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生活三十年

出版時間:2005年9月  出版社:中華書局  作者:陶菊隱  頁數(shù):238  
Tag標簽:無  

內(nèi)容概要

  本書寫的是是民國時期著名記者陶菊隱前半生的傳記,1914年陶菊隱參加《長沙女權(quán)日報》,至1941 年推出上?!缎侣剤蟆?,從事新聞記者記者三十年。由于工作的需要,他結(jié)識很多當時的軍政要員,同時也目睹了這30年間中國政局是變動,許多都是鮮為人知的政治內(nèi)幕。  《記者生活三十年》是陶菊隱根據(jù)三十年新聞采訪的經(jīng)歷和見聞,在晚年寫的自傳體回憶錄,于一九四八年在中華書局出版。此書以紀實的風格、生動的筆法,記述了一九一二年至一九四一年間的政治百態(tài)和作者在新聞界的經(jīng)歷,有很強的可讀性和史料價值。  蒙陶菊隱先生后人慨允,我們對此書重新校訂,簡化了各章節(jié)的小標題,增加了三十余幅歷史圖片,并增加副書名“親歷民國重大事件”,重新出版。陶菊隱先生一生著述之絕大部分都交由中華書局出版。此書的再版,是對陶菊隱先生的紀念,更是他與中華書局常年合作而結(jié)下的深厚情誼的延續(xù)。

作者簡介

陶菊隱(1898~1989)湖南長沙人。就讀長沙明德中學。民國元年(1912年)一度擔任長沙《女權(quán)日報》編輯,次年起為上?!稌r報》“余興”欄撰稿,同時還為上海各大報撰寫地方通訊。民國5年(1916年)一度任《湖南民報》編輯,撰寫時事述評;不久辭職接辦《湖南新報》,任總編輯。民國7年(1918年)參加《湖南日報》編輯工作。民國8年(1919年)以湖南報界聯(lián)合會代表資格,參加湖南人民的驅(qū)張(敬堯)運動。民國9年(1920年)受聘上?!缎侣剤蟆否v湘特約通訊員,撰寫長沙特約通訊。民國16年(1927年)任《武漢民報》代理總編輯兼上?!缎侣剤蟆否v漢口記者。民國17年(1928年)起,擔任《新聞報》旅行記者、戰(zhàn)地記者,駐漢口特派記者。民國23年(1934年)赴南京與許彥飛合辦《華報》,同時為《新聞報》撰寫專欄文章。民國25年(1936年)移居上海,參加《新聞報》編輯工作,還擔任《曉報》主編和嚴獨鶴主持的《新聞夜報》助編。民國30年(1941年)后退出《新聞報》,除為京、滬大報撰稿外,以主要精力從事中國近現(xiàn)代史研究。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擔任上海文史館副館長。著有《菊隱叢談》、《孤島見聞》、《袁世凱演義》、《蔣百里先生傳》、《籌安會六君子傳》、《北泮軍閥統(tǒng)治時期史話》、《記者生活三十年》等。

書籍目錄

引子(1)青少年的艱苦生活    辛亥參軍一瞥(1)    年幼失學(3)    始入新聞界(5)    接辦《湖南新報》(10)    改辦《湖南日報》(15)    始為上海《新聞報》寫“長沙特約通訊”(21)湖南宣布“自治”的六年    新聞記者得列席湖南軍政聯(lián)席會議(24)    湖南政變,譚延闿下臺(28)    采訪中的初步體會(34)    湖南第三次政變內(nèi)幕(38)    湖南省憲法草案完成(40)    關(guān)于湘粵聯(lián)盟(42)    湘軍“援鄂”戰(zhàn)爭中的采訪(45)    關(guān)于湘直議和以及對張、湯兩文的訂正意見(52)    孫中山改道北伐(60)    到上海初訪《新聞報》(62)    吳佩孚電戰(zhàn)聯(lián)治派,黎元洪拉攏南方人(69)    湖南選舉的內(nèi)幕(74)    湖南護憲之戰(zhàn)又起(77)    直系政權(quán)一敗涂地,聯(lián)治運動成尾聲(83)    湘軍內(nèi)部又起分化(88)萍蹤無定的五年    由長沙赴漢口(94)    劉玉春血戰(zhàn)汀泗橋,吳佩孚兵敗走河南(97)    到上海再訪《新聞報》(101)    參加《武漢民報》的一瞥(106)    濟南五三慘案躬歷談(110)    國民黨控制言論步步加強(121)    福開森出賣《新聞報》股權(quán)(補述)(125)    國民黨新軍閥混戰(zhàn)的四年(127)    回長沙侍母終年(151)在漢口的兩年    任《新聞報》的駐漢記者(154)    《大公報》邀請我兼任該報“客串”通訊(155)    “一二八”后洛陽之行(162)    《新財神獻寶記》(166)在南京的三年    創(chuàng)辦《華報》,為《新聞報》改寫專欄稿(171)    為《國際匯編》寫論文(175)    三訪《新聞報》(177)由南京遷居上海    我進《新聞報》后的工作任務(wù)和待遇(179)    《新聞報》軼事(181)    《居院長失蹤之謎》(184)    《悲劇出在自己的家里》(186)    《臺兒莊上好月色》(191)    漢口之行(196)    蔣百里病逝宜山城(206)    金神父路十八號(212)    《海上春秋》(215)    舒新城給我的鼓勵和幫助(225)    白色恐怖下遷居(232)    別了,《新聞報》(233)作者后記(237)

章節(jié)摘錄

書摘我離開《湖南民報》不久,一天從南正街商務(wù)印書館走出來,一頂拐大轎①迎面而來,轎中人一眼看見了我,忙不迭叫轎夫把轎子停下來。他握著我的手高興地說:“我正要找你,我們找個地方談?wù)??!?   我定睛一看,來者就是兩年前我們共同籌辦《三楚新聞》的窮朋友黃咸夷。我們停步的地方,正是長沙城南行人如織的鬧市,談話很不方便,便相偕到附近德記面點館,邊吃面邊談天。    這幾年黃先生走了運,當過湘軍第四師的機要秘書,此時又奉命接辦《湖南新報》,正在進行人事安排。原第四師師長是國民黨老一輩軍人程潛。一九一五年云南起義時,程潛奉黃興之命,到昆明去找士官老同學蔡鍔、唐繼堯,蔡唐二人叫他到湖南組織民軍響應(yīng)起義,并派紅邊帽子滇軍一營護送他由黔入湘。他自稱湖南護國軍總司令,沿途招收民軍,到省后改編為湘軍第四師。他跟譚延闿素不相能,譚二次督湘后,把第四師并入第二師,程便卸職下臺。程在長沙辦有《湖南新報》,派師部軍需處長寧坤為總經(jīng)理,程下臺后,寧也另有任務(wù),改派黃咸夷接辦該報。我們見面之下,他請我在主編與主筆之中擇一而任之。我毫不客氣地指定要當總編輯,否則決不參加。按照湖南地方報的規(guī)定,總編輯與主筆分工,前者為編輯部的總負責人,主持審稿發(fā)稿,主筆負責審閱社評或自己動手寫社評,其名次在總編輯之下。我認為,認真負責是辦好報紙的首要條件。當時我抱有一鳴驚人的理想,要么把報紙辦得有聲有色,要么寧可高臥危樓,孤芳自賞。黃遂決定派我為總編輯。    接著談到具體問題。我說:“往日科場中有一項通則,考舉人必須寫好一筆正楷字,否則休想考取。報紙也必須印刷精良,才能引人人勝?!蔽医ㄗh我們首先責成印刷部門加快改鑄全套五號字,作為刷新版面的準備。其次也談到延攬人才和提高報紙質(zhì)量等問題。    寫到這里,應(yīng)將當時長沙各報的情況簡介一番:    民國初期,湖南的國民黨人最多,長沙各報也大多屬于國民黨系。由于南北戰(zhàn)爭一再發(fā)生,湖南地處全國中心為南北必爭之地,政局很不安定。每逢北軍入湘,國民黨系報紙就要受到摧殘,而當北去南來,又有一批新人新報出現(xiàn),這就是長沙報紙隨波逐流起伏無常的原因。其次,長沙有一批失意政客和無業(yè)文人,錯誤地認為辦報不需要多大本錢,只要向省政府或地方軍人“募化”一筆開辦費,找到幾間房子,收羅幾名窮書生,就可以擇吉開張,像前面所講的《女權(quán)日報》、《湖南民報》一樣。這種毫無根基的報紙,內(nèi)容因陋就簡,遠遠不能適應(yīng)閱者的需要,很難打開銷路。長沙又非通商口岸,廣告收入很少,這又是它們在營業(yè)上無法達到收支平衡的原因。根據(jù)當時情況,長沙閱戶喜閱上海報紙,一因上海報張數(shù)較多,內(nèi)容較豐富,它們托庇于外國租界,敢于登載地方報所不敢登載的新聞;二則它們還采取一種看“走報”的方法,收費較廉,地方報的銷路又被奪去不少,因而更難立足了。    P10-11

媒體關(guān)注與評論

書評我雖未向《新聞報》要求提高待遇,可是《新聞報》當局對我不斷加薪,半年之間,按月稿酬累增至一百元。后來我參考館內(nèi)工作時,有人告我,當時該報的館內(nèi)人員也要論資排輩,新進人員月薪不過五六十元,而我以新進的館外人員,半年之間“連升三級”,不能不算是新聞界的一種“異數(shù)”。    ……既然要長期寫,我便加上一個《顯微鏡下的國際形勢》的總題目,把原題改作第一篇分題,隨即在《新聞報》上發(fā)表。這是我從新聞記者改作專欄記者的開始。                                     ——陶菊隱

編輯推薦

陶菊隱,著名記者、作家,一九一二年進入新聞界,一生筆耕不輟,著述頗豐。本書是作者根據(jù)三十年新聞采訪的經(jīng)歷和見聞,在晚年寫的自傳體回憶錄。書中以紀實的風格、生動的筆法,記述了一九一二年至一九四一年間的政治百態(tài)和作者在新聞界的經(jīng)歷,有很強的可讀性和史料價值。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記者生活三十年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10條)

 
 

  •   這是一本陶先生回憶自己前半生記者生涯的回憶錄。陶先生10幾歲開始從事記者工作,親身經(jīng)歷了整個民國時代的各種大事。無論是青年毛澤東的“驅(qū)張”、吳佩孚的“電戰(zhàn)”、大上海的孤島還是蔣百里的為抗戰(zhàn)奔走,讓陶先生娓娓道來??赐曛?,只能不住感慨,原來民國的歷史人物,圈子太小了。陶先生早年和毛澤東一起攜手參與湖南的驅(qū)張運動,40年代后期開始擔任蔣介石的國際問題顧問,在風云際會之際,和國共雙方的領(lǐng)袖一起共事估計是一般人很難有的機遇。解放后他擔任上海文史館員,寫作了著名的《武夫當國》——這本書和陶先生的這本回憶錄正可以互為表里——《武夫當國》寫作玩第一卷后出版上遇到了困難,陶先生于是一封信就寄給了自己當年的戰(zhàn)友毛澤東……研究歷史者,這本書是最好看一下的;做新聞的朋友們,更不能放過民國兩大記者之一的回憶錄。
  •   相對而言,這是我對關(guān)于民國時期各大軍閥派系混戰(zhàn)時期最好看的書之一。尤其是書的版式、印刷和字體備是讓人喜歡。作者主要是講述自己作為記者立足湖南和上海時期對當時時局混戰(zhàn)的歷史記錄,讓我一晚上停不下來。這本書也是我在卓越網(wǎng)購書好多年打5分的第一本書,主要沖著它的性價比。9元錢,非常的超值啊,強力推薦!
  •   比那些修飾的資料好得多。
  •   每個人的視角和價值觀不同,對于歷史的描述必然不同。絕對的公正是不存在的,所以參照不同的坐標對于我們理解和感受那個時代有非常的意義。
  •   RT內(nèi)容上并不能完全反應(yīng)民國時期的國內(nèi)形勢,只是對湖南部分講的清楚,要對那段歷史比較清楚才會看著不吃了。文字比文學作品差,比較平白。
  •     兩種新聞工作者。徐是走的編輯路線,拿主意,定方針的。陶是跑新聞的,敏捷一些,天分好,但始終是外圍群眾組織,呵呵。
      
      寫得回憶錄很好看,看后感慨湖南人在湖南呆不下去,要離開湖南才有發(fā)展。但是陶41年前后就退休了,我很奇怪。這個人見識,溝通能力都有,正是高峰期怎么就退了呢?中日戰(zhàn)爭是一個原因,他又不想去后方,可是后來抗戰(zhàn)勝利了他怎么也不寫了呢?
      
      電報多了,他這樣跑新聞的不行了,但是他搞的那些軍閥內(nèi)幕還是很有可讀性的啊。我估計是湖南軍閥沒落了。他沒有優(yōu)勢了。
      不管怎么說,當民國野史來看還是很精彩的。
  •     
      陶菊隱的名字今天人們已經(jīng)很陌生,我多年前買到一本陶菊隱著的《蔣百里傳》,價格只要一元,因為事前知道蔣百里是錢學森的岳父,書價格又確實便宜才買的。事后才知道,書的作者陶菊隱原來是與張季鸞齊名的近代著名記者,而這本傳記也被認為是名人傳記中的名篇。
      
      近日中華書局出了陶菊隱的傳記《記者生涯30年》,講述了他從1912年進入新聞界,到1941年離開《新聞報》30年的記者生涯,其間不僅見出中國報紙從萌芽到成熟的過程,還有陶以名記者的經(jīng)歷品評那段歷史和人物,可以稱得上是非常有價值的史料。
      
      陶菊隱生于1898年,中學未畢業(yè)就因為生計問題到報館謀生,時年不過14歲。他最初服務(wù)的《女權(quán)日報》只供膳宿,不給薪水,很快就因經(jīng)費問題???。后來因為湖南軍政更迭頻仍,每上臺一個新人就想辦一份報紙作為宣傳,陶也因此在許多報館間謀事。陶的經(jīng)歷說明,當時內(nèi)地報業(yè)剛剛起步,新聞人才也非常少,否則即使陶非常聰明,也不可能小小年紀就能入職,并在不到二十歲就成為總編輯。事實上,那時候長沙報紙并無駐外地記者,電報發(fā)稿也非常貴,因此有不少報紙偽造“專電”以招徠讀者。
      
      陶菊隱人生的轉(zhuǎn)折,在給上?!缎侣剤蟆穼懞贤ㄓ崱R驗椤缎侣剤蟆菲刚埖牡胤接浾咴谖錆h,僅憑道聽途說兼寫長沙新聞,往往與事實出入很大。由于湖南地處廣東和直系軍閥沖突的中間地帶,所以當時地理位置非常重要,陶菊隱的通訊稿很快取代了那位記者的稿件,成為《新聞報》賣點之一。記者專駐武漢卻寫長沙新聞,今天聽起來匪夷所思,說明報業(yè)初期的現(xiàn)狀是如何了。
      
      陶菊隱對湖南軍政變遷的回憶,細膩地勾勒出當時的現(xiàn)狀,是歷史教科書以“階級”“進步與反動”等概念解讀所無法比擬的。比如,“驅(qū)除張敬堯”我們從前看到的是張如何倒行逆施,毛等進步青年的運動如何最終驅(qū)張成功,而陶菊隱則細致分析了當時影響湖南政局的幾股力量:近鄰廣東、桂系的政治主張,湖南本省的派系,隸屬直系的張敬堯如何入主湖南,各種派系力量又如何因勢利導驅(qū)張——雖然本書寫于文革后不久,對毛澤東的作為未免備加逾揚,但還是能看出,書生意氣并不是驅(qū)張成功的關(guān)鍵力量,真正起作用的還是幾派軍事力量各有所圖,最后張敬堯不得不退出。
      
      此外,湖南為什么首倡“聯(lián)省自治”,直系和孫中山的廣東軍政府因為不同的時勢,采取了怎樣不同的態(tài)度,各派軍閥間為什么數(shù)度聯(lián)合、分裂,都有非常清晰而有說服力的解說。這種從微觀層面,寫清各派實力消漲變化因而政治主張變異過程,而不是簡單地貼上政治傾向標簽的歷史評判,更有助于讀者認識那個“兵為將有”,國家因而四分五裂的時代,也更能理解各派之間為何打打和和。
      
      因為文筆明白曉暢,論事持理冷靜,對時局變化原因和趨勢的判斷往往切合實際,陶菊隱很快成為比較知名的記者,也與許多軍政要員有很好的私人關(guān)系,從而為他進一步當好記者打下了非常好的基礎(chǔ)。近代史上著名的戰(zhàn)事紛爭,陶菊隱都能有所與聞,寫出了非常生動傳神的歷史側(cè)影,這是本書引人入勝的又一原因。
      
      1941年,日本占領(lǐng)軍對《新聞報》壓迫日盛,陶菊隱不愿委身事敵,無奈之下離開《新聞報》。因為研究陶菊隱的文章不多,此后陶的經(jīng)歷不得而知,只是大略知道解放后陶的境遇不佳,幾乎被迫害至死,陶本人似乎對此也不愿多談。近代名人經(jīng)歷,每每過了1949就讓人不勝唏噓,不知因為什么,陶的回憶錄只肯寫到1941年,如果能夠找到更多材料,陶菊隱的經(jīng)歷一定對理解近代中國很有幫助。
      
      
  •   嘩,最近不得了,潛在下面一下子看了這么多書!致敬。
  •   第一段……我也跟你一模一樣??!但讀后還是不解蔣百里為何跟唐生智打得這么熱乎。
    很想看《記者生活三十年》,2005年(這本書出版)的時候,我的確還對陶菊隱的名字感到很陌生(后來又跟焦菊隱混淆),當時沒買真是可惜!
  •   十分受教,
    希望能找到此書的電子版。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wǎng)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