二十九 起已巳(9)盡甲戌(14)凡六年 卷第三十八 漢紀三十 起乙亥(15)盡壬午(22)凡八年 卷第三十九 漢紀三十一 起癸未(23)盡甲申(24)凡二年 卷第四十 漢紀三十二 起乙酉(25)盡丙戌(26)凡二年 ……資治通監(jiān)(二冊)資治通監(jiān)(三冊)資治通監(jiān)(四冊)
章節(jié)摘錄
版權頁: 故堯有九年之水,湯有七年之旱,而國亡捐瘠者,以畜積多而備先具也。今海內為一,土地人民之眾不減湯、禹,加以無天災數年之水旱,而畜積未及者,何也?地有遺利,民有馀力;生谷之土未盡墾,山澤之利未盡出,游食之民未盡歸農也。 夫寒之于衣,不待輕暖;饑之于食,不待甘旨;饑寒至身,不顧廉恥。人情,一日不再食則饑,終歲不制衣則寒。夫腹饑不得食,膚寒不得衣,雖慈父不能保其子,君安能以有其民哉!明主知其然也,故務民于農桑,薄賦斂,廣畜積,以實倉廩,備水旱,故民可得而有也。民者,在上所以牧之。民之趨利,如水走下,四方無擇也。 夫珠、玉、金、銀,饑不可食,寒不可衣,然而眾貴之者,以上用之故也。其為物輕微易藏,在于把握,可以周海內而無饑寒之患。此令臣輕背其主而民易去其鄉(xiāng),盜賊有所勸,亡逃者得輕資也。粟、米、布、帛,生于地,長于時,聚于力,非可一日成也。數石之重,中人弗勝,不為奸邪所利,一日弗得而饑寒至。是故明君貴五谷而賤金玉。 今農夫五口之家,其服役者不下二人,其能耕者不過百畝,百畝之收不過百石。春耕,夏耘,秋獲,冬藏,伐薪樵,治官府,給繇役;春不得避風塵,夏不得避暑熱,秋不得避陰雨,冬不得避寒凍,四時之間,無日休息;又私自送往迎來、吊死問疾、養(yǎng)孤長幼在其中。勤苦如此,尚復被水旱之災,急政暴賦,賦斂不時,朝令而暮改。有者半賈而賣,無者取倍稱之息,于是有賣田宅,鬻妻子以償責者矣。而商賈,大者積貯倍息,小者坐列販賣,操其奇贏,日游都市,乘上之急,所賣必倍。故其男不耕耘,女不蠶織,衣必文采,食必粱肉,無農夫之苦,有仟伯之得。因其富厚,交通王侯,力過吏勢,以利相傾;千里游敖,冠蓋相望,乘堅、策肥,履絲、曳縞。此商人所以兼并農人,農人所以流亡者也。 方今之務,莫若使民務農而已矣。欲民務農,在于貴粟;貴粟之道,在于使民以粟為賞罰。今募天下人粟縣官,得以拜爵,得以除罪。如此,富人有爵,農民有錢,粟有所渫。夫能人粟以受爵,皆有馀者也;取于有馀以供上用,則貧民之賦可損,所謂損有馀,補不足,令出而民利者也。今令民有車騎馬一匹者,復卒三人。車騎者,天下武備也,故為復卒。挫盔之教日:‘有石城十仞,湯池百步,帶甲百萬,而無粟,弗能守也。’以是觀之,粟者,王者大用,政之本務。
編輯推薦
《中華經典普及文庫:資治通鑒(套裝共4冊)》由中華書局出版。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