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11-9 出版社:商務印書館 作者:蔡登山 頁數(shù):210
Tag標簽:無
前言
人有記憶,也容易遺忘。但人事有代謝,往來成古今。日復一日的過往,就構成所謂的歷史了。不管你參與其中,亦或你隱逸其外,都難逃其存在于天地之間。而在這廣袤的時空里,古今多少事,盡付笑談中。你可以選擇記憶,你也可以選擇遺忘,在記憶與遺忘之間,就是你的似水流年。 曾經(jīng)有感于30年代以降的知識分子,尤其是作家們,他們在國是蜩螗之際,或怒犯君威,或因忠獲罪。他們有的因文賈禍,有的以身死諫,真稱得上“莫謂書生空議論,頭顱擲處血斑斑”。他們以“火炬”般的熱情,以畢生的生命,寫下瑰麗耀眼的詩篇,因此你看到他們煥發(fā)出鳳凰蹈火般的奪目異彩,也看到“我自橫刀向天笑”的冷眼傲世!但既然是人,人之不同,各如其面,因此就有人的軟弱卑怯,他們面對矛盾與掙扎,痛苦與絕望,有的“清醒于混沌之中”,讓“思想成了蒼白、稀薄、不斷飄散而去的霧”;有的為了歌功頌德,放棄了原本善寫人生的筆墨,不但扼殺了“文學生命”,甚至丟掉了肉體生命。 “幸有艱難能煉骨,依然白發(fā)老書生”,你看到了曾經(jīng)是叱咤風云的陳獨秀,在飽經(jīng)政治的戲弄之余,落魄江津,重回他文化啟蒙的志業(yè)的話語?!盁o端狂笑無端哭,三十萬言三十年”,是胡風“因忠得咎,以直招禍”的最真寫照。文人和政治家是兩個極端不同的職業(yè),由于“時勢的使然”或“歷史的誤會”,使他們身陷其間,幾番潮起潮落、春去春回,有的和文學就此告別了;有的在生命的最后一程,在青燈之下,黃卷之中,尋回自己的精神家園! “人間但有真情在”,是師生之情、是男女之愛、是生死之交、是忘年之友,構成了人世間最可寶貴的精彩動人的畫面。這在目前愈來愈講究功利的社會里,卻成了空谷回音,成了稀奇難得的事件,是時代在變?還是人心在變?風檐展書讀,古道照顏色?!叭松靡恢鹤阋?,斯世當以同懷視之”,寫盡千古知音難覓的心境;“鐘期死去哀千古,地老天荒一寸心”,道出愛得刻骨銘心的哀痛!他們之所以讓我輩動容者,在于他們是那么相知相惜,那么不吝付出! 歲月不居,數(shù)十寒暑彈指已過,每人都有他“不該忘卻的記憶”。十余年來翻檢諸多史料,在這些前輩文人的生命屐痕里,尋搜歷史的場景。在文字與影像之間,探尋他們的心靈。試圖梳理出那些被壓抑隱藏的情節(jié),解開那些被埋在心腑而無法言宣的話語,如此我們才能逼近他們的生命,得窺他們的身影。 這些滄桑碎影,成了我生命中的一部分,遺憾的是曾在旅舍客居,行色匆匆地訪談學者專家,或在北京、上海圖書館中查得學者的論文,都因時間倉促,未能促膝長談,論文也只能在館中匆匆一閱,如今只能憑著零碎的札記,敷寫這些短文,文中有些觀點來自這些識與不識的專家學者,在此一并致謝!更感謝的是傳主的家屬親人、門生故舊,還有相關的出版社,他們的熱情可感,不吝提供相關的照片,讓我們“以圖配史”的構想,得以落實,為保存史料圖像盡一份心意。
內(nèi)容概要
在暮色蒼茫中,我們回看百年來的中國,動蕩與輝煌、悲壯與蒼涼,交織在漫漫的歲月里。
滄海桑田,百年一瞬。但歷史、政治等等因素,都制約著一代的知識分子,他們的思想、他們的創(chuàng)作,都離不開當時的時代氛圍。有的隨波逐流,有的卻抗衡而上,有的忍辱含垢,有的有待翻案。
十余年來翻檢諸多史料,在這些前輩文人的生命屐痕里,尋搜歷史的場景。在文字與影像之間,探尋他們的心靈。試圖梳理出那些被壓抑隱藏的情節(jié),解開那些被埋在心腑而無法言宣的話語,如此我們才能逼近他們的生命,得窺他們的身影。
作者簡介
蔡登山,1954年生,臺灣臺南人,淡江大學中文系畢業(yè)。曾任高職教師、電視臺編劇、電影公司企劃經(jīng)理、行銷部總經(jīng)理等職。沉迷于電影及現(xiàn)代文學史料之間達30余年。
1993年起籌拍《作家身影》系列紀錄片,任制片人及編劇,將史料與影像熔于一爐。四年間完成了魯迅、周作人、郁達夫、徐志摩、朱自清、冰心、沈從文、巴金、曹禺、蕭乾、張愛玲等作家的影像傳記,開探索作家心靈風氣之先。
2002年開始制作《大師身影》系列紀錄片,讓晚清以降之思想家——嚴復、梁啟超、魯迅、陳寅恪、胡適、林語堂、錢穆諸大師長留身影。
著作有:《電影問題·問題電影》《往事已蒼老》《人間四月天》《許我一個未來》《人間花草太匆匆》《人間但有真情在》《傳奇未完——張愛玲》《百年記憶》《魯迅愛過的人》《另眼看作家》等。
編著有:《徐志摩情書集》《柔情裹著我的心——徐志摩的情詩與情話》《消逝的虹影——王世瑛文集》等。
書籍目錄
末世獨立蒼茫
劍氣簫心
筆底風雷
我自橫刀向天笑
書生意氣
生命的最后告白
從紅燭到火炬
依舊書生
魯迅的弟子們
沈從文的生命沉思
作家之殤
朝圣者的幻滅
清醒于混沌之中
春去春又回
千古知音難覓
海濱有故人
不該忘卻的友情
遲了十六年的會面
記憶中永遠的甜蜜
人生知己
風義師友
狂狷之士
愛在最初一眼
關于眼睛
牽手與放手之間
雪泥鴻爪
柔情裹著我的心
藹然長者
遺落的明珠
沾親與帶故
涇渭分明
改名換姓
文人與酒
絕響
附錄:本書圖片提供者名單
章節(jié)摘錄
版權頁: 插圖: 一般人常將聞一多的一生分為詩人、學者、斗士三個階段。大抵從1920年,在清華發(fā)表第一首新詩起,到1928年秋,任教武漢大學,為"詩人時期":而在此之后,到1944年,參加西南聯(lián)大的"五四"晚會,為"學者時期";而他生命結束前的最后兩年多,則為"斗士時期"。在他短暫的一生中,作如此大幅度地轉(zhuǎn)變,曾引起多數(shù)人的不解。曾是他的好友,后來分道揚鑣的羅隆基就說:"一多是善變的,變得快,也變得猛,現(xiàn)在是第三變了。"但作為聞一多終生摯友的朱自清,卻能更清楚地看到聞一多的真面目,他不僅認為詩人、學者、斗士三重角色,"因時期的不同而或隱或現(xiàn)";還說:"學者的時期最長,斗士的時期最短,然而他始終不失為一個詩人,而在詩人的和學者的時期,他也始終不失為一個戰(zhàn)士。"在朱自清的眼中,聞一多人格的構成本屬渾然天成,不僅詩人、學者藏著斗士,而且出任斗士時又熱情得像詩人,本色得像書生,其間無甚隔閡。 而學者許紀霖更指出,串成聞一多一生跌宕起伏,多變而不離其宗的,是浪漫主義的激情。我們知道聞一多籍貫湖北浠水,也就是古時候的楚地。楚人多浪漫,而且狂放不羈,這成就了聞一多的詩人氣質(zhì)。在清華期間,他"決志學詩,讀詩自清、明以上,溯魏、漢、先秦。讀《別裁》畢,讀《明詩綜》,次《元詩選》,次《宋詩鈔》,次《全唐詩》,次《八代詩選》"。兩年之內(nèi),讀遍所有古詩。不久,"五四"運動爆發(fā),因清華園在城外,聞一多直到當天晚上才得知消息。他感到一種無可名狀的情感,在內(nèi)心澎湃洶涌,但那時他還不會寫詩,于是他興奮地抄下岳飛的《滿江紅》,悄悄地貼到學校食堂的墻上,他希望以此喚起同學們的民族熱情。次年7月,他在《清華周刊》上發(fā)表第一首新詩《西岸》,在那充滿浪漫激情的時代里,聞一多認為"詩是被熱烈的情感蒸發(fā)了水氣之凝結",詩人應該"跨在幻想的狂恣的翅膀邀游,然后大膽引吭高歌"。 因此他竭力稱贊郭沫若的新詩《女神》所激越的浪漫主義精神。他在《之時代精神》一文中,就稱贊郭沫若的精神"完全是時代的精神——20世紀的時代精神"。他說:"現(xiàn)在的中國青年——‘五四’后之中國青年,他們的煩惱悲哀,真像火一樣燒著,潮一樣涌著……他們的心里只塞滿了叫不出的苦,喊不盡的哀。他們的心快塞破了,忽地一個人用海濤的聲響,替他們?nèi)P唱出來了。這個人便是郭沫若,他所唱的就是《女神》。我們的詩人不獨喊出人人心中的熱情來,而且喊出人人心中最神圣的一種熱情呢!"《女神》那種大氣磅礴的浪漫主義激情,和熱烈奔放的自由揮灑,不期然地暗合了聞一多追求極致的心理,也因此,他無暇顧及郭詩在形式上是否完美,而完全被詩中的激情所征服了。
編輯推薦
《百年記憶:中國近現(xiàn)代文人心靈的探索》寫到人有記憶,也容易遺忘。但人事有代謝,往來成古今。日復一日的過往,就構成所謂的歷史了。不管你參與其中,亦或你隱逸其外,都難逃其存在于天地之間。而在這廣袤的時空里,古今多少事,盡付笑談中。你可以選擇記憶,你也可以選擇遺忘,在記憶與遺忘之間,就是你的似水流年。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