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德昌的電影世界

出版時間:2012-2  出版社:商務(wù)印書館  作者:[法]讓-米歇爾?付東  頁數(shù):219  譯者:楊海帝,馮壽農(nóng)  
Tag標簽:無  

前言

AVANT.PROPOS    臺灣電影人楊德昌(英文名EdwardYang)的一生注定是不平凡的。他在中國大陸出生,在臺灣長大,自幼深受日本漫畫文化的影響,年輕時曾前往美國學習,并成為電子工程師,卻在33歲時,懷著一種對電影的狂熱愛好,選擇了轉(zhuǎn)行拍電影,開啟自己的另一段人生。身處中國文化、日本文化、美國文化和歐洲新浪潮的交匯處,他的人生軌跡可以反映出他所處時代最重要的思想潮流、藝術(shù)流派和科技手段的變遷。他可能是亞洲電影導演中受各國文化影響最深的一位,而他的作品卻又始終同臺灣地區(qū),同中國文化緊緊相連。如果拋開地域因素不談,我們幾乎可以說他是20世紀八九十年代最偉大的電影藝術(shù)家之一。在楊德昌的手中,拍電影的藝術(shù)實踐變成一種對社會變革清醒而復雜的思考手段。    楊德昌作為臺灣新電影運動——20世紀80年代臺灣社會轉(zhuǎn)型期藝術(shù)界抗爭活動的標志性事件——的代表人物,我們可以說他在20世紀末臺灣電影史的重大事件中充當了重要角色。在這一時期,中國電影迎來了大發(fā)展,并逐步走向世界的前列。    雖然楊德昌的作品獲獎無數(shù),但他卻始終不曾成為一個“著名電影人”。他的作品內(nèi)容龐雜,而且僅僅表現(xiàn)臺灣社會的風土,在某種意義上阻礙了楊德昌在國際上打開知名度。而且似乎楊德昌也被媒體、尤其是歐洲的媒體所遺忘。臺灣新電影的另一位領(lǐng)導人物侯孝賢則趕上了好時機,得以在國際上嶄露頭角;而國際媒體自覺或不自覺地認為,只要有一位導演來代表臺灣新電影運動,這就已經(jīng)足夠了。同時,即使在臺灣地區(qū),新電影運動在經(jīng)歷了最初的成功之后,也面臨著各種困境:來自電影界內(nèi)部和各大媒體的進攻,日漸困難的經(jīng)費來源……這導致沒有國外足夠資金支持的導演們面臨非常不樂觀的處境。楊德昌直到其第七部作品《一一》面世,才收獲了他應(yīng)得的知名度,至少在西方電影界是如此。但天意弄人,《一一》卻成了楊德昌的最后一部長篇銀幕作品。對楊德昌的承認來得太晚了,他的作品在很長時間以內(nèi)只為世界上一小部分電影狂熱愛好者所了解、所喜愛。在法國,只有《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和《一一》得以公開上映,而且今天被認為是楊德昌的代表作的《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由于在戛納電影節(jié)慘遭失利,在出版方的壓力下,得以上映的僅僅是刪節(jié)版。除了《一一》之外,楊德昌的其他電影,甚至連DVD都沒有出版,這也使得公眾很少有機會能夠接觸到楊德昌的作品。    楊德昌于2007年6月29日因癌癥而與世長辭,而此時,他還不到60周歲。喜愛楊德昌作品的人悲傷的不僅僅是這位大師級導演的去世,而更是他——作為現(xiàn)代電影最偉大的導演之一——明顯受到了極不公正的對待。在策劃者讓一弗朗索瓦·羅杰的大力推動下,楊德昌的全部作品才得以收入法國電影資料館,本書也借此契機得以出版。本書旨在展現(xiàn)給讀者一個更豐富多彩的楊德昌的電影世界,也希望能夠還楊德昌一個更公正的評價,更希望能夠為世界電影藝術(shù)的精神財富寶庫添磚加瓦。為了盡力做到全面而無所遺漏,本書的第一部分介紹楊德昌的生平,第二部分詳解楊德昌的八部作品,第三部分收錄了許多其他內(nèi)容。    首先是大量的未曾出版的圖像資料,由彭鎧立女士——楊先生的遺孀——直接提供給我們,這些資料可以喚起人們對作為一位藝術(shù)家的楊德昌的記憶;接下來是楊德昌本人所寫的并發(fā)表在報紙上的兩篇文章,第一篇有很強烈的自傳特征,第二篇則是對現(xiàn)代技術(shù)革新的思索;然后是其他電影導演們撰寫的關(guān)于楊德昌的文章,這些導演一部分認識楊德昌本人(如侯孝賢、戴立忍),一部分的電影藝術(shù)創(chuàng)作曾受到來自楊德昌的很大影響(如賈樟柯、馬丁·斯科塞斯),還有楊德昌的朋友,皮埃爾-李思恩特所撰寫的關(guān)于楊的回憶,他在歐洲不遺余力地推廣楊的作品,使更多的歐洲人得以了解楊德昌;最后的三篇文章從不同的視角深入挖掘楊德昌電影的主要元素,這三篇文章的作者分別是法國導演奧利維耶·阿薩亞斯、英國亞洲電影研究專家托尼·瑞恩斯和中國臺灣大學教授吳佩慈。    本書在成書過程中得到了來自多方面的幫助。楊德昌不僅僅是一位偉大的電影導演,更是一位值得結(jié)交、值得深入了解的人物:他對一切事物都抱有強烈的好奇心,親切熱情,認真敏感,樂觀向上,且有非常良好的教養(yǎng)。他的人格魅力使得許多人從心底樂意幫助這樣一部介紹他的作品的出版,正如同如果有人試圖糾正世人對楊德昌的偏見,那么他也會得到了許多人積極熱情的支持一樣。    在此,首先要衷心感謝彭鎧立女士的傾力協(xié)助。彭女士不僅為我們提供了許多珍貴資料,更積極地參與了此書編纂的全過程,如果沒有彭女士的大力支援,此書將永遠無法得以最終完成。    同時,還要感謝臺灣地區(qū)“文建會”駐巴黎文化中心主任陳志誠先生和項目負責人張弘瑜女士,從本書開始籌劃時起,他們不僅為本書提供了許多珍貴的資料,更給了我們堅定的精神支援,一直到本書的最終定稿。他們并不僅僅是作為“官方機構(gòu)”的成員在履行其職責,推動他們?nèi)绱藷嵝牡貛椭覀兊氖撬麄儗﹄娪?、對藝術(shù)家的深深熱愛。我在此還要提到前“文建會”駐巴黎文化中心主任劉俐女士,正是她首先建議我們在法國出版一本書來緬懷楊德昌,并且提供了最初的一批資料。    感謝臺灣“行政院”文化建設(shè)委員會肯特·瓊斯(Kent.10nes)、杰米-李·柯蒂斯(Haden G1Jest)、保羅-雷蒙·科昂(Paul—Raymond C0hen)、凱西·沙皮拉(Cathy Schapira)、米歇爾·瓦朗西(Michel Valensi)、帕斯卡爾·衛(wèi)-吉諾(Pascale Wei—GLrinot)、夏洛特·比亞爾(Charlotte Billard)、弗朗索瓦·布呂吉耶(Fran90is Brugier)、阿涅絲·德維克托(Agnes Devictor)、埃莉斯·多梅納克(Elise Domenach)、埃洛迪·杜富爾(Elodie Dufour)、阿尼克·吉拉爾(Anilick Girard)、瑪麗·格朗容(Mar’ie G。rangeorl)、雷諾·奧利韋羅(Renaud Olivero)、弗雷德·薩維奧(Fred Sayioz)、塞爾日·圖比亞納(serge Toubiana)。    關(guān)于影片標題。楊德昌本人可以流暢運用英語,他電影的英文標題都是由他親自選擇的,至少也是別人提出意見然后經(jīng)由他本人同意的——除了《麻將》和《一一》在法國上映時是采用的中文原標題的拼音。雖然其他電影標題都有盡可能地做到了忠于英文版的法文翻譯,但筆者還是傾向于在書中采用經(jīng)由楊德昌本人認證過的英文版。因為,對于《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一片來說,由于其英文標題“A brighter Summer Day”是直接采用了貓王歌中的一句歌詞,所以就不存在翻譯的必要;而其他電影都沒有正式的、經(jīng)過承認的法文標題。    讓-米歇爾·付東

內(nèi)容概要

世界著名影評人、法國《電影手冊》前主編讓-米歇爾·付東傾情力作!《楊德昌的電影世界》是一本向已故的著名華語導演楊德昌和他的電影致敬的書。
《楊德昌的電影世界》分“近觀楊德昌”、“電影”、“檔案”、“
印跡”等四個主體部分,通過對楊德昌本人電影創(chuàng)作生涯及其電影的深度回顧與解讀,通過楊德昌的電影筆記、手繪和文章的梳理,以及諸多著名電影人的回憶或訪談(如馬丁·斯科塞斯、奧利維耶·阿薩亞斯、侯孝賢、賈樟柯等),為我們較為完整而豐滿地呈現(xiàn)了一代導演大師楊德昌的一生,和他的電影世界:他的電影實踐、他對電影的理解、他通過電影對生命以及這個社會和時代的解讀與反思,等等。

作者簡介

讓-米歇爾·付東(Jean-Michel
Frodon)世界著名影評人,電影史研究專家,法國《電影手冊》雜志前主編。主要著作有《法國現(xiàn)代電影史》(1995)、《電影:邁向第二世紀》(1996)、《民族印象》(1998)、《論侯孝賢》(1999)、《想象的盛宴》(2002)、《遠離電視的電影》(2004)、《楊德昌的電影世界》(2010)等。

書籍目錄


近觀楊德昌 動的鏡頭
電影
光陰的故事·指望
海灘的一天
青梅竹馬
恐怖分子
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
獨立時代
麻將
一一
印跡
楊德昌 顏色藥水和一樣藥
楊德昌 新的書寫方式
侯孝賢 另一種視角
賈樟柯 關(guān)于楊德昌:沉默與槍聲
戴立忍 電影界的『哈姆雷特』
馬丁·斯科塞斯 憤怒和震驚
皮埃爾·李思恩特 嚴謹而隨性
奧利維耶·阿薩亞斯 楊德昌和他的時代
托尼·瑞恩斯 左半腦與右半腦:楊德昌的理性世界和感性世界
吳佩慈 楊德昌及其風格的緣起
檔案

章節(jié)摘錄

版權(quán)頁:   插圖:    楊德昌正是憑借執(zhí)導其中的《浮萍》開始了自己的導演生涯。故事講述了一個年輕的、對社會抱有美好幻想的女孩,離開家鄉(xiāng)前往大城市,卻發(fā)現(xiàn)大城市的生活更加孤獨,也隱藏著更多的陷阱。楊德昌在導演時毫不妥協(xié),堅持自己的藝術(shù)風格,也堅持要拍一集時長兩個半小時的電視劇——普通的一集電視劇是一個半小時。張艾嘉靈機一動,決定將《浮萍》制作成一部分上下兩集的電視片,而最終,《浮萍》和整部《十一個女人》都廣受觀眾歡迎,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拍完《浮萍》后,楊德昌回到香港。當時香港活躍著一批新生代電影導演,其中許多人如方育平、徐克等,都是他的好朋友。當時,有人建議他參與另一個年輕的香港導演林嶺東的《陰陽錯》(Esprit d'amour)的制作,但還有其他三個編劇,四個人必須一起工作:由于拒絕妥協(xié)和過于堅持自己的藝術(shù)見解,楊德昌后來不得不離開劇組,《陰陽錯》后來的編劇和殺青(1983年)都缺了楊德昌。但恰恰在此時,又有人找到他加盟拍攝,楊德昌作為導演的一生由此正式開始,臺灣新電影運動也就此誕生。 當時的臺灣政府控制了絕大部分電影的拍攝和制作。更確切地說,電影事業(yè)上占有壟斷地位的是直接受控于國民黨的中央電影事業(yè)股份有限公司(CMPC,Central Motion Picture Company,以下簡稱中影)。中影在電影的制作和上映、拍攝器材和銀幕的分配、電影技術(shù)員和導演的采用上說一不二,在作品審核、聯(lián)合攝制、影院管理等方面擁有最高控制權(quán)。當時的中影事務(wù)冗雜、浪費嚴重,帶有明顯的官僚專制衙門式作風,并且要求作品必須嚴格符合國民黨在60年代初推行的“健康寫實主義”:作品應(yīng)當反映社會現(xiàn)實,并且符合傳統(tǒng)中國文化要求。蔣介石在儒家文化背景下,既是家族長,又是“元首”,在當時成了一種近乎荒謬可笑的個人崇拜的對象——這一點十分類似于當時中國大陸的電影事業(yè)乃至全社會,唯一的不同在于當時臺灣一心想要“反攻大陸”。 如果不談這些限制條件,20世紀六七十年代的這一批臺灣電影作品,雖然在意識形態(tài)和審美傾向上都被嚴格限制,還是取得了相當大的公眾認可度。而同時,當年華語電影圈最偉大的兩位導演——李翰祥和胡金銓,在香港邵氏兄弟電影公司里累積了知名度之后,正在分別嘗試在臺灣發(fā)展獨立電影。李翰祥1969年在臺北拍攝了《冬曖》(The Winter),胡金銓則分別在1968年和1970年導演了《龍門客棧》(Dragon Inn Gate)和《俠女》(A Touch of Zen)。但這些作品在香港卻反應(yīng)冷淡。20世紀70年代,一邊是來自政府對電影的嚴格控制,另一邊是來自活躍在市面上的眾多香港電影的競爭,生存在夾縫中的臺灣電影慢慢衰退,在80年代初期幾近銷聲匿跡。

編輯推薦

《楊德昌的電影世界》是一本向已故的著名華語導演楊德昌和他的電影致敬的書。全書分“近觀楊德昌”、“電影”、“檔案”、“印跡”等四個主體部分。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楊德昌的電影世界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31條)

 
 

  •   世界著名影評人、法國《電影手冊》前主編讓-米歇爾·付東傾情力作!《楊德昌的電影世界》是一本向已故的著名華語導演楊德昌和他的電影致敬的書。斯科塞斯、阿薩亞斯、侯孝賢、賈樟柯等影人溫暖回憶! 首次集中披露大量珍貴原始照片和手繪手稿、電影筆記!呈現(xiàn)世界電影殿堂級大師楊德昌的一生和他的電影世界
  •   喜歡楊德昌電影的影迷有福了‘好好看一下。真正走進楊的內(nèi)心
  •   很不錯的電影資料書
  •   這個書不錯,對于學習這個的人來說還是有些幫助的??爝f也不錯
  •   第二版增了一組明信片價格貴了半番真是牛掰
  •   新版的比原來的加多了內(nèi)容~很好
  •   跟第一刷是有點不一樣,不買不知道。
  •   雖然并沒有看完全書,但是根據(jù)粗略的翻閱,感覺整本書并不多么深。圖片云云,文字云云,翻譯云云,我也不好下斷言。但關(guān)于定價,我只能說,實在有違誠實。那么高的書價,書籍卻沒有多厚實。
  •   我在書店看到這本書 覺得不錯,但是這次收到的這本被拆封了,而且封條也不見了,應(yīng)該是被人看過。很喜歡楊德昌,新買的書舊舊的,很是不爽。
  •   紀念楊德昌的書籍 緬懷市區(qū)的電影人
  •   圖片蠻多,但內(nèi)容簡單不精彩
  •   可惜英年早逝,中華電影的駿捷!
  •   為了偉大的電影導演楊德昌
  •   研究楊德昌的文獻不多,相對于他的兄弟侯孝賢來說,這個。。。還不錯吧,畢竟是電影手冊派的當家人寫的。就當是給戈達爾,特呂弗他們捧場了。呵呵。
  •   這本書的裝幀設(shè)計很特別,送很多張明信片,還附上很多小畫。當然吸引我的并不止這些,這些只是意外驚喜而已。喜歡臺灣本土電影,喜歡臺灣文化,喜歡楊德昌的鏡頭下的世界,你就不要錯過吧
  •   是本好書 裝幀設(shè)計經(jīng)典 內(nèi)容樸實有用 推薦!?。?/li>
  •   書有很多漏洞 并不十分用心 電影介紹部分完全就毫無用處 但是又占了書的一大部分 喜歡的還是可以買 總體一般
  •   讓我們從多個不同的角度去了解、去欣賞楊德昌的一本好書!里面附帶了大量的圖片資料!可以更直觀地去發(fā)現(xiàn)楊德昌!而且這本書的裝幀也十分精美,值得收藏!
  •   卓越配送速度很快,包裹包裝精良。... 閱讀更多
  •     他精通信息工程,醉心于建筑學,他喜歡中國古典藝術(shù)文化,又深受日本漫畫和西方古典音樂熏陶,他的視野里不僅有中國大陸,中國臺灣,日本,還有美國叛逆的搖滾的文化,還有歐洲的新浪潮給他帶來的思想沖擊,正是因為如此之多的文化的熏陶,他迫切地要去表達,于是他選擇了電影。我沒看過他的電影,我對他的全部了解僅限于蔡琴對往事的回憶和這本書。
      
      我感覺,如果是這樣一個人去拍電影,一定是有著剛硬線條的水彩畫,他多年養(yǎng)成的理性思維使他在拍攝一部電影時更加注重由整體到局部,自頂向下,逐步細分的方法的運用,所以他的電影每一步都是精心設(shè)計的,帶著理性的思考,反映他對這個社會的反思——我要說的是連他的表現(xiàn)手法都是理性思考的結(jié)果。精致剛硬帶著工業(yè)信息化的線條,他的敘事藝術(shù),色彩藝術(shù)相比之下成為了淡淡的一層水彩——不是貶低,而是形成了他獨特的風格。
      
      他注定是小眾的,因為大眾不想看電影那么累,不想看他的思考,不想看他的布局,大眾只要自己想要的——李安做到了,而且做得很成功。
      
      李安曾有六年當家庭煮夫,我想在這六年里他除了觀摩了大量的影片之外還學會了如何發(fā)現(xiàn)觀眾的需要然后又比較高超地表現(xiàn)出來,其實他是有求于你最后變成了你有求于他,于是他成功了。所以李安的影片里多少有些禁忌,同性戀,全裸上陣,都是他有意無意的滿足觀眾的視覺和心理需要。藝術(shù)家和匠人的區(qū)別就在于手法的高低,A片兒的的確確滿足人們的需要。但畢竟那是陰暗的,而藝術(shù)色情片則是高雅的藝術(shù)了——表現(xiàn)手法不同而已,于是登堂入室。
      
      楊德昌更像一個孤獨的哲人,他很用心去思考,也很用心去表現(xiàn),可惜沒人買賬,因為我們覺得不需要,而李安是高明的商人,微笑地推銷出一件件如蘋果般包裝的商品,但是我想能做到這樣精美的包裝,李安也不是一般人,如果他也有楊德昌式的思考的影片問世,那么他真的是圓滿了。
  •      楊德昌在他最風華正茂的時候去世了,對比侯孝賢來說,在臺灣來講,兩人可能不分伯仲,但 是放眼世界,楊德昌這個名字卻要陌生得多,一切都來得太晚了。命運太造物弄人,《一一》剛剛?cè)〉牧丝涨暗某晒Γ瑓s也成為了楊德昌最后的告別曲.
      
       這本《楊德昌的電影世界》剛剛看完,內(nèi)容實屬東拼西湊,影評和自傳混合在了一起,不過整體上還是好的,畢竟也是大陸上少有的一部簡體版描述楊德昌的書,可以讓我們更加了解這個一生不平凡的電影人。
      
       摘抄這段看完之后很是贊同,像喬布斯說的一樣,“你做的每一件事都不是涂白無功的,任何事情都有它存在的意義,指不定哪天他們就會串聯(lián)起來,改變你的一生。”偉大的人永遠不拘小節(jié),不為目的和結(jié)果去做事,讓過程和興趣指引著自己的道路。
      
       《楊德昌的電影世界》摘抄-顏色藥水和一樣藥-楊德昌
      
       “自從女孩加入了籃球、漫畫、電影……的行列之後,課餘時間的分配自然就產(chǎn)生了新的變化和組合,不過,經(jīng)濟能力還是主宰了這一切的分配。電影永遠是最花錢的玩意,漫畫就省多了,打球是和呼吸空氣一樣免費。當時老師、父母,總以為這些都是無聊的閒事,一些打發(fā)時間的消遣,我到今天還是不能贊同這種看法,因為,這和打麻將之類的消遣最不同的是,這些行為里永遠都存在著一個夢,一種嚮往,一種對另一個更美好的世界的存在的信心、期待、依據(jù)。我想,每個人在屬於自己的時間里,總是屬於一個只有自己的空間,洋人稱這作‘隱私’,我們也許稱之為‘內(nèi)在’,這在每個人自幼弱小的心靈里就存在著的,建議性的‘顏色藥水’和強制性的‘一樣藥’,都是我們今後去點綴這內(nèi)心世界的一些參考和方法——在選擇中找規(guī)律,在單調(diào)里尋找變化,希望我們每個人都能完成自己內(nèi)心中的那幅美麗的圖畫。對我來說,哥哥是個天才?!?br />   
  •      最早的時候先是看過《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時間很長,和同學在大學宿舍里沒去上晚自習,嗑著瓜子,喝著健力寶,看完之后,誰也沒怎么說話,有點壓抑,但是也確實讓我們陷入思考,這就是它令人著迷的地方之一。
       后來慢慢熟悉并知道楊德昌這個名字,很多時候是因為看了電影才知道他,后來就是因為他而看電影,應(yīng)該說《一一》是一部更上乘的電影,清新,自然,在某個陽光舒服的午后,泡上一杯茶,蹲在沙發(fā)上,靜靜地把它看完,心情愉悅地去哼著歌去吃飯。
       這本書相對來說,沒有我們想像中的那么好,楊德昌是深刻的,我們需要深刻、睿智的文字去閱讀他,但是有什么辦法呢,沒有其他更好的介紹他的書了,最起碼在我自己這兒。
       如果你喜歡臺灣電影的風格,并且渴望和經(jīng)典電影心靈接觸,那么不妨先讀讀這本書吧,然后再去找片子來。也許是個不錯的選擇。
  •     我很喜歡這邊書,
      
      
      
      全書分“近觀楊德昌”、“電影”、“檔案”、“印跡”等四個主體部分,通過對楊德昌本人電影創(chuàng)作生涯及其電影的深度回顧與解讀,通過楊德昌的電影筆記、手繪和文章的梳理,以及諸多著名電影人的回憶或訪談(如馬丁?斯科塞斯、奧利維耶?阿薩亞斯、侯孝賢、賈樟柯等),
      
      
      
      
      
      
      
      
      
      
      
      
      
      
      
      
      
      
      
      為我們較為完整而豐滿地呈現(xiàn)了一代導演大師楊德昌的一生,和他的電影世界:他的電影實踐、銷售熱線:13922267779
      [url=http://www.gzhuanliankeji.com/]廣州游戲機批發(fā)[/url]他對電影的理解、他通過電影對生命以及這個社會和時代的解讀與反思,等等。
      
      
  •     文/嚴杰夫
      
      在近半個世紀的華語影壇中,楊德昌無疑是其中最優(yōu)秀的大師之一。然而,這位華語電影大師2007年去世后,國內(nèi)至今未出版過一本有關(guān)他的專著,不得不說是一個遺憾。最近,法國《電影手冊》雜志前主編讓-米歇爾·付東(Jean-Michel Frodon)編撰出版的《楊德昌的電影世界》引進到國內(nèi)。在楊德昌去世5年后,終于為影迷們填補上了缺憾。
      
      此書并不算是一部精深的研究作品,但仍可被看做是一部完整的人物傳記。全書分為四個部分:第一部分對楊德昌的生平做了一個大致的回顧;第二部分則按照出品順序全面介紹并解析了楊德昌創(chuàng)作的八部作品;第三部分“印記”,包含了兩篇楊德昌自己撰寫的文字,以及對八位電影人的采訪;最后一部分“檔案”恐怕會讓影迷感到驚喜,收錄了《獨立時代》的人物設(shè)計,miluku網(wǎng)站(楊德昌生前開辦的一個動漫網(wǎng)站)的作品截圖,以及楊生前未完成的遺作《追風》的諸多場景設(shè)定圖。
      
      作為前《電影手冊》的主編,讓-米歇爾·付東可以說是較早把華語電影介紹給西方的影評人。早在1986年,付東即在《電影手冊》上撰文介紹當時大陸第五代導演的作品,另外付東還出版了《論侯孝賢》等作品,大量介紹了臺灣新浪潮電影中的代表人物。對于華語電影的發(fā)展和創(chuàng)作環(huán)境極為熟悉。
      
      在付東看來,對于世界來說,楊德昌是“20世紀八九十年代最偉大的電影藝術(shù)家之一”;對于臺灣和華語電影來說,楊德昌則是“最活躍、最狂熱的導演、編劇、演員、評論家和教育者之一”。這樣一個偉大的藝術(shù)家,他的作品一定有其特別之處。
      
      與臺灣電影新浪潮運動中的其他導演一樣,楊德昌的作品同樣包括了“歷史”和“傳承”這兩大范疇。在付東看來,正是這兩大范疇成為臺灣電影新浪潮運動,與其他地區(qū)之間的區(qū)別特征。那部長達4小時的《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正是對這兩大范疇最典型的表達,這部電影與侯孝賢的“臺灣三部曲”一起,展現(xiàn)了上世紀50年代以來臺灣社會的歷史變遷。然而,與侯孝賢等其他臺灣新浪潮運動中的成員比較,楊德昌對于這兩大主題有著自己的抒發(fā)?!丢毩r代》的片頭引用了《論語·子路篇》中的一段話,來引申出這部作品想要表達的主旨——民主化后的臺灣社會,儒家文化所擁有的位置和價值;而楊德昌的最后一部作品《一一》的片名,也很明顯地帶有道教思想的哲理。這樣來看,楊德昌在“歷史”和“傳承”兩大范疇上的表達,顯然要比侯孝賢們更加廣泛。
      
      同時,在大部分臺灣新浪潮導演還在勾勒鄉(xiāng)土傳統(tǒng)時,楊德昌的作品則早就開始關(guān)注臺灣都市社會的蕓蕓眾生了??梢哉f,從他的第一部作品《光陰的故事》開始,臺灣的市民階層就一直是楊德昌鏡頭中的主角。因此,在一些影評人看來,楊德昌在詮釋“歷史”的時候,目光更多的是聚焦于社會中的中產(chǎn)和精英階層。無論這種解讀是否偏頗,但我們確實無法否認,楊德昌的興趣始終跑在大部分導演的前面。作為例證的是,侯孝賢直到2001年的《千禧曼波》,才開始真正將敘事的焦點逐漸轉(zhuǎn)向現(xiàn)代臺灣的都市社會。
      
      當然,除去視野和主題的高遠外,敘事結(jié)構(gòu)則是楊德昌電影中又一個與眾不同的地方。與侯孝賢們熱愛用長鏡頭緩慢地講述一個單線程的故事不同,楊德昌的大部分作品都是多線程的敘事結(jié)構(gòu),這顯然與他的西方教育背景有關(guān)??梢哉f,在他的全部八部作品中,幾乎都擁有多個主要人物,敘事的線索也往往結(jié)成一個復雜的網(wǎng)絡(luò)。這種標志性風格在《一一》中達到了頂峰:這部作品圍繞一個家庭中的三代人展開,恰恰展現(xiàn)了臺灣社會中三代人的不同人生。
      
      另一個與楊的背景有關(guān)的風格特點是,在楊德昌的電影中,建筑和地理空間的呈現(xiàn)成為故事中極為重要的部分?!犊植婪肿印?、《獨立時代》和《一一》中俯拾皆是的臺北街景,導演往往會頗為大方地為觀眾呈現(xiàn)出一個宏大的全景,尤其是《一一》中婷婷與“胖子”站在街邊接吻,鏡頭的另一邊則是紅綠燈的閃爍,這種呈現(xiàn)的力量仿佛就是,我們站在城市的街道旁等待過馬路時,看著對面一對中學生戀人一樣真實。
      
      當然,作為一代電影大師,楊德昌作品中可以被拿出來解讀和賞析的特點太多,楊德昌的創(chuàng)作夢顯然還未結(jié)束??梢哉f,他的一生都是在追求自己的夢想中度過的,這樣的一生,盡管仍帶有些許缺憾,卻也足夠讓楊德昌能帶著微笑進入天堂了吧。
      
      刊于3月10日《新京報》
  •     楊德昌的一生注定是不平凡的。他在大陸出生,臺灣長大,自幼深受日本漫畫文化的影響,年輕時曾前往美國學習,并成為工程師,確在33歲時,懷著一種對電影的狂熱愛好,選擇了轉(zhuǎn)行拍電影。
      
      楊德昌作為臺灣新電影運動——20世紀80年代臺灣社會轉(zhuǎn)型期藝術(shù)界抗爭活動的標志性事件——的代表人物,可以說他在20世界末臺灣電影史的重大實踐中充當了重要角色。
  •     若是單說這書如何,那么并不是那么的好。但是這大概是第一本簡體版的論述楊德昌電影的書,所以依然值得閱讀。讓看過他電影的人,多了解一些他的事情,讓喜愛他的人,順著文字來回味影像,感到一些溫暖。
      
      此書大體分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作者對楊德昌生平的介紹和電影作品的分析,但是分析的并不很細致也不很集中,也許電影是更需要觀看的,尤其是像他這位如此風格化而又如此堅持用影像書寫的導演(這話有些怪,但是的確,很多電影基本上跟影像無關(guān)的,也跟導演無關(guān))。第二部分是不同人寫的回憶楊德昌的文字或是對他電影的評論。第三部分是導演的一些畫作,其中有不少是關(guān)于未完成的動畫片《追風》的。
      
      關(guān)于此書就說這么多,因為這文字終歸不是一篇書評,而只是我由此書而產(chǎn)生的對楊德昌電影的一些想法罷了,或是稱為筆記也好。
      
      
      1 書中反復提到了楊德昌和安東尼奧尼的相似,尤其是早期的幾部片子,《海灘的一天》《青梅竹馬》《恐怖分子》。我之前并未想到安氏對楊德昌的影響,但是仔細想想,確有關(guān)聯(lián)。
      
      比如女性視角,這是一個極明顯的相似點(女性視角這詞其實不大容易搞明白,我覺得意思大概是:電影對女性著墨較多而她們的形象又不是那么依順和柔弱)。而對人與人之間的冷漠與疏離的表現(xiàn),也是有跡可尋的。更為重要的是,劇情發(fā)展的不可確定性,當然,楊德昌的這三部形式感更強烈一些。
      
      2 楊德昌極喜歡布列松,布列松喜歡拍局部的事物,比如人物開門前,一定要給門把手一個特寫,時間還不短。這種方式在楊德昌的電影中也能??吹健?br />   
      3 在此書的最后,有份列表,是楊德昌自認為的“my role models”,其中有成瀨巳喜男的名字?;蛟S女性視角的更遠的影響來自他。
      
      4 但似乎楊德昌不喜歡小津,可是,我在看他的電影時,卻總會想起小津。我覺得他們用畫面敘事的能力都很強,而且并不瑣碎,有著極強的結(jié)構(gòu)之美。至于多線,楊德昌自然在此方面能力頗高,有時是極盡繁復的,但是細想小津,雖然不求復雜,但也是頗多暗線,交織相連的。
      
      5 他的“my role models”中還有雷乃的名字。我沒完整看過雷乃的電影,大學時曾大概看過《廣島之戀》和《去年在馬里昂巴德》,說是大概,是因為那時不知怎么用字幕文件。也許楊德昌是推崇雷乃的創(chuàng)新精神吧。
      
      6 楊德昌的演員在表演時,雖然不似布列松那樣人偶狀,但是也能看出來是不太被容許發(fā)揮的。很簡單,因為臺詞與動作,都是被楊德昌規(guī)定好的,每一幅畫面似乎都被導演賦予了他自己的暗示和意義指向,所以,他的片子是密度極大的。
      
      7 我總覺得,也許是楊德昌的理工背景,使得他在拍電影后,不會像一般的藝術(shù)電影導演那樣癡迷或?qū)W⒂谝恍┨貏e的情緒或是情感。楊德昌的電影總是在尋找一種對世界的一般表達,當然,他不因此流于空洞,因為,每一種指向都和其他的交織在一起。
      
      我之所以覺得這和他的理工背景有關(guān),是因為,一個人若是三十多歲了,事業(yè)穩(wěn)定,卻轉(zhuǎn)了行拍電影,那大概不會僅僅是因為某一種片段的激情或是感官的沖動(可這也的確是一些所謂的文藝青年們選擇“文藝般的生活”時的理由)。他一定是對這世界,這時代有著一種近乎終極的困惑,才會作如此人生轉(zhuǎn)變。由此,他的電影也就不會那么感性。
      
      我在心中一直把他的電影稱為“綜合電影”,這詞借用于村上春樹對十九世紀一些小說的評價(如《卡拉馬佐夫》或《安娜卡列尼娜》),他把那些小說稱為“綜合小說”。(我很高興使用深受文藝青年們喜愛的村上的詞匯)
      
      筆記就寫到這里。我看的電影不多,其中還有很多爛片。我也不諳電影史和電影理論,寫不出專業(yè)且深入的分析和評論。我只能把想到的粗糙的寫出來罷了。
      
      而關(guān)于楊德昌,他生前沒有獲得應(yīng)得的重視,死后至今也不太為人所知。但這大概不能完全歸結(jié)到他的電影風格上,因為,如今,對大多數(shù)人來說,看電影已經(jīng)成為一項純粹的娛樂活動(也許一直都是),與心靈體驗沒什么關(guān)系,也與反思和內(nèi)省沒什么關(guān)系了。所以,不是也依然沒什么人記得小津或是塔可夫斯基么,這是時代使然,只好如此。
      
      也許每個時代都有記錄它自己的藝術(shù)形式,小說時代并沒有過去,但是在最近的五六十年中,電影成了一種重要的記錄方式。我總感到,記錄時代的電影也許就要像小說一樣,雖未消逝,但已隱沒。我不知道未來會有何種新的記錄方式出現(xiàn),也許我把小說和電影看作是時代的記錄本就是錯覺。我只是隱約有些遺憾罷了。
      
      但在遺憾中,我也慶幸有楊德昌這般的人物出現(xiàn)在這一偉大序列中的最后。不能獲救,卻也可以回望。
      
      最后,我希望有更多的人去看他的電影,去體驗那個影像世界,當然,看此書評的人,大概都是看過他電影的人,這也許就是一種無可奈何的處境吧。
      
      
      
      
      
      
      
      
      
      
      
      
      
      
      
      
      
      
      
      又,平時不大寫書評,寫的粗制濫造,也請見諒。文中感傷之詞頗多,若覺濫情,純屬作者有意為之。
      
      
      
      
      
      
  •   最近好活躍啊~
  •   想法活躍了@阿uu
  •   早期的那幾部《海灘的一天》《光陰的故事》都沒出過正式的碟?!犊植婪肿印返故切迯瓦^。不知道cc何時能出一套楊導的全集
  •   楊德昌非常崇拜成瀨。另外,他很喜歡阿倫雷奈的我的美國舅舅
  •   楊德昌貌似不怎么喜歡安東尼奧尼的東西,他覺得他的電影表現(xiàn)的內(nèi)容太淺。這是一位曾跟他合作過的編劇說的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wǎng)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