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戲曲碑刻輯考

出版時間:2002-1-1  出版社:中華書局  作者:馮俊杰  頁數(shù):513  
Tag標簽:無  

前言

山西師范大學戲曲文物研究所所長馮俊杰同志主編的《山西戲曲碑刻輯考》將由中華書局出版,俊杰同志在去年曾囑我作一序文,今年十月,再次來電相囑,不久又寄來書稿清樣。其時我正奉命校閱一部干部文學讀本,接著又赴滬參加復日一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研究中心和浙江師范大學中國文學輿文化研究所聯(lián)合舉辦的“中國文學”古今演變研究學術(shù)研討會氣回京后又參加了幾個學術(shù)座談會,序文遲遲未能寫出,轉(zhuǎn)瞬進入十二月,已迫年關(guān),理應交卷,卻又覺得我對戲曲碑刻并無研究,難以驅(qū)筆,一番躊躕后,因思還是從戲曲文物研究說起,談一些感想。百年以來的戲曲研究實踐昭示我們,重視戲曲文物的發(fā)掘并研究,并且在一個時期內(nèi)成為研究熱點之一,產(chǎn)生出諸多成果,在很大的程度上為戲曲史領域開辟出一個新天地,是二十世紀五十年代以后的事,但這一戲曲史研究中的重要事件并不是首先從長期陷于文本研究的戲曲史研究界引出的,而是輿“五四”新文化運動以來首次出現(xiàn)的從理論到實踐都十分重視民族民間戲曲的復興和改革的實際,也就是五十年代以來的戲曲現(xiàn)狀相聯(lián)系著的。

內(nèi)容概要

本書收錄并考述了自宋大中祥符五年(1012)到清光緒二十七年(1901)共890年間的碑刻一百種,真所謂碑碣百通,洋洋大觀,為中國戲曲史研究提供了大量的神廟劇場資料與其他戲曲史料。

作者簡介

馮俊杰 男,漢族,黑龍江省牡丹江市人,1943年生。1982年山西師范學院古典文學專業(yè)研究生畢業(yè),獲山西大學文學碩士學位?,F(xiàn)任山西師范大學戲曲文物研究所教授、所長、碩士生、博士生導師,兼中國屈原學會常務理事、山西古典文學學會副會長、《中華戲曲》副主編等職。主要方向是從戲曲文物、民俗的角度研究中國戲曲史。曾獲曾憲梓三等獎、山西省優(yōu)秀教師獎。論文曾獲山西省首屆社會科學優(yōu)秀成果二等獎。所領導的研究所曾獲1996年山西省委、省政府授予的"模范集體"獎稱號。

書籍目錄

卷一1 壺關(guān)縣神郊村真澤宮2 萬榮縣橋上村后土廟卷二1 聞喜縣禮元(梨園)鎮(zhèn)與真觀2 壺關(guān)縣神郊村真澤宮卷三1 沁水縣下格碑村圣王行宮2 高平縣米山宣圣廟卷四1 平順縣東河村九天圣母廟2 澤州縣冶底村東獄廟

章節(jié)摘錄

【碑文】重修真澤廟記祀典:法施于民,以勞定國,能御大甾,能捍大患者祀之?!八姆矫酱鬂?,林谷丘陵,為邦域之望,能出云為雨,生材資民者,宜有神守之,以血食其土?!鄙幸?,上黨之俗,質(zhì)直好禮,勤儉力穡,民勇于公役,怯于私斗,自昔稱為易治。然獨豐于事神,凡井邑聚落之間皆有神祠,歲時致享。其神非伏羲神農(nóng),堯舜禹湯,則山川之望也。以雩以榮,先穡郵啜,皆于是奔走焉。歲正月始和,農(nóng)事作,父老率男女敷十百人,會于里中祠下,豐牲潔盛,大作樂,置酒三日乃罷。香火相望,比邑皆然。至十月農(nóng)事畢乃止,歲以為常。壺關(guān)縣紫團山,有兩女仙祠。居人傳仙人姓樂,學道此山,得不死而去,相與率爾奉祀之,靈應如響。宋大觀中旱,守臣禱之而雨,請之有司,得廟額曰“真澤”氣仙人號曰“沖惠氣”沖淑氣大建祠宇。金末亡亂,風雨傾圮,蓋什三四。國朝圣兀五年,魏人郅朗來守邑,雩縈之請,應不逾夕。

編輯推薦

《山西戲曲碑刻輯考(繁體豎排版)》為國家哲學社會科學基金項目。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山西戲曲碑刻輯考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1條)

 
 

  •   三晉戲曲的新文獻 ——讀《山西戲曲碑刻輯考》周華斌  馮俊杰編著的《山西戲曲碑刻輯考》(中華書局2002 年版)系國家哲學社會科學基金項目。全書采集山西古碑100 通,上自北宋大中祥符五年(1002 ) ,下迄清光緒二十七年( 1901 ) ,時間跨度將近千年。所謂“禮失而求諸野”,古來視戲曲為小道,文獻記載多有缺憾。這些默默屹立在鄉(xiāng)野之間的古碑,雖經(jīng)歲月剝蝕,卻是“刻在石頭上的歷史”,記錄著民間戲曲文化的發(fā)展歷程。全書的著眼點不僅在于‘輯”,更在于“考”。一方面,通過實地考察,將石碑文全文照錄;另一方面,結(jié)合文獻古籍、地方志書、風俗民情對碑文所涉及的文化背景和戲曲事相進行了詳盡的分析。其多方位的人文視角,以及文物、文獻、田野考察三結(jié)合的科學研究方法,標示出中國戲劇史研究領域的新的學術(shù)途徑。百通古碑,縱覽千年,體現(xiàn)中國戲曲成熟、發(fā)展的全過程,可以補文獻記載之不足,從而為中國戲曲史研究領域提供了大量前所未有的珍貴資料。山西是戲曲文物大省。人稱:“商周文物出河南,漢唐文物出陜西,宋金文物出山西”,宋代以來的地面文物所存之多、之精,非山西莫屬。其建筑、壁畫、雕塑,相應的民俗― 那些口傳的、無記錄的、有形或有聲的文化遺產(chǎn),使山西成為考察中華歷史文化的重要基地。宋代以降,平民戲曲走向成熟,明清時期更加泛濫,乃...至成為中華民族的藝術(shù)瑰寶。自王國維以來,研究中國戲曲史的學者大多數(shù)著力于文本和文獻的稽考,不大注意場上的演劇特征和民間的戲曲事相?!拔逅摹币院?,知識分子走向民間,一部分有識之士開始關(guān)注千百年來廣布民間、融于民俗的戲劇現(xiàn)象。但由于種種原因,大部分學者難得有條件進行深入細致的考察,中國戲曲史的總體研究長期停留在書齋式的文案和文本層面。 我的父親周貽白畢生從事中國戲劇史研究。他始終重視場上和民間的戲劇創(chuàng)造,十分器重與之相關(guān)的文物文獻、資料圖片、唱片乃至小唱本的收集與研究,認為“戲劇非奏之場上不為功”。自20 世紀40年代始,山西、河南陸續(xù)有戲曲文物發(fā)現(xiàn),先父都曾經(jīng)著文闡解,如山西廣勝寺元代“忠都秀”戲曲壁畫、侯馬金代墓葬中的戲臺模型及戲俑、河南宋墓中的雜劇雕磚、南宋雜劇絹畫等。80 年代初,在我繼續(xù)從事戲曲史研究之時,先父之賢弟子、戲曲史專家余從先生告我:“搞戲曲史必須到山西去?!?982 年,我到山西參加梆子聲腔學術(shù)研討會,從太原到運城,一路觀摩地方戲曲演出,一路考察戲曲文物,晉南的戲俑、戲樓和戲俗使我產(chǎn)生了濃厚的興趣。此后又曾多次前往,走遍了晉南、晉中的十幾個縣,大有所得。有學者稱:‘晉南是中國戲曲的搖籃”。二三十年來,山西不斷有新的戲曲文物文獻發(fā)現(xiàn),如稽山縣宋金雜劇俑群,芮城市永樂宮元代石棺的雜劇線刻,右玉縣元明水陸畫中的路歧人形象,上黨地區(qū)的“迎神賽社四十曲宮調(diào)”手抄本;宋金元明清歷代延續(xù)的神廟戲樓和社火戲劇等。經(jīng)實地考察,我越發(fā)感受到此言不虛:“搞戲劇史,必須到山西去。”尤其是遍布晉南大地的戲曲文物和戲樓、戲俗,其豐富與集中的程度為其他地區(qū)所不及。從另一個角度說,山西的戲曲文物和文獻大有可為,也造就了一批卓有成就的知名學者。其中,山西師范大學戲曲文物研究所的幾位教授和中青年學子多有成果問世,頗為引人注目。1984 年秋冬,我獨自到晉南考察戲曲文物,在臨汾的山西師范學院(今山西師范大學)駐留過幾天。當時,曾與中文系、歷史系和相關(guān)職能部門的同仁黃竹三、竇楷、張守中、楊太康等討論過成立戲曲文物研究所和創(chuàng)辦仲華戲曲》之事。不久,在校領導的支持下,戲曲文物研究所果然成立了,《中華戲曲》也辦起來了。研究所首先著眼于收集文物資料和圖片,建立了戲曲文物陳列室,又于1987 年11 月編輯出版了《宋金元戲曲文物圖論》 。與此同時,《中華戲曲》于1986 年2 月出版第1 輯,未曾間斷,迄今已達27 輯。十余年來,戲研所增添了馮俊杰教授等中堅力量,規(guī)模擴大,成果越來越豐富,在國內(nèi)外同行中產(chǎn)生了重要影響。山西師大的諸位同仁將抄碑、拓碑、讀碑、解碑視為戲研所的基礎性工作和經(jīng)常性工作。抄碑,曾經(jīng)被認為是“厚古薄今”的事,年輕的學子往往不屑一顧。殊不知矗立在中華大地上的石碑綿延千百年,數(shù)以萬計,是中華文明史上的寶庫。宋代以來,刻石立碑不限于朝廷、官府,業(yè)己成為神廟、宗祠、村落、家族的普遍的記事習俗,是一種公眾行為。鐫刻在石頭上的圖文信息,較之記錄在紙本上的文字更為重要、更為確切、也更加真實可靠。它透現(xiàn)著社會各個領域、各個階層的生存狀態(tài)和文化狀態(tài),無疑是貨真價實的歷史文獻。 閱讀更多 ›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wǎng)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