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06-3 出版社:中華書局 作者:張中行 頁數(shù):343
Tag標簽:無
前言
我獲識張中行先生,總有四十多年了,最初常在小文物店見面。先生喜玩硯臺,也喜收些文人手跡,既不同于爭奇斗富,也不同于沉溺搜羅。手里把玩一件東西,總是像可買可不買似的。東西被別人買走了,也不見他后悔,聽說遠處有件什么,也不見他上趕去看。說句罪過的話,那時我真以為他是個“半行家”而已。. 逐漸經(jīng)過許多顛倒眾生的“運動”,而張先生總像一個神經(jīng)遲鈍的呆漢。我不禁發(fā)生疑問:玩文物那么有興趣,講學(xué)問那么廣博,生活上悃愊無華,行事上那么取予不茍,無疑的是一個正義感很強的人,而他面對著若干只能算是來自宇宙之外的新鮮事物,卻漠然像沒看見一樣,更不用說加以評論了。此后我對他有意識地加以了解。
內(nèi)容概要
《禪外說禪》作者以科學(xué)常識為依據(jù),由人生之道談起,然后層層深入,談佛教,談禪宗,談禪的所求和修持方法,以及在人生哲學(xué)方面的價值和缺欠,最后還談到它的影響和將來。全書知識面廣,理精辟而言淺易,讀后可以了解中國佛教的大略,可以了解禪是怎么回事,它并不像有些人說的或設(shè)想的那樣神秘。佛教,教義或佛理,來源于對人生(或世間)有某種看法,對人生問題有某種解決辦法。因此,說禪,說佛教,有如尋長江、黃河的源頭,不能不由人生說起。 禪是中土佛教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中國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禪是一種滅苦的生活之道,頓悟的理想玄妙,修持的方法也玄妙,難以言傳。但想了解又必須以言傳。傳統(tǒng)的傳的方法是禪門內(nèi)的傳心和宏法式,或乞援于名相,或乞援于觀心,結(jié)果常常是難于領(lǐng)會,甚至流為神秘主義。
作者簡介
張中行,原名張璿,字仲衡。后以名字難認,改今名。 1909年1月生于河北香河一農(nóng)家。1929年畢業(yè)于通縣師范,1935年畢業(yè)于北京大學(xué)中國語言文學(xué)系。先后任教于中學(xué)和大學(xué)。建國后就職于人民教育出版社,從事編輯工作至今。先生涉獵廣泛,博聞強記,遍及文史、古典、佛學(xué)、哲學(xué)諸多領(lǐng)域,人稱“雜家”。自覺較專者為語文、中國古典和人生哲學(xué)。晚年為文,以“忠于寫作,不宜寫者不寫,寫則以真面目對人”為信條。自20世紀80年代始,十馀年間,相繼有《負暄瑣話》《負暄續(xù)話》《負暄三話》《禪外說禪》《文言津逮》《文言和白話》《作文雜談》《文言常識》《順生論》《說夢樓談屑》《流年碎影》《說夢草》《散簡集存》等著作行世。其中或記舊人舊事,或談學(xué)論理,或探究人生……鉤玄提要,百煉工純,以其見識之深邃,文筆之獨特,受到海內(nèi)外廣泛關(guān)注。
書籍目錄
禪外說禪讀后記(啟功)圖版一 靈山香堂遺址二 石雕釋迦牟尼禪定像三 石刻菩提達磨像四 六祖慧能銅像五 杭州靈隱寺六 敦煌本《六祖壇經(jīng)》書影七 明北藏本《六祖壇經(jīng)》書影第一章 弁言1.1.l 緣起(一)1.1.2 緣起(二)1.2 禪內(nèi)禪外1.2.1 在外有自由1.2.2 著史只能在外1.2.3 易解的路1.3 史料問題1.4 也是揣龠第二章 觀照人生2.1 宇宙和人生2.2 人生問題2.2.1 目的難證2.2.2 義務(wù)和善念2.2.3 快樂與眾樂主義2.2.4 欲的滿足2.2.5 粗略認識2.3 人生之道2.3.1 勤勉的路2.3.2 倦怠的路2.3.3 以逆為順2.3.4 道的同異第三章 佛法通義3.1 章題釋義3.2.1 內(nèi)容過多3.2.2 內(nèi)容過專3.2.3 內(nèi)容過繁3.3 教外說3.4 佛法要點3.4.1 生死事大3.4.2 人生是苦3.4.3 四圣諦3.4.4 無常3.4.5 五蘊皆空3.4.6 萬法唯識3.4.7 十二因緣3.4.8 戒定慧3.4.9 憮吊丸3.4.10 慈悲喜舍3.4.11 神通和福報3.4.12 門外管窺第四章 中土佛教4.1 源流說路4.2 前期佛教4.2.1 漢4.2.2 三國西晉4.3 中期佛教4.3.1 東晉、南北朝(一)4.3.2 南北朝(二)4.3.3 隋4.3.4 唐4.4 后期佛教4.4.1 五代十國4.4.2 宋(附說遼金)4.4.3 元4.4.4 明4.4.5 清4.5 宗派4.5.1 三論宗4.5.2 法相宗4.5.3 律宗4.5.4 凈土宗4.5.5 密宗4.5.6 天臺宗4.5.7 華嚴宗4.6 影響4.6.1 生活方面4.6.2 學(xué)術(shù)方面4.6.3 文學(xué)藝術(shù)方面4.7 旁觀語第五章 禪宗史略5.1.1 禪的泛義5.1.2 早期禪法5.1.3 北地禪法5.2 立宗因緣5.3 淵源傳說5.3.1 靈山一會5.3.2 西天二十八祖5.4 中土統(tǒng)系5.4.1 初祖菩提達磨5.4.2 楞伽宗5.4.3 二祖慧可5.4.4 三祖僧璨5.4.5 四祖道信5.4.6 五祖弘忍5.4.7 旁出法嗣5.5 南宗頓教5.5.1 六祖慧能5.5.2 六祖壇經(jīng)5.5.3 高足舉要5.5.4 下傳弟子舉要5.6 立宗分派5.6.1 溈仰宗5.6.2 臨濟宗5.6.3 曹洞宗5.6.4 云門宗5.6.5 法眼宗5.6.6 楊歧派5.6.7 黃龍派5.7 后期情況第六章 禪悟的所求6.1 難言也6.2.1 門外尋源6.2.2 出世間6.2.3 證實相6.2.4 明白性6.2.5 自由無礙6.2.6 概觀6.3 向自然挑戰(zhàn)第七章 漸與頓7.1 通往禪悟的路7.2.1 漸修7.2.2 達磨以前的漸修7.2.3 楞伽宗的漸修7.2.4 南宗與漸修7.3.l 所謂頓7.3.2 頓的底細7.3.3 頓的果實7.3.4 頓的得失第八章 師徒之間8.1 自了與度人8.2 致知的老路8.3 求頓悟的新路8.3.1 授受的各種形式8.3.2 宗風(fēng)和家風(fēng)8.3.3 一些新程式8.3.4 破執(zhí)與傳心8.3.5 破和傳的可能性8.3.6 旦暮遇之第九章 機鋒公案9.1. 機鋒和公案9.1.2 設(shè)想的威力9.1.3 舊的義解9.1.4 可解的程度9.2.1 機鋒語的路數(shù)9.2.2 有理和無理9.3. 多種動作的意義9.4 效果的限度第十章禪悅和禪風(fēng)10.1 得道和望道10.2 一種安樂10.2.1 不改其樂10.2.2 另一種面目10.2.3 世事浮云lO.2.4 奇言異行10.2.5 自由無礙1O.2.6 小機大用10.2.7 禪境中往還l0.3 幾句附加的話第十一章 理想與實際11.1 理想與實際有距離11.1.1 禪與教11.1.2 頓悟與慣熟11.1.3 出世與家常11.1.4 守身與隨順11.1.5 新思與舊意11.1.6 深度廣度問題11.2 補說第十二章 可無的贅疣12.1 應(yīng)務(wù)本12.2.1 生有異相12.2.2 各種神通12.2.3 超常的尊崇12.2.4 預(yù)知死期12.3 順應(yīng)世俗12.3.1 近權(quán)貴12.3.2 念故舊12.3.3 重詩文12.3.4 防微杜漸第十三章 禪的影響(上)13.1 關(guān)于影響13.2 道學(xué)13.2.1 李翱復(fù)性13.2.2 程朱理學(xué)13.2.3 陸王心學(xué)13.2.4 語錄體13.3 詩學(xué)13.3.1 司空圖詩品13.3.2 詩與禪13.3.3 滄浪詩話13.3.4 神韻說第十四章 禪的影響(下)14.1 立身處世14.2.1 近禪與逃禪14.2.2 正心修己14.2.3 脫略世事14.2.4 處逆如順14.2.5 山林氣14.3.1 禪意詩14.3.2 禪意畫14.4 禪語第十五章 余論15.1 回顧既往15.2 展望未來再版說明
章節(jié)摘錄
11.1.4 守身與隨順 世間,頭緒萬千,上一節(jié)是說柴米油鹽方面的,表明想徹底出離也做不到。這一節(jié)想說社會制度或政治勢力方面的,依理想更應(yīng)該一刀兩斷,可是,因為這種勢力不只力量大,而且無孔不入,想躲開就更難做到。說應(yīng)該一刀兩斷,是因為政治勢力,一方面,與榮華富貴關(guān)系最密切;另一方面,在紅塵的種種中,所藏的污垢顯然最多。想斷,就要離開皇帝,離開官。有些出家人確是這樣做的,或者很想這樣做。但實際就不容易做到,因為,如上一節(jié)所說,出家人想活,就不能不歡迎布施,甚至求布施。此外,還有積極一面的,想弘法,佛門興旺,就不能不歡迎護法,求護法。什么人有大力量護法?自然是官和官的首腦皇帝。 護法,帶有自愿性,其所表現(xiàn)的政治勢力,常常像是溫和的,如自魏晉以來,除三武一宗以外,幾乎都照例允許佛教存在,就是這樣。政治勢力的表現(xiàn),還有不溫和的。最明顯的是度牒制度。度牒是官方發(fā)給的承認出家資格的證書,沒有這個,就不能避免賦稅徭役,就不能到叢林掛單。唐宋時代,為了籌集軍費政費,領(lǐng)度牒要交費,多到錢八百千一道。這是你有躲開政治勢力的理想,可是政治勢力的實際來找你。你只好接受實際,湊錢,買度牒,買得,還要帶在身上,這,無論從萬法皆空的角度看,還是從即心是佛的角度看,都是非??杀??! ∵€有更可悲的,是最高的護法者忽然翻了臉,不只不護了,還要滅。與南宗禪關(guān)系最深的一次是三武之一的唐武宗時的會昌法難。你想出世間,世間的政治勢力偏偏拉住你,使你出不去。不只出不去,連披袈裟、住山林的自由也沒有了。怎么辦?說如夢幻泡影沒有用,必須面對實際。如說“釋迦老子是干屎橛”的德山宣鑒是:“屬唐武宗廢教,避難于獨浮山之石室。”(《五燈會元》卷七)日照是:“屬會昌武宗毀教,照深入巖窟,飯栗飲流而延喘息?!睆闹G是:“屬會昌四年詔廢佛塔廟,令沙門復(fù)桑梓,亦例淘汰,乃烏帽麻衣,潛于皇甫氏之溫泉別業(yè)后岡上?!蔽南彩牵骸皩贂翁?,變素服。”(以上均見《宋高僧傳》卷十二)可見都只能用逃的辦法順從。還有政治勢力襲來,逃得更厲害的,如法海立禪師: 因朝廷有旨,革本寺為神霄官,師升座謂眾曰:“都緣未徹,所以說是說非;蓋為不真,便乃分彼分此。我身尚且不有,身外烏足道哉!正眼觀來,一場笑具。今則圣君垂旨,更僧寺作神霄,佛頭上添個冠兒,算來有何不可?山僧今日不免橫擔(dān)拄杖,高掛缽囊,向無縫塔中安身立命,于無根樹下嘯月吟風(fēng)。一任乘云仙客,駕鶴高人,來此咒水書符,叩牙作法,他年成道,白日上升,堪報不報之恩,以助無為之化。只恐不是玉,是玉也大奇。然雖如是,且道山僧轉(zhuǎn)身一句作么生道,還委悉么?”擲下拂子,竟爾趨寂。(《五燈會元》卷六) 這樣的徹底逃離,是理想挫敗了實際嗎?很難說。但可以推知,唐武宗是不會這樣看的。
編輯推薦
佛教,教義或佛理,來源于對人生(或世間)有某種看法,對人生問題有某種解決辦法。因此,說禪,說佛教,有如尋長江、黃河的源頭,不能不由人生說起。本書作者以科學(xué)常識為依據(jù),由人生之道談起,然后層層深入,談佛教,談禪宗,談禪的所求和修持方法,以及在人生哲學(xué)方面的價值和缺欠,最后還談到它的影響和將來。全書知識面廣,理精辟而言淺易,讀后可以了解中國佛教的大略,可以了解禪是怎么回事,它并不像有些人說的或設(shè)想的那樣神秘?! 《U是中土佛教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中國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禪是一種滅苦的生活之道,頓悟的理想玄妙,修持的方法也玄妙,難以言傳。但想了解又必須以言傳。傳統(tǒng)的傳的方法是禪門內(nèi)的傳心和宏法式,或乞援于名相,或乞援于觀心,結(jié)果常常是難于領(lǐng)會,甚至流為神秘主義。本書作者認為,禪是處理人生問題的一種方式,它就不能是人間的,也就必可以用科學(xué)常識的語言講明白。這就需要站在充滿神秘氣氛的視野外來看,來談。對于這種看法,作者以科學(xué)常識為依據(jù),由人生之道談起,然后層層深入,談佛教,談禪宗,談禪的所求和修持方法,以及在人生哲學(xué)方面的價值和缺欠,最后還談到它的影響和將來。全書知識面廣,理精辟而言淺易,讀后可以了解中國佛教的大略,可以了解禪是怎么回事,它并不像有些人說的或設(shè)想的那樣神秘。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