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頡剛古史論文集(第三冊)

出版時間:1996-04  出版社:中華書局  作者:顧頡剛編  頁數(shù):478  字?jǐn)?shù):328000  
Tag標(biāo)簽:無  

內(nèi)容概要

前言:      一提到中國的古史系統(tǒng),任何人就想到三皇、五帝,以后就是三王、五霸,實在這個系統(tǒng)已經(jīng)建設(shè)   了二千多年,深人人們的腦髓了。一般人不覺得其中有問題;少數(shù)人知道其中有問題,但因怕鬧麻煩   也不敢討論。如此相安無事,倒也做了六七十代的好夢,夢見三皇、五帝的黃金時代。陶淵明高臥北   窗下,涼風(fēng)蹔至,自謂“羲皇上人”,就是這個好夢的追求者。    能做夢,本來也好;,可惜近幾十年來,受了海通的影響這個好夢再也做不成了。西洋的學(xué)者不安   於創(chuàng)世紀(jì)的說法,有的研究地質(zhì)學(xué),有的研究生物學(xué),有的研究人類學(xué),有的研究社會學(xué),把人類的由   來和進(jìn)化弄得清清楚楚,使人知道古代的真相原來如此!最使人們的古史觀念改變樣子的,是考古   學(xué),他們挖出許多地下遺物,從古人的用器來證明當(dāng)時的文化,更使人沒法反抗。我們說古時是黃金   時代,但他們偏偏把蠻野的古代顯示給我們看,於是原來的古史立刻改變了樣子。    這個觀念傳到了中國,三皇、五帝就等著打倒了。放第一聲礮的,是康有為的孔子改制考。改制   考的第一篇是上古茫昧無稽考,他在開端的小序上說:“大地人道皆蓲旉於洪水后,然印度婆羅門前、   歐西希臘前亦已茫然,豈特秘魯之舊劫,墨洲之古事黯芴渺昧,不可識耶?吾中國號稱古名國,文明最   先矣,然六經(jīng)以前無復(fù)書記,夏、殷無徵,周籍已去,共和以前不可年識,秦、漢以后乃得詳記……”這   就是他受了新潮流的激盪的證明。第二聲礮是夏曾佑的中國歷史教科書,這部書雖然名為教科,其實   是他的一家言,他把三皇、五帝的時代總稱為“傅疑時期”。在傅統(tǒng)的歷史里,三皇、五帝時的文物制度   反而較夏、商為整齊完備,怎么會“傅疑”起來?這兩聲礮都是在清末放的,因為那時人的目標(biāo)專注在   立憲或革命,學(xué)問的空氣淡薄,所以大家沒有理會。但是力量是不會白費的,到了五四運動,對于舊思   想舊生活作一個總攻擊的時候,這些散發(fā)的火星就燃燒起來了。    凡是做成一件事情,總是因緣湊合,具備了各種的條件??怠⑾亩狭⒄f后,為什么沒人理會呢?   政治關(guān)系固是一端,而另一端則因沒有考古學(xué)的輔助,力量不厚。自從清末發(fā)見了殷墟甲骨,到民國   初年,羅振玉氏大加鼓吹,集合了許多拓片,著作了許多論文,于是大家認(rèn)識了商代的文化。本來我們   所有的商代歷史的智識是從商書、商頌、史記殷本紀(jì),及竹書紀(jì)年等書里得到的,想象中的商代,雖沒   有周代的“文”,一定很像個天朝的樣子。哪知拿甲骨文字來看,那時的生產(chǎn)只是牧畜、漁獵,那時的文   化只是祭祀、占卜,他們的地域是這樣小,他們的社會是這樣簡單!就在這個時候,地質(zhì)調(diào)查所發(fā)掘了   仰韶遺址,出了不少的彩陶,沒有一個文字,隨著挖出來的沒有一些銅器,這文化是我們在古書里完全   沒有瞧見過的,又是一種面目。大家說,殷墟是銅器時代的初期,而仰韶是石器時代的后期。這樣一   再的大發(fā)現(xiàn),就把我們從向日的儒家、道家的歷史觀念里拖了出來,知道書本的記載確是大有問題。豈   但“傅疑”,直是作偽    商代的文化,我們從殷墟遺物里窺見一個大略了。夏,我們從種種方面知道商以前確有這一個大   國,但究竟是怎樣狀況,因為沒有得到他們的遺物,已經(jīng)“茫昧無稽”。三王尚且如此,何況三王以前的   五帝,更何況五帝以前的三皇!我,因為自己覺得把這件事實認(rèn)識的真,所以民國十一年就在努力周   刊附刊的讀書雜誌裏對於三王的第一代(禹)和五帝的末二代(堯、舜)下一番破壞,其實不是破   壞,乃是把關(guān)於他們的傳說作一番系統(tǒng)的建設(shè)。為什么獨對於他們?nèi)俗⒁饽??只因他們是儒家?  奉的中心人物,是尚書一經(jīng)中的最大的偶像。那時商務(wù)印書館邀我編中學(xué)歷史教科書,我不能違背我   的信念,所以也學(xué)了夏曾佑的辦法,列了一章“傳說中的三皇、五帝”。    想不到到了民國十八年,這部教科書竟因沒有承認(rèn)三皇、五帝而被禁了。我打聽禁止的理由,得到   的消息是這位主張禁的達(dá)官說:“學(xué)者的討論是可以的,但不能在教科書上這樣說,否則搖動了民族的   自信力,必於國家不利。”我初聽得時,確是佩服這位達(dá)官的高見,惴惴慄慄,惟恐自己作了民族的罪   人。繼而想:我們民族的自信力真是建筑在三皇、五帝上的嗎?最明白的回答,是我們漢族都承認(rèn)是   炎帝、黃帝的子孫,如果推翻了炎帝、黃帝,我們這一族就團(tuán)結(jié)不起來了。然而使我疑惑的,我們口裏   常常說是“炎、黃神明之胄”,又常常說“炎、黃在天之靈實式憑之”,為什么我們這漢族老像“一盤散   沙”,無論如何團(tuán)結(jié)不起來呢?三皇、五帝,固然大家承認(rèn)他們是最古的帝王,固然很少數(shù)的士大夫還   在做好夢,可是同一班民眾有什么關(guān)聯(lián)呢?有哪一個地方影響於他們的生活呢?世界上事,“千虛不   敵一實”。以前學(xué)者對於三皇、五帝、竭盡能力去鋪張,裝了許多金身,畫了許多極樂世界,似乎可以吸   收多少位信徒,但結(jié)果只落得貌合神離;反不如幾個民族英雄的慷慨悲歌使人感動。如果我們要團(tuán)結(jié)   這民族,那么我們民族經(jīng)過多少次的磨難,這磨難中的犠牲人物正可喚起全民眾的愛國精神。試看學(xué)   校裏、戲館中、書場上,每一次講到演到楊繼業(yè)、岳飛、文天祥、史可法、林則徐等,便洋洋有生氣,使歡   眾為之泣下。誰曾聴說講演三皇、五帝而有同樣的感動呢?至於說到漢族本身,我們可以說是許多小   民族的大圑結(jié)。三代,總算是漢族的核心了罷?但商和夏不是一民族,周和商也不是一民族,周和楚、   越又不是一民族,經(jīng)過了千年的融冶,春秋時的蠻夷,到戰(zhàn)國時就看不見了,宗全同化了。其間固然曾   感受多少苦痛,但到現(xiàn)在竟真成為一族了,這一族是拆不開的了。例如我們顧家,本是東越,居於東   甌,語言衣服都不與華同,給漢武帝用了武力遷到江、淮,經(jīng)了數(shù)百年同化,就是漢族了。到三國時,還   有未曾同化的越人,叫做山越,也常常出來擄掠,但經(jīng)過吳國的努力開發(fā),這些人又同化於漢族了。到   現(xiàn)在,有哪一個人出來組織越族同盟,想脫離漢族的?就使有這人出來,也決無人響應(yīng),因為血統(tǒng)早已   混合,分不清了。豈必遠(yuǎn)溯秦、漢,就是遼、金、元、清各族,凡同化於漢人的也都為漢族了。既為一族,   則利害所關(guān)自然一致,只要我們有方法圑結(jié)就圑結(jié)得起來,不必用同出一祖的空言來欺人。倘使藉欺   詐而結(jié)合,那么一旦民智大開,欺詐無法行使時,豈不是真把這個民族解散了嗎?    因此,我承認(rèn)這位達(dá)官抱的是杞憂。我們的民族自信力應(yīng)當(dāng)建立於理性上。我們正應(yīng)當(dāng)把種種   不自然的連絡(luò)打斷,從真誠上來結(jié)合。三皇、五帝既經(jīng)一定不可信,萬無維持其偶像之理。我要順從   “學(xué)者的討論是可以的”這一句話,所以把三皇、五帝的成分細(xì)細(xì)地加以分析,把三皇、五帝的演化的歷   史詳詳?shù)卣f明。    自從民國十八年,我由廣州回到北平,即本此志愿,搜集材料。在這一年燕京大學(xué)的中國上古史   講義裏,把東周至東漢的人們對於古史系統(tǒng)的觀念理出一個頭緒。其中五帝部分,十九年重加修   正,發(fā)表於清華學(xué)報,命題為五德終始說下的政治和歷史;可惜只寫得半篇,便因病因事沒有續(xù)下。三   皇一部分,則於二十一年夏天,在妙峯山金仙庵中增改一過,分出章節(jié),就是這一冊書。因為三皇太一   的問題,自從道教起來之后又增加了多少故實,而道藏分量太多,我的生活已不容我一冊一冊的翻看,   所以這冊三皇考沒有寫成。到二十二年,我想宕著總不是辦法,就請北京大學(xué)史學(xué)系同學(xué)楊拱辰先生   (向奎)代我續(xù)下。到二十三年春間,他寫成了,便交哈佛燕京學(xué)社,編入燕京學(xué)報專號。那時燕京大   學(xué)歷史學(xué)系同學(xué)翁獨健先生正在編輯道藏子目引得,又請他校對了一回。本來此書在這年秋冬間即   可出版,不幸我的繼母病逝,我奔喪南旋,此事遂爾擱置。直至去夏北行,始經(jīng)改定付印,到現(xiàn)在剛得   出版。綜計這書從起草到印出,前后經(jīng)歷七年,時間不為不久。然而這七年之中,是我們中華民族處   境最艱屯的時候,時時處處受著強(qiáng)烈的刺戟,只要這個人是有愛國感情的,他就沒法安心做事,研究的   工作哪裏談得到!所以,這本書還是寫得粗糙。將來倘徼天之幸,我們有安安穩(wěn)穩(wěn)坐在學(xué)院裏研究古   史的一天,我很希望把這本書重新寫過。唉,不知今生今世會不會有這樣的福氣?    我們非常欣幸,得到國立浙江大學(xué)教授錢琢如先生(寶琮)的合作。錢先生是數(shù)學(xué)史專家,兼通天   文學(xué),著有中國數(shù)學(xué)史等書。一二八之變,我適省親在杭,江、浙道路阻絕,只得留住數(shù)月,在這時期   中,就常常和錢先生會面。談到三皇太一的問題,彼此有同心之契,我既曾搜集了神話的材料,他也曾   搜集了天文的材料。當(dāng)下我便請他寫一篇太一考,登入燕京學(xué)報。去年我因為母葬南旋,又和他往返   了多次。我就把三皇考稿本送去,請他改正,承他答應(yīng)了。本篇第二十二章太一的墮落,二十三章太   一下行九宮及一十六章河圖與洛書,改作的地方尤多。他並且允許我的要求,把太一考作為本書的附   錄。感謝之情,真是非言可表!批評,我就請他做   童丕繩先生(書業(yè))上年來北平,專心研究古史,見到此稿,很高興,說要寫一篇   序,序中多承指正。他主張把近時人討論這問題的作品一起收入,我們表示贊同,就將蒙文通先生、繆   贊虞先生(鳳林)的文字彙合編為附錄,藉便讀者勘證。童先生又轉(zhuǎn)請馮伯平先生(家昇)把日本學(xué)者   是楊先生的原稿,經(jīng)童先    三篇三皇研究的文字作為提要,也編入附錄。三皇太一傳說演變略團(tuán)一幅,   生改作的。我們敬謝謝他們諸位的好意!    三皇問題,這本書固然沒有寫好,但演變的規(guī)模已大略具備,這問題可算是解決了。這問題之所   以能解決,全由於這傳說起得晚,讓我們看清楚其中的機(jī)構(gòu)。五帝問題就沒有這樣容易?!拔宓邸钡募?  合名詞固然起得也不早,但這五位帝王各有其深長的歷史,有的商代已有,有的兩周已有,而且也許一   人化作兩人(如嚳與舜),那時的史料零落不完,無法尋出其演變的系統(tǒng),所以只能作為一個懸案。我   以前作的五德終始說下的政治和歷史,也只說秦、漢間的五帝而沒有說殷、周間的五帝。三皇問題與   殷、周無關(guān),只是秦、漢以來宗教史的問題而不是古代史實問題,所以容許我們作這原原本本的說明。   這正如偽古文尚書出於魏、晉,它所引用的材料大都存在,容易啓人懷疑,因此,雖有經(jīng)典的權(quán)威,終為   可是一十八篇專於春秋、戰(zhàn)國,編定於漢初,可供研究的材料太少了,我們雖有好   明、清學(xué)者所打倒。   后人復(fù)有上書言:古者天子常以春解祠,祠黃帝用一梟破鏡,冥羊用羊,祠馬行用一青牡馬,太   一澤山君地長用牛,武夷君用乾魚,陰陽使者以一牛。令祠官領(lǐng)之如其方,而祠於忌太一壇旁。   這文裏的太一澤山君,不就是天主、地主的變相嗎?陰陽使者(漢書注[孟康曰:陰陽之神也”),不也   就是陰主、陽主的化身嗎?    第二:泰一來源的另一段材料。關(guān)於泰一問題,本文也漏掉了一段材料,那便是荀子裏所說的“五   泰”。荀子賦篇說:    有物於此,蟲蟲兮,其狀屢化如神……臣愚而不識,請占之五泰,五泰占之曰:“……夫是之謂   蠶理?!保┬Q)    這五泰他書裏沒有見過,或許就是泰一的分化(道教裏的太一五神,和張衡靈憲、帝王世紀(jì)裏的五種   “太”的來源,一部分或即由此)。楊倞注說“‘五泰’,五帝也”;案之下節(jié)云“臣愚不識,敢請之王”,王與   帝相對,則釋“五泰”為五帝也還不算錯(不過他以這五帝為少昊、顓頊、高辛、唐虞,則是大錯)。那末泰   一非但做過三二皇”,他還曾做過“五帝”哩(這裏的五泰是神是人看不清楚)。又荀子禮論篇也有“太   一”,是大道的意思,這與道家所說的“太一”相近。    第三:燧人、祝融列入“三皇”說的來源。本文質(zhì)問緯書的作者道:“燧人和有巢本來是聯(lián)帶的,為什   么只請燧人入‘三皇’而把有巢扔在一邊,不理他呢?而且用了什么理由,知道他的次序應(yīng)在伏羲之   后,神農(nóng)之前呢?”(第一六節(jié))這個質(zhì)問,我可以代緯書的作者答覆,便是太皞、燧人連稱見於荀子,正   論篇說“何世而無嵬,何時而無瑣,太皞、燧人莫不有也”:玩其語意,是以太皞、燧人為最古的帝王,他   們的地位正與三皇相當(dāng)。成相篇說“文、武之道同伏戲”;這是說近如文、武,遠(yuǎn)如伏羲,他們的道仍是   一樣可見伏羲也是最古的帝王。在這一點上,太皞很有同伏羲併家的可能(但是拿太皞同伏羲兩個名   詞連起來,稱做什么“太皞伏羲氏”,那一定是劉歆們搗的鬼!逸周書太子晉解也說“自太皞以下至于   堯、舜、禹,未有一姓而再有天下者”;這篇書不甚可靠,故此處不引作證)。又莊子繕性篇也以燧人、伏   羲放在神農(nóng)、黃帝之前。至樂篇並說“言黃帝、堯、舜之道,而重以燧人、神農(nóng)之言”;可見燧人是在神農(nóng)   前的。緯書的作者把燧人接伏羲,扔去有巢,而連數(shù)神農(nóng)為三皇”,他們的根據(jù)是荀子和莊子。至白   虎通等書請祝融坐“三皇”的寶位,著者們也疑它沒有根據(jù),其實這也是有相當(dāng)?shù)母鶕?jù)的。莊子胠篋篇   列容成氏大庭氏、伯皇氏、中央氏、栗陸氏、驪畜氏、軒轅氏、赫胥氏、尊盧氏、祝融氏、伏羲氏、神農(nóng)氏   神農(nóng)之前,這就是為至德之世;在這個太古帝王的系統(tǒng)中,祝融氏居然也得備員其中,位置且在伏羲、   “三皇”裏的祝融氏的來源;可惜他們把祝融、、伏羲的前后位次顛倒了。    第四:有人名的“三皇”的第四說。有人名的“三皇”,除(1)伏羲、燧人、神農(nóng),(2)伏羲、女媧、神   農(nóng),)3(伏羲、祝融、神農(nóng)三說外,還有伏羲、共工、神農(nóng)的第四說(這說三皇的次序想來如此),見劉恕   通鑑外紀(jì)引或說。這一說似是從劉歆世經(jīng)的古史系統(tǒng)來的。世經(jīng)以伏羲為木德,神農(nóng)為火德,而廁一   閏水的共工於其間;作“三皇”第四說的人,他感覺“三皇”本來只有二皇,他想“那一皇怕是閏統(tǒng)罷”,所   以便把“霸九有”的共工氏給湊上了數(shù)。    第五:本文說“)王肅)有兩個主張:第一是沒有所謂‘五精感生’說,第二是不承認(rèn)五帝之外再有   五天帝”)第一七節(jié))。這末了的一句話似稍有語病。因為我們知道王肅以天上的五帝為五行之神,天   之輔佐(這仍跳不出謬忌的圈子)稱為“五帝”;明王死而配五行,故亦稱“五帝”:那末他並非不承認(rèn)有   五天帝了。所以這句話若作“不承認(rèn)有所謂‘六天’”,似稍妥帖。    第六:本文說鹖冠子裏的泰一即是九皇(第七節(jié)),這似乎是錯誤的。因為鹖冠子泰鴻篇明明說泰   皇問泰一曰”)注“泰皇、蓋九皇之長也”)……又說“泰一……九皇受傅”;泰錄篇也說“泰一之道,九   皇之傅”;則泰皇即是九皇(或是“九皇”之一)。九皇是學(xué)於泰一的,泰一是九皇的師傅;九皇與泰一是   二非一(至所謂“九皇殊制,而政莫不效焉,故曰泰一”,這也是說九皇之政效於泰一,泰一為殊制的九   皇所效,所以稱作泰一。這段文義很是顯明)。    第七:莊子天運篇裏的“三皇”似乎是“三王”的誤文(繆鳳林先生說,見中國通史綱要第一冊頁一   六三一六四,這層頡剛師從前好像也提出過的)。又天運篇裏又有“上皇”,其文云“天有六極五   常,帝王順之則治,逆之則兇,九洛之事,治成德備,監(jiān)臨下土,天下戴之,此謂‘上皇’”;楚辭裏的神的   “上皇”在這裏也被人化了。   第八:左傳“三墳五典”語是劉歆們所竄入,我還有一個證據(jù),便是左史倚相在國語中是個賢人,他   能止司馬子期的以妾為內(nèi)子的亂倫行為(楚語上),王孫圍又稱他為楚國之寶(楚語下);在左傳這節(jié)裏   他卻變成一個被貶的人物了,他成了這件故事的犧牲品了。   上面把我的一點膚見說完,此下略略敘述“三皇”辨?zhèn)蔚臍v史:   “三皇”這三尊偶像,在歷史上說來,本來是不值一駁的東西;所以一般稍有歷史觀念的學(xué)者早就   對它不信任了。宋代以來,儒者們理智進(jìn)步,對於“三皇”一名,便有持極端懷疑態(tài)度的了。劉恕通監(jiān)   外紀(jì)說:    六經(jīng)惟春秋及易、彖、象、擊辭、文言、說卦、序卦,雜卦,仲尼所作,詩、書,仲尼刊定,皆不稱“三   皇”“五帝”“三王”?!w稱“三皇”,周禮稱“三皇五帝”及管氏書皆雜孔子后人之語,校其歲月,   非本書也。先秦之書存於今者:周書、老子、曾子、董子、慎子、鄧析子、尹文子、孫子、吳子、尉繚子皆   不言“三皇”“五帝”“三王”。論語、墨子稱“三代”。左氏傳、國語、商子、孟子、司馬法、韓非子、燕丹子、   稱“三王”。穀梁傳、荀子、鬼谷子、亢倉子稱“五帝”??簜}子又稱“明皇圣帝”?!┪淖印⒘凶?、莊   子、呂氏春秋、五經(jīng)緯始稱“三皇”。鹖冠子稱“九皇”。案文子稱墨子,而列子稱魏文侯,墨子稱吳起,   皆周安王時人,去孔子沒百年矣。藝文志鹖冠子一篇……唐世嘗辨此書后出,非古鹖冠子;今書三   卷十五篇,稱劇辛,似與呂不韋皆秦始皇時人,其文淺意陋,非七國時書。藝文志云文子,老子弟子,   孔子並時,非也!莊子又在列子后,與文、列皆寓言,誕妄不可為據(jù)!秦、漢學(xué)者宗其文詞富美,論   議辨博,故競稱“三皇五帝”,而不究古無其人,仲尼未嘗道也。……讖緯起於哀、平間……名儒以為   祅妄,亂中庸之典。司馬遷、孔安國皆仕漢武帝,遷據(jù)穀梁傳、荀卿子等稱“五帝”,不敢信文、列、莊   子、呂氏春秋稱“三皇”。……孔安國為博士,考正古文,獨見周禮,據(jù)“外史掌三皇五帝之書”,左傳云   左史倚相“能讀三墳、五典、八索、九丘”……安國以周禮為古文,而不知周禮經(jīng)周末秦、漢增損,偽   妄尤多;故尚書序云:“伏羲、神農(nóng)、黃帝之書謂之三墳;少昊、顓頊、高辛、唐、虞之書謂之五典??追f   達(dá)云:“三墳之書在五典之上,數(shù)與三皇相當(dāng),墳又大名,與皇義相類,故云三皇之書;……”此皆無所   稽據(jù),穿金妄說耳!……秦初併六國,丞相等議帝號,曰“古有天皇,有地皇,有泰皇,泰皇最貴,臣等   上尊號,王為‘泰皇’;王曰’去“泰”著“皇”,采上古“帝”位號,號曰“皇帝”’;乃知秦以前諸儒或言   五帝,猶不及三皇,后代不考始皇本紀(jì),乃曰兼三皇、五帝號曰皇帝,誤也!……(卷一)    劉恕是崔述前的一個謹(jǐn)嚴(yán)的史學(xué)家,他折衷於所謂“仲尼之言”,悍然斷三皇、五帝為古無其人。他把   古書清理了一下,悍然斷凡稱“三皇五帝”的都是晚出之書,誕妄之說。他連周禮都割棄了,不能不說   他有相當(dāng)?shù)挠職?。他把三皇的時代移到戰(zhàn)國以后,太古的偶像已被他根本推翻了。在劉恕以前,固然   已有懷疑三皇的人,但總沒有像他這樣徹底的;如他同時人司馬光的稽古錄道:   伏羲之前為天子者,其有無不可知也。如天皇、地皇、人皇、有巢、燧人之類,雖於傳記有之,語   多迂怪,事不經(jīng)見。(卷一)    他雖也懷疑伏羲之前的為天子者,但終不敢斷定地說“古無三皇”,他遠(yuǎn)不及劉恕的勇敢。   到了清代,考證學(xué)大昌,當(dāng)一般經(jīng)師正在迷信漢人的經(jīng)說,大開倒車之際,卻有一位頭腦極清醒的   辨?zhèn)未蠹移饋?;這個人便是崔述。崔述在他的補(bǔ)上古考信錄裏力闢“三皇”說之謬道:   “三皇五帝”之文見於周官,而其說各不同:……后之編古史者各從所信,至今未有定說。余   按:書云“皇帝哀矜庶戮之不辜”,“皇帝清問下民”,是帝亦稱“皇”也。詩云“皇王惟辟”,“皇王烝哉”,   是王亦稱[皇”也。書云[惟皇作極”,又云“皇后憑玉幾”,詩云[皇尸載起”,又云“獻(xiàn)之皇祖”,傳云[皇   祖文王”,又云“皇祖伯父昆吾”,離騒云“朕皇考曰伯庸”,然則“皇”乃尊大之稱,王侯祖考皆可加之;   非帝王之外別有所謂“皇”者也。且經(jīng)、傳述上古皆無“三皇”之號,春秋傳僅溯至黃帝,易傳亦僅至   伏羲,則謂羲、農(nóng)以前別有“三皇”者,妄也!燧人不見於傳,祝融乃顓頊?zhǔn)铣迹畫z雖見於記,而文亦   不類天子,則以此三人配羲、農(nóng),以足“三皇”之?dāng)?shù)者,亦妄也!……偽孔傳書序云:“伏羲、神農(nóng)、黃帝   之書謂之三墳;少皞、顓頊、帝嚳、堯、舜之書謂之五典;其意蓋以墳為“皇”書,典為“帝”史,然黃帝以   “帝”稱而反為“皇”,名實迕矣!……蓋“三皇五帝”之名本起於戰(zhàn)國以后,周官后人所撰,是以從而   述之。學(xué)者不求其始,習(xí)於其名,遂若斷不可增減者;雖或覺其不通,亦必別為之說以曲合其數(shù):是   以各據(jù)傳說互相詆諆。不知古者本無“皇”稱,而“帝”亦不以“五”限,又何必奪彼以與此也哉!   (前論)    史記秦本紀(jì)云“古者有天皇,有地皇,有泰皇”……河圖及三五歷稱:“天皇氏十六頭……地   皇十一頭……人皇九頭……”后世序古史者往往採之;以余觀之,謬莫甚焉。傳曰“上古結(jié)繩而   治,后世圣人易之以書契”,世又傳倉頡始作書契,然則書契之起於羲、農(nóng)以后,必也;羲、農(nóng)以前未有   書契,所謂“三皇”“十紀(jì)”帝王之名號,后人何由知之?……夫尚書但始於唐、虞,及司馬遷作史記乃   起於黃帝,譙周、皇甫謐又推之以至於伏羲氏,而徐整以后諸家遂上溯於開闢之初,豈非以其識愈   下,則其稱引愈遠(yuǎn);其世愈后,則其傳聞愈繁乎!且左氏春秋傳最好稱引上古事,然黃、炎以前事皆   不載,其時在焚書之前,不應(yīng)后人所知乃反詳於古人如是也?。ū疚模?   他說“皇本是尊大之稱,非帝王之外別有所謂“皇”。經(jīng)傳述上古統(tǒng)沒有“三皇”之號,所以說羲、農(nóng)以前   別有“三皇”那是妄談!燧人、祝融、女娃們都夠不上“三皇”的地位,所以以此三人配羲、農(nóng)以足“三   皇”之?dāng)?shù),也是謬妄!至偽孔傳、書序以黃帝為“三皇”,名實相迕,也不足據(jù)。三皇、五帝之名氏是戰(zhàn)國   以后人所杜撰,周官是后世的偽書,所以從而述之。況且書契起於羲、農(nóng)以后,所謂“三皇”“十紀(jì)”帝王   的名號后人何從知道?后人所知反比古人為詳,這是“其識愈下則其稱引愈遠(yuǎn),其世愈后則其專聞愈   繁”的一條史學(xué)公例。他的話駁得這樣有力,不知當(dāng)時人何以還不覺悟?   崔述以后辨斥“三皇”之說的有康有為、崔適等。他們以為“三皇”之名只是劉歆們臆造出來的,凡   是古書上說“三皇”的文字都是劉歆們所竄改。他們的話著者們已引入本文中,加以辨正,現(xiàn)在不贅   述了。    在近人中辨“三皇”說的偽最力的人,據(jù)我所知道的有三位大師。第一位便是本文的著者顧頡剛   先生。頡剛師在他的名著古史辨第一冊裏說:    從戰(zhàn)國到西漢,偽史充分的創(chuàng)造:……自從秦靈公於吳陽作上時,祭黃帝……經(jīng)過了方士的鼓   吹,於是黃帝立在堯、舜之前了。自從許行一輩人擡出了神農(nóng),於是神農(nóng)又立在黃帝之前了。自從   易擊辭擡出了庖犧氏,於是庖犧氏又立在神農(nóng)之前了。自從李斯一輩人說“有天皇,有地皇,有泰   皇,泰皇最貴”,於是天皇、卋皇、泰皇更立在庖犧氏之前了?!詮臐h代交通了苗族,把苗族的始   祖?zhèn)髁诉^來,於是盤古成了開天闢地的人,更在天皇之前了。時代越后,知道的古史越前;,文籍越無   徵知道的古史越多。汲黯說“譬如積薪,后來居上”,這是造史很好的比喻。(頁六五,與錢玄同先生   論古史書)    這就是所謂“層累地造成的中國古史觀”(這觀念是導(dǎo)源於崔述的)。三皇是這層累裏的第二層。在此   以后,頡剛師曾編著了一種初中本國史教科書,因為裏面沒有照通常的例敘說“三皇五帝”,犯了維持   道統(tǒng)的人的忌,他們用了政治上的力量壓迫頡剛師,把這本書銷滅了。哪裏知道不久便有第二第三懷   疑三皇、五帝說的人起來,那便是經(jīng)今文學(xué)大師廖季平的高足蒙文通先生,和我們的右翼驍將繆鳳林   先生。蒙先生說:    谷永言“夫周、秦之末,三、五之隆”,師古曰“‘三’謂三皇,‘五’謂五帝”;則“三皇、五帝之說起   自晚周,漢師固已言之也。郊祀志有梁巫、晉巫、秦巫、荊巫,晉巫祠五帝;亳人謬忌奏祠泰一方曰   “天神貴者泰一,泰一佐曰五帝”;是五帝本神只。……鄭玄以“太一者,北辰之神名”,宋均謂是“北   極神之別名”;是北辰之神一,而五帝之神佐之。武帝時人有上書言“古者天子三年一用太牢祠三   一:天一、地一、泰一”;是天地之神又並北辰之神而三。秦博士言“古者有天皇,有地皇,有泰皇,泰   皇最貴”;則“三皇”之說本於“三一”;五帝固神只,三皇亦本神只;初謂神不謂人也。   他首先探討“三皇”的來源,他以為“二皇”的娘家是“三一”(先有“太一”然后有“三一”)。他們本來是神   而不是人。他接著說:    撮周、秦書之不涉疑偽者而論之:孟子而上皆惟言“三王”,自荀卿以來始言“五帝,莊子、品氏   春秋乃言“三皇”。    以陸德明之言考之,則莊子書亦多有非漆圓作者雜出其間。則戰(zhàn)國之初惟說“三   王”,及於中葉乃言“五帝”,及於秦世乃言“三皇”。   這是蒙先生的“層累地造成的中國古史觀”。再看下去,他說:   五帝”說始見孫子,“三皇”說始見莊子;豈“三五”皆南方之說,駴子取之而別為之釋,乃漸徧于   東方北方耶?    他以為“三皇五帝”之說皆起於南方,后乃傳到東方北方的。他的結(jié)論是:   帝固獨貴之神,今乃有五,則不能不有尤貴者焉。周官春官司服“王祀昊天上帝則服大裘而冕,   祀五帝亦如之”則“五帝”之外別有“上帝”。“五帝上帝”之說,自三晉始也(蒙先生以周官為三晉人   所作)。又一變而為“泰一”,為“三一”,為“三皇”,又去古義益遠(yuǎn)也。(古史甄微一)   他這個議論雖然有些倒果為因(因為我們知道周禮是王莽的書,五帝上的那位上帝正是泰的七身   而武帝寺的   三一也正從三皇之說脫化而出),但在他以前沒有人像他這樣把“三皇”徹底研究過,所以   他的勞績是不能完全湮沒的。此后他又說“三皇”之說既起,又以古之王者配“三皇”。“三皇”之兌未   定,而“九皇”之說又起。“九皇六十四民”在秦本屬雍廟,入漢亦為古之王者(同上古史甄微一)。他以   “九皇六十四民”本是秦雍廟所祀的神,到漢也變成了古之王者,這個提議,雖然我們還不敢斷定它可   靠與否,但也是值得注意的(蒙先生從皮鹿門說讀郊祀志“雍有……九臣十四臣……之屬”的[九臣十   四臣”為“九皇之臣”“六十四民之臣”)。    對於“三皇”的起源,與蒙先生持相反的說法,而各得一部分真實的,便是繆鳳林先生??娤壬?  來是以“信古”著名的,但他也不是一味的迷信古初;他實在受崔述的影響很大,他只是一個儒家   正統(tǒng)派的古史學(xué)者。他曾說過“其世愈后,傳說愈繁,古史之內(nèi)容亦愈豐富”;“孔子訂書始于唐、虞,傳   易則言義、農(nóng)、黃帝時事,然但因事及之,未嘗盛有所稱述也;自余諸子皆以鋪張上古為事,漢儒雜取其   書以為傳記,故伏生、董子之書其博古皆非孔子所及,馬遷史記觀其自序亦欲繼儒家之正統(tǒng)者,然所採   已雜;……蓋自儒者習(xí)聞百家異說,採之以益經(jīng),流傳既久,學(xué)者不復(fù)考其所本,以為其事固然,於是儒   者……學(xué)者……皆不知儒家所傳之史矣”等話(中國通史綱要第一冊頁一五○及頁一五四),這都是同   崔述一鼻孔出氣的。他確也有些“疑古”的精神(他的中國通史綱要第一冊唐、虞以前的古史題為“傳   疑時代”,“上古之傳說”)。他對於“三皇”說的意見是:    “帝”為上帝之稱,而“皇”初無天帝或帝王之義;,以君釋“皇”,后起之義?!叭省敝f蓋起於   道家理想之世之具體化。道家不滿現(xiàn)世,冥想古初,(案儒家何獨不然?)老子嘗言“失道而后德,失   德而后仁,失仁而后義,失義而后禮”;以-道”“德”“仁”“義”觀世之隆污,而“道”“德”之世有理想而   無君。莊子始以容成、大庭、赫胥等氏為至德至治之世。在宥篇廣成子曰-得吾道者,上為皇而下為   王”;又以“皇”為得道之君之稱號。蓋管子嘗稱:“明一者皇,察道者帝,通德者王,謀得兵勝者霸”:    以“皇”“帝”“王”“霸”代表歷史退化之四時期。古代尚“五”復(fù)尚“三”,“霸”五,“王”三,“帝”又為五,   “皇”之說起,遂亦冠“皇”以“三二”。以周官言“外史掌三皇之書”觀之,其說或興於莊子前。然莊子書   言“三皇”者,疑皆“三王”誤文。公羊襄二十九年注又引孔子曰“三皇設(shè)言民不違,五帝畫像世順機(jī)”:   語出緯書,更不足辨。呂氏春秋貴公“天地大矣,生而弗子,成而弗有,萬物皆被其澤,得其利而莫知   所由始,此三皇、五帝之德也”;蓋至秦人而“三皇”乃確定,道家理想中之太古為上古史之首頁矣。    繆先生以為“三皇”之說起於道家。在老子時還只有一種空洞的太古理想。到莊子時太古史上纔有容   成、大庭、赫胥等名號。而帝王之義的“皇”字,也始見於莊子和管子。因為古代尚“五”復(fù)尚“三”,所   以“霸”有五個,“王”有三個,而“帝”又是五個,“皇”說一起,便也不得不冠“皇”以“三”數(shù)。“三皇”之說   是確定於秦人的,於是道家理想中的太古,便變成上古史的首頁了。他這段議論很覈實,我們只能相   當(dāng)?shù)某姓J(rèn)。他接著又說:    呂覧不言何者為“三皇”,秦博士則曰“古者有天皇,有地皇,有泰皇”(史記秦始皇本紀(jì));此天   皇、地皇、泰皇疑即呂覧之“三皇”。漢書郊祀志(案蒙、繆二先生不引史記封禪書,而引漢書郊祀志   之文,豈信崔適輩之說,以封禪書為有可疑邪?其實封禪書甚可信,崔氏輩之疑未是)言太一,又言   天一、地一、泰一,皆古天神;近人或言泰皇之說本於泰一,“三皇”之說本於“三一”,其始亦為神,后   乃為人(蒙文通古史甄微說)??枷惹刂耠m有以“皇”名者,然無“三皇”之神。周官有人之“三皇”,   而無神之“三皇”。郊祀志記秦一統(tǒng)后祀典最詳,亦無“三皇”之祀。惟齊有天主、地主等“八神”,或言   天皇、地皇或由天主等轉(zhuǎn)變。然神以天為尊,“三皇”茍為神,當(dāng)曰“天皇最貴”,而秦博士言“泰皇最   貴”,又上秦王尊號為“泰皇”,故知其為人而非神矣?!疤┮弧敝家娷髯佣Y論,莊子亦屢言之,與   易傳“太極”義略同,初不謂神。楚人以“太一”為神名,亦不謂上帝。日人津田左右吉太一說考之甚   詳。漢世“泰一”“三一”之祠於古無徵,疑皆由“三皇”之說而出。武帝迷信神只,“而海上燕、齊怪迂   之方士多更來言神事”,以漢祀五帝,而三皇在五帝前,秦人又謂“泰皇最貴”也,故“謬忌奏祀泰一   方曰‘天神貴者泰一,泰一佐曰五帝’”矣。謬忌僅取泰皇言泰一而不言天皇、地皇也,故“其后人上書   言‘古者天子三年”用太牢祠三一:天一、地一、泰一’”(皆見郊祀志)矣。是則“三一”之說本于“三   皇”,泰一之說出自泰皇;“三皇”初謂人,不謂神也。(中國通史綱要第一冊第三章[二]四七節(jié))   繆先生反對“三皇出於三一”之說,他有三項理由:第一個理由是先秦及秦統(tǒng)一后皆無“三皇”之神。這   條理由欠充足,因為“三皇”固然是人而不是神,但這人儘可由神變化而來。第二個理由是古無上帝的   “泰一”。這一說也不大對,因為楚辭稱東皇太一為“上皇”,“上皇”就是“上帝”的變文(參看本文第三   節(jié))。況且即使楚辭九歌裏的“太一”不是上帝,同時也儘可有上帝的“太一”存在。第三個理由是漢世   “泰一”“三一”之祠於古無徵。這個理由便比較的站得住了。因為“三皇”之說若果由“三一”出,則“三   一”之祀當(dāng)古已有之,為什么謬忌奏了一“一”,而忘了那兩“一”,要叫其后人再來補(bǔ)奏呢?這分明是方   士們斗奇爭巧的玩意兒,蒙先生實在被方士們瞞過了也,繆先生的舉發(fā)是對的!至於他反對的或說,   以天皇、地皇為由天主等轉(zhuǎn)變而來(觀史學(xué)雜志所載繆先生三皇五帝說探源一文,知此即繆先生自己   之說),倒是不錯!繆先生說神以天為尊,“三皇”茍為神,當(dāng)曰“天皇最貴”,不應(yīng)曰“皇最貴”。這個質(zhì)   問,我們可分兩層答覆:第一是泰皇之說當(dāng)出於東皇太一,東方於五行中屬木,四時中屬春,行次皆最   先。所謂“帝出於震”,在五行說支配下的宗教,東皇太一焉得不成為天神中的最貴者?第二是“太一   是“道”的化身,“道”駕“天地”,老子說:“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人法   地,地法天,天法道?!庇终f“道生一,一生二”;這“一”即是“太一”,等於“太極”,“二”等於“兩儀”,也就   是“天地”(呂氏春秋大樂篇說“太一出兩儀,兩儀出陰陽”,注“‘兩儀’,天地也”),泰皇的高於天、地   兩皇,猶之乎“太極”的高於陰陽兩儀。何況“太“(泰)字又本來是一個崇高尊貴的稱號呢?。ū疚闹?  說,見第五節(jié)。)    “三皇”問題就這樣結(jié)束了?!叭省钡膩碓磫栴}是蒙文通先生首先提出的。繆鳳林先生補(bǔ)正蒙先   生的意見(史學(xué)雜志第一卷第五期載有蒙先生與繆先生的通信,題目就是“三皇五帝說探源”;這兩封   信便是本文所引兩先生論著的前身),他那段“三皇”略論(中國通史綱要第一冊三皇之傳說與帝皇之   混合)簡直就是本文十萬言考證的縮影;在本文未出世以前,是要讓它獨霸“三皇問題”的論壇的。至   著者們的這篇十萬言的論文,詳博得未曾有,當(dāng)然無疑地更是本問題的一個最后的大結(jié)帳?。ū疚呐c   五德終始說下的政治和歷史都是由頡剛師的中國上古史研究講義改編成的。那講義是民國十八年度   所編,並記於此。)    二十四,十二,五,童書業(yè)。    --------------------------------------------------------------------------------請讀片斷:      可是,歷史的壓力總是重的。西漢一代,太一的權(quán)威何等強(qiáng)大王莽縱費力立出新系統(tǒng)來,究竟擺   脫不了這個習(xí)慣,所以在他的傳中又有下列數(shù)事:    五威將乘乾文車,駕坤六馬,背負(fù)?dān)國B之毛,服飾甚偉。每一將,各置左、右、前、后、中帥,凡   五帥,衣冠、車服、駕馬,各如其方面色數(shù)。將持節(jié)稱太一之使,帥持幢稱五帝之使。莽策命曰:“普   天之下,迄於四表,靡所不至!”(傳中,始建國元年)   六年(天鳳)春,莽見盜賊多,乃令太史推三萬六千歲歷紀(jì),六歲一改元,布天下。下書曰:“紫閣   圖曰:‘太一、黃帝皆僊上天,張樂崑侖、虔山之上。后世圣主得瑞者當(dāng)張樂秦終南山之上。’予之不   敏,奉行未明,乃今諭矣。……”(傳下)   七月(地皇元年),大風(fēng),毀王路堂。復(fù)下書曰:……昔符命文‘立安為新遷王;臨國雒陽,為統(tǒng)   義陽王。……伏念紫閣圖文’,‘太一、黃帝皆得瑞以僊,后世褒主當(dāng)?shù)墙K南山’。所謂‘新遷王’者,乃   太一新遷之后也。‘統(tǒng)義陽王’,乃用五統(tǒng),以禮義登陽,上遷之后也?!淞矠樾逻w王,臨為統(tǒng)   義陽王,幾以保全二子?!保▊飨拢?   這第一則五威將帥的制度即是武帝時泰一壇的制度。第二、三則所述紫閣圖文,謂太一與黃帝皆仙而   上天,與武帝時公卿所述泰帝事相近,太一亦人王,且在黃帝前。即此可證泰帝即是太一。而太一的   神人之郵,也給紫閣圖打通了。   一四太一的消失    太一和三皇好像是迴避似的。當(dāng)太一勢力高張時,不聽得有人提起三皇;到王莽時,三皇又?jǐn)E頭   了,太一卻漸漸退讓,終至於隱去了。但這是偶然的一件事,並非太一與三皇有一起一伏的必然關(guān)係。   要明白它的原因,須把武帝以后的泰畤情況先看一下。   漢書郊祀志記宣帝時事,云:    十二年(元康四年,前六二),乃下詔曰:“蓋聞天子尊事天地,修祀山川,古今通禮也。間者上帝   之祠闕而不親,十有馀年,朕甚懼焉。朕親飭躬齊戒,親奉祀,為百姓蒙嘉氣,獲豐年焉。”   明年(前六一)正月,上始幸甘泉,郊見泰畤。數(shù)有美祥。修武帝故事,盛車服,敬齊祠之禮,頗   作詩歌。其三月,祠后土。   漢書宣帝紀(jì)神爵四年(前五八):    春二月,詔曰:“迺者鳳皇甘露降集京師,嘉瑞並見,修興泰一、五帝、后土之祠,祈為百姓蒙祉   福。……齊戒之暮,神光顯著。薦鬯之夕,神光交錯,或降于天,或登于地,或從四方來集于壇。上帝   嘉饗,海內(nèi)承福。其赦天下!”

書籍目錄

三皇考童序自序三皇太一傳說演變略圖  一、引言  二、皇字的原義  三、名詞的皇的出現(xiàn)  四、皇的由神化人  五、皇為人王位號的實現(xiàn)  六、二皇二神和太新聞社  七、九皇和民  八、太一一名的來源  九、天神貴者太一及三  十、太一的勃輿及其輿后的并立  十一、泰帝的兩件故事  十二、西漢時三皇消沉的原因  十三、三皇的復(fù)現(xiàn)  十四、太一的消失  十五、人皇的出現(xiàn)  十六、伏儀們和三皇的并家及其糾紛  十七、天皇大帝與太微五帝  十八、盤古的出現(xiàn)與三皇時代的移后  十九、女媧地位的升降  二十、三皇名稱確立后對於舊名稱的解釋  二十一、道教中的三皇  二十二、太一的墮落  二十三、太一下行九官和太一的分人經(jīng)  二十四、太一在道教中的地位  二十五、太一的死亡  二十六、河圖與洛書  二十七、河圖洛書的倒墜  二十八、三墳與古三墳書  二十九、近代對於三皇的祭祀和信仰  補(bǔ)遺七則  翁跋五德終始說下的政治和歷史跋錢穆評五德終始說下的政治和歷史     附 錢穆:評顧頡剛五德終始說下的政治和歷史

圖書封面

圖書標(biāo)簽Tags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顧頡剛古史論文集(第三冊)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0條)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wǎng) 手機(jī)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