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04-05 出版社:中華書局 作者:[美]阿爾伯特?貝茨?洛德 譯者:尹虎彬
Tag標簽:無
內(nèi)容概要
阿爾伯特?洛德的經(jīng)典力作《故事的歌手》出版40周年后得到再版,……洛德和他的老師帕里搜集整理并研究了活態(tài)的口頭傳統(tǒng),他們的目的是要回答古老的荷馬問題:在歐洲文學傳統(tǒng)發(fā)軔之初,《伊亞特》和《奧德賽》的作者是如何創(chuàng)作這兩部偉大史詩的?!豆适碌母枋帧纺Y(jié)著帕里和他的學生洛德的不朽貢獻。該書的主旨便是揭示和證明口頭詩歌是一種創(chuàng)作和表演相互結(jié)合的過程。這部影響廣泛的著作現(xiàn)在被重新刊行,附有《新版序言》,增加了珍貴的音像材料,本書因為注入新的內(nèi)容而大大豐富了,充分保證了它對每一個愛好藝術(shù)和口頭技法的人,具有持久的魅力。
作者簡介
作者簡介:阿爾伯特?貝茨?洛德(Albert Baters Lord,1912-1991),美國哈佛大學教授,文學教育家,南斯拉夫史詩和“口頭文學”領域的著名學者。“帕里-洛德口頭理論”(the Parry-Lord Oral Theory)的創(chuàng)立者之一。1959年起任哈佛大學“帕里口頭文學資料館”名譽館長。主要著述有:《塞爾維亞-克羅地亞民歌》(1951年,與貝拉?巴爾托克合編),《塞爾維亞-克羅地亞英雄歌》(第1、2卷1952-54年出版,與拜納姆合編;第3、4卷1975年出版),《塞爾維亞-克羅地亞語初步》(1958年)、《故事的歌手》(1960年第1版,2000年第2版),《保加利亞語初步》(1962年,與拜納姆合編),《保加利亞文學讀本》(1968年),《史詩歌手與口頭傳統(tǒng)》(1991年)。其中《故事的歌手》充分代表了洛德的學術(shù)思想和獨特貢獻,已被譯成多種文字并產(chǎn)生深遠影響。
譯者簡介:尹虎彬,1960年5月生人,朝鮮族。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文學研究所研究員,所長助理,口頭傳統(tǒng)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碩士生導師。1987年畢業(yè)于中央民族學院研究生部,獲民族學碩士;2003年畢業(yè)于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獲法學博士學位(民俗學)。1989年9月~1990年9月朝鮮金日成綜合大學文學部訪問學者;1994年7月~1995年2月哈佛大學哈佛─燕京學社訪問學者;1997年4月~1999年4月日本神戶大學國際文化學部訪問教授。中國民間文藝家協(xié)會會員,中國民俗學會理事,中國少數(shù)民族文學學會會員,中國當代少數(shù)民族學會會員,中國社會科學院韓國學中心理事,中國歐美同學會會員。主要社會兼職有首都師范大學中國詩歌研究中心兼職研究員,北京師范大學民俗學與社會發(fā)展研究所客座研究員。學術(shù)領域是文學理論與民俗學,主攻研究方向為口頭詩學。有《口頭文學研究中的程式概念》、《史詩的詩學:口頭程式理論研究》、《口頭詩學的文本概念》、《口頭詩學關于歌的概念》、《帕里、洛德口頭詩學試論》、《口頭詩學與民族志》等理論評述,出版?zhèn)€人專著《古代經(jīng)典與口頭傳統(tǒng)》,譯著《故事歌手》。
書籍目錄
總序――鐘敬文
再版序言――斯蒂芬?米切爾 戈雷格里?納吉
序――哈里?列文
引言――洛德
第一部分 理論
第一章 導論
第二章 歌手:表演與訓練
第三章 程式
第四章 主題
第五章 一般意義的歌與具體的歌
第六章 書寫與口頭傳統(tǒng)
第二部分 應用
第七章 荷馬
第八章 《奧德賽》
第九章 《伊利亞特》
第十章 中世紀史詩答記
附錄
注釋縮略詞
注釋索引
譯后記
編輯后記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