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08-11-01 出版社:中華書局 作者:汪榮祖 頁數(shù):323
Tag標簽:無
前言
傳記作品在當今的書市里,仍屬大宗;通俗性的名人傳記,尤其受到讀者們的歡迎。學術(shù)性的傳記,雖未必暢銷,卻在史學著作中一直占有重要的地位,西哲培根(Francis Bacon)認為史有三要,即時、人、事;然則,人與時、事,實鼎足而三。中華史學的主干就是紀傳體,紀與傳都是傳記,即章學誠所謂“包舉一生而為之傳,史漢列傳體也”①;不過,傳統(tǒng)中國的列傳,大都失之簡略,幾乎沒有大敘事體的詳傳,而又往往以儒家價值觀來褒貶人物。
內(nèi)容概要
《學人叢說》收錄十二篇文章,涉及十四位學人,然而并不是十四篇傳記,而是論述與這十四位學人相關(guān)的一些議題,甚至是有爭議性的議題。包括錢牧齋在史學上的造詣,章實齋被現(xiàn)代學人跡近夸張的評價,郭嵩燾、嚴復:曾紀澤之間錯綜復雜的關(guān)系,嚴復意譯的意義,康有為與戊戌變法的關(guān)系難以翻案,康有為早年雛型思想的重要性.章太炎文化多元論之創(chuàng)義,梁啟超史學前后期之有所承襲,胡適與陳寅恪乃同一時代不同類型的學人,胡適與吳宓在愛情上的異同,蕭公權(quán)如何憑其學力建構(gòu)中國政治思想史,錢鍾書以文學家提出對史學的慧識,以及美國漢學家牟復禮教授一生的點滴。
作者簡介
汪榮祖,著名史學家。1940年生于上海,祖籍安徽旌德。臺灣大學歷史系學士(1961),美國俄勒岡大學碩士(1964),美國西雅圖華盛頓大學博士(1971)。自1971年起任美國弗吉尼亞州立大學教授,執(zhí)教三十一年。曾任上海復旦大學訪問教授,澳大利亞國立大學訪問研究員、臺灣大學兼任教授、臺灣中正大學文學院院長等?,F(xiàn)任臺灣“中央大學”人文中心講座教授、臺北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兼任研究員暨總咨詢委員:美國弗吉尼亞州立大學榮譽教授等職。已出版《史家陳寅恪傳》、《晚清變法思想論叢》、《蔣介石評傳》(與李敖合著)、《史傳通說》、《康章合論》、《走向世界的挫折一郭嵩燾與道成同光時代》、《史學九章》、《追尋失落的圓明園》、《學林漫步》、《詩情史意》、《書窗夢筆》、Search for Modem Nationalism;Zhang Binglin and Revolutionary China等中英文專書。
書籍目錄
自敘錢牧齋的史筆章實齋六經(jīng)皆史說再議郭嵩燾、嚴復、曾紀澤三人連環(huán)敘重讀嚴復的翻譯也論戊戌政變前后的康有為章太炎對現(xiàn)代性的迎拒與文化多元思想的表述論梁啟超史學的前后期胡適與陳寅恪胡適、吳宓和愛情——兼論私情與公論蕭公權(quán)與中國政治思想史的建構(gòu)錢鍾書論史學之體用漢學家牟復禮雜憶
章節(jié)摘錄
錢牧齋的史筆史法以馬、班自許至于史書的書寫,牧齋自稱“少讀班、馬二史欣然自喜”;不過,年長后再讀,才真正通曉二史的史法與文章蹊徑;后來每次重讀,“輒有所得”,衷心感嘆馬、班所建立的典范,難以企及。牧齋無疑將司馬遷的《史記》與班固的《漢書》視為史著的最高境界,若謂司馬氏“以命世之才,曠代之識,高視千載,創(chuàng)立《史記》”;而“班氏父子因之,用炎漢一代之彝典整齊其文,而后史家之體要,炳如日星”,以致于認為史家只要踵事馬、班,即足矣。又嘗謂“編年之有左氏也,紀傳之有班、馬也,其文則史,其義則經(jīng)”。直將《史》、《漢》視為百世之良法,亦即是中國傳統(tǒng)史學里開創(chuàng)性的經(jīng)典之作。在他的心目中,馬、班之后,惟歐陽修“綽有太史公之風”;若馬、班之間,必須分優(yōu)劣,則牧齋更景慕太史公司馬遷之才,尊為“秦、漢以來,一人而已”。馬、班異同,自漢以來,論者已多;惟牧齋論馬、班異同不止于體例文字而已,他曾批評宋人之討論馬、班異同者,不免“尋扯字句”,認為是“兒童學究之見”,所見太小。他主張應“知其大段落、大關(guān)鍵,來龍何處,結(jié)局何處,手中有手,眼中有眼,一字一句,龍脈歷然”??梢娝麡O重敘事,并未刻意區(qū)別文筆與史筆,頗為講究歷史敘事的文學結(jié)構(gòu)。再從書寫的內(nèi)容看來,司馬遷“上下五千年縱橫獨絕”;而班固則不過是“整齊《史記》之文”,限于一代。更進一步說,班氏父子雖能“慎核其事,整齊其文”,然就敘事風格而言,絕非司馬遷之儔。他因而從歷史敘事的角度來評論馬、班的優(yōu)劣;馬書敘項羽與劉邦爭奪天下以及楚漢興亡的經(jīng)過,“提綱挈領,較如指掌”,所以可“使后世了然,見其全局”,然而班書過于講究史事的先后排列,因而使事情的來龍去脈被所系之年月隱而不彰。論者每贊賞班書記事的詳實,但牧齋則認為班書略去了許多精彩的敘事,未免可惜。例如馬書敘項羽率軍至于戲西,劉邦屯兵霸上,表出兩軍對壘的形勢,以及明言項羽兵四十萬,劉邦兵十萬,展現(xiàn)出兩軍強弱的態(tài)勢,而班書均略而不書。馬書述項伯因張良來告密,劉邦驚慌失措,諉過他人以及巴結(jié)項伯等情景,既生動而又傳神,然班書亦均略去不提。馬書提到鴻門宴的座次:項王、項伯東向坐,亞父南向坐,沛公北向坐,張良西向侍,以示貴賤,并特別指出“亞父者,范增也”。牧齋認為“于此宴一坐中,點出眼目,所謂國有人焉者也”,無疑是敘事的一大關(guān)鍵,卻也不見之于班書。樊噲在鴻門宴中勇猛的表現(xiàn),牧齋謂之“真為噲開生面”之筆,也不被班固寫入《樊噲傳》。除了《項羽本紀》與《高帝紀》之外,牧齋所舉類此馬、班之異的例子尚多。班書所略者,或因難以證實之故;所以從牧齋所舉的這些例子可知,他頗為欣賞太史公的“傳神”之筆,讀來令他回腸蕩氣,似乎更勝過班書之“傳真”。馬書之“傳神”,即錢鍾書所謂“繪聲傳神”之筆,“如見象骨而想生象”;也就是說,司馬遷的許多描述,不過是“設身處地,代作喉舌而已”。
編輯推薦
《學人叢說》由中華書局出版。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