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佛學源流略講

出版時間:2004-05  出版社:中華書局  作者:呂澂  頁數(shù):396  
Tag標簽:無  

內(nèi)容概要

  中國佛學是隨著由印度傳來的佛教而產(chǎn)生的一種宗教哲學。佛教傳入中國后和中國原有的思想相接觸,不斷變化,不斷發(fā)展,最后形成了自己的特殊的新學說。在其發(fā)展變化過程中,一方面,印度發(fā)展著的佛教思想仍在不斷傳來,給予了它持續(xù)的影響,另方面,已經(jīng)形成的中國佛學思想也逐步成熟,構成了如天臺、賢首、禪宗等各個體系。

書籍目錄

序第一講 佛學的初傳第二講 西域傳本佛典的廣譯第三講 般若理論的研究第四講 禪數(shù)學的重興第五講 關河所傳大乘龍樹學第六講 南北各家?guī)熣f(上)第七講 南北各家?guī)熣f(下)第八講 宗派的興起及其發(fā)展第九講 南北宗禪學的流行余論附錄四十二章經(jīng)抄出的年代安世高支婁迦讖支謙朱士行竺法護毗曇的文獻源流談談有關初期禪宗思想的幾個問題三論宗天臺宗慈恩宗華嚴宗禪宗宋代佛教

章節(jié)摘錄

  這種虛心實照的思想,到了僧肇作《不真空論》時,還有補充:“誠以即物順通,故物莫之逆……”就是說,照事物那樣去認識事物:事物原來無知、無相,所以也應以無知、無相來觀察它?! ∩禺敃r原有不少的典據(jù)可以用來作解釋,但是,他在文字上并沒有能徹底發(fā)揮,所以劉遺民、慧遠等對論文還是發(fā)生了疑問。僧肇答他們的信,也感到用語言不易完全表達,只能說“相期于文外”。后來學者對于般若體用關系的解釋繼續(xù)有所發(fā)展,將般若自照的性質(zhì)說成“無分別”,而又不同于木石之無知和執(zhí)心之無記等等,這樣,就比單純以“無知力作解釋清楚得多了。  再后對般若還區(qū)分出“根本智”和“后得智”,前者觀事物之“共相”,后者照事物之“自相”;先有根本無分別,后有后得無分別。換句話說,“自相”依據(jù)于“共相”?!肮蚕唷笔强招?,“自相”則以空性為基礎。這樣用“根本”后得”來解釋般若的“寂”“照”關系,就更加好懂了?! ∽詈螅€在“根本”“后得”中分了若干層次。其初對無分別智的運用是著意的,即有功能作用的;到了成熟的階段,就不用著意,可以任運自在。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中國佛學源流略講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8條)

 
 

  •   開卷有益,多讀好書。
  •   比較學術化,值得一讀
  •   慢慢看,剛剛拿到書
  •   中國佛學源流略講
  •   經(jīng)典佛學著作,值得收藏閱讀。
  •   書很經(jīng)典,我喜歡
  •   還可以 但還是要點基礎
  •   很好 呂先生的力作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wǎng)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